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儿童健康小百科
20719200000014

第14章

第七章 (4)

其次,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父母或者老师必须指导幼儿在学习中加深对材料的理解,只有理解,才能提高记忆的效果,教育幼儿克服“不求甚解”、“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需要幼儿记住的东西,要尽可能地使他们理解。例如,让幼儿背一首古诗,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他们介绍诗的内容,这将使幼儿产生兴趣,加深记忆。

再次,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父母或老师应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我检查能力,这是发展幼儿记忆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一方面,要及时地对幼儿的学习进行检查:如提问等;另一方面,应教给幼儿自我检查的方法,如自问自答、自我回忆等。这两方面的结合,将有助于提高和发展幼儿的记忆能力。

让幼儿记住一些东西,主要目的还在于培养幼儿的记忆习惯,使他们遇事能记得快,记得牢,记得准。并且,在未来的学习中,能够正确地运用记忆方法。

68.如何培养幼儿的自制力

自制力,它是自我控制能力的简称,是一种重要的人格特征和心理素质。从幼儿时期培养孩子的自制能力,可以克服任性、多动的毛病,逐步形成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意志和能力,有助于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因此,忌忽视对幼儿自制力的培养。

据统计,自制力强的孩子将来有可能成为艺术型或科学型的高级人才。幼儿控制自我的能力较差,意志也很薄弱。所以,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是教育进程中的一件大事。3~5岁的幼儿的行为,多数是由眼前的兴趣直接引起的,行动的目的多和个人的愿望有直接的联系。稍大一些幼儿的自控行为,不仅能服从眼前个人的兴趣和需要,也能顾及间接的或较长远的目的。到了6岁,他们的自制力和坚持性才有所提高,能暂时克服或压抑个人的兴趣和需要,以服从行动规则和家长、老师的要求。

自制力与智力因素有着密切关系。智力因素包括感知力、想像力、理解力等,它与非智力因素也有密切的关系;非智力因素包括兴趣、意志、品德等。自制力是一种非智力因素,是幼儿意志强弱的体现,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定向和驱动的作用。自制力强的幼儿长大后,多意志坚强,能把握自己,学习和活动都会有合理的安排,学习成绩也比较稳定,容易取得成功。自制力差的幼儿,学习的潜能很不容易发挥,即使有时有纠正自己毛病的愿望,但难以坚持下去。这样的幼儿,不论多么聪明,由于意志薄弱,很难达到成功。自制力强弱是幼儿一生发展成败的重要因素,所以,家长和老师要在培养幼儿的自制力上多下功夫。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呢?

对于0~6岁的孩子,可以分六个年龄段入手:

0~1岁。这时孩子喜欢爬,但又爬不了多远。要拍手叫好,鼓励孩子多爬,爬得远爬得快。

1~2岁。这时孩子常常哭,要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告诉孩子哭的样子不好看,漂亮的孩子不哭,从而使孩子不随便哭闹。

2~3岁。孩子学步时跌倒了,不要马上扶起来,要让他们自己爬起来,还要让他们说:“我是好孩子,我会自己爬起来。”

3~4岁。要孩子跑完规定的距离,不可以半途而废。孩子跑累了,跑出了汗,可以歇一歇,擦擦汗,但仍要继续跑。

4~5岁。让孩子知道唱歌唱得不好没关系,跳舞跳得不好也没关系。重要的是要求自己唱完跳完,有始有终。

5~6岁。要求孩子吃饭、穿衣、洗脸等都自己来,不要家长、老师帮忙。被子叠不好,一遍遍地叠,不怕烦,有耐心,直到叠好。

69.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

性格心理学研究认为,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上一百,各形各色”,主要是指人的性格差异、分类比较复杂。学术界对性格的分类,依情志分类:有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三种;依心理活动分类:有内向型和外向型两种;依秉性分类:有独立型和服从型两种。先天素质只是性格形成的自然前提和生理基础,幼儿的性格有自身特点,处于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中,也是性格培养的关键时期。因此,特别提醒家长,忌放松对幼儿的性格培养。

人的气质可从外部觉察到肤浅的印象,性格则必须通过行为才能认识。例如:一群孩子共同游戏,各有不同参与方式,不同的活动方法和行为特点。但是,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孩子性格的基本特征;在语言交流上,从孩子说话多少、速度快慢、诚实与否、语言风格,都能体现出他们的性格特点;眼神、笑容和表情,也能反映出孩子的一些性格流露。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家庭教育,家庭成员的言行,在孩子性格形成的过程中,往往都会留下深刻的痕迹。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3岁左右的幼儿已表现出淘气、执拗、温顺、独立、反抗等性情。这是儿童个性发展的“第一反抗期”,则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重要特征,是幼儿个性发展的关键期。研究还发现,有反抗、独立倾向的孩子,大多数意志坚强,有独立分析、判断和做出决定的能力;而其他个性的孩子多数则不具有这些能力。

心理学家们指出,良好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即可形成的,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孩子自出生后,不断地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影响。父母的榜样,社会的影响,时时刻刻都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用一句话来概括:孩子的性格特点是家长性格的写照,有的则是家长训诲和管教的产物。因此。培养孩子朝气蓬勃,愉快开朗,心地善良,诚实正直,勇敢坚强,遵守纪律,以及富于首创精神的良好性格,是家长和教师的责任。

第一,父母要心胸开阔,搞好人际关系。一方面作为家长,应该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直到达到目的。家长要有正常的心态,不要“望子成龙”,要“助子成才”,这样才能铸造孩子的良好性格。另一方面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开阔孩子的眼界,敞开孩子的胸怀,使孩子感受到世界是美好的,生活是令人神往的,给孩子讲解祖国辽阔的疆域、悠久的历史、丰富的资源、壮丽的河山,培养孩子博大的胸怀,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同时,也要培养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有崇高的奋斗目标。用英雄模范的事迹鼓励孩子,积极开朗、乐观向上。

第二,对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不爱活动和交往甚至孤僻离群的孩子,督促和鞭策他多参加集体活动。因为,孩子正处在身体和心理的发展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老师应紧密配合,让孩子明白,生活在忧愁和孤独之中,会使自己的身心健康受到损伤。脱离周围的伙伴和火热的生活,会明显地影响自己的进取心。因此,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力争在适当的场合多表达想法,鼓励开会要积极发言,创设与人交往的环境,让孩子多结交朋友。久而久之,孩子经过集体熔炉的冶炼,自然文化的熏陶,生活实践的磨炼,优秀榜样的影响,对孩子的成长和性格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三,为家庭创造歌声与欢乐,促进孩子良好的性格的形成。让孩子在愉悦声中保持乐观的情绪,调动大脑皮质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力,使体内各器官的活动协调一致,有助于充分发挥整体功能,有益于健康和心态平衡。

70.如何对儿童进行品德教育

现在,有不少家长十分注意孩子的智力开发,忽视对品德教育。为确保孩子能够在德、智、体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在此,特别提醒家长们:宜重视对儿童进行品德教育。

第一,忌忽视社会公德教育。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往往只局限在不打架、骂人,不给家长惹事,就心满意足了。还有的家长对孩子不爱惜公共财物,不遵守公共秩序,或孩子玩耍影响邻居的休息等不良行为,视而不见。长此以往,孩子会越来越不懂事。

因为,社会公德是社会正常生活的规则,这种规则要求每个人都要认真遵守。缺乏社会公德的儿童,必然缺少良好的道德习惯。同时,还存在着具有某种破坏性和不合作的萌芽。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影响大。所以,必须从小就注意抓孩子的社会公德的教育。对孩子公德教育,要从文明礼貌入手。首先是语言礼貌,教孩子习惯“您”、“对不起”、“谢谢”等礼貌用语。其次是教孩子懂礼节,如遵守公共秩序,不随便干扰别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讲究卫生,互相帮助等。另外,家长要注意从日常生活小事中引导孩子学习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第二,忌忽视对孩子的诚实教育。心理学家们指出,说谎是不诚实的前奏。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诚实正直。但是,儿童说谎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一是有的因为做错了事以后,为了避免批评和惩罚,有意说谎;二是有的由于孩子的知识经验有限,对某事物不理解,而无意说了谎;三是有的为能得到家长或老师的赞扬,有意说谎;四是有的则是模仿别人的样子觉得好玩。凡此种种,说明孩子不是天生就有说谎毛病的,当发现说谎的毛病在儿童身上时,应及时给以纠正。

家长在教育处理说谎一事时,切不可厉声斥责或打骂,要鼓励孩子大胆承认错误。因为,说谎的儿童往往有较强的虚荣心,缺乏承认自己某些缺点错误的勇气。他们不能面对现实,总想耍小聪明,用说谎来掩盖错误。所以,父母应该对有意说谎的孩子进行严肃批评,并明确地指出,说谎的后果和危害,及早防止形成不良品德。对无意说谎的孩子,父母要帮助他分辨事实真相,澄清错误的事实,防止无意说谎的孩子利用说谎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成为有意说谎。

此外,当孩子勇于承认错误时,父母要立即给予充分的肯定。

第三,忌忽视雷锋精神教育。现在,有不少家庭的孩子,从小被父母娇惯,加上一些父母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欠妥,有时一件事或一句话,就会搅乱了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例如:像电视小品里表演的那样,当孩子把复习资料借给了生病的同学后,这位母亲就训斥孩子说:“你真傻,帮了他,等到毕业考试,你不就又多了一个竞争对手吗”?此时,这个孩子的表情是疑惑的。应该明确指出的是,这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指导思想是错误的,如果经常这样教育,容易使孩子染上利欲熏心的坏品德。

因为,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一方面应该是从小培养孩子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教育孩子向雷锋等英雄人物学习,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另一方面还要抓住孩子某一时刻或对某一事件的想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荣誉感和上进心,每当他们做了好事要及时肯定、表扬,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

第四,忌忽视教育孩子不要沾染坏的生活习惯。在现实生活中,如儿童不爱劳动、不讲卫生、爱虚荣、任性、打骂人、取笑人等行为。尤其当第一次发现孩子身上出现错误行为时,要及时严厉地进行批评,加以制止。一方面家长要帮助儿童从具体的事情中领悟好与坏;另一方面还要让孩子对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有所认识,与之进行斗争。如让孩子到大街上去宣传法规,制止随地吐痰,帮助民警叔叔维护交通秩序等,孩子通过宣传活动,不仅了解了社会,对他们自己也是一种教育和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