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拒绝三高有妙招
20722300000005

第5章 解读高血糖 (2)

第三章 解读高血糖 (2)

在进行尿糖检验的过程中,留取尿液样本是关键,这是人们经常出错的地方。正规的做法是:留尿的前半小时应该先排空膀胱,即要把以前潴留的尿液排掉,以免各个时间点的尿液混合在一起,无法判断是哪个时段的尿。尿糖监测中的常用的留尿方法主要是“4次尿”,通常是指早、午、晚餐前及睡前留取的尿液,分别反映这4个时间段的尿糖水平,间接地反映了这4个时间段的血糖水平。

目前,国内已有多种尿糖试纸出售,其测定方法是大同小异的,主要有2种方法:第一种叫斑氏试剂法,这种测试法沿用已久,但是其操作方法比较繁琐,而且有时使用者会被烧伤或烫伤,用起来不太方便,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使用了。第二种是尿糖试纸法,其操作步骤如下:①先将尿糖试纸放入盛有小便的容器内;②即刻取出,稍等一会儿;③与试纸包装上的不同的尿糖浓度比色卡相比较,按照颜色来确定尿糖的含量;④结果以“+”表示。

尿糖的测定法虽然简便易行,但同样需要在血糖超过肾糖阈(10mmol/L)时,才能从肾内滤出并在小便内排泄。当空腹测定时,虽血糖没有达到要求,但尿糖却为阴性,易致患者麻痹大意,耽误病情。尿糖监测仅仅在测量高血糖时有一定的帮助,而在低血糖时几乎没有任何可参考的价值。尿糖试纸都是半定量的,不像血糖测量那么精确。尿糖的测定结果还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肾功能不全、老年人和妊娠患者等的肾糖阈值改变等,此时尿糖不能代表实际的血糖水平;有时非糖尿病患者也会有一时的尿糖升高,如某些肾疾病、大量进食等;某些具有还原性质的药物也会使尿糖试纸变色,造成尿糖高的假象,如服用维生素C和水杨酸盐等。

无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是多少?

治疗和预防高血糖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降糖,最终的目的就是使糖尿病患者保持血糖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范围。根据2002年亚太地区2型糖尿病政策组所制定的糖尿病控制目标,空腹血浆葡萄糖<6.1mmol/L,餐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8.0mmol/L,且糖化血红蛋白<6.5%,这样才能表明血糖的控制情况是良好的;如果空腹血浆葡萄糖为6.0~7.0mmol/L,餐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为8.0~10.0mmol/L,且糖化血红蛋白为6.5%~7.5%,则表明血糖的控制情况一般;如果空腹血浆葡萄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10.0mmol/L,且糖化血红蛋白>7.5%,则表明血糖控制的情况不好,需要及时地调整治疗方案。以上这些是对于年龄在60~70岁,身体基本状况比较好,无明显并发症的老年糖尿病患者而言的,可以通过口服降糖药或者是胰岛素,将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强化控制在正常范围。

对于年龄在70岁以上,且属于新近发现的2型糖尿病患者,身体基本状况比较好,也没有心、脑血管及微血管病的并发症,不应强化控制血糖水平,要使空腹血糖保持在6~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保持在8~9mmol/L,糖化血红蛋白保持在6.5%~7.0%即可,以防止出现低血糖而影响心、脑的正常功能。一般来说,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肾病和神经病变所需时间平均为糖尿病发生后15年。所以,血糖控制目标可以放宽,但不能不控制,否则,就会使老年患者的病死率升高。另外,高血糖也很容易引起许多急性并发症,如感染、高渗性昏迷和酮症酸中毒等,给老人带来危险,因此,应尽量控制血糖以延长寿命。

有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是多少?

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有心脑血管等疾病或经常出现低血糖者,不能承受强化降糖所引起的风险,应根据个体情况使血糖保持在适当的范围,通常的水平是空腹血糖在7~9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在8~11.1mmol/L,而糖化血红蛋白保持在7.0%~7.5%,既能防止出现各种急慢性的并发症,又能保证生活质量。有些老年的糖尿患者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心脑血管及肾疾病,生活质量极其低下,对这类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主要目标是消除高血糖所引起的症状,防止急性并发症的发生。如果已经发生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危险的并发症,且血糖居高不下时,应及时使用胰岛素并尽快降低血糖,但不要使血糖下降过快,以免诱发脑水肿而使病情加重。

你知道胰岛素有什么作用吗?

(1)胰岛素对于糖代谢的调节有多方面的作用:既能促进全身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还能抑制糖原的分解和糖原异生。当胰岛素分泌过多时,血糖迅速下降,脑组织受到的影响是最大的,可出现惊厥、昏迷,甚至引起胰岛素休克。相反,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的受体缺乏时,常会导致血糖升高,血糖值超过肾糖阈时,尿中会排出过多的糖,出现糖尿。同时,由于血液中还含有过量的葡萄糖,血液的成分有所改变,也会导致高血压、冠心病和视网膜血管病等病变。

(2)胰岛素可以调节脂肪的代谢过程:胰岛素还能促进脂肪的合成与贮存,它会使血中游离的脂肪酸减少,抑制脂肪的分解氧化。当体内的胰岛素缺乏时,可造成脂肪代谢的紊乱,脂肪贮存量减少,分解加强,使血中的脂肪含量升高,久而久之,就可以引起全身的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导致心、脑血管的严重疾病。与此同时,由于脂肪的分解作用加强,生成大量的酮体,会使患者发生酮症酸中毒。

(3)胰岛素可以调节蛋白质的代谢过程:胰岛素可促进细胞对氨基酸的摄取和蛋白质的合成,抑制蛋白质的分解,因而有利于生长。胰岛素的存在也加强了腺垂体生长激素的促蛋白质合成作用,只有胰岛素存在,蛋白质的合成作用才会加强。因此,对于生长这个过程来说,胰岛素也是不可缺少的激素之一。

另外,胰岛素还可以促进钾离子和镁离子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还可以促进脱氧核糖核酸(DNA)、核糖核酸(RNA)及三磷酸腺苷(ATP)的合成。

如果中枢神经系统出现了严重的血糖缺乏,则神经高级中枢的功能降低。若意识丧失的低血糖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就可以导致癫 的发作或不可逆的神经损伤,后果十分严重。

容易使血糖升高的常见原因是什么?

高血糖是一种状态,但血糖高并不一定是患了糖尿病。像这种血糖高于正常的状态称为高血糖症。如果这种状况长期地存在,对人体的各部分组织器官均有损害。患者会感到全身不适,常有疲倦、口渴、大量饮水、大量排尿等表现。如情况严重,应尽快就医。机体内外有很多使血糖升高的因素,常见的因素如下:

(1)患者所服的降糖药或者使用的胰岛素剂量不够,使血糖没有抑制而升高。

(2)患者的运动量不足,比平时稳定状态下的运动量少很多,体内的糖得不到同平时一样的代谢,胰岛素的用量是相对不足的,血糖也会升高。

(3)有意外的情况,比如聚餐、过年、过生日等特殊进食,患者摄食了过多甜食或含糖饮料。

(4)患者本身过度肥胖。

(5)情绪或精神上的压力过重。

(6)出现低血糖后,血糖出现反跳性增高的现象。

(7)饮酒可破坏血糖的稳定,导致高血糖。 (1)

(8)在服用某些特殊药物时也会发生血糖升高,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激素药,又如止咳糖浆等含糖的药。

(9)在患有其他病症或在应激的情况下,原先注射用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的剂量不够等情况,都可以引发高血糖。

根据哪些早期信号可以自我判断血糖值升高了?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但临床上发现,在许多中老年患者的身上,上述症状的表现并不典型,患者多是因各种慢性并发症而去医院就诊的。所以,关注早期信号,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1)无痛性的心肌梗死:糖尿病可直接影响心脏的神经调节功能、心肌和血管的功能,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发心肌梗死。但是,这种心肌梗死并不像其他患者表现的那样剧烈、典型。因为体内处于高血糖的状态,致使痛觉神经变性而变得不敏感,有20%~40%的人无疼痛反应。对于发生无痛性心肌梗死者或其他一些心血管系统出现了原因不明的表现者,表现为心脏节律失常、心力衰竭者,应检查血糖水平。

(2)突然的视力减退:糖尿病能够引起许多眼疾,致患者视力下降,而且病情进展较快。最常见的疾病就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血糖状态会使视网膜静脉扩张、出血,甚至剥离,导致视力急剧下降,甚至视力模糊。有时还会因为糖尿病患者眼内房水渗透压的变化,致晶状体纤维发生肿胀崩解,崩解的晶状体内因渗入水分而膨胀,变凸,致患者发生近视。对于临床上突然发生且迅速加重的近视和视力模糊的人,不要大意,应查一下血糖。

(3)迁延不愈的感染:由于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而高糖环境有利于各种致病菌的生长繁殖,且患者抵抗力降低,白细胞的防御和吞噬能力也降低,因而易反复发生感染,病情重、发展快、迁延不愈、治疗效果不佳。所以,对于迁延不愈的感染患者,应注意检查血糖。

(4)顽固或间歇性腹泻:糖尿病可引起患者内脏神经病变,造成胃肠道的功能失调,易发生胰源性腹泻。这种腹泻的特点是:每天排便2~10次,常发生在餐后、夜间或清晨,便质呈糊状或水样或表现为脂肪泻,有时可以交替出现顽固性的腹泻与便秘,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所以,有上述特征腹泻,特别是脂肪泻的患者,应做血糖检查。

(5)阳萎:男子的性功能是受自主神经控制和调节的,体内高糖状态会使人的自主神经功能降低或丧失,可引起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会直接导致阳萎。阳萎患者,特别是进入中年、肥胖的阳萎患者,应考虑到患糖尿病的可能。据统计,糖尿病患者中发生阳萎的几率可以达到60%以上。

(6)泌尿系统的症状:中老年人若发生反复的尿路感染、排尿困难,要排除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炎外,还应考虑患有糖尿病的可能。且含有糖分的尿液容易生长产气杆菌,从体内排出的尿液多有泡沫,就是所谓的“气尿”。高血糖还会损害盆腔的神经系统,导致逼尿肌的张力下降,出现排尿困难或尿潴留。更严重的是,当膀胱括约肌麻痹时,患者会出现尿失禁的表现。

(7)餐后的低血糖症状:如果常会感觉在餐后3~5小时出现头晕、眼花、心慌,甚至昏迷应警惕患有糖尿病的可能。这是因为,在糖尿病的早期,胰岛素分泌的过程比较缓慢,当分泌增多时,餐后人体内的血糖高峰早已过去,在胰岛素的作用下,会发生低血糖反应。

(8)肢端麻木、僵硬:由于糖代谢发生了紊乱,周围神经炎、末梢神经炎等也是糖尿病晚期常见的并发症,在40%的糖尿病患者中可出现手足麻木、疼痛、烧灼感、感觉减退或消失等症状,也有的人会产生走路如踩棉花的感觉。糖代谢紊乱还会导致动脉硬化和神经炎的发生,导致肩关节的周围神经、肌肉组织发生病理改变时,临床上表现为肩周疼痛、僵硬,抬手和转肩困难、费力。所以,有原因不明的手足麻木、疼痛或肩周不适,经久不愈的人,最好查一下血糖。

(9)皮肤病变:有些中老年的糖尿病患者可表现为顽固的皮肤瘙痒,是由于长期脱水使皮肤干燥所致。另外,糖代谢异常还可以导致皮肤营养障碍和微血管的损害,可以引发皮肤灼伤样水疱,疱壁薄,内有透明浆液,疱周有红晕,单个或多个出现,大小不等,好发于指、趾、手足的背部,无痛,发生比较突然,可以自愈,但可以反复出现。所以,有上述症状的中老年人应做血糖检查。

(10)外阴瘙痒:有些妇女,尤其是人过中年者,在一段时间内发生外阴瘙痒,而且瘙痒难忍,妇科内诊涂片的结果可能显示是真菌性****炎等,但在使用了一些栓剂、洗剂等对症的药物治疗后,结果往往差强人意,这时医师会建议做一个血糖的化验,因为糖尿病患者由于尿糖刺激局部可引起外阴瘙痒的症状。

(11)某些疾病:一些疾病也可以是发生糖尿病的早期信号,如胆囊会发生坏疽及穿孔,但是不伴有胆石症。10%~13%的脑梗死疾病是由糖尿病引起的。还有脱发,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来说,如果毛发干燥稀疏,甚至头顶还裸露出头皮,很有可能是患上了胰岛素分泌绝对减少的1型糖尿病。

(12)肥胖或分娩巨大胎儿者:肥胖是最主要的原因,女性腰围与臀围之比>0.7~0.8,糖耐量异常者可以达到60%。而且,妇女上身肥胖者,不论体重总数是多少,糖尿病的发病率都比正常妇女要高8倍,甚至有人认为,可以把这种体型作为诊断糖尿病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腰围与臀围之比>0.85的女性,应做有关糖尿病的检查。另外,还有一类妇女也要重点关注,就是分娩出巨大胎儿者,因为孕妇患有妊娠糖尿病时,体内高浓度的葡萄糖就能刺激胎儿的胰岛分泌,加速了脂肪和蛋白质的合成,胎儿的生长发育就会特别快。凡是分娩出的胎儿在4kg以上的妇女,应该经常检查血糖。

容易发生低血糖的原因有哪些?

低血糖多是在服用降糖药或者注射胰岛素治疗的过程中发生的,或者见于糖尿患者在夜间熟睡时,多在凌晨1~3点钟发生低血糖现象。一般认为,2型糖尿病患者多容易发生夜间低血糖,其主要原因有:患者自己在家使用胰岛素,剂量和时间不规范,对胰岛素的长效和短效作用不理解,对其维持的时间掌握不好;晚餐进食比较少,晚饭后的活动过多又没有及时补充食物;大便次数多,使体内的营养物质丢失增加。还可见于饥饿时间过长,有长期持续的剧烈体力活动,严重的肝肾疾病,垂体前叶的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情况。

一些疾病也可以使患者出现低血糖,如慢性肾衰竭患者、恶病质和内毒素休克的患者;伴生长激素和皮质醇缺乏的垂体功能低下的患者也可出现饥饿性低血糖。

低血糖的危害主要为体内的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及生长激素等升糖类激素增加,造成血糖波动,病情加重。因为这是一种异常的血糖降低,长期反复严重的低血糖发作可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或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不可逆的损害,引起患者的性格变异,精神失常、痴呆等。还可以刺激患者的心血管系统,诱发心律失常、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后果。

所以,要对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加强糖尿病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使其正确使用降糖药,保持良好的服药与生活习惯。

你会在低血糖时采取紧急措施吗?

低血糖时,患者自身有很明显的临床症状,脑组织首先对低血糖出现非常敏感的反应,主要为头晕、出虚汗、饥饿感、全身发抖、心跳加快、震颤、全身无力、手足发麻或抽搐、口齿不清、心情烦躁、定向障碍、甚至引发癫 、昏迷,如不及时抢救还会危及生命。血糖持续下降到2~8mmol/L(50mg/dl)时,称为低血糖,可以发生低血糖昏迷。低血糖对人体是有害的,尤其是对于老年患者来说,低血糖的危害更大于高血糖,所以要特别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使用磺脲类药物(尤其是服用甲磺丙脲、优降糖等)治疗糖尿病的老年人,出现低血糖反应的情况很常见,尤其是甲磺丙脲,能引起血中的低钠和致死性的低血糖。因为它们的降糖作用是最强、持续时间是最长的,属于长效的降糖药,因此,老年的糖尿病患者要禁用甲磺丙脲,尽量不用或少用优降糖,对于防止出现低血糖反应是很有益处的。

老年人如果发生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及合并严重的肾病时,应首选短效胰岛素来进行治疗,降糖的措施不宜过于积极,避免使用中、长效胰岛素,因为患者本身就患有肾疾病,这时,肾对胰岛素的灭活功能较差,容易导致中、长效胰岛素在体内蓄积,这种协同作用的效果可导致血糖迅速下降而发生低血糖反应。

如果一旦发生以上类似的低血糖反应,应立即请医务人员检测血糖。如果在家中,最好也要备有快速血糖检测仪,患者和家属都要冷静,在确认血糖值后,给患者吃些糖果、饼干、水果或服用25%左右的葡萄糖水,食物不是越多越好,方糖或果糖类的1~2块或面包1~2片,饼干5~6块都可,如果是饮用含糖饮料或果汁的话,半杯就够了,还可以进食米饭或面条一小碗。如果患者已经昏迷,护理人员可以在患者口腔黏膜、牙龈上涂抹蜂蜜等来急救,同时积极与医师取得联系。有些“高年资”的糖尿病患者对这些症状是心中有数的,可以自行处理。

(7)饮酒可破坏血糖的稳定,导致高血糖。 (2)

如果在医院发生,可立即静脉注射25%~50%的葡萄糖溶液20~30ml,开始静脉滴注的几分钟,应该用血糖仪监测血糖,以后要反复多次地测量血糖,调整静脉滴注的速率以维持正常血糖水平,保证安全、有效、快速纠正低血糖的症状。有条件的话,可以用胰高血糖素1mg皮下、肌内或静脉注射,胰高血糖素是粉剂,必须用稀释剂稀释,儿童的用量为0.025~0.1mg/kg(最大剂量不超过1mg)。若胰高血糖素有效的话,低血糖症的症状通常可在10~25分钟内缓解。如果患者在使用胰高血糖素后,在25分钟内没有缓解,就不主张第2次注射了,因为胰高血糖素有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其疗效主要取决于肝糖原的储存量,胰高血糖素对饥饿或长期低血糖的患者几乎没有疗效,且胰高血糖素的价格相对较高。

对于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儿童来说,开始治疗时以每分钟3~5mg/kg的速率静脉滴注10%的葡萄糖,根据血糖水平来随时调整滴速,以保持血糖水平的正常。一般来说,不主张对婴儿或儿童用50%葡萄糖静脉推注或用大于10%的葡萄糖静脉滴注,因为这样可改变儿童的脑组织渗透压,某些患者可以诱发明显的高血糖症及强烈兴奋。

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多数发生低血糖的患者的症状可以渐缓解。有些专家建议,家中如有单独外出的糖尿病患者,一定要随身携带医疗急救卡和糖果、开水及饼干等食物,以便在发生低血糖时应急。同样道理,对于家中有卧床的糖尿病的患者,一定要在患者的身边放些含糖的食物,以应对低血糖。食后一般在15分钟内症状能缓解,不缓解的话就应到医院处理了。

你了解空腹高血糖的两种现象吗?

每位糖尿病患者几乎都有过空腹高血糖的经历,虽然在临床上都表现为早晨空腹血糖升高,但他们的病因是不同的,医学上分别称之为苏木吉现象和黎明现象。因为发病的原因不同,所以处理方法也不同,故需要仔细鉴别一下。

苏木吉现象,又称苏木吉反应,多是由于降糖药,尤其是注射胰岛素的用量过大或过度饥饿而引起的短暂性低血糖,随后马上会出现血糖反跳性增高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其实是人体对自身血糖平衡的自我调节作用。当人体出现低血糖时,机体内的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儿茶酚胺等升糖激素分泌增加,促进糖原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升高,帮助机体纠正低血糖,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因体内血糖过低而发生的危险。一般情况下,正常人的胰岛B细胞功能正常,当血糖上升时,胰岛素的分泌也随之增多,能够使血糖维持在正常的水平,而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胰岛B细胞功能减退,使胰岛素的分泌不足,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会明显升高。对这种属于苏木吉现象的处理应该是减少晚餐前或睡前降糖药的用量,并在晚上适当地加餐。在临床上,有些患者甚至包括一些经验不足的医师,一看到血糖升高,就认为是胰岛素或降糖药的用量不足,不仔细分析其原因,就盲目地增大降糖药物的用量,其结果就会使苏木吉现象更严重,使空腹血糖不降低反而升高,那样做很容易导致“低血糖昏迷”。

黎明现象是指患者夜间没有发生低血糖,而是在每天黎明前后,大约在凌晨3点后血糖逐渐升高,可以持续到上午8~9点。“黎明现象”的发生多是由于胰岛素用量不足引起的空腹血糖升高,具体原因可能在于午夜过后,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拮抗激素(生长激素等)会逐渐增多,因为这些垂体前叶分泌的激素是有时间节律的。生长激素是属于促使血糖升高的激素,生长激素升高,就需要较多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此时,正常人的胰岛B细胞会自动分泌较多的胰岛素。而糖尿患者的胰岛B细胞功能缺损,尤其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凌晨血糖显著升高,这些患者由于胰岛素缺乏,因而无法使血糖保持在正常水平,从而造成空腹血糖升高。治疗方法是加大胰岛素或降糖药的剂量,而且要使其作用维持到第2日早晨。

由于对黎明现象的处理方法就与苏木吉现象的处理方法大不相同,所以要先鉴别二者,再做处理。具体做法是,患者从夜间的0点开始,每隔2小时就测一次血糖,直到第2日早晨为止。如果在黎明前后发现有低血糖(血糖<3.3mmol/L),就属于苏木吉现象,如果此间没有低血糖发生,血糖渐升高,则属于黎明现象。

什么是餐后高血糖?

消除餐后高血糖也是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水平达标的重要内容。一些研究结果显示,餐后高血糖也是发生心血管并发症的高危指标。不少的糖尿病患者平时只注重检查空腹血糖,以此作为了解病情和调整药量的依据,这是不完全的认识。空腹血糖虽然能够反映一定的血糖情况,但是并不能完全代表全天的血糖控制水平,如果不注意全面检查分析,有时可能因某种假象而贻误治疗时机。

正常人在进餐后的2小时左右,血糖的浓度会达到高峰,但一般不超过8.9mol/L,并在3小时内能够恢复到餐前的水平。所以在正常的情况下,全天平均血糖水平不超过5.6mmol/L,这类血糖的调控主要是通过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双向调节。葡萄糖出入血液的循环也有一定的规律,在进食后的前2小时内,血循环中葡萄糖进入的速度大于流出的速度,表现为血糖升高;随着时间的流逝,葡萄糖出血液循环的速度超过了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血糖的浓度就会降低。最终使血糖维持在一个正常范围内。

2型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胰岛素分泌的绝对或相对不足,其主要表现就是餐后血糖过度升高并持续较长的时间。因为胰岛素抵抗,患者的血糖清除率明显降低,由于葡萄糖出入血液循环的不平衡,而直接导致了餐后的血糖升高。目前,许多新型的降糖药物已经在临床开发应用,如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药、速效胰岛素类似物、胰高血糖素样肽-1等,特别是胰高血糖素样肽-1能显著改善胰岛素的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释放,极大地改善了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血糖高就一定是糖尿病吗?

糖尿病是一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高血糖是一定阶段内血糖增高的一种代谢失调的状态,虽然高血糖是糖尿病的主要特征,但是也许并没有达到成为疾病的程度。所以说,并不是所有高血糖的人都是糖尿病患者。一些身体处于特殊应激状态下的人也可以出现高血糖。在突发的脑卒中、心肌梗死、急性感染、剧烈疼痛、脑血管意外、烧伤、受外伤等情况下,机体是处于应激状态下的,由于体内的胰岛素拮抗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髓质激素、生长激素等升糖激素的分泌增加,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可出现一过性的血糖升高。

此外,在患有某些疾病、服用某些药物或在特殊状态下,血糖也会升高。如在患有肝疾病时,肝糖原的合成减少,患者可出现餐后的高血糖;胰腺的疾病,如胰腺炎、胰腺癌、胰腺外伤等,也可以成为血糖升高的原发病,其表现也是血糖升高;一些内分泌疾病,如肢端肥大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皮质醇增多症等,都可以引起继发性糖尿病,使血糖升高。人体在饥饿的状态下或患有慢性疾病时,体力下降,能够引起糖耐量减低,使血糖升高;在服用某些药物,如噻嗪类利尿药、糖皮质激素、阿司匹林、女性口服避孕药、烟酸等,都可以引起一过性的血糖升高。

作为孕产妇的你了解妊娠糖尿病吗?

妊娠期和哺乳期是女性生理变化最大的时期,妊娠期内血糖升高与怀孕期间身体的代谢特点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妇女在受孕后,机体的激素分泌会增加,这些激素在人体的组织外周能够抵抗胰岛素。随着孕周的增加,不断增多的雌、孕等激素会使得机体必须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保持正常的糖类的代谢。个体的差异决定了不是所有孕妇的胰岛都能够有好的代偿能力,对于身体条件比较差或者胰岛素不够敏感的人来说,在妊娠中、晚期可能会表现出糖代谢异常。但这不足以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没有被诊断为糖尿病就没有必要吃药,即使已经被确诊了,鉴于妊娠这个阶段的特殊性,一般情况下也不采用口服降糖药治疗。只要合理地调整饮食,限制每日的食物摄入量,不要吃甜食,连水果、蛋糕等含糖量高的食品也要少吃。

妊娠期发生高血糖的主要原因是孕妇在怀孕期吃得太好了,而活动得又太少,导致一些准妈妈的血糖直线上升,有的甚至患上了妊娠糖尿病。这时患的妊娠糖尿病是一类特殊的糖尿病,一般没有特殊的表现,只有极少数准妈妈会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绝大多数的准妈妈没有任何症状,甚至连空腹血糖都正常。经过血糖筛查、葡萄糖耐量的检测,妊娠期糖尿病误诊和漏诊的几率都是很低的。多数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准妈妈在孩子出生后血糖水平会自动恢复正常,但是,如果不引起足够重视的话,患病风险比正常女性要高得多,很多人可能会成为真正的糖尿病患者。国外的长期跟踪调查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加,这些曾经患过妊娠糖尿病的孕产妇,真正患有糖尿病的风险性也逐渐增加,在30年后,几乎80%的妇女最终会成为糖尿病患者,在5~15年内患有2型糖尿病的几率是25%~60%。如果想减少患糖尿病的危险,孕妇在得知血糖升高时,最好在产后的6周到3个月时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重新评估糖耐量的情况,及早发现糖尿病。除此之外,每年都要做1次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同时注意合理饮食并加强锻炼,并要注意保持合理的体重。

妊娠糖尿病会对胎儿产生哪些影响?

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孕妇对所生的胎儿有何影响?研究人员在美国糖尿病协会年度会议上公布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不论孕妇是否是妊娠糖尿病的患者,血糖水平越高,她所产下婴儿出现健康问题的风险就越高。这些孕妇发生先兆子痫、胎膜早破的危险性明显增加,且易导致巨大儿和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巨大儿简单地说就是胎儿过大,不但要增加母亲剖宫产的几率,也会增加新生儿受伤的发生率,但是不会增加新生儿高血糖的几率,反而会出现低血糖的症状。因为在母体内,胎儿的营养直接来自母亲血液中的葡萄糖,孕妇血糖过高会使胎儿产生高胰岛素血症,当新生儿脱离母体的高血糖环境后,仍保持胰岛素高分泌状态,血糖偏低,这样就会出现吃奶困难、苍白、颤抖、呼吸困难和躁动等异常情况。未来宝宝的血糖水平会偏低,胰岛素水平还会偏高,孩子长大后患肥胖症、糖尿病、高血压的风险也会加大。

如果您患上了“三高”,那么您也许很想知道身体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什么是代谢综合征?冠心病发病的早期信号有哪些?糖尿病患者的常规口服用药有哪些?如何在家里急救发生酮症酸中毒的糖尿病患者?脑卒中的易发因素有哪些?这些疑问本章将为您一一解答。

第2卷 “三高”的转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