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现状·问题·对策:庆阳市“三农”问题研究
20913600000017

第17章 农业规模经营及农业现代化(3)

我国农业现代化具有中国特色,"中国特色"主要是由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面临的特殊背景决定的。(1)小规模、分散化的农户家庭经营是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现实基础。许多发达国家人少地多,工业化过程中实现了农业人口的非农转移,农业走上了专业化大农场的规模经营,在这种条件下实施农业现代化比较容易,而我国人多地少,农民占绝大多数,土地经营规模在短期内不可能明显提高,实施农业现代化的难度很大。(2)我国经济体制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市场体系不够健全,市场机制也不完善,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还很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实施农业现代化缺乏充分发育的市场环境。(3)我国农业的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农村城镇化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的限制因素较多,收入水平低,农户的积累能力也低,必然影响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二)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特征

农业现代化进程受到经济社会发展诸多因素的制约,但也有其自身不以人的客观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规律。我国农业现代化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农业现代化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就是用现代物资技术装备农业,改变传统、落后的农业生产手段,在农业中广泛使用机械和电力,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园林化及水利化。(2)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基本含义是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率,保证农产品食用安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就目前而言,主要是应用良种繁育、土壤改良、作物栽培、畜禽饲养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先进研究成果。(3)农业生产组织社会化。现代化生产从本质上排斥小而全、封闭式的生产经营状态,应该是社会化大生产,是按专业化分工组织起来的、开放式经营的大生产。因此,农业生产经营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必须和社会上的有关部门、市场主体有机地联系起来,并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这种依赖程度不断提高,从而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提高农业生产率。(4)农业经营管理科学化。科学的现代化经营管理,可以实现生产资料、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农业资源高效配置,合理地开发利用,农业经营管理科学化就是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全部经营管理活动中构建现代管理组织、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经营管理。(5)生态环境可持续化。我国要从许多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农业现代化路子中吸取经验教训,一开始就应严格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严格保护耕地,发展生态农业,大力种草种树,恢复植被,治理环境。要把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先决条件和基本准则。

2.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很长的非均衡发展过程

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农村城镇化滞后,二元经济结构特别突出,农业人口众多,耕地资源紧缺,农户家庭经营的规模很小;农民总体素质低下,组织化程度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户的积累能力很差;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轨时期,市场发育不健全,传统体制惯性在某些方面仍起作用。所有这些环境条件都会影响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由此决定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最终实现将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同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比较大,各地农业发展很不平衡,要在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而在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群众的负担能力逐步适时地推进农业现代化。

3.农业现代化实际上是农村的一场产业革命

农业现代化本质上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伴随着这一转变进程我国农村社会将发生全面而深刻的变革,土地相对集中,农业经营规模扩大,大量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农村经济、社会结构深刻调整,农业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提升,农业产业的弱质性得到彻底改造。而最为核心的是农业现代化与农业新技术革命、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融为一体,并与农村城镇化发展一致。新的农业技术革命在生物技术和其他农业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的发明、创新,为农业产业的升级转型提供了技术源泉。农业产业化经营则对农业现代化和新的农业技术革命提供了有效的组织载体和微观制度保证,使农业对科技的需求变成内生变量,加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村城镇化直接带动和促进产业集中化、企业化和社会化的发展,为农民离开土地、实现非农化转移、促进土地规模经营提供现实途径。

4.独特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技术方向在相当长时期内将以生物技术为主,机械技术为辅,并努力寻求传统精耕细作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在保持生态良性循环的条件下有机结合。大部分地区只能通过劳动集约和技术集约为主的集约方式,在以农户为生产经营主体的条件下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服务社会化和经营市场化,提高农业总体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三、农业现代化的参考指标体系与标准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之路。现代化的概念是西方学者提出来的,基本含义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内容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现代化标准是英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提出的,主要内容包括:(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CNP)3000美元以上;(2)农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12%~15%以下;(3)服务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45%以上;(4)非农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70%以上;(5)识字人口的比重80%以上;(6)适龄青年中大学生的比重10%一15%以上;(7)每名医生服务的人数1000人以下;(8)平均预期寿命70岁以上;(9)婴儿自然死亡率3‰以下;(10)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50%以上;(11)人口自然增长率1%以下。

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要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所谓"化",就是一个过程,问题是"化"到什么程度,才算农业现代化了?国外发达国家的农业均很发达,却也没有一个公认的指标体系和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因强调的重点不同,人们提出了不同的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但各地情况不同,提出的指标体系和标准值缺乏共同认可性。无论怎样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一样的:具有发达的基础设施,先进的科学技术,高效的组织方式和完善的服务体系,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相统一的先进农业发展状态。这些主要是从质的方面对农业现代化的概略表述。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理论界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也设计出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数量标准。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从现实基础和方便指导、易于操作出发,综合各地的经验、做法,提出了一个全国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参考指标体系。(见表4一1)

表4-1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农业现代化的参考指标体系与标准

┏━━━━━━━━━━━┳━━━━━┳━━━━━┳━━━━━┳━━━━━┳━━━━━┓

┃┃┃1997年┃起步阶┃初级阶┃基本实现┃

┃指标名称┃单位┃┃┃┃┃

┃┃┃全国平均┃段标准┃段标准┃标准┃

┣━━━━━━━━━━━╋━━━━━╋━━━━━╋━━━━━╋━━━━━╋━━━━━┫

┃1.社会人均GDP┃美元┃730┃800┃1500┃3000┃

┣━━━━━━━━━━━╋━━━━━╋━━━━━╋━━━━━╋━━━━━╋━━━━━┫

┃┃┃┃┃┃┃

┃2.农村人均纯收入┃元┃2090┃3000┃6000┃10000┃

┣━━━━━━━━━━━╋━━━━━╋━━━━━╋━━━━━╋━━━━━╋━━━━━┫

┃3.农业就业占社会就┃%┃49.9┃40┃20┃10┃

┃业比重┃┃┃┃┃┃

┣━━━━━━━━━━━╋━━━━━╋━━━━━╋━━━━━╋━━━━━╋━━━━━┫

┃4.科技进步贡献率┃%┃40┃45┃60┃80┃

┣━━━━━━━━━━━╋━━━━━╋━━━━━╋━━━━━╋━━━━━╋━━━━━┫

┃5.农业机械化率┃%┃32.4┃40┃60┃80┃

┣━━━━━━━━━━━╋━━━━━╋━━━━━╋━━━━━╋━━━━━╋━━━━━┫

┃6.从业人员中初中┃%┃53.5┃55┃70┃80┃

┃以上比重┃┃┃┃┃┃

┣━━━━━━━━━━━╋━━━━━╋━━━━━╋━━━━━╋━━━━━╋━━━━━┫

┃7.农业劳均(GDP)┃美元┃490┃600┃1000┃2000┃

┣━━━━━━━━━━━╋━━━━━╋━━━━━╋━━━━━╋━━━━━╋━━━━━┫

┃8.农业劳均生产农产┃吨┃2.6┃3.0┃6.0┃10.0┃

┃品数量(粮食当量)┃┃┃┃┃┃

┣━━━━━━━━━━━╋━━━━━╋━━━━━╋━━━━━╋━━━━━╋━━━━━┫

┃9.每公顷耕地农业总┃美元┃2300┃2500┃5000┃8000┃

┃产值┃┃┃┃┃┃

┣━━━━━━━━━━━╋━━━━━╋━━━━━╋━━━━━╋━━━━━╋━━━━━┫

┃10、森林覆盖率┃%┃13.5┃15┃20┃25┃

┗━━━━━━━━━━━┻━━━━━┻━━━━━┻━━━━━┻━━━━━┻━━━━━┛

资料来源:柯炳生《对推进我国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几点认识》,《中国农村经济》200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