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网络传播与公众表达:网上公众表达的现状与影响研究
20799500000014

第14章 我国网上公众表达的现状(4)

网站对网民议题的控制能力十分强大。首先,网站直接决定什么样的新闻可以留言和不可以留言。其次,网站有为网民设置议题的能力,被网站突出处理的新闻有更多机会引起网民的关注。2004年12月8日两家网站的新闻处理情况可为案例。新浪以专题形式进行报道的新闻“联想宣布并购IBM全球PC业务”,在当天获得4000以上的跟帖,是当日新浪跟帖量最大的新闻,搜狐没作报道。搜狐上两条获得较高跟帖量(500帖以上)的新闻是头条“中央经济报告”和专题“******出访欧洲”,而新浪网上也没有开出评论留言板。再次,网站可以通过连续报道的形式提升网民对议题的关注程度,如新浪网对故宫等景点门票涨价事件的报道,从11月30日始至12月10日止,持续11天。实际上该新闻在报道第一天并没有引起太大关注,跟帖量不到1000,在新浪当日新闻跟帖量中排第三,但是新浪网持续不断的关注,使该事件变得重要,并获得了2500以上的跟帖数;与之相对应的是,搜狐网自始至终没有为该新闻开设留言板。

但是在网站权力和网民兴趣之间显然也存在微妙的博弈,有时,网民对网站重点推出的新闻仍然反应冷淡。一个典型例子是2004年11月25日有关牛玉儒的报道,两家网站的新闻网页都是作为头条推出,并且制作专题,但是跟帖量寥寥。搜狐的跟帖集中在包头空难和小泉参拜靖国神社两条新闻上,新浪跟帖集中于包头空难。

在我国目前的新闻体制下,网站没有新闻采访权,与传统媒体相比。新闻跟帖是网站在新闻报道上的优势所在,因为网络新闻不仅使人们了解事实,而且还可以让浏览者知道其他人对这个事实如何反应。但网站在对新闻的处理方式上也并非完全自主,并不能完全根据其对于新闻价值的认定来开设留言板,为了回避评论风险,以至于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有些被认为很重要的新闻,网站会为之制作专题。但是不开设评论留言板。如两家网站对2004年11月28日陕西矿难报道的处理,从11月28日至12月2日连续五天开设专题。但除了第一天外,其余四天均没有开设留言板。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新闻在网民中引起的反响显然很强烈。因为在11月28日报道当天,两家网站关于该主题的新闻跟帖数都超过1000。另外一个例子是包头空难的报道,两家网站均从2004年11月21日开始跟踪报道,直至11月29日,但是11月27日,搜狐突然撤下该专题及评论板。11月28日恢复,11月29日仍然有专题。但是已经关闭评论板。新浪的专题和评论持续至28日,29日该新闻和评论全部消失。专题的存在与消失、评论板的开放和关闭,并不符合通常的新闻运作规律。

四、论坛管理现状和问题

网上论坛作为一个具有极强民间性和自发性的新生事物,从它诞生的一开始就面临发展和管理这一对矛盾。没有管理和约束,论坛容易受极端情绪的控制和牵引,从而将自由开放的言论空间演变成极端情绪的发泄之地,甚至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事件。脱离了理性的规则和认真思考的精神,将论坛演变为流言蜚语的渊薮也背离了其发展的初衷。但是,来自外部的干涉与论坛开放自由的本质矛盾重重。如何看待和处理好这一对关系成为网络论坛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

美国法学家桑斯坦仔细辨析了言论自由的内涵,认为言论自由原则最重要的是作为实现民主理想的途径而存在,不能等同于消费者主权,因而也不能简单地将言论自由原则和政府管制对立。他说:“言论自由的核心需求是,关于政治,政府必须在众多观点中保持中立。如果政府管制传播市场,是为了促进民主的目标;如果它不歧视任何观点,那它的作为就与言论自由保证一致。”从这个立场出发,针对网络讨论潜在的极化风险和其他问题,桑斯坦提出了五条应对措施:第一,在网络上建设众多公开的讨论领域,以确保人们可以和不同见解的人讨论;第二。迫使网站就自身的内容和服务特点向公众作出充分的说明,公众可以据此选择拒绝或接受其传播,从而通过市场的压力达到规范网络言论的目的;第三,鼓励网络言论自律;第四,经济补助,如由政府支持建设公共网站,让它致力于不同观点的讨论等;第五,“必须刊载”的原则,在最受欢迎的网站,以链接的方式来披露实质的问题,在党性坚强的网站,以链接的方式,或通过超级链接,确保浏览者知道反对意见者的网站。

除了学理的思考,世界各国政府都在积极制定法规,以应对互联网传播所带来的新形势。1997年德国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规范因特网的法律《多媒体法》,从ISP的责任到保护个人隐私再到网络犯罪等等,对涉及网络传播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规定。美国政府在1996年出台《传播净化法》遭挫败后,又积极推动一项被称为《21世纪电子网络权利》的法案,企图以保护隐私的名义来实现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在美国和英国,利用互联网传播假新闻或造谣诽谤,都是有可能触犯法律的。闵大洪先生在他的《数字传媒概要》一书中讲述了两个这样的案例。2000年3月,美国警方逮捕了一名从事股市短线操作的男子,原因是他以不同的化名,多次在各大网络传播内容相同的有关朗讯公司的假消息,并给朗讯带来巨额损失。同样在2000年,英国审判了一个在网上新闻组的诽谤案,提供网上新闻组服务的公司为这起诽谤官司支付了数量不菲的庭外和解费用。

我国对于网络传播以及网上信息的管理主要通过三个渠道实现:一是制订法律法规规范网络传播行为;其次是推动行业自律,让从事网络服务业机构主动承担起维护健康网络传播环境的责任;三是通过主流网站建设等方式来加强对网络舆论的正面引导。

据有关学者收集的资料,我国政府关于网络传播的第一部法规是1996年1月由******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这部法规对境内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接入国际互联网的方式进行了规定。此后,我国陆续有多部有关网络传播的法律法规出台。从公众表达的角度,其中比较重要的有,2000年11月出台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其中第十四条规定,网络信息服务商必须记录备份通过其渠道发布的信息内容及上网用户的信息,并在国家有关机关依法查询时,予以提供。2000年11月由信息产业部发布的《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界定电子公告服务内涵:“是指在互联网上以电子布告牌、电子白板、电子论坛、网络聊天室、留言板等交互形式为上网用户提供信息发布条件的行为。”并列举了电子公告服务中的九项禁止内容,电子公告服务提供者有责任删除不良信息,保存有关记录,并向国家有关机关报告。2000年12月经第9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规定四类互联网行为构成犯罪,其中包括造谣诽谤破坏国家统一、泄密、煽动民族仇恨和组织邪教。

网络媒体的自律也是实现网络传播管理的途径之一。2003年10月,在******新闻办的指导下,中国记协及中央和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共同主办了“2003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以“中国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为主题,签署《北京宣言》,表示要遵照“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基本方针,肩负起促进中国网络媒体健康发展的社会责任,使互联网真正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同年12月,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新浪网、搜狐网、网易网等三十多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共同签署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自律公约》,承诺自觉接受政府管理和公众监督,坚决抵制****、色情、迷信等有害信息的网上传播。

对网络舆论的主动引导和化解是政府及有关机构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的管理手段。方法之一是建设主流网站和主流的时政论坛,疏通言论渠道,将公众情绪向理性化和建设化的方向引导。人民网强国论坛是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一个范例。其具体做法有:一、设立开坛和关坛时间,在论坛开放的时间段里,由全职的管理人员(版主)进行管理。二、将讨论版分成“深入讨论区”和“一般讨论区”,前者发表篇幅较长、讨论较深入的帖子,管理严格,所有帖子处于审核状态。后者对帖子篇幅没有限制,因此以简短的信息为主,上帖量大,更新迅速,管理比较宽松。这种宽紧有别的管理方式,既保证了言路的畅通,又舒解了言论极端化的风险。三是不定期为论坛讨论设定议题。针对网民比较关注的话题和事件,邀请政府官员、学者专家或相关人员进行访谈,嘉宾和网民直接沟通互动,传播第一手的材料和观点,有助于澄清认识,避免不确切的谣言和传闻。

从实际操作的层面来说,我国网上论坛和网上虚拟社区的管理方式大约有三种。

一是采取类似企业管理的科层管理体系,将论坛(社区)涉及的工作和任务层层分解,实行岗位责任制,最高层次的管理负责论坛(社区)的整体规划和宏观发展目标设计,最低层次的管理就是通常所谓的版主(斑竹),对某一个讨论版面的内容进行具体的管理。天涯社区是实行此类管理方式的一个典型。它设计了一个由社区主管、社区管理员、社区编辑和斑竹四个岗位构成的等级管理体制。最高等级的社区主管负责社区发展规划、审批栏目、设置管理人员权限、对外交流、发布社区重要公告及协调社区管理团队工作等事务。社区管理员根据社区安排负责管辖区域的社区事务解决、问题解答、斑竹审批及考核等工作。社区编辑负责社区内容监管工作。作为最基层的管理者,斑竹负责管理所辖栏目,内容主要包括论坛公共秩序维护、精华文章遴选、组织论坛活动等工作。在这样一个科层体系中,只有版主跟论坛使用者发生直接接触,因此,为了协调和密切网友与论坛之间的关系,不少论坛的版主是从那些资深并且在论坛中有良好声望的网友中招募而来,不过,版主通常并不从他们的工作中获得报酬。更高层次的管理则是来自于论坛服务提供者的直接任命。

第二种管理方式我们称之为版主负责制。论坛服务提供者只是提供一个技术的平台。制订公共规则,但并不直接参与到论坛的内容设计和管理中来,而是将相应权责全部交付版主。论坛则是在网友和版主之间扮演一个相对独立的角色,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这类论坛(社区)的版块通常是来自于网友的申请,论坛按照其制订的公共规则对网友的申请进行审核,如获通过,则该网友自动成为所申请的讨论板块的版主,并对讨论内容负责。西祠胡同、西陆社区等都是采取这种管理方式。西祠胡同规定:“全体站内注册网友可以使用西祠空间,建立自己的讨论版。在讨论版中,版主享有最大的权利并对本版负相关责任,站方尊重和保护版主的权利。”西陆社区要求申请论坛是讨论专业性主题,而且“申请者对所申请版面主题有完整的把握和理解,所申请版面主题尽量要有个人的特色,对论坛发展管理有详尽的计划”。并且规定,如果“论坛开通10天内无新贴以及一个月后论坛内容在300贴以下”,则社区有删除该论坛的权利。

第三种管理方式我们称之为复合管理制。这种管理体制层次比较简单,通常是分为社区管理员和版主两个级别,版主由社区管理员任命后拥有相当大的权力。版主职责一般有:管理相关栏目。维护版内正常的讨论秩序;审批签发网友上传的帖子;根据本版讨论需要,发布版内公告。有时还包括整理精华版、编辑社区杂志等工作。目前的主流论坛大多采取这种管理方式。它结合了前两种管理方式的一些优点,既为论坛对内容进行管理和控制提供有力的机制保障,又可以相对比较好地调动网民参与的积极性。这种管理方式下的版主一般也是从网友中遴选而出,但是,为了加强对讨论内容的管理,保障版主的工作时间,有时候,这些版主是全职的,特别在比较敏感的时政讨论板块。

基本上所有的论坛都针对用户使用方式制订了详细的规则,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论坛禁止内容。在有关法规明文禁止的九项内容的基础上。各个论坛比较普遍的还会添加一些这样的规定,如反对不文明用语。禁止未经论坛同意而张贴广告,反对张贴与论坛主题无关的内容等。有的论坛对未经证实的消息也采取禁止态度。如上海热线论坛规定:“不得张贴未经公开报道、未经证实的消息。证实的权力仅限于国家的相关机构和官方媒体。个人的经历不能作为消息真实的理由。”但大多数论坛对亲身经历会持稍为宽容的态度,如中青论坛的相应规定为:“请勿张贴未经公开报道、未经证实的消息,亲身经历者请注明。”二是用户名注册问题。为了防止网络匿名性的传播在现实经验中引起错乱,各个论坛都禁止用户注册具有较高公众知晓度的真实人物的名字(本人除外)作为网名,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或其他知名人士的真实姓名、字号、艺名、笔名作为用户名和昵称”,以及用国家机构或其他机构的名称注册的网名。除此而外。还要求注册的网名符合社会公众一般的道德认知,不引起歧义和误解等。如上海热线论坛规定:“不得使用不文明、不健康,或带攻击性、侮辱性的用户名和昵称;请勿使用易产生歧义、引起他人误解的用户名和昵称。”其他内容还包括版权问题和违规处罚措施。版权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网友转贴其他人的文章,一般论坛都允许转贴,但要求注明原始出处和时间。其次是论坛对网友帖子的使用权。

对于一些不触犯论坛明文规定。但是论坛又不主张讨论的比较敏感的话题或者特别事件,论坛还会采用信息过滤技术,自动删除有关内容。“即先制订一个包含有害信息或诽谤、侮辱他人词汇的‘黑名单’,网民发言中任何一个或几个词汇进入‘黑名单’,该帖子将被拒绝,无法在网页上出现。”有研究者认为,我国目前几乎所有的论坛都采取这样的过滤技术。

网络传播带来的问题,除了普遍存在的诸如隐私、色情、暴力、谣言等危险,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处于转型期的社会来说,更大挑战可能在于:网上讨论裹挟非理性成分,引发社会不稳定事件;借助网上讨论,社会成员打破区域界隔,形成以共同兴趣、利益等为基础的联系,进而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化,对传统的社会管理方式带来冲击;新的思想和观点借助网络渠道以更快的速度在更宽广的范围内得到传播,带来社会思想的变革,而对于其中一些过于超前、脱离现实基础的理念。如果没有得到仔细的辨析。将会引发思想乃至行为的混乱。这些问题中的一部分可以通过法律和网络自律的方式得到解决,如约束网上讨论遵从理性的框架。但是更多问题实际上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内容层面,需要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从更为宏观的视角来看待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