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武威通志-古浪卷
20817000000029

第29章 政权(2)

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97年11月20日至24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190人,列席、邀请代表190人;出席县政协五届一次会议的全体委员列席了会议。

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2002年12月15日至19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191人,列席、邀请代表200人;出席县政协六届一次会议的全体委员列席了会议。

三、政府

1、县署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以后,古浪县境内就置有苍松、次、朴环3县,属武威郡所辖。

之后虽朝代更迭,但这几个县级政权基本上延续了下来,到了隋朝合并为昌松一县。唐朝亦置昌松县。元朝只在和戎城设巡检司。明朝正统三年(1438)六月巡抚都御史罗亨信奏设古浪守御千户所,设千户1员,丰盈仓大使1员,吏目1员,大靖仓监收县丞1员,古浪驿驿丞1员。清代初期沿明制。康熙二十九年(1690),裁去仓官、吏目、县丞。雍正二年(1724)改所为县。县署(又称县衙)设知县1员(正七品),由朝廷任命,执掌全县政令(赋役、诉讼、教化、农桑、养老、风俗等)。县衙下设儒学训导1员,掌管教育、选举;典史1员,掌管缉捕、狱囚。裁去在城驿丞,驿归县。服务于知县的由门子2名,皂隶16名,马快8名,民壮40名,禁卒8名,伞扇轿夫7名,库子4名,斗级4名,共89名。服务于典史的有门子1名,皂隶4名,马夫1名,共6名;服务于儒学训导的有斋夫3名,膳夫2名,门斗3名,共8名。县署另有膳夫和鼓夫等杂役。乾隆二十四年(1759)添设大靖分防巡检1员,下属皂隶2名,弓兵16名。以后,县署办事机构为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各有文案处理公文;典史下设皂、捕、快三班。

民国1年(1912)至14年(1925),县署设县知事1名,总领全县行政事务。民国2年(1913)废典史、训导、把总三署,县署仍分三班(皂、捕、快班)、六房(吏、户、礼、兵、刑、工)。

民国15年(1926),根据《甘肃省各县县政府组织规程》,改县署为县政府,知事为县长。

县长由省政府任命,为一县行政长官,总理全县政务。改六房为一、二、三科,改三班为行政警察所。17年(1928)改行政警察所为公安局。25年(1936)又改公安局为警察局。27年(1938)改一、二、三科为民(政)、财(政)、建(设)、教(育)4科。29年(1940)又增设军事科、社会科、田赋处。

2、县人民政府1949年9月13日古浪解放,17日成立古浪县人民政府,下设秘书室、一、二、三、四科、公安局、邮政局、武装科等工作机构。1958年12月20日古浪县建置撤销并入天祝藏族自治县。

1961年12月15日,古浪县建置恢复,设办公室、民政局、财政局、税务局、公安局、经济计划委员会、水利局、农林局、工交局、文教卫生局、商业局、粮食局、邮电品、供销社、手工业联社、人民银行、气象站等17个办事机构。1968年5月6日,古浪县革命委员会成立,下设办公室、政治部、保卫部、生产指挥部,取代了县人民委员会及其工作部门的职能。1981年6月,召开县人民代表大会,撤销古浪县革命委员会,恢复古浪县人民政府。共设局委办28个。到1990年12月,县政府共设办公室、民政局、人事局、劳动局、财政局、税务局、公安局、司法局、统计局、工交局、农牧局、林业局、水利局、农电局、农机局、审计局、卫生局、计划生育局、广播电视局、工商局、粮食局、商业局、乡镇企业管理局、物资局、邮电局、城建局、文化局、档案局、土地管理局、二轻局、民族宗教科、计划委员会、物价委员会、经济委员会、教育委员会、体育运动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编制委员会、农建指挥部、农林办公室、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县志编纂办公室、区划办公室、****办公室、供销社等45个工作部门。其后,又进行几次调整、合并。税务局分设为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工交局改设经贸局,又分设交通局,水利局改为水务局,邮政局分设为邮政局、电信局,城建局分设为城市建设局、环境保护局,土地管理局改名为国土资源管理局,撤销二轻局,业务归口经贸局,民族宗教科改名为民族宗教局,和县委******合署办公,物介委员会改名为物价局,教育委员会改名教育局,文化局和体育运动委员会合并为文化体育局,****办公室改名为****局等。

清乾隆十四年(1749),县以下设20保,保设保正;保以下设22甲,甲设甲长,甲管民户。民国初沿袭清制。后,马家军为了加税加款,将清代按山形水利所分的20坝,作为县以下的行政机构,坝以下按村设甲役。民国17年(1928),县以下设一(古浪)、二(大靖)、三(土门)区,各区设区长、区员;区下设村。民国21年(1932)实行保甲制度,区以下设保,保设保长、保副;保以下设甲,甲设甲长。。民国24年(1935)改设龙山、瑞泉、振育3镇和泗水1乡,下设70保,742甲。民国25年(1936)将泗水乡并入龙山镇,镇以下设联保3个,联保下设39保,保下设473甲。民国26年(1937)改设4区(龙山、振育、泗水、瑞泉),区下设12个联保,联保下设26保,保下设251甲。民国27年(1938)改设3区(龙山、振育、瑞泉)26个乡,乡下设454甲。民国30年(1941)改设3镇(龙山、振育、瑞泉)1乡(泗水乡),39保,454甲。到了民国37年(1948)3镇1乡未变,只是保减为35个,甲减为417个。

1949年9月17日,新政权古浪县人民政府成立,全县设4区(古浪、泗水、土门、大靖)25乡(一区7个乡、二区5个乡、三区5个乡、四区8个乡)93个行政村。1955年10月,撤区并乡,全县共建25个乡。1957年7月30日,根据甘肃省人民委员会通知:正式接管永登县东山区的农丰、海子、裴家营、干城、老城、永丰6个乡的行政区域为古浪县管辖。时,全县共25乡1镇。

1958年9月,将25乡1镇改建为10个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实行政社合一。同年12月20日,******决定古浪县建置撤销,合并于天祝藏族自治县。1961年12月15日,******古浪县建置恢复。时,全县设21个人民公社。1965年全县共为15个人民公社,下辖173个生产大队,1103个生产队。1968年5月6日,古浪县革命委员会成立。成立15个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下辖173个大队,1096个生产队。1980年新成立永丰滩人民公社,全县共有16个人民公社。1981年12月到1982年1月,撤销人民公社,设7区1镇56乡。1984年4月,撤销7区,成立2镇19乡。1988年9月,全县共有3镇20乡,乡镇以下设214个村民委员会,4个居民委员会,1521个村民小组。1990年全县共设3镇20乡,214个村民委员会,5个居民委员会,1533个村民小组。1993年全县共设3镇21乡,236个村民委员会,1803个村民小组。1996年,全县共有3镇21乡,乡镇以下设250个村民委员会,1894个村民小组。2001年全县共设6镇18乡,250个村民委员会,5个居民委员会,1938个村民小组。2002年全县共设6镇18乡,249个村民委员会,6个居民委员会,1943个村民小组。2003年全县共设9镇15乡,249个村民委员会,6个居民委员会,1943个村民小组。2004年全县共设9镇10乡,250个村民委员会,6个居民委员会,1943个村民小组。2005年全县共设9镇10乡,250个村民委员会,6个居民委员会,1943个村民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