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马云创业实录:给创业者的17堂课
20546600000018

第18章 变则通,不变则不通(1)

1.创新不是设计出来的

我从不使用咨询公司,也很少理会学者的说法,因为他们的理论都是事后归纳出来的。创新绝对不是提前就设计好、按图索骥地一步一步走下来。创新没有理论,也没有公式,就是一个个地解决问题。我相信,天下有1000个问题,就有1000个回答。

1994年底,我在美国上网时,发现当时的互联网上没有任何关于中国商品的信息,当时就有了稀里糊涂的想法,有一天能够把中国企业的信息放到网站上去,让老外查,让老外去帮中国企业做事情。

回到杭州,我咨询了大批的老师,他们都反对。我又请了我在夜校的24个学生在家里讨论,经过两个小时的讨论,23个人反对,只有一个人说你要试试就试试看,我就决定试试看。到工商局注册公司的时候,我花了一个多小时解释互联网公司是什么,工作人员却说这个在字典里没有,于是我建了杭州第一家电脑资讯服务公司。我的创业正是从这家公司开始的。

从一开始,我们就定下了通过电子商务帮助小企业的战略,今天看来这是成功的。如果你要问我,阿里巴巴怎么这么厉害,怎么这么早就预测到电子商务?我要告诉你,其实当时我们没有其他路可走。当时的网络经营模式只有三种:做门户网站,没钱没资源;游戏网站,我不想要小孩子们泡在游戏里;所以我们只能做电子商务。

支付宝,现在看来也是一个很成功的创新,但在我这里,也是被“逼”出来的。淘宝当年做得很热闹,但是没办法交易,中国的网上诚信现状逼迫我们必须解决支付的问题。但是,这个事儿得国家发牌照,我们做还是不做?大的国有银行不愿意涉足这个领域,但是它们不做,花旗银行、汇丰银行这些外资银行就会做。

那年我参加会议的时候,听一位领导人讲:“什么让你创新和做出对未来的决定?那是使命。”所以我告诉同事们,我们做“支付宝”。但是我会每个季度向央行等有关部门报告我们到底是怎么做的。要做得干净,做得透明。

支付宝的模式其实也谈不上创新,甚至很愚蠢,就是“中介担保”,你买一个包,我不相信你,钱不敢汇过去,就把钱放在支付宝里面。收到包后,满意了中介就把钱汇过去,不满意就通知中介把钱退回来。和学者们谈到这种想法时,他们说:“太愚蠢了,这个东西几百年以前就有。早就淘汰了,你干吗还要做?”

但是,我们不想去创造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只不过是为了解决很现实的问题,至于它在技术上有没有创新,那不是我们关心的话题。经过几年的“盲人骑瞎虎”,到今天为止,支付宝的用户已经突破5.6亿人。

——摘自《马云2011年3月〈创新的源泉〉演讲》

背景分析

在这场名为《创新的源泉》的讲话中,马云坦言无法给出创新的定律,因为创新不是设计出来的,而且他一次次的创新经历也是被“逼”出来的。企业要在21世纪有发展,这四个要素必须具备:开放、分享、责任和全球化。

在业界,马云也被人评价为“不走寻常路”之人。有人曾说:“中国互联网这10年里迅猛发展且又变化莫测,有不少能够经得起大风暴,又独具判断能力的成功人士,其中的代表就是马云。”马云有着料事如神的独到眼光和创新能力。他总是能够运用他准确、锐利的洞察力,总能比同时期、同行业的人棋高一筹。

2013年5月,马云被胡润研究院评为“2013中国十大创新企业家”,并名列榜首。被胡润研究院评选为“十大创新企业家”的马云、马化腾、任正非等人,都是在各自的领域中,拥有独特的创新精神,并通过创新带领企业的发展和繁荣,从而引领了整个行业的方向。

胡润研究院对马云的评价是“创立了阿里巴巴,引领了中国的电子商务行业”。而且,在胡润研究院推出的中国品牌榜百强名单中,淘宝、天猫和支付宝这三个上榜品牌都是由马云创造的。

在马云看来,要创新必须扛得住压力,挡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他最早被人说是骗子,到后来被说成疯子,到今天被称为狂人,但不管别人怎么说,阿里巴巴始终相信自己,他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只在乎自己怎么看待这个世界,如何按照既定目标一步一步往前走,这是做企业或者做任何事一定要走的路。

有人曾说,因为阿里巴巴的B2B没有被世界认可,马云推出了C2C;又因为他的C2C也没有被认可,所以阿里巴巴并购了雅虎的引擎。这些都是外界的猜测而已,马云认为中国的电子商务在未来几年一定会出现突破性的发展,也许3年,也许5年,电子商务在中国一定会超越美国电子商务的模式,这是他坚持的判断。

拓展透析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说过:“如果你想成功,你应辟出新路,而不要沿着过去成功的老路走……即使你们把我身上的衣服剥得精光,一个子儿也不剩,然后把我扔在撒哈拉沙漠的中心地带,但只要有两个条件——给我一点儿时间,并且让一支商队从我身边经过,那要不了多久,我就会成为一个新的亿万富翁。”

创新首先是一种态度,而不仅仅是建立一个强大的研发中心,或者拥有庞大的研发人员那么简单,重要的是把创新延伸到整个公司,是适应新的市场需求,不断拿出更好的产品,不断满足人们对产品价值的要求。

美国家乐公司的起家正是因为创新。该公司首创了早餐麦片,引发消费麦片的潮流。其后,家乐公司以它质量可靠、供货稳定等特点,在美国市场傲视同行长达二十多年,其地位无人匹敌,公司也是大赚特赚。但是,家乐公司沉浸于自己的美梦而渐渐丧失了进取精神,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人们的消费习惯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变化,家乐公司在丰厚利润的掩盖下,没有注意到这种变化,也没有采取新措施以适应新的形势。

当家乐公司还在万事大吉的神话中睡觉时,它的竞争对手向它发起了进攻。美国的通用磨坊、通用食品等公司通过充分的市场分析,了解了新的消费群、新的消费口味,并有针对性地推出新口味、新品种、多类型的价格便宜的麦片。它们不仅在产品上创新,而且采用了新的宣传方式,大搞促销活动。结果,产品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

市场是非常残酷的,消费者很容易喜新厌旧,新产品给了家乐公司迅猛一击,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家乐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从过去的80%以上急剧下降到38%。

在现代社会,最具创新力的企业,才能赢得最多的利益。家乐公司由于后来疏于对产品的创新,没有跟上时代的变化,导致的结局只能是产品被淘汰,甚至公司走向破产。其实,任何企业都应该明白,要懂得独辟蹊径,不走寻常路,善于创新,这样才能稳赢不败。

创新是一种观念。一个人如果没有强烈的“创新”观念,不能时时刻刻想到创新,不能时时刻刻注重创新,那么,创新自然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在进行创新之前,首先要解决观念创新问题,如果根本接受不了,更不用说去做了。古人说“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事者,不足谋一时”,说的就是“思路决定出路”,而思路的形成离不开观念的创新。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不断创新呢?下面有几个可行的方法:

第一,加强学习,注意训练。要做到创新思维,就要加强学习。同时,在学习的基础上,注意加强思维方面的训练,开发自己的智力。平时,在工作当中遇到问题,要养成经常问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办”的习惯,从而给自己的思维施加压力,使思维保持在灵活状态,一旦注入要素,就能确保正常运转。

第二,对自己的工作要能系统思考。系统思考是指从全局性、层次性、动态性、互动性等方面综合考虑问题的一种方法,系统思考将引导人们产生一种新的思路,使人们从复杂的细节中,抓住主要矛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另辟蹊径,深入发掘。对同一事物,同一问题,不要人云亦云,拾人牙慧,尤其是对一些司空见惯的问题,更不可一味“老生常谈”,重复他人说过无数遍的话,而应有一些自己独到的认识和不同的看法。

第四,要有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批判意识或怀疑精神是创新的重要条件,看问题的时候多一些怀疑、多一些批判,有助于进一步提出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2.自己与员工都要不断改造

前些天,我组织公司的一些高层看《历史的长空》。这是一部很好的电视剧,讲述了一个农民如何逐步成长为将军的故事。主人公姜大牙一开始几乎是个土匪,但是通过不断学习、实践,不仅学会了游击战、大规模作战、机械化作战,而且还融入了自己的创新,最终成为一个百战百胜的将军。

与众多的中小企业一样,阿里巴巴也希望员工像姜大牙一样,不断改造,不断学习,还要不断创新,这样企业才能持续成长。

——摘自《马云:文化是企业的DNA》

背景分析

人类心理活动的普遍现象是,习惯于按“一定之规”考虑问题,懒于进行创新思考。而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这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摆脱并突破一种思维定式的束缚。

人的一生充满无数未知,只凭一套生存哲学,便想轻松跨越人生所有关卡是不可能的,想要轻易越过人生中的障碍,不断突破自己,向未来更美好的领域迈进,需要学会用打破常规的智慧与勇气来变通。作为跨越生命障碍、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变通是一门生存智慧,更是一门学问。

变通的最大敌人就是“定式思维”,即常规思维的惯性,又可称之为“思维定式”,这是一种人人皆有的思维状态。当它在支配常态生活时,还似乎有某种“习惯成自然”的便利,所以不能说它毫无益处。但是,当面对创新事物时,如若仍受其约束,就会形成对创造力的障碍。

阿玛尔·毕海德是美国芝加哥大学《中小企业创业课程》客座教授,他说:“我曾经在硅谷等地做过一些演讲,当时,有人告诉我,创新就是生产力的提升,现场很多人都同意这个观点,但是我想,创新并不是精英人群引领的事物,并不只是技术专利的申请,或者论文发表的数量,或者你的公司是否在纳斯达克上市这样一些看上去很光鲜的事情。”

他认为,只关注产品创新或者单纯模仿的项目,都不是创新。“我觉得消费者这个层面是非常重要的,一些经济学家和政策决策者,很多时候都忽略了消费者这个因素,但很多创新受益者并不是生产者,而是消费者。”

在管理学家和经济学家眼中,创新都是企业的高层次活动,但是创新仍然需要讲究策略,至少我们相信,在熊彼特所提到的几种创新方式中,仍然是有不同的权重的。

打破某些规则,可能是属于一种终极的创新方式,带动所有的产业方式发生整体变化。这种方式,也许是激烈的变革,单就组合方式的生产力来说,却可能是最有力量的。

新产品和技术的发明,虽然是最看得见、摸得着的创新,却因为成本和管理的难题,很可能被湮没无闻。实际上全世界每天都在产生成千上万的新专利技术,它们中大部分只是作为专利局的陈列品而已,根本不会对商业产生猛烈的冲击,甚至连影响都可能没有。

拓展透析

余伟是江西省电力公司九江供电公司裕丰变电集控中心主任,是江西省电力公司变电运行生产领域知名的技能专家。当年,中专毕业的余伟刚来到变电站工作的时候,便有了潜心学习、提高工作能力的意识。她刻苦学习、潜心钻研一线技术,很快被推选担任220千伏变电站值班长。

担任领导工作之后,虽然管理的人很少,但余伟感觉身上的担子很重。她是当时公司岗位晋升最快、最年轻的值班长,而且她知道要想做一个优秀的变电运行技术员,仅靠中专所学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她常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专业知识,并参加了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的自学考试,最后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所有章程的考试。

除了学习理论知识,余伟还十分注重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每一次带领全班赶赴现场开展设备维护工作时,她都认真记录维护中出现的问题,认真组织全班进行讨论,并且把得出的解决方案记录在案。每当变电站安装新设备,她总是第一个从技术人员那儿借阅说明书,认真地研究,掌握设备运行和维护的第一手资料。

由于她出色的技术水平,2006年,余伟代表九江公司参加了江西省电力公司举办的变电运行技能大赛,获得了个人第三名的好成绩;同年又被选为江西省公司代表参加了国家电网公司的220千伏变电运行技能竞赛,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凭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技术,余伟于2007年参加了江西省电力公司的重点科研项目“500千伏、220千伏变电站软件仿真培训系统”。她在科研过程中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很快掌握了全套程序的操作技术,成为技能培训中心的第一位仿真指导老师。

21世纪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如果你不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它们就会迅速折旧,你在企业中的价值就因此不断降低。如果你不主动持续地学习,为自己充电,即使目前你在老板眼中很优秀,最终也会逐渐丧失自己的优势。

所以,像余伟一样认同企业,把企业发展的重任担在自己的肩上,持续学习、为自己充电是每一个员工不落后于时代的必然选择,也是对自己、对企业应尽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