帝国档案
时间:1299~1922年
首都:伊斯坦布尔
国家领袖:奥斯曼一世,苏莱曼一世
政治体制:君主制
主要民族:土耳其人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是土耳其人所创立的国家。奥斯曼一世时,初居中亚,并奉伊斯兰教为国教,后迁至小亚细亚,日渐兴盛。极盛时势力跨欧、亚、非三大洲,领有南欧、中东及北非之大部,西达摩洛哥,东抵里海及波斯湾,北及奥地利和罗马尼亚,南及苏丹。自灭亡东罗马帝国后,定都君士坦丁堡(后改名为伊斯坦布尔),且以罗马帝国继承人自居。故其帝视自己为天下之主,继承了罗马帝国及伊斯兰文明,东西文明在其手中因而得以统合。
帝国的崛起
奥斯曼帝国位处东西文明交汇处,掌握东西文明的陆上交流达六世纪之久。在其存续期间,不止一次实行伊斯兰化及现代化改革,使得东西文明之界限日趋模糊,其对西方文明影响举足轻重。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是最后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是封建帝国最后的辉煌。其在16世纪中叶时版图达到顶峰,而一度令欧洲为之头疼的封建军事帝国,近代却沦为任欧洲殖民帝国宰割的病夫。
游牧的突厥部落
奥斯曼土耳其人原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游牧突厥部落,属于西突厥乌古斯人。自古从事游牧,逐水草而居。当塞尔柱突厥人向外征服时,他们也从中亚呼罗珊西迁至小亚细亚。12世纪时,塞尔柱突厥人在小亚细亚建立罗姆素丹国,奥斯曼土耳其人在其首领苏莱曼率领下投附于这个小王国。13世纪20年代,苏莱曼之子、奥斯曼之父,即该部落首领埃尔托格鲁尔从罗姆素丹那里领得一块小封地——瑟于特。瑟于特是一块位于半岛西北角的偏远之地,与拜占庭接壤。当时的拜占庭已经走向衰落,奥斯曼土耳其人是一个能征善战的部落,他们乘虚而入占领许多城镇,由于他们保卫边境和扩张领土有功,受到罗姆素丹的奖赏,把所攻占的拜占庭领土赐给他们,并允许在星期五聚礼中把他们首领的名字与苏丹的名字并提。
帝国的雏形
奥斯曼土耳其人原本居住中亚阿姆河。最初他们依附于塞尔柱突厥人建立的罗姆苏丹国,在和拜占庭相邻的萨卡利亚河畔得到一块封地。14世纪时,蒙古人开始向西扩张,迫使他们迁移。蒙古人的西侵,沉重打击了塞尔柱人的势力,罗姆素丹国走向解体,小亚细亚分裂成许多小王国。部落酋长埃尔托格鲁尔死后,他的儿子奥斯曼(1282~1326年)继位。继其父担任部落首领,1299年,奥斯曼趁塞尔柱罗姆苏丹国分裂,正式宣布独立,称号“加齐”,奠定了奥斯曼国家的雏形。
奥斯曼袭封后,也宣布为独立国家,后遂称这个国家为奥斯曼土耳其。奥斯曼土耳其人与其他突厥人一样,约在10世纪或更早的时候就信奉伊斯兰教。他们信仰统一,宗教感情浓厚,富于献身精神。这种民族特质由历代苏丹保持和发扬了几个世纪,在历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奥斯曼帝国重视发展伊斯兰学术文化,保护伊斯兰文物古迹。帝国以大量的宗教基金在各主要城市兴建规模宏大华丽的清真寺、宗教大学、图书馆,仅首都伊斯坦布尔就建有400多座清真寺,其中苏丹艾哈迈德的清真寺堪称杰作。苏丹以巨资扩建了麦加圣寺、麦地那先知寺,修葺了阿里的陵墓等。在新征服的东南欧建造了大量清真寺,如在塞尔维亚的赛拉吉夫城建有著名的“加齐清真寺”。在阿尔巴尼亚建有多所清真寺和教法学校。在布达佩斯城建有61座清真寺、10所伊斯兰学校及图书馆。
征服小亚细亚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创始人奥斯曼一世是一位头脑清醒的政治家,一位精力充沛的指挥官,一位有超凡组织能力的领袖。他把一个居无定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部落训练成一支组织严密的武装力量。这支武装力量纪律严明,行动迅速,机动灵活,所向无敌。有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奥斯曼一世便开始了奥斯曼帝国的征服扩张运动。
坚持就是胜利
奥斯曼首先率众攻克了位于瑟于特西南的美朗诺尔城,并把它改名为卡加希沙尔,定为首都。1317年,他进攻拜占庭行省比斯尼亚的重镇布尔萨,但该城防守严密,战争持续了9年之久,奥斯曼知难而进,毫不退缩。他的德高望重的神秘主义长老埃德巴利向他颁发了“胜利之剑”,并授予他“穆加希得”(圣战者)称号。这把宝剑后来成为奥斯曼家族的传家宝,世代相传,每一个新苏丹就职时,都要由伊斯坦布尔的阿尤布大清真寺的伊玛目为他佩带这把“胜利之剑”,并念一句这样的祈祷词:“愿他像奥斯曼那样完美”。
子承父业
1326年,正当奥斯曼土耳其人对布尔萨屡屡发起进攻时,奥斯曼这位新国家的创始人病倒了,不久便辞世。他的儿子奥格汗(1326~1359年)继承了他的职位。奥格汗继承父亲的遗志,完成了他的未竟事业,他攻下了布尔萨这座坚固的堡垒,并把他父亲安葬在该城的一座教堂旁,把这座教堂改成了清真寺。奥格汗迁都布尔萨,在此兴建了许多清真寺和其他建筑。1327年,攻克伊兹密尔;1330年,占领陶里山;1354年,占领安卡拉;在奥格汗时期,还开辟了一个组建常备军的兵源:即对那些战争中被俘虏的基督教儿童少年进行专门的军事训练和伊斯兰教育,使他们具备较高的军事素质和坚定的伊斯兰信仰。这支军队被称为“新军”,是奥斯曼土耳其军队中的一支生力军,在后来的南征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征战东南欧
征服小亚细亚之后,土耳其人又把目标转向了欧洲,又开始一次大规模的扩张运动,这次的征服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收获。
一举成名天下知
1359年,穆拉德一世继位时,奥斯曼土耳其人已越过达达尼尔海峡开始向欧洲进军,他们行动迅速,势如破竹,1362年,占领埃迪尔内,并在此定都。接着又相继征服了马其顿、索菲亚、萨罗尼加和整个希腊北部。这时,奥斯曼土耳其已成为无可争辩的巴尔干强国。因此,热那亚国于1387年同穆拉德签订了一项条约。威尼斯也希望保护它在南部俄国、高加索和黑海诸港的商业利益,也同穆拉德签订了一项条约,这为奥斯曼土耳其人带来了大量收入。
势不两立的战斗
巴尔干各基督教国家目睹奥斯曼土耳其人的步步紧逼,深感不安。他们清楚地意识到一向默默无闻的奥斯曼土耳其人不是等闲之辈,以往那种一对一的较量,不能战胜他们,甚至不能阻止他们,必须联合起来才能对付他们。于是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匈牙利人、瓦拉吉亚人和阿尔巴尼亚人,在塞尔维亚国王拉扎尔的指挥下,发起了联合进攻。穆拉德早已估计到了对方联合进攻的可能性,并为此做了充分准备。他决定亲自率领军队,迎战对方。
1389年6月20日,两军于科索沃遭遇。这一仗打得很残酷,双方互有重大伤亡,双方的统帅穆拉德苏丹和拉扎尔国王均战死沙场。但奥斯曼土耳其人在穆拉德之子巴亚济德的指挥下取得最终胜利。尽管奥斯曼土耳其人在科索沃战役中打了胜仗,但由于土耳其军队另有任务,便迅速撤出了这一地区,致使土耳其人的势力直到1423年才在阿尔巴尼亚获得承认。
统一欧洲
1400年,土耳其人把北部的疆界扩展到多瑙河,并征服了小亚细亚的大部地方,攻克君士坦丁堡似乎指日可待。然而,13世纪下半叶,自称是成吉思汗后裔的铁木儿崛起,在伊斯兰世界的东方建立起强大的铁木儿帝国。土耳其与这个帝国的冲突不可避免。1402年,巴亚济德在安卡拉战役中,为铁木儿所败,他本人被俘后死亡。他的儿子们陷入了内讧,因而延缓了奥斯曼帝国的形成。在巴亚济德的几个儿子争夺权力中,穆罕默德(区别于阿拉伯帝国的穆罕默德)最终获胜,当上了苏丹。他以欧洲部分为根据地,在10年之内基本上控制了全部领土。
科索沃,原是塞尔维亚共和国西南部的一个自治省,南部与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毗邻。科索沃战争是由科索沃危机引发的,而科索沃危机则根源于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解体。后由黑山和塞尔维亚组成的南联盟共和国,反对科索沃独立。致使双方矛盾加剧。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干预下,对南联盟实施军事打击,结果以南联盟战败而告终。
攻克拜占庭
穆罕默德去世后,其子穆拉德二世继位,他进一步巩固了领土,使帝国步入强盛时期。穆拉德二世是一位开明的君主,也是一位颇有学问的政治家,他大力提倡科学研究,尊敬在每个领域有成就的学者。他去世后,穆罕默德二世继位。这时他年仅21岁。他立志要攻克拜占庭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后来他真的实现了他的承诺,一举攻下了拜占庭的首都。
难攻的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数百年来一直是反穆斯林的一座堡垒,近数10年又成了反土耳其人的中心。穆罕默德二世深知君士坦丁堡的战略地位,也懂得攻下这个城市的难度。因此,他制订了周密的攻城计划,作了充分的攻城准备。他首先在博斯普鲁斯海峡最狭窄的地方建造了“欧洲城堡”,它与土耳其的老“亚洲城堡”遥遥相对,这就确保了土耳其军队从安纳托利亚进入欧洲的通道。然后,攻城行动就开始了。拜占庭军队凭借坚固的城墙,拼死抵抗。威尼斯人和热那亚人向这座被围困的城市提供援助。土耳其军队以重炮猛烈轰击城垣,炸开了许多缺口,但拜占庭士兵又迅速堵住了缺口。
穆罕默德二世见此计不成,又来一计:他组织了士兵把70艘轻型船舰从陆地拖到君士坦丁堡港湾。这些战舰下水后,从东面进攻该城,致使守军腹背受敌,难以招架。5月29日,土耳其人终于攻破罗马门,蜂拥而入,并杀死了拜占庭皇帝,长达千年的拜占庭帝国宣告灭亡。土耳其人完成了自倭马亚时代的开创者穆阿维叶以来多少代穆斯林想做而未做成的事情。在欧洲历史上,这件事被看做是一个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因为君士坦丁堡不但是一座古城,而且还是欧洲基督教势力的象征。
规划千年古都
穆罕默德二世对君士坦丁堡这座千年古都重新作了规划。首先,他把著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改作清真寺,把城市名称改为伊斯坦布尔,作为首都。与此同时,他在城里安置了许多基督徒和希腊居民,授予希腊大主教以掌管全土耳其帝国基督徒事务的最高宗教权威;他让亚美尼亚大主教担任亚美尼亚教会首领,处理亚美尼亚基督教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