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马云创业实录:给创业者的17堂课
20546600000017

第17章 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清醒(2)

石乐华:3个理由,第一个理由就是我们现实的基础,因为我们现在做卫浴已经做了5年,在业界已经有一定的名气,这是第一个理由。第二个理由,是我个人的思路,目前有很多中小卫浴,全世界或者全中国卫浴生产企业最起码有几千家,但是真正开拓自己思路的人,或者具备这个理念的人是非常少的,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出现这样的联盟。第三个理由,就是我对自己的信心和实力。

马云:拿TOT0说,它在你前面做,你准备怎么应对,像TOT0这样的公司或者美标这样的企业,挺不错,钱比你多,你有5年历史,那哥们儿说有l00年历史,做得比你更好,你怎么办?

石乐华:这是市场定位的问题,就算TOT0来整合都没有关系,就像我们理解奔驰跟广州本田没有市场冲突一样。

马云:谈一下我的看法,我感觉你的条理很清晰,心态很好,你的激情跟别人不一样。很多人把创业者看成激情澎湃的人,你对自己的信念非常坚持,坚持自己的并购、整合是有意义的,尽管也许评委也好,其他人也好,说你不靠谱,你凭什么整合,虽然你自己内心信念的坚定很符合创业者的素质。

但是我这里想讲的是,在整合的要素当中你讲到理念和信心,我自己这么看,值钱的东西好像不是理念,真正值钱的东西就是你创造的价值,脚踏实地的结果。很多人说我有非常优秀的理念,我听太多了,这世界上没有优秀的理念,只有脚踏实地的结果。所以不要用你的理念去整合别人,而是用你创造的价值给别人带来好处。

——摘自《马云:〈赢在中国〉点评》

背景分析

马云曾和软银集团总裁孙正义讨论过这样一个问题:“一流的点子加上三流的执行水平,与三流的点子加上一流的执行水平,哪一个更重要?”两位“时代先锋”给出了一样的答案:三流的点子加上一流的执行水平。

“你们立刻、现在、马上去做!立刻!现在!马上!”酒店房间内,突然传出马云愤怒的叫喊声。

是什么让马云如此气愤呢?原来,马云有一次在长城看到涂鸦式留言,如“某某到此一游”“某某到此留念”这样的话语,深受启发。他认为阿里巴巴应由网上论坛BBS按行业分类发展,因此,马云要求技术人员对BBS上的每一个帖子进行检测并分类。技术人员认为这样的人工分类,有违互联网自由的传统习惯,但马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用户方便、快捷地利用阿里巴巴,所以他坚持己见,要求技术人员照做。当时很多人不同意,拍着桌子同马云吵。争吵最激烈时,马云仍不改初衷,他始终认为方便用户才是对的,自己的思考也是对的。

后来,马云出差到了外地,通过电子邮件要求技术人员立即完成这一程序,结果他们还是不同意。于是,就有了开头的那一幕。后来,马云回忆说,当时自己真想立刻飞回去,猛拍那些技术人员的脑袋。

马云的愤怒让技术人员不得不做出让步,也正是因为他的强硬要求,阿里巴巴的发展方向最终才确定下来,获得有效的执行。他的这种作风,也使得企业在网络泡沫时期不仅坚持下来,而且实现了赢利。

工业时代的发展是人工的,而网络时代一切都是信息化的。信息瞬息万变,难以预测,因此,马云认为成功不是计划出来的,而是“立刻、现在、马上”干出来的。

高效率的执行,是阿里巴巴成功的一大法宝。马云曾将阿里巴巴称为“一支执行队伍而非想法队伍”,他多次强调,迅速地去执行一个错误的决定要好过优柔寡断或者没有决定。因为马云知道在执行的过程中,已经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发现并改正错误。

马云在创业之初就懂得这样的道理:企业只需要一个思想家,其他的都必须是“立刻、现在、马上”的执行者。

阿里巴巴创建初期50万元的原始资本就是马云与18个创业同伴在家中募集的。从此,马云的家成了阿里巴巴的办公室,员工住的地方不能离马云家超过5分钟,每天深夜回家睡几个小时马上又开始工作,“立刻、现在、马上”的思想得到充分的体现。

阿里巴巴唯一的思想家,就是马云自己,他不仅像个布道的牧师,更像一个极具魄力的教练,能将自己的思想化为员工超强的执行力,来书写阿里巴巴的传奇。

拓展透析

好的决策是企业成功的前提,企业中从来不缺战略家,但是再美好的战略如果没有执行,那也只是一场空想。

史玉柱对于自己团队“说到做到”的执行能力非常认同。他说:“如果谁说我们的执行力差,他可以这么说,但我绝不会承认。每年大年三十,你可以到全国50万个商场和药店去看,别人早回家过年了,我们9000名员工依然顶着寒风在那里一丝不苟地搞脑白金促销。如果执行力不行,干劲从哪里来的?”

具有保障性的执行力,对于一个商业模式稳定、管理到位的企业来说,比创造的超越更为重要。从这个方面来讲,史玉柱是个典型且极端的实用主义者。曾有人问他,现在的管理中,哪一样至关重要?史玉柱仍然回答是“说到做到”。他认为:“你只要承诺了,几月几日几点钟做完,你一定要做完,完不成,不管什么理由,一定会遭到处罚。往往越没本事的人,找理由的本事就越高。我们干脆不问什么原因了,你部门的事你就得承担责任,不用解释。所以现在大家都说实话,不搞浮夸了。”

为了落实“说到做到,严己宽人”这一理念,创造高效的执行,史玉柱成立了专门的督察部,秉着“以客观所见为依据,大公无私,宁可错判,绝不放过”的原则,制定了一套严密的制度,组织专门的人员进行落实。

执行力是一流企业和不入流企业的显著区别。一个企业的成功,1/3靠策略,2/3靠执行。正如日本软银公司董事长孙正义所说的那样:“三流的点子加一流的执行力,永远比一流的点子加三流的执行力更好。”一流企业的执行力就像军队一样说一不二,这样有纪律的正规军打那些拖三拉四的杂牌军,想不胜利都是不可能的。所以企业家一定要注重培养团队的执行力,将战略战术都落到实处。

4.相信经历过磨难的公司

张维迎:各位,下面,又一场“西湖论剑”要开场了,这场很特别,我们知道2006年8月11日那天发生了一件大事情,中国的媒体关注,中国的互联网更加关注,美国的华尔街也十分关注,就是阿里巴巴和雅虎“定情”了。

为什么说“定情”了,那天是农历七月初七,中国农历七月初七是鹊桥日,我不知道为什么挑这个日子,今天是马云和杨致远的论剑,我们有请马云先生,雅虎的“酋长”,也是雅虎的CE0杨致远先生!

第一个问题我来提,对话的时候下面有任何问题可以交流,我提的问题是刚才我所讲的,杨致远先生和马云先生到底互相看中了什么?

杨致远:我很高兴来论剑,没想到今天到这里来论剑,大家知道我跟马云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是第一次来中国,是1997年的时候,那次也算是缘分,我跟我母亲、弟弟来,那次马云接待了我们,我那次没有商议,完全是友情,第一次见面就觉得他很诚恳,很有雄心,对世界的看法是非常强烈的,那时我觉得他以后肯定会成为不平凡的人,我没想到这次很荣幸又在这里交流。

马云:也许有人觉得10个亿美金很多,我觉得这10个亿并不算什么,有人认为我很狂妄,我不这么认为,我第一次上网在雅虎上搜索,我记得第一次碰电脑碰到的就是雅虎,在雅虎上搜索啤酒,我没有找到中国啤酒,是其他国家的啤酒,在里面居然没有中国字,到现在活下来的好像只有雅虎一家。

刚汪延说因为雅虎免费,我觉得雅虎这么多年来还坚强地活着,而且不断发展,特别是在中国经历了7年的磨难也好,发展也好,我喜欢跟经历过磨难的公司合作。

杨致远先生他比我小,所以我们第一次在长城上感觉就挺不错,当然后来感觉就越来越好了,刚才你说朋友,我觉得不太像,像兄弟差不多。

——摘自《马云:2006年第五届西湖论剑》

背景分析

2005年是中国商业互联网诞生10周年,同时越来越多的有识人士认为,2005年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在经历了互联网发轫时的狂热,互联网泡沫后的精彩,纳斯达克上市浪潮之后,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这一年,国内外巨头同台唱戏连横开阖更为微妙和精彩;资本角逐与战略布局更为宏大和直接;搜索和电子商务等互联网新领域跑马圈地更为决绝和激烈。从这个层面上讲,2005年更可以因其竞争的日益国际化、规模化、白热化以及对未来战略方向的重新把握和判断层面,而成为中国互联网的“元年”。

2005年9月10日互联网业界盛会“西湖论剑”在杭州西子湖畔第五度召开。第五届“西湖论剑”的主题为“天下”。美国前总统、极力推广互联网经济的比尔·克林顿,以及包括世界顶级互联网公司的CEO和中国本土互联网公司的CEO出席了本次盛会。

在此次“论剑”中,马云表示喜欢与经历过磨难的公司合作。雅虎经历过很多磨难而存活下来,并且不断发展,正是在那一年的8月,雅虎以10亿美元加上雅虎中国的全部资产兑换阿里巴巴集团39%普通股(完全摊薄),并获得35%投票权。雅虎中国的资产包括雅虎门户、搜索、IM产品、3721等。

通过此次交易,阿里巴巴业务涵盖电子商务、搜索、门户和即时通信,成为当时互联网公司中业务覆盖范围最广的一家。马云解释雅巴战略合作原因时称“合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电子商务和搜索引擎。未来的电子商务离不开搜索引擎,今天获得的整个权利使我们把雅虎作为一个强大的后方研发中心”。

阿里巴巴的主要业务是B2B和C2C的电子商务,而雅虎中国的主要业务是门户和搜索,门户和搜索能够为阿里巴巴的主业电子商务提供流量,双方存在协同效应,这就是阿里巴巴“并购”初衷。

拓展透析

投资大师巴菲特曾经有这样一句名言:只有大潮退去才能知道谁在裸泳。在经济状况好的时候,那些一夜成名的明星企业备受关注,但是一遇到市场危机,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会被打回原形。

能够度过寒冬的企业必须拥有扎实的内功,不仅来自于市场销售数字,更要有主导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体系及相应的战略组织框架。因此,企业要成就卓越,仅仅区别于供应商或竞争对手还不够,还必须在市场上时刻保持领先的地位。即在市场上,无论是企业形象还是市场份额,都要确保自己能够获得更多用户的信任。

在磨难之中,你当然需要借鉴别人的最佳实践,以减少过程中的痛苦,但是你千万不能错过每一个锤炼自己的机会。杰克·韦尔奇曾说,一个企业的战略只需要5页PPT就够了;然而,如果没有经过多年的磨难与思考,你如何确保如此短的篇幅能够体现出你的企业智慧?

面对危机,每一家公司的收入都会锐减,但只要通过一些科学、先进的组合,依然可以获得“赢”的结果。著名经济与管理学家阿里·德赫斯曾在他的著作《长寿公司》中说:“度过了无数寒冬的长寿公司都历经战争、经济萧条、技术和政治变革的洗礼,却总能够将自己的触角伸展开,坦然地面对未来将要发生的一切。一句话,它们擅长学习和适应环境。它们对环境非常敏感,能够与时俱进,关注变化,适应市场,适应外界的需求。”

当然,除了企业外部环境的恶劣会影响企业生存外,企业自身在成长期也会遭遇种种困难。首先,在初创期,企业信用不高,融资渠道匮乏,稍有不慎就会失败,而一旦失败,没有人会为你输血。这一阶段,企业必须为生存而维持收支,这样才不至于夭折。而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必须知道有收入不等于有利润,有利润不等于有真金白银。很可能你以为你在赚钱,实际上你却在亏损。这是初创期的磨难。

其次,在成长期,很多企业度过了生存危机,开始扩张,需要大量资金发展市场和扩大生产。企业收入在剧增,但应收账款也在剧增。这时候最危险的,莫过于管理者被前期的胜利冲昏头脑,再投入时没有节制,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这种悲剧在国内一再上演,表现形式不一,但最终的结局一样——企业破产倒闭。这是成长期的磨难。

最后,在企业的成熟期,企业的业务趋于稳定,现金流充裕,但利润开始减少,成长乏力。这时候的当务之急主要有两个:一是提高企业的效率,想办法降低成本,保持产品在价格上的竞争力;二是探索新的业务,测算好新项目的投入产出。但我们也看到很多企业成本控制缺乏方法,或者投资盲目,导致很多项目迅速失败。这是成熟期的磨难。

不管企业处于哪个阶段,只要胸有计划、勤于行动、注重控制、持续改善,就能化解种种磨难,在战胜磨难的过程中企业会越来越强大。可以说,磨难是企业在行业中做稳做大的必经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