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马云创业实录:给创业者的17堂课
20546600000007

第7章 不要怕,大胆去想去做(2)

最后我们突然发现杭州还是自己的家,杭州的几百万老百姓因为阿里巴巴回来而感到骄傲,我们杭州的出租车司机在帮我们做广告,杭州西湖上划船的人虽然不知道阿里巴巴是什么,但知道反正我们有一个公司是阿里巴巴。创新要学会把本来不占优势的项目发挥出潜在的优势。

——摘自《马云:2005年青岛网商论坛演讲》

背景分析

我们的事业常会遇到资源匮乏的问题,但只要我们肯动脑、善创新,激发脑中的无限创意,就一定能够将问题圆满解决,让有限的资源产生无限的价值,令本来不占优势的事情发挥出潜在的优势。

马云认为,把一个本来不占优势的事情,充分发挥出潜在的优势,是打破常规的真正精髓。

杭州相对于国际都市上海来说,无论在硬件还是在软件上,对于从事电子商务的阿里巴巴来讲都看似是一个不占优势的地方,马云却能在这种“劣势”中开发出“优势”,正体现了打破常规的精神与智慧。

也许我们手里的资源不充足,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我们敢想、敢做,有创意在,就会有成功的一天。

打破规则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先了解规则、适应规则,然后才能建立规则。在中国入世谈判的一段时间内,国内也刮起了所谓遵循游戏规则的风潮,大多数企业家在观念上逐步接受了这一观点。不过,在对待游戏规则的态度上,人们很可能进入了另一个误区。这种意识,对于中国所有的企业家,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渴望找到机会的人来说,特别重要。

亚马逊公司的杰夫·贝索斯通过运用互联网而不是传统的分销渠道,打破了书刊行业的规则。理查德·布兰森的维京集团在多个行业使已经建立的企业模式感受到了压力。零售连锁店美体小铺的创立者安妮塔·罗迪克有意与这个行业内的专家们反着做,并且这项策略使她获得了成功。规则是需要打破的,打破一种规则,经常是以一种新规则产生为结果的,而这种方式,同样也是创新。

事实上,正如熊彼特所分析的那样,创造一种规则,同样属于大规模的创新。既然是创新,就无可非议,相反,一味地遵循规则,可能正是导致中国整体创新能力不足的根本原因。

资源匮乏,经常是各种创新的根本动因。因此,好的创业者,就是要用新的方式,挑战那些不可能的事情。这方面,马云的确可以算得上中国的“亚马逊之父”。

拓展透析

1988年,在一年一度的全国科技进步奖评选中,联想汉卡只得了二等奖。这个结果让柳传志异常愤怒,他认为这是因为评审委员完全不了解汉卡的价值,才会产生如此不公平的结果。联想汉卡本该拿到一等奖的,但专家们把联想汉卡理解为单一的计算机辅助产品,对汉卡的巨大贡献缺乏充分的认识。

柳传志派郭为去把一等奖追回来,并表示,除非“委员会”改变成命,否则他将拒绝接受这个“二等奖”。人人都认为他这是在虚张声势,只有郭为认真对待。郭为和李岚随即出马,虽然这两个充满激情的年轻人十分自信乐观,但两人很快就意识到,柳传志是在命令他们做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因为评审的结果已经在《人民日报》上公布,覆水难收。

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的张主任根本就不见他们,只派手下工作人员传来一句话:“我们还没干过把二等奖改成一等奖的事呢,倒是有过把二等奖改成三等奖的。”

不过,这个既定事实并不是完全不能改变的。虽然评审维权从未有过改变成命的先例,但郭为他们还有5%的希望,那就是启动“复议程序”:由“委员会”10位以上的专家联合署名提出申请,并且详细申明初审不当的理由。

当时的情况是,郭为和李岚都是初进公司的计算机外行,如果直接去游说专家的话,专家们有可能觉得郭为他们是在走后门,起不到什么实质性的效果。

他们采取了迂回路线,把记者们分别请到宾馆里“聊天”,于是在1988年的最后几个月里,报纸上不论缘由地登满了关于联想汉卡的报道,都说这东西如何神奇,说它是把中国人引进计算机殿堂的一座桥梁。《瞭望》杂志说它“已经销往国内20多个省市”,《北京日报》说它“已经行销到世界10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开发动态》一会儿用专业术语说,“这是国内外汉字功能最强的系统之一”,一会儿又用诗人的语言说,“她就像躁动于母腹的一个婴儿,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当时比较有影响力的《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也在连篇累牍地宣传汉卡。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那些投反对票的专家产生这样一种心理:是不是我原来看得有点问题?

紧跟在后面的就是一个一个登门求见。第一个是中国科学院的副院长孙鸿烈,此人本来就在为联想鸣不平,自然一说就通。然后两人拿了孙鸿烈的签名去找别人,一见面就送上事先准备的全套材料,言辞恳切地陈述理由,再递上早已写好的申请书,等着人家签名。在李岚的记忆中,1988年她似乎没干别的,就是这件事。她见了人就说自己是“联想的代表”,感受了热情也感受了冷漠,见识了开门见山也见识了拐弯抹角,更体会到了被严词拒绝的难堪。公关组在登门拜访时,并没有提出过分的要求,只是说“请你到我们公司来,我再一次给你展示联想汉卡”。

为了迎接委员们的到来,柳传志和倪光南在连续两个月的时间里全都出马,公司搭建了临时展厅,摆上了全部插着联想汉卡的计算机。委员们陆续到来,有时候是一群人,有时候是一个人,无论多寡都能感受到细致周到的接待,无论提出专业还是非专业的问题,都一一得到耐心解答。这不仅是个技术展示的过程,更渗透着一种微妙的公共关系。

就这样,联想一个人一个人地做工作,终于攻下了10个人,10名专家联名50个专家开会。决定命运的会议终于在京西宾馆召开,50个评审委员都在场,联想需要至少2/3的选票才能如愿。他们来到会场,还有最后一个机会展示自己的成果。然后一行人走出来,站在走廊上等待消息,个个紧张万分,就像嫌疑人在等待法庭的判决。

5分钟后消息传来,居然成功了。走廊里一片欢呼,大家又跳又叫,李岚倚壁而泣,郭为一头栽在地毯上,晕倒过去。

当日评选已经结束,名单也已内部公布,想更改结果可谓难于上青天。郭为一个评委一个评委地解释、谈话,居然获得了成功,最终公布的名单中,联想汉卡终于获得了一等奖。

郭为令本来不占优势的事情发挥出潜在的优势,把0.1%的希望变成现实的能耐,让柳传志看到了他的才能,也为他后来执掌神州数码埋下了伏笔。

4.再忙也要学习

大学毕业了,拿到文凭,但生活才刚刚开始。以前的考试全是模拟,真正的考试在你们离开大学才开始。在生活中、工作中,你碰到的是每天的考试,而这些考试是实战的考试。你们今天披上的衣服,拿到的文凭,我告诉大家,这可能都是假的,真正的是从明天开始离开这个学校的时候,你才进入考场,真正进入人生的考场、社会的考场。

第二个给大家的建议是忘掉你所学到的知识,从明天开始。以前也有人到我们公司来应聘,我经常问他:“你最强的是什么?”他们经常说,我最强的是这个,是那个。忘掉它?这怎么可能忘掉呢?假如你忘掉了,能够忘掉的东西一定不是你的,你忘不掉的才是你自己的东西。我是学英文专业的,那是我怎么忘也忘不掉的东西,那是我自己的。而我记不住那些sin、cos,那不是我的,忘掉就忘掉了。如果你没忘掉这些东西,这些永远是知识。

在社会上,不要跟人家去比谁更聪明,不要跟人家比谁更能算,而要比谁更能学习,更能欣赏别人。我自己尽管长得不好,但全世界长成我这样的人也不少。我觉得如果你毕业于名牌大学,请你用欣赏的眼光看看身边的人,假如你毕业于一个非名牌大学,请用欣赏的眼光看看你自己,你只有给自己温暖,学会用自己的左手温暖自己的右手,你才能在社会的考场上活下去。所以说,以后你们学习的机会很多。

但我再给大家一个建议——永远在最忙的时候去学习。最近,经济环境不好,很多公司把自己的高管送出去读书,我问他们为什么去读书,他们说因为我们现在生意不好,闲着也是闲着,去读读书吧,还有的觉得这是一个福利。读书的时间是一定挤得出来的,最忙的人知道自己想学什么,在自己最忙的时候告诉自己要学习。

——摘自《马云:北大国际MBA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背景分析

马云说,拿到了学位还要学会忘记它。学位拿到了,只是生活考试的开始。大多数人对青少年的最佳成才之路,形成了一个相当一致的“共识”,即按部就班地从小学直至博士后,这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现在,这条路虽说仍然为绝大多数青少年所钦羡和景慕,但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并非成才的唯一道路。

学校的各种考试已经过去,毕业后面临的社会答卷,那不是填空、选择、简答等题型,而是真真正正地要做出业绩。“学无止境”,知识永远是学不完的,如马云所说,忘掉你所学到的知识,不断更新知识,并且永远在最忙的时候去学习。

古时候一个佛学造诣很深的人,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禅师。老禅师的徒弟接待他时,他态度傲慢。后来老禅师恭敬地接待了他,并为他沏茶,可在倒水时,明明杯子已经满了,老禅师还不停地倒。他不解地问:“大师,为什么杯子已经满了,还要往里倒?”大师说:“是啊,既然已满了,干吗还倒呢?”访客恍然大悟。这就是“归零心态”的起源,象征意义是:做事的前提是要有好心态,如果想要获取更多的知识、技能,获得更大的成就,必须定期给自己的内心清零。

归零心态就是空杯、谦虚的心态,就是重新开始。要求我们不能沉迷于过去的业绩,要调整自己去适应新的变化。归零心态的本质就是挑战自我,永不满足。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实现价值的增长。

拓展透析

李嘉诚早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导致他离开学校,失去了受正规教育的机会。他只好通过购买、交换旧书完成自学,养成“抢知识”的习惯和“不择细流”的阅读口味。

李嘉诚之所以有如此渊博的知识,是因为他对知识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的好奇并不是率性的,而是认真预先设定自己看问题的角度,然后像搜索引擎般尽可能全面地了解相关信息。

熟悉李嘉诚的人都知道,除了小说,李嘉诚遍读各公司年报及科技、历史、宗教等各类书籍。就是常伴他身边的那些人也会时常惊讶于他思维的灵活、观点的新鲜。比如,在谈及经济形势时,他会随口说出“22个阿拉伯国家的GDP总和还超不过西班牙”这样别人不太留意的细节,而有时在谈及某行业的专业问题时,他能像一个专家般侃侃而谈。

不断更新知识使李嘉诚成为一个东西文化结合体:像西方饱受职业训练的经理人一样重视数据、依靠组织和制衡的管理法则,也像外国商人一样发自内心地乐于迎接竞争带来的压力和成就感,另一方面有着东方的谨慎谦虚,始终坚持东方企业家关心、重视员工长远前途的传统。

成为亚洲首富之后的李嘉诚仍然在投资自己的大脑。学习是管理者最有价值的投资,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这样说过:我们站在一个重要时代的门口,一个变化的时代。处于这样一个时代的管理者,一定要注重学习力强、思想通、想法融,行动才能一致,这是企业发展和生存的重要根基。

生命不止,求知不断,只有投资于学习,将大脑充实起来,才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