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儿童健康小百科
20719200000015

第15章

第七章 (5)

第五,忌忽视父母自身品德,对孩子的影响作用极大。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在现实生活中,有的父母自己本身在品德方面有问题,孩子在无形中也学会了。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就没有说服力。如有位家长平时说话总是脏字先出口,很快孩子也是说话带脏字,这位父亲知道要管孩子,但仍然骂骂咧咧的训斥孩子。像这样的父亲,是不会管教好孩子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如果自身也有不足,最好自己同孩子一样改正缺点。另外,要求孩子做到的,最好自己同孩子一起做,如果是做好事,在做的过程中,要讲一些做人的道理,激发孩子的光荣感和事业心,养成助人为乐的好品德。

71.如何对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庭只注重孩子的智力教育,往往忽视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其实,这种教育方法既片面,又不科学。

因为,热爱祖国是每一个中国公民都应具备的品德。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共产主义壮丽事业的接班人。从小培养儿童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情操,既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又是家庭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使孩子能在身心健康方面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

爱国主义教育,对儿童来说,好像有点抽象。但是,在儿童的心中,对于我国民族和祖国早已自觉地产生了的感情。只要学校和家庭统一思想认识,教育方法步调一致,相互配合,认真加以引导,祖国这个字眼,会使儿童心中发生一种异样的情感,这便是爱国主义思想的萌芽。

对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从鲜明的形象入手,促其情感不断升华。爱祖国,先要爱家乡。爱家乡,先要认识、了解家乡。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给孩子讲述家乡的风土人情、物产和具有特色的文化。同时,家长可带孩子回家乡四处看一看、访一访,增加一些情感认识,丰富其内涵。

无论是在学校或是家庭中,一方面父母或老师要经常给孩子讲一些爱国英雄的历史小故事和童话,不断地熏陶和教育孩子,使孩子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使儿童体会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游览、参观等多种途径,让孩子了解我们祖国有不尽的锦绣山河、名胜古迹、丰富的地下资源;富饶美丽的国土,以及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以北京为例,北京有巍峨的长城,秀丽的皇家园林,金碧辉煌的故宫,周口店猿人遗址……历史文物,名胜古迹,比比皆是。向孩子进行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教育,家长应该充分利用寒暑假及双休日的大好时光,有计划、有目的去看一些展览,参观一些博物馆。这样做不仅开扩了孩子的视野,增长了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孩子热爱首都、热爱祖国之情。

学校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每学期适当抽出时间,安排“走出校门,来到社会”的活动。一是到果园、鸡场、农场参观。用这些具体、多样、生动、形象、有吸引力并适合儿童特点的活动,来不断强化“祖国”在儿童心目中的印象。这样一来,不仅使孩子们增长了知识,感受到了祖国的伟大和可爱。从而,进一步激起孩子们了解祖国、热爱祖国、好好学习,将来建设祖国的强烈愿望。

此外,一些幼儿园、小学校每周一次的升旗活动,把孩子们的心与五星红旗联系起来了,在儿童心目中树立起五星红旗就是祖国尊严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教育孩子的效果。

72.如何培养幼儿的意志力

意志,它是心理学范畴的一个概念,指人为实现某种目的,在行为中自觉克服困难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人的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专家们指出,幼儿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形成意志的关键时期,逐渐地培养孩子的坚强意志,为今后的学业成功奠定基础,漠视和松懈对幼儿意志的培养,对孩子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无论家长或老师,均要重视对幼儿的意志品质培养。

据现代心理学研究,婴儿4个月后,随着手眼的协调,会主动地触摸玩具;稍大一些自己会爬过去拿玩具,可看做是意志行动的萌芽;1.5岁时,能表示“要”与“不要”,幼儿已有了行动的目的;3岁幼儿能表现出强烈的独立行动愿望,许多事可以自己来做,意志行动开始发展。但两三岁的幼儿还谈不上真正的意志行动,只有随意动作和语言发展,是以后意志发展的基础。

幼儿初期,行动自觉性很差,行动不能很好地服从于一定的目的,更不能独立地给自己提出活动的目的,他们的活动极易受外界的影响而转移行动目标。幼儿晚期,孩子的自觉性有了一定的发展,能为达到行动的目的,控制自己的外部行为和内心矛盾,是自觉性的发展。只有孩子的目的性、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得到协调完善,才是儿童意志形成的标志。

意志是达到目的、取得成功(就)的重要条件。所以,加强培养儿童的“意志品质”是家长和老师共同的职责。

第一,要培养孩子正确的世界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感。因为,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会产生崇高的目标,才会促使孩子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自觉克服困难,达到成功的彼岸。因此,无论家庭、学校还是社会,应本着用科学的知识武装头脑,用先进的文化和思想影响人的原则,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激发高尚的情感,对孩子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二,加强孩子意志的自我锻炼。一是帮助幼儿确立行动目标;二是为幼儿树立学习的榜样;三是教育幼儿针对自身的弱点制定计划加以改进。

第三,为幼儿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一是为幼儿提供锻炼机会,让孩子在实践中磨炼自己的意志;二是鼓励孩子做任何事都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三是建立严格的生活、学习、游戏规则和纪律;四是发挥榜样作用,注意个别教育。

73.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自我进取的动力,也是成功金字塔的基石。所以,为了孩子将来能够成材,忌忽视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这是因为:缺乏自信的孩子,常常认为自己或自己的某些方面不如别人;所以,他们不敢、也不愿参与集体的活动;不敢在大众面前表现自己和展示自己;也从不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平时,他总是跟在别人的后面,听从别人的安排,不愿也不敢充当“领导”角色;遇事害怕、退缩,不敢尝试新事物、新活动、新玩具,更不愿参与有难度、有挑战性的活动。因此,培养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是每位老师和家长非常关注的课题。

现代心理学研究分析认为,孩子缺乏自信心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孩子缺乏自信与家庭的不良教育有关。多数父母都把自己的孩子视作柔弱的个体,过分地照顾,过分地保护,全力为孩子解决各种困难。结果,限制和剥夺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和锻炼机会,使孩子缺乏自主性、独立性,滋生依赖性和惰性。这样的孩子,如果遇到困难,往往不知所措,而挫折和失败又造成他们的自卑。

另一方面孩子缺乏自信与有的家长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有关。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要孩子按自己所设计的道路去走,盲目地提出过高的要求和期望。由于孩子受心理、年龄等各方面的限制,难以达到家长的要求,遭到家长的责备和否定。这些孩子因家长的标准过高,屡遭失败和挫折,积累很多消极的体验,最终由消极、怀疑而过渡到自卑。

此外,当今的社会,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家长不在少数,他们常常希望自己的孩子超过他人,惯于横向攀比,常用其他孩子的优点和自己孩子的缺点来比,结果显得自己的孩子一无是处。这样的攀比,比掉的是自己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有关心理学专家指出,当孩子缺乏自信时,家长一方面要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及时地给予鼓励,另一方面家长要经常检讨自己的教育方法,改变自己错误的教育方法,培养孩子的自信。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能力的大小,让他们承担力所能及的责任。如自己吃饭、穿衣、穿鞋、收拾玩具、整理自己的床铺,这些事家长要鼓励孩子自己去做。同时,让孩子对涉及自己的事情提出建议,如孩子房间的布置、衣服的选择、假日的活动安排,甚至假日活动中的经费开支等,使孩子从小就学会承担责任。对孩子的家务工作进行评价时,千万不要过分苛求,如果孩子成功了,家长要及时予以鼓励。要着重强调他做得对的地方,不要过多指责没有做到的事。学习就是由尝试—失败—尝试—成功的过程。要教育孩子不要怕犯错误,使他们产生“我也行”的自信心,以没有精神负担地接受新的挑战。

第二,要赏识孩子的独特之处。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对自己喜欢的活动,不仅非常投入,而且很有自信。值得指出的是,孩子的独特之处,多是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所以,家长要提供机会与条件,正确地引导、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促进自我肯定和相互肯定,让同伴和集体的认可,是孩子自我肯定的关键。从而,使孩子在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得到展现和发挥自己的特长,孩子会从家长的赏识和赞许中获得自信。因此,家长要善于发现和理解孩子的某些特点或者天赋,赏识孩子的这些特点,并帮助他们取得成功,有助于自信心的树立。

第三,鼓励孩子向困难挑战。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很重要的一点,鼓励孩子向困难挑战。鼓励的前提是家长要正视和接受孩子的失败。虽然孩子的一些奇想,在家长眼里甚至是荒唐可笑,家长不要随便干预和嘲笑。否则,会挫伤孩子思考和向新奇事物探索的勇气。即便知道孩子的尝试不会成功,家长也要允许他们尝试。当孩子自己认为尝试失败后,家长再与他共同分析其中的原因,以便跨越这些障碍。如果孩子的尝试成功,会感到特别自豪,家长要及时赞许。孩子经常向困难挑战,不断获得成功,在一次次小小的成功中体验成功的艰辛和甘甜的滋味,逐渐地树立起成功的自信和顽强拼搏的毅力,对孩子日后的生活、学习会大有帮助。

第四,帮助孩子正确评价自我。在现代生活中,孩子的不足之处很多,要恰当地、及时地鼓励孩子自己去弥补,不能怕影响孩子的自信而一味迁就。因此,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家长和老师要教育、帮助孩子正确评价自我,帮助孩子分析、认识不足的原因,找出切实可行的办法,让其端正认识,培养孩子的自信和毅力。如果孩子能及时得到表扬和肯定,他会认为自己是有能力的,并在今后的行为上也表现得积极与勇敢,情绪稳定,自信增强。

第五,帮助孩子克服胆怯心理。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胆怯是一种缺乏自信的表现,是人类本能的一种防御性反应。在现实生活中,胆怯的孩子遇事不愿出头,连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往往也是缺乏勇气,凡事依赖家长充当自己的代言人。对于这类孩子,家长和老师要给予多方的鼓励,帮助孩子克服胆怯心理,树立和增强自信心。

74.重视培养幼儿知觉感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