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游牧民族能够战胜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帝国呢?对此,美国历史学家L.S.斯塔夫里阿诺斯分析说:“较为原始的突厥部落民之所以能够战胜历史悠久的拜占庭帝国,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宗教的重要影响。奥斯曼及其后继者的力量大部分来自源源而来的伊斯兰教勇士。他们不断地从中东各地前来与伊斯兰教的基督教敌人作战。而信仰基督教的农民因受到地主和教会官员的残酷剥削,也大为不满,他们接受这些土耳其人,甚至向土耳其人欢呼致贺,把他们当做将自己从无法忍受的命运中解救出来的救助者。”
征服埃及
14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征服了整个小亚细亚;14世纪下半叶,征服了巴尔干半岛;1453年,又围攻君士坦丁堡,灭亡了持续千年的东罗马帝国。奥斯曼土耳其一跃成为驰骋欧亚的大帝国。16世纪初,奥斯曼土耳其把扩张的目光投向非洲,这使得距离奥斯曼土耳其最近的非洲国家埃及首当其冲。
天时地利的条件
埃及马木鲁克王朝(1325~1417年)在经历14世纪的极盛后,日趋衰落。政局动荡,经济恶化,连年不断的天灾、瘟疫,更把埃及推向贫困和灾难的深渊。15世纪末葡萄牙人发现好望角开辟新航路后,红海的贸易地位下降,埃及的过境贸易遭到致命打击,丧失了对印度的贸易垄断权,国库收入锐减。马木鲁克王朝在利比亚、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等地地统治权也摇摇欲坠。盛极一时的马木鲁克王朝已经日薄西山,这给正处于扩张鼎盛的奥斯曼土耳其以入侵的有利时机。
捷报频传
1512年,谢里姆一世继任土耳其苏丹,意欲夺取埃及在亚洲的领地,同竭力保持西亚统治权的马木鲁克王朝发生尖锐冲突。1514年8月,谢里姆一世率军进攻受埃及支持的波斯,并于次年攻入波斯首都大不里士。不久,奥斯曼帝国又占领了美索不达米亚和亚美尼亚的一部分。
面对奥斯曼土耳其咄咄逼人的攻势,埃及试图以和平的策略加以应对。1516年,埃及苏丹甘苏·奥里派使节到谢里姆一世兵营,希望调解土耳其与小亚细亚小国之间地战争。谢里姆一世拒绝了甘苏的和平建议。于是埃土两军在阿勒颇以北的达比格草原交战,装备陈旧、战术落后、士气低落的马木鲁克军队在土军面前不堪一击,惨败而归。马木鲁克王朝灭亡后,埃及成为奥斯曼土耳其的行省之一。
极端的闭关政策
奥斯曼土耳其出于同欧洲争夺地中海霸权斗争的考虑,力图遏制西方殖民势力渗入埃及,因而竭力阻挠红海贸易的恢复和发展,严禁西方船只穿越吉达港以北驶往埃及。与此同时,土耳其对埃及的进出口贸易也严加限制。
这种闭关政策,给埃及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由于该政策的实施,地中海东部的世界性贸易往来基本消失,埃及和整个中东地区成了一个同世界贸易主流无缘的萧条地区。正是在这个时候,欧洲诸国完成了或正在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以汹涌澎湃之势向前发展。埃及与欧洲联系的中断,也是造成埃及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闭关政策的危害还表现在文化方面。这一时期正是欧洲各种资产阶级思潮兴起之时,由于埃及处于与世隔绝状态,各种新思想无法传播进来,这使埃及进一步向伊斯兰一体化发展,宗教地位愈加巩固。
土耳其近300年的统治是埃及社会停滞和衰落的时期,不仅工商业发展停滞,而且农业灌溉系统连年失修,桥梁、堤坝不时倒塌,尼罗河经常洪水泛滥,农业生产力普遍下降。在土耳其和马木鲁克的双重压迫下,广大埃及人民遭受残酷剥削,处境十分悲惨。连年的动乱、饥荒、鼠疫,使人口锐减。这种衰退的趋势直到18纪末才有转机。
和平的归顺
土耳其征服埃及之后,势力更加的强大,让周边很多地区的领导者们都惶恐不安,他们认为土耳其帝国统治他们是大势所趋,如果真和土耳其征战,对双方都不利,于是他们采取了互利共赢,和平归顺的方式。
统辖希贾兹
1517年,塞里姆一世占领开罗后,麦加的埃米尔谢里夫感到土耳其人统治伊斯兰世界乃大势所趋,与其坐等他人征伐,不如争取主动。于是派儿子率代表团去埃及,并带去自己的亲笔信,宣布麦加艾米尔愿意将希贾兹地区置于土耳其人的管辖之下。他们还带去了克尔白的钥匙和穆罕默德的部分遗物。塞里姆很重视这些来自圣地的圣物和礼物,专门组织一个40人的武装护送团将这些圣物和礼物送到伊斯坦布尔。就这样,土耳其苏丹不费一兵一卒,轻而易举地取得了“两圣地护卫者”的称号,这对提高奥斯曼帝国在伊斯兰世界的权威,具有重要意义。
管辖也门
也门部分地区的埃米尔以同样的方式自愿归顺土耳其人。接着,土耳其人于1538年占领亚丁;1549年占领萨那;1551年占领马斯喀特。至1568年,占领整个也门,控制阿拉伯半岛东南地区。红海几乎成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内湖,帝国禁止非穆斯林船只经过红海,使咄咄逼人的葡萄牙人无法将其势力扩张到红海和土耳其帝国内部。
控制北非
正当奥斯曼土耳其人崛起时,北非地区正处于混乱之中。1518年,塞里姆一世应阿尔及尔的穆斯林的请求,击退西班牙人的进攻,控制了阿尔及利亚。的黎波里的穆斯林一直在顽强地抵抗欧洲“十字军”和圣骑士团,他们也和阿尔及尔人一样,求助于土耳其人,并愿意归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1551年,苏莱曼苏丹派兵支援的黎波里的穆斯林,赶走了那里的“十字军”和圣骑士团,控制了利比亚沿海。1534年,土耳其人占领突尼斯港及南部一些部落地区;1574年,控制整个突尼斯。至此,除摩洛哥以外的整个北非都变成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行省。与此同时,帝国加强在地中海的军事设施和政治控制,先后占据罗得岛、塞浦路斯岛、克里特岛、爱琴海和爱奥尼亚海的部分岛屿,占领地中海东岸的其他岛屿,控制黑海,限制俄国和其他欧洲各国的势力在这一地区的扩张。
苏丹是指部分伊斯兰教国家君主的称谓。又译“素丹”,旧译“算端”、“速檀”、“锁鲁檀”、“苏尔坦”等。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力量”或“权柄”,引申为“君主”或“统治者”。9世纪阿拔斯王朝的突厥近卫军长官即有此称号。11世纪,中亚伽色尼王朝统治者马哈茂德被阿拔斯王朝哈里发赐予“苏丹”,是用作国家统治者称号之始。以后哈里发常将此头衔授予帝国辖境内的各地君主,遂为穆斯林国家广泛使用,成了伊斯兰国家统治者的称号。有些伊斯兰国家,亦称为“苏丹国”,如桑给巴尔苏丹国、文莱苏丹国等。中国新疆信奉伊斯兰教的成吉思汗的后代中,也有称苏丹者。1923年土耳其宣布废除“苏丹”称号。
强大的军队
奥斯曼帝国的首个军事组织是十三世纪末由奥斯曼一世在安那托利亚西部的部族里组织的。随着帝国的壮大,军事系统越来越繁复,它有一套复杂的募兵及封地制度。奥斯曼帝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维持秩序、守卫边界的地方防御任务全部由行省卫戍部队承担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满足军事需要,必须在当地人中建立起一种民兵制度,这就是杰尔宾特卫队。
仆从国附庸军
附庸军队在奥斯坦土耳其的征服事业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其重要性超过人们通常的想象:从14世纪后半叶到15世纪早期,他们甚至构成了奥斯曼军队的主力。在被征服的大部分地区,奥斯曼人对当地的控制仅限于中心城镇,乡村的封建主们把宗主权转交给新主人后一切照旧。
直到15世纪中期,土耳其人才在南巴尔干地区强行建立了直接有效的行政军事统治,因为当奥斯曼帝国征服君士坦丁堡之后,已无后顾之忧,不需继续讨好笼络他们;而当地基督教王公面对欧洲的十字军浪潮,多次掀起叛乱,也已经使苏丹无法信赖。很多封建王公的子弟在驻伊斯坦布尔的穆特菲里卡骑兵团服役,这个军团也吸收土耳其贵族的后代,军团属于卡皮库鲁部队的编制。穆特菲里卡以薪饷为生,有统一的制服并接受正统伊斯兰宫廷教育,服役的同时扮演着“人质”的角色。
奥斯曼帝国的陆军
奥斯曼帝国军队的主力部队有土耳其新军、西帕希、艾坚斯及军乐队。奥斯曼帝国军队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实战军队,是第一个使用火枪和加农炮的军队。在围攻君士坦丁堡时,奥斯曼人开始使用“猎鹰”,那是一种短阔的加农炮。高速、高机动性的轻骑兵使用弓箭、短剑并骑在土库曼马及阿拉伯马上作战,不携重甲,强大、纪律严明的重骑兵人马皆披重凯,在最关键时向敌军发动强力进攻。其作战模式与蒙古帝国相似,如佯装撤退,以新月型的阵式包围敌人,发动突击。十七世纪中期和土耳其战争之后,奥斯曼帝国陆军的表演下滑。
奥斯曼帝国的海军
奥斯曼帝国海军对于帝国在欧洲的扩张贡献良多,海军在1517年征服北非,包括阿尔及利亚、埃及。在阿尔及利亚及希腊失陷后,奥斯曼帝国的海事力量及对海外地区的控制力减弱。苏丹阿布杜勒阿齐兹尝试重建一支强大的海军,其规模是英国、法国以后最大的。位于英国巴罗的船厂在1886年建造了奥斯曼帝国首艘潜艇。不过,奥斯曼帝国崩塌的经济未能支撑其海军。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不信任海军,认为大规模、昂贵的海军在俄土战争里毫无用处,于是将大部分战舰锁定在金角湾,战舰在及后的三十年里逐渐腐烂。1908年青年土耳其人革命后,联合进步委员会欲发展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奥斯曼海军基金就是为了收集公共捐献购买船只而成立的。
奥斯曼帝国的空军
奥斯曼帝国空军在1909年6月成立,是世界上首个飞行战斗组织。1912年7月3日,奥斯曼帝国成立空军学院,着手培训飞行员,并训练空军军官。空军学院的成立加快了空军壮大的进程,使更多的人员充实其中。1913年5月,空军学院进行世上首个专门侦察训练计划,并成立首个侦察部门。1914年6月,一个新的海军航空学院成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现代化进程仓促地停止,奥斯曼帝国空军在前线参与战争,西至加利西亚,东及高加索,南抵也门。
18世纪,奥斯曼帝国军在对奥地利的战事里没有取得太大的成就,在北方还被俄军逼迫得节节败退,不断丧失领土。十九世纪奥斯曼帝国的现代化始于军事。1826年,苏丹马哈茂德二世废除土耳其新军,建立现代化的军队,命名为“新秩序”。奥斯曼帝国军是第一个聘用外国专家及派遣军官到西欧学习的组织。那些相对年轻、受新式训练的人返回土耳其后逐渐开展了“青年土耳其人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