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男性病实效经典
20724900000028

第28章 慢性睾丸附睾炎 (1)

第10章 慢性睾丸、附睾炎 (1)

第一节 西医疗法

附睾炎是致病菌侵入附睾而引起的炎症,是阴囊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临床按其发病特点有急、慢性之分;按其感染性质不同有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如结核性附睾炎)之别。本病多见于20~40岁的中青年。常继发于前列腺炎、精囊炎或尿道炎,易伴发睾丸炎。有时附睾与睾丸同时发病,不易区分,临床上统称睾丸附睾炎。

一、病因

常见的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肠球菌及绿脓杆菌。其感染途径主要有尿路逆行感染、淋巴蔓延及血行感染。

1.急性附睾炎逆行感染是其主要传染途径,致病菌以大肠杆菌及葡萄球菌多见。多因尿道留置导管和尿道器械检查而诱发;或前列腺切除术后,尤其是经尿道方式的前列腺切除术,因射精管的开口在前列腺窝内,排尿时的尿流压力可将尿液逆流进射精管。而前列腺切除术后8~12周,尿液中常含有一定数量的细菌,可诱发急性附睾炎。也可循输精管、周围淋巴管进入附睾。此外,一些性传播性疾病,如淋病也可诱发附睾的急性炎症。

2.慢性附睾炎部分患者是在急性期未治愈而转为慢性,或由较轻感染逐渐演变而来,但多数患者无急性感染过程,常为慢性前列腺炎、精囊炎的并发症。

二、诊断

1.临床表现

(1)急性附睾炎:突发阴囊内肿痛,疼痛剧烈,站立时加重,可放射到腹股沟、下腹部甚至腰部。附睾非常敏感,局部迅速肿大,有时在3~4h肿大1倍,可伴有全身症状如恶寒发热,头痛等。发病前常有剧烈运动或性生活史,或有下尿路器械操作史等,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诱因。其特征为患侧阴囊皮肤红肿,附睾肿大,明显压痛,有时伴鞘膜积液,甚者精索增粗压痛。如炎症浸润范围较广蔓延至睾丸时,睾丸与附睾界限不清,局部肿硬显著,即附睾睾丸炎。若有脓肿形成,则局部有波动感,可自行穿破形成瘘管。

(2)慢性附睾炎:可出现阴囊内肿痛,坠胀不适,有时可急性发作。检查附睾轻度肿大、变硬并有硬结,局部有轻压痛,同侧输精管可增粗。

根据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及有关实验室检查,一般即可作出附睾炎的正确诊断。

2.实验室检查急性附睾炎时,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和中性白细胞可明显升高;若有尿道分泌物作涂片检查可查出相应的细菌;小便常规检查可正常。

3.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可了解睾丸、附睾大小,有无鞘膜积液等情况,对本病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4.鉴别诊断

(1)睾丸扭转:多见于儿童,有剧烈运动等诱因,疼痛剧烈。体检可见精索呈麻绳状扭转,附睾不在正常位置,而在睾丸的前面、侧面或上方。普雷恩征(即托起阴囊或睾丸时疼痛加重)阳性。彩色多普勒检查可助鉴别。

(2)结核性附睾炎:即附睾结核,有结核病史及结核病症状,如低热、盗汗等,多为慢性,附睾逐渐增大,压痛不明显,病灶常与阴囊壁层粘连或有脓肿、窦道形成,输精管增粗或形成串珠状结节。无菌性脓尿及结核菌浓缩检查和培养阳性可确诊。

(3)睾丸外伤:有明显外伤史,局部剧烈疼痛,可放射到下腹部、腰部或上腹部,甚者发生痛性休克。检查可见阴囊肿胀,皮肤青紫瘀血,睾丸肿大坚硬,触痛明显,阴囊沉重,透光试验阴性,穿刺可见鲜血或褐色陈旧血。

(4)睾丸肿瘤:发病骤然的睾丸肿瘤也有阴囊疼痛,但肿瘤侧睾丸肿大,质地坚硬如石,沉重感明显,正常睾丸感觉消失,附睾不易摸到,透光试验阴性。淋巴管造影、胸部X线摄片等可助鉴别。

三、治疗

1.一般治疗急性附睾炎期需卧床休息,抬高阴囊。早期用冰敷,晚期热水坐浴或热疗。对症处理,如疼痛甚者,可予止痛药或用1%利多卡因做精索封闭;高热者要予退热等。

2.抗生素治疗急性附睾炎诊断一旦明确要遵循及时、足量、敏感的原则,合理使用抗生素。首选喹诺酮类、头孢类,必要时可联合应用。对局部疼痛较剧或伴有高热者,可短时间应用激素,一般不超过3d,对迅速缓解病情,防止附睾结节的发生具有一定帮助,常用地塞米松5~10mg或氢化可的松100~200mg加入液体中静脉滴注。

3.手术治疗急性附睾炎的手术指征可分为绝对指征和相对指征。绝对指征包括脓肿已形成或严重附睾炎引起的睾丸缺血,尤其对单睾患者,如阴囊固定或疼痛剧烈伴高热,表明已经化脓或有化脓趋势,应立即手术。相对性指征为急性附睾炎经有效药物治疗48h后病情仍然恶化,且炎性肿块持续较长时间,经多普勒检查发现附睾肿大和睾丸缺血等并发症者。

慢性附睾炎可适当应用抗生素,但效果不明显。对于附睾局部也可做黄连素或新霉素离子透入;也可配合其他物理疗法如超短波、频谱仪照射等。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具有较好效果,可辨证使用。如慢性附睾炎多次反复发作者,可考虑附睾切除术。

第二节 中医辨证治法

一、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作与肝经湿热、火毒壅盛、寒湿凝滞、气血凝结等有关。

二、辨证论治

1.肝经湿热

主症:睾丸或附睾肿胀、疼痛(单侧或双侧),质地坚硬,恶寒发热,口苦,小便黄、短,或涩痛,舌质红,舌苔黄腻,脉象弦、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消痈。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车前子、泽泻、木通、生地黄、当归、甘草。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2.火毒壅盛

主症:睾丸疼痛如刀割样(单侧或双侧),肿大,坚硬,高热寒战,舌质暗红,舌苔黄腻,脉象弦、涩、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消痈。

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

金银花、当归尾、乳香、没药、防风、白芷、川贝母、天花粉、穿山甲、皂角刺、陈皮、甘草。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3.寒湿凝滞

主症:睾丸或附睾坠胀痛,遇寒加重,且痛引少腹,自觉阴囊及睾丸发冷,腰酸,腰痛,遗精,舌质淡红,舌苔白,脉象弦、迟。

治法:补益肝肾,温经散寒止痛。

方药:暖肝煎加减。

小茴香、肉桂、乌药、沉香、生姜、当归、枸杞子、茯苓。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4.气血凝结

主症:睾丸或附睾逐渐肿大,质硬,坠胀隐痛,或阴部痛引少腹,尿黄少,舌质暗红,舌苔白,脉象沉细。

治法:疏肝行气,活血散结。

方药:橘核丸加减。

橘核、海藻、昆布、海带、川楝子、桃仁、厚朴、木通、枳实、延胡索、肉桂、木香。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第三节 中医外治疗法

一、针灸疗法

取穴:取腕踝针踝部第1区,患侧取穴。该穴位于内踝上三横指处,靠跟腱内缘。

用法:患者取舒适体位,用26~28号2寸不锈钢毫针,常规穴位消毒,针尖快速刺入皮肤后沿皮下向上直刺,进针要求无阻力无痛感,针体埋入皮下后要求针刺部位无疼痛,行走无障碍。埋针后用医用胶布固定,24h后取出。1/d,连续治疗30~40d。

功效:通经络,理气血,消炎定痛。

适应证:治疗睾丸炎。

二、推拿疗法

方1

取穴:小肠俞(双)、关元、中极、三阴交(双)、复溜,大敦。

手法:用指压、揉压法。先用双拇指指腹按压小肠俞、三阴交,再揉压关元、中极,然后掐压复溜、大敦,每穴3~5min。每日或隔日1次。

适应证:主治睾丸炎,兼治尿浊、尿赤。

方2

取穴:府舍、大敦(均取双侧)。

手法:用揉压、掐压法。以双拇指揉压府舍,掐压大敦,每穴3~5min。每日或隔日1次。

适应证:主治睾丸炎。

方3

取穴:急性取手三里、合谷、曲泉、三阴交、中封、大敦;慢性取关元、腰俞、三阴交、府舍。

手法:急性用指压法。强压上述各穴,每穴3~5min,必要时,可压后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少许。慢性用揉压法,或叩击法,揉、压、叩各穴5min,用力稍轻,必要时压后再温灸关元、腰俞、三阴交3穴。1/d,5次为1个疗程。

适应证:主治急、慢性睾丸炎。

三、贴敷疗法

方1

配方:吴茱萸30g,广木香、川楝子、小茴香各15g。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备用。用时,取药末15g,以醋调和成膏状,外敷于双足心涌泉穴上。上盖敷料,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5次为1个疗程。

适应证:主治睾丸炎,附睾炎。

方2

配方:石燕子15g,冰片3g。

用法:上药共研细,用香油调成糊状,涂敷患处。2/d。直至治愈。

适应证:主治睾丸炎。

方3

配方:生大黄60g,红枣60g,鲜生姜(去皮)60g。

用法:以上3味共捣烂如泥,备用。贴敷于阴囊,用消毒纱布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次。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散瘀。

适应证:用于睾丸炎。

方4

配方:老生姜适量。

用法:生姜洗净、切片,外敷阴囊,并盖上纱布、兜起阴囊,1/d。

功效:散寒止痛。

适应证:用于冷气侵袭之睾丸炎。

四、沐浴疗法

方1

配方:贯众60g,广木香15g。

用法:上药加清水1000ml,煎数沸后,将药液倒入脚盆内,待温,浸泡双足。每日浸洗1~2次,每次浸泡30min。或加洗患部,或加用此方内服;每日1剂,水煎服。

适应证:主治睾丸炎、附睾炎。

方2

配方:泽兰15g,大黄15g,黄柏12g,黄药子12g,荔枝核12g,延胡索12g,皂角刺12g,穿山甲12g。

用法:上药加水煎煮,滤汁,倒入盆中,先熏后洗15min。2/d。1剂可用2d。一般20d愈。

适应证:主治睾丸炎。

方3

配方:鱼腥草60g。

用法:以上1味加水煎煮,去渣备用。趁温热淋洗阴囊,每日1~2次。

功效:清热解毒。

适应证:用于急性睾丸炎。

方4

配方:蛇床子、地肤子、车前子、石菖蒲、吴茱萸、白矾各适量。

用法:煎水熏洗。

功效:清热解毒。

适应证:用于睾丸炎溃流黄水者。

方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