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武威通志-凉州卷
20816900000032

第32章 地方行政机构

一、历代地方行政机构

凉州区于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置武威郡以后,即纳入中原政权,此前为少数民族驻牧地区。汉置郡后的武威县在今民勤县东北,今凉州区在当时称姑臧,是武威郡治所在地。三国魏黄初元年(前220),魏文帝曹丕置凉州,把原凉州的范围缩小到只管辖金城(兰州)以西各郡,州治姑臧,是今武威称凉州之始。

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及唐初李轨建立的大凉国曾立武威为国都,故有“五凉古都”之称。其余各朝虽建制不同,称谓各异但均为县级政权,并为州郡治所在地。

清雍正二年(1724)始称武威县,设县署,以知县主政,县丞辅佐。另设儒学训导一员,典史一员,下设皂、捕、快三班,通称三班衙役。县署办事机构有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各有文案处理公文。县以下的基层政权为保,设保正、乡约。保下设甲,甲管民户。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县政权仍袭清制,仅把知县改称县知事,仍设三班六房。民国14年(1925)改县署为县政府,县知事改称县长。改三班为行政警察,改六房为一、二、三、四科,后改称民(政)、财(政)、建(设)、教(育)四科,其后增设军事科、社会科和田赋粮食管理处。民国初,县以下基层政权与清同。民国17年(1928)县以下设区、村。民国21年(1932)实行保甲制度,区以下设保、甲,后改区为乡,乡以下仍为保甲。城区设镇,镇以下为保、甲,数保设联保主任。民国24年(1935)甘肃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公署设武威。民国29年(1940)实行新县制,全县设6个区署,辖张义、靖边、古城、大河、白塔、大柳、金羊、永昌、双城、丰乐、金塔、西营、西营12个乡。城区设青云、龙门2镇。全县共174保,2100甲。

民国时期武威县历任县知事、县长表姓名职务籍贯任职时间备注

张士珍县知事天津1917年1912年~1916年期间无考

王珏县长1926年1927年大地震时压死

张东瀛县长1927年1928年凉州事变中被马廷()部杀害

王子郁县长1932年

徐国远县长1933年

张迪光县长1934年

杨彦卿县长1936年

袁耀庭县长1937年

徐生有县长1938年

马继周县长1940年2月

陈邦启县长1940年7月

吴长涛县长1941年2月

薛兴唐县长1941年

张爱松县长1942年

吴毓灵县长1944年

马国昌县长1944年

王昭文县长1946~1949年5月解放后被镇压

王升荣县长1949年5月~1949年9月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凉州区(市、县)地方行政机构1949年9月16日武威解放,18日武威县人民政府成立,县政府的办事机构有秘书室,一、二、三、四科,税务局,公安局,法院。

1956年,县人民委员会工作机构有较大调整,是年底的机构有办公室、监察室、计划委员会、农林水利合署办公室、公安局、采购局、教育科、文化科、卫生科、工业科、农产品科、计划统计科、供销合作社、中国农业银行武威县支行、中国人民保险。

1967年3月,县人委会被夺权,工作机构陷于瘫痪状态,由武威县人民武装部党委主持工作,成立武威县“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

1976年10月,武威县革委会有24个工作机构。

1985年4月15日,经******批准,将武威县改为武威市。

2001年5月9日,经******批准撤地设市,7月22日,县级武威市改为凉州区,区政府设有政府办、发改局、经贸局、农委、教育局、科技局、公安局、民政局、司法局、财政局、城建局、环保局、水利局、农牧局、林业局、卫生局、计生局、文体局、审计局、统计局、国土局、乡企局、粮食局、劳动局、宗教局、人事局、监察局27个工作部门;法制局、物价局、交通局、****局4个直属单位。

历任区(市、县)长(革委会主任)一览表届别县长任职时间

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期间1949年9月~1952年12月

李振华1949年9月~1950年6月

毕象贤1950年6月~1952年11月

王怀璋1952年11月~12月

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期间1952年12月~1954年6月

王怀璋1952年12月~1954年6月

县一届人代会期间1954年6月~1956年11月

王怀璋1954年6月免

杨如升1954年9月~1955年7月

县二届人代会期间1956年6月~1958年6月

高伯峰1956年11月~1958年6月

郭发永1957年12月~1958年6月

县三届人代会期间1958年6月~1961年10月

郭发永1958年6月~7月

陈邦振1958年7月~1959年4月

李进德1959年4月~1960年5月

吴海源1960年6月~1961年10月

县四届人代会期间1961年10月~1963年5月

姬治国1961年10月~1963年5月县五届人代会期间1963年5月~1966年5月

姬治国1963年5月~1966年3月

李文辉1966年3月~5月

届别主任任职时间

“**********”初1966年5月~1968年8月李文辉1966年5月~“**********”期间的县革命委员会1968年8月~1976年10月何家耘1968年8月~1969年10月

李坦1970年5月~1973年3月

宋演成1973年3月~1976年10月

“**********”结束后的县革命委员会1976年10月~1978年6月宋演成1976年10月~1977年4月

王毅1977年4月~11月

傅登殿1977年11月~1978年6月

县七届人代会期间的县革命委员会1978年6月~1981年1月刘尔能1978年6月~1981年1月

届别县(市、区)长任职时间

县第八届人代会期间的县人民政府1981年1月~1984年2月刘尔能1981年1月~1983年10月

苟鑫1983年10月~1984年2月

县第九届人代会期间的县人民政府1984年2月~1985年6月苟鑫1984年2月~1985年6月

武威市人民政府筹备阶段1985年6月~9月柳宏克(筹备组长)1985年6月~9月市第一届人代会期间的市人民政府1985年9月~1989年4月柳宏克1985年9月~1989年4月

市第二届人代会期间的市人民政府1989年4月~1992年1月李宁平1989年4月~1992年1月

市三届人代会期间的市人民政府1992年1月~1997年4月俞存乃1992年1月~1997年4月

市四届人代会期间的市人民政府1997年4月~2002年12月任伯年1997年4月~2001年7月

王军(代)2001年7月~2002年10月

毛生武(代)2002年11月~2002年12月

凉州区五届人代会期间的区人民政府2002年12月~2006年12月毛生武2002年12月~2005年7月

张效林(代)2005年7月到2006年12月

凉州区六届人代会期间的区人民政府2002年12月~2006年12月张效林2006年12月~

三、基层地方行政机构

1949年9月18日武威县人民政府成立后,废除了保甲制度,建立了民主政权,在全县建立了13个区,其中农村12个区,下辖98个乡,城关区下辖11个街道。1952年7月又增设至15个区,10月又相继增设至18个区,下辖181个乡,12个街。1955年11月,将原有的18个区撤并为11个区,将181个乡合并为80个乡,8个街,将城关区改为城关镇。1956年1月,将11个区全部撤销,将80个乡并为40个。1956年9月,将铧尖乡和南山乡划归天祝藏族自治县。至此,全县有38个乡,一个镇。1958年10月,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将38个乡改组为17个人民公社,下辖94个生产队,304个生产小队。1961年5月将17个人民公社调整为53个。1964年12月,将原有的53个人民公社合并为9个区,52个公社。1979年3月,将全县人民公社增设至55个。1979年7月将55个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改称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公社管理委员会。1981年,城关镇增设西关街街道办事处。1983年7月,建立武南镇和新地乡,至1984年全县有9个区,54个乡,3个镇。1985年武威县改市,基层地方行政机构组织归属武威市人民政府。1986年1月经省、地批准,撤销9个区,新建清源、丰乐、永昌、双城4镇,加原有3镇(黄羊、武南、城关)共7镇。其余的乡合并为32个乡,下辖440个村民委员会,3602个村民小组。城关镇下辖和平、建国、共和、胜利、东关、西关、南关、北关、火车站、地质新村(1987年设)10个街道办事处,120个居民委员会,419个居民小组。1997年10月,经省民政厅批准,将原有的7个镇32个乡10个街道办事处改建为9个镇38个乡、2个指挥部、6个街道办事处。

2002年,将羊下坝乡、中坝乡、古城乡、红星乡、永丰乡、谢河乡、洪祥乡、四坝乡、张义乡、发放乡撤乡建镇。2004年,撤销了青林、南营、校尉、庙山、六坝、二坝、中路、上泉、西营10个乡。同时设立荣华街道办事处。至此,凉州区有19个镇、18个乡、2个指挥部、7个街道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