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拒绝三高有妙招
20722300000014

第14章 心理问题是疾病之源 (1)

第一章 心理问题是疾病之源 (1)

为什么说放松的心态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患者身体上的疾患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可患者的心理问题还需要患者自己主动去调节。在疾病面前,需要有个积极、理智以及放松的心态。

人吃五谷杂粮,难免会得病。要坦然面对疾病,就要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它。疾病是客观存在的,与其消极悲观,听任疾病肆虐,不如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去与其抗争,只有放松心态才会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如果你能理智的对待疾病,既积极与医师配合,又虚心接受同志们的劝告,再加上注意饮食和适度的锻炼,也许很快就会痊愈。反言之,如果整天想入非非,不安心养病,只会加重病情,甚至真会危及自己的健康和生命了,到那时可就真的后悔莫及了。

心理因素会影响人的生理状况,人的生理状况也会影响人的心理状况。如果一个人经常处在紧张和压抑的情绪当中,大脑皮层总是受到强烈持久的刺激,就会使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在这种状态下是极易患病的。所以,患有疾病的人要放松心态,学会调整自己心境,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为什么要学会控制不良的情绪?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一个快节奏、高效率、充满竞争与挑战的社会环境,这种内外环境常会带给我们巨大的心理压力,各种危害心理健康的情绪也就随之增多,严重威胁着我们的身心健康,使我们常感到压抑、郁闷、焦虑、暴躁易怒等。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遇到许多不如意的事以及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如身体的健康出现了问题、人际关系紧张、考试晋级失败、婚姻家庭矛盾、经济危机、失去亲人等,这些都会使人产生不良的情绪。如果长此以往,又不能及时的进行自我调节,就会妨碍个体正常的心理功能,如注意力、记忆力下降,上学上班、社交能力削弱等。如果进一步发展,严重的抑郁情绪得不到干预,还易酿成自杀的悲剧。

有一些患者因为长期患病,治疗效果又不是很满意,就会产生焦虑、抑郁、紧张、恐惧、脾气暴躁等不良情绪。不但不会对疾病的恢复有任何的好处,还会使人产生某种心身疾病,即在原有疾病的基础上还会患上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消化性溃疡、过敏性结肠炎、癌症等疾病。持续性不良情绪的刺激往往使人寻求一些错误的方式发泄,有的人用喝酒、吸毒来发泄;有的人用损伤自己的身体,如刀割手腕,用香烟烧烫手臂等来发泄;也有的人用自暴自弃、牢骚抱怨来发泄等,这样做的结果既伤害了自己的身体,又不利于心理的成长,久而久之还会导致人格改变,智力下降,产生某些精神症状,甚至会产生自杀、伤人、毁物等违法行为。还有些人为了摆脱烦恼,长期自行应用一些镇静药物或毒麻物品,产生心理依赖或成瘾综合征。

不良情绪不但会影响自己的生活质量,还会破坏周围人的好心情,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或恶化,家庭矛盾或婚姻破裂。不良情绪的持续发展,还会诱导某些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强迫症、恐惧症、疑病症等。因此,应该及早消除不良情绪,不然,已经患了某种疾病的人会进一步加剧机体的功能紊乱,使得原有疾病进一步恶化。

所以,首先应该调整自己的目标和自己的行为,客观地评价自己,在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同时,拥有一颗坦然面对成功与失败的平常心,才能使自己心情舒畅。另外,我们每个人各自的性情、品格和所长所短都不同,别人不会按照你的意思来主动迎合你,就像你自己也未必想主动迎合别人的心思一样。对别人的要求越高,一旦别人达不到,自己的不满情绪就会越大,心情就越糟糕。如果大家对别人的要求都不是太高的话,稍微符合你的愿望,你就很容易得到满足,切记,在日常的工作与生活中,既不要苛求自己,也不要苛求别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你会转移不良情绪吗?

如果遇到某种困难和挫折实在无法避免,那就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切断不良情绪的发展。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如果在生活中发生了不快,要适时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兴趣爱好,把不良的情绪转移走,逐步淡化不良情绪。最好把不良的情绪转变到现实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去,把热情放在自己的事业和生活上,以增加自信和动力。转移注意力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其原理是在大脑皮层重新建立一个新的兴奋中心,通过相互诱导、抵消或冲淡原来的不良情绪兴奋中心,达到缓解不良情绪的目的。当悲伤、忧愁情绪发生时,先避开现在所想的一切,不去想或暂时遗忘掉,就可以消解忧愁;而在余怒未消时,可以通过运动、娱乐、散步等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使紧张的情绪缓解下来。

传统意义上讲,人们认为“喜怒不形于色”是一种有涵养的表现,但是这种刻意的控制不仅会加重不良情绪的困扰,还会导致某些身心疾病。所以,要积极疏导与宣泄不良情绪。可以选择一种不损害他人,又有利于自己排解不良情绪的自我宣泄的办法。这种方法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运用,但绝不是简单的摔摔打打,吵吵嚷嚷,迁怒于人。

要学会主动的调整身心的平衡,风雨过后才有彩虹,把心中的不良情绪合理发泄后就会雨过天晴、鸟语花香,风光无限。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写日记、听喜欢的音乐、看喜欢的书、旅游等方式,也可以在海边、树林或山顶等无人的地方大声喊叫,还可以用打沙袋等方式来解除自己的压抑情绪。这是一种将内心压力排泄出去,以促使身心免受打击和破坏的好方法。通过宣泄内心的郁闷、愤怒与痛苦,可以减轻或消除心理压力,避免引起精神崩溃,达到恢复心理平衡的目的。

为什么说反向思维有助于走出思想困境?

反向思维也是一种应对困境的好办法。有一个故事也许会给你一些启示:从前有一位老人家,她有两个女婿,大女婿是卖蓑衣的,二女婿是卖布鞋的。这位老人家整天愁眉苦脸的,如果哪天下雨,她就挂念卖布鞋的二女婿,怕他没有生意;如果是晴天,他就替卖蓑衣的大女婿发愁,又怕他没有生意。后来有人劝这位老人家,让她反过来想,下雨时大女婿的生意好,晴天时二女婿生意好,这样每天你的女婿们无论哪一个都有好生意做,天天都有收入啦,还有什么可发愁的呢?老人家听后,感到很有道理,再也不愁眉不展了,天天都很高兴。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启发了吗?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同一个事物不会是纯粹的好事,也绝不会是纯粹的坏事,古语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英国文学家萧伯纳对这个问题解释得同样精彩,曾经有人问萧伯纳,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的区别是什么?萧伯纳说:“如果桌子上有一杯很好喝的饮料,但是只有半杯,如果你看见这半杯饮料认为‘太好了,还剩一半呢’你就是乐观主义者;如果看见这半杯饮料的你认为‘倒霉,怎么只有一半了呢’那你就是悲观主义者。”现在,你可以自己测试一下,你是否悲观:桌上有一盘苹果,有很新鲜的,也有带瑕疵的,你是挑哪个先吃呢?如果你从最好的苹果开始吃,那么你每次拿的都是盘子里最好的,如果你从坏苹果开始吃,每次挑的都是盘子里最不好的,这也是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的主要区别。

压力无所不在、无处不在,但是我们还必须认真对待身心健康的问题,并能及时、适当的采取有效的方法来缓解心理的压力,为它找个合理的发泄途径。我们不妨从相反的方向思考问题,这样能使人的情绪发生良性变化,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使人战胜沮丧,从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我们要学会反向心理调节,从不幸中挖掘出有幸,使情绪从山穷水尽疑无路转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从而摆脱烦恼。

为什么说讳疾忌医是慢性自杀?

讳疾忌医是一个常用的成语,这个成语的出处是《周子通书·过》中的一段话:“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现代人在使用时将“护”字换成了“讳”字,但是表达的意思却是一样的。都是说有了疾病不去主动医治,反而认为自己无病,并害怕别人说自己有病,更不用说自己会去看医师了。而现代应用这个成语多是引申为害怕暴露自己的缺点,更不需要别人帮助改正。

这个成语的意思很容易理解,不过有一点是需要大家注意的,那就是:不管是“护短”还是“掩饰”,其前提都是自己知道自己的“短”在哪,知道自己的“缺点”,才谈得上“忌”或者“讳”,自己都不知道短处在哪,还“忌”什么?,“讳”什么呢?对于有慢性病或是其他疾病的患者而言,在查处了某种疾病后不愿意去相信,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的,或者干脆不去检查身体,还美其名曰:“怕知道真的有病后心烦,乐得糊里糊涂”,其实在对疾病的认识方面,“讳疾忌医”纯属患者的主观意图。难道你不去看医师疾病就不存在了吗?

要客观地对待身体上的不适或疾病。即使真的没有什么不适的感觉,也未必一定就是健康的,如果平素生活方式很不科学,有许多很久以来养成的坏习惯,就更要注意自己的健康了,这些人一般不会轻易相信医师的劝告,大多数患者还会怀疑医师的用意,会像蔡桓公认为扁鹊“医者,好利也,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所以现代人一旦发现没有预兆的癌症,大多是在疾病的晚期,因此才会有那么多人死于癌症。

《韩非子·喻老》中有一段话:“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从事焉。”这也可以看出,医师治病时如此,得病的规律更是如此,“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治病要在容易治疗的时候治,韩非子引用这句话也是为了规劝统治者,要从治病的规律中得到启示,要在治国理政时见微知著,力求解决问题于萌芽状态。几千年来的中医理论历来都是提倡“治未病”,很重视“防重于治”。如果患者一味地讳疾忌医,其结果就会使轻病变重病、重病变为不治之症,最终危及生命!从这个角度来看,讳疾忌医就等于慢性自杀!

现代多发的“过劳死”给我们什么启示?

过劳死是近几年才有的新名词,这是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分不开的,可以说是经济飞速发展下的副产品。越来越多的精英人才在强大的劳动强度和精神压力下,使生命历程被动地缩短,因此逐渐地有了过劳死这个名词。对过劳死最简单的解释就是超过劳动强度而致死,即是指在非生理的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的正常工作规律和生活规律遭到破坏,体内疲劳蓄积并过渡到过劳状态,致使血压升高、动脉硬化加剧,全身脏器迅速衰竭,进而出现致命的状态。

过劳死的共同特点是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过大,以致筋疲力竭,突然引发身体潜藏的疾病迅速恶化,救治不及时而丧失生命。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过劳死又可视为一种疾病过程,主要表现有:经常出现身体乏力、睡眠不稳、记忆减退、头痛头晕、腰痛背酸、食欲缺乏、视觉紊乱等疲劳症状。但到医院检查,却又没有明显指标异常来达到可以确诊为某种病症。但是它比亚健康要严重的多。过劳死与一般的猝死几乎没有什么不同,但其特点是隐蔽性较强,而且没有什么先兆,这就很容易被人们所忽视。导致过劳死的最常见的直接死因是冠心病、脑卒中、心瓣膜病、心肌病和糖尿病的并发症等。

在当代中国,有不少社会精英死于过劳死,如蒋筑英、路遥、王小波、施光南、陈逸飞等,他们都是因为劳累过度而挥别短暂的人生的。

在各行各业中忘我工作的人们,请你们审视一下自己的健康状况吧!

如何应对工作中无休止的加班现象?

据一些媒体的调查结果显示,劳动法对于很多公司,尤其是合资公司、独资公司,基本上是形同虚设,他们的员工形容自己的工作状态是“白加黑、五加二、无法无天”。解释出来就是“白天连晚上地工作、五个工作日加周末的二个工作日,没有劳动法,没有星期天”。就连“朝九晚五”,也变成“朝九晚无”了。华灯初上之时,别人都下班了,他们的工作日却才过去一半!前些时候,国内的一家门户网站就“华为公司25岁员工胡新宇之死”进行了调查。对于“你经常加班吗?”这个问题,在将近7 000名被调查者中,经常加班者占64%,偶尔加班者占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