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靠人不如靠己心动不如行动
20921200000027

第27章 创新,辉煌的开始(2)

路西阿诺?本内顿零售公司实际上也用同一个标准选择本公司的特许经销商。他们不要求经销商有任何商品采购经验,而要求经销商具备他们所说的“良好精神状态”,这样才能来经销公司数以千计的商店中的一个。

如果你想拥有极富创造力的员工,那么,不要去招聘那些有经验的人,因为他们只会熟练地操作,不会巧妙地创新。

“你不可能永远保持不变,正如环境不可能永远保持不变一样。”

20多年以前,两位美国管理学学者艾特森和耶特曼在研究总裁的领导能力时,发现了领导经验的有无与企业业绩高低之间是一种抛物线关系。艾特森和耶特曼对美国30多支职业垒球队主教练执教年限的长短和所在垒球队比赛成绩相关关系作了全面分析。他们发现,主教练执教年限的长短对所在垒球队的比赛成绩高低的影响是一条初期上升、后期下降的抛物线。在主教练执教生涯的前半期,经验与业绩成正比,但是,超过一定期限,经验成为一种消极因素、一种包袱,执教年限越长,比赛成绩越差。根据他们的调查,垒球队主教练的经验拐弯点(即从正因素转化为负因素)一般出现在第13年。由于垒球运动是在一种相对比较稳定的环境中进行的,游戏规则长期以来没有太大的变化,因此主教练管理生命的周期较长。但在外部环境动荡、销售大起大落的新兴行业中,这一周期则一般要短得多。

我们做事情需要经验的积累与指导,但经验也不是完全可靠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经验或许都已过时,因此,科学合理的经验才是我们需要的,并要不断地对经验提出质疑,敢于否定。

4.不向权威示弱

在遇到困难或问题时,我们往往会咨询权威人士,希望得到答案;而当自己的想法不为权威人士所肯定的时候,我们也常常认为自己错了。其实,权威并不是真理,没有敢于否定权威的精神,我们将永远生活在不能进步的世界中。

把知识比喻为海洋,含义非常丰富。我们一般都是理解知识就像海洋的,水那样多,只有用海洋才能形容知识的丰富多彩。其实,知识海洋还有另外一个意思,那就是在这个海洋里,你必须学会游泳,不然,你就会被淹死。因为知识海洋里,不仅是干净的水,还有大量泥沙,甚至浊浪排空,所以,所谓在知识,海洋里会游泳,就是能够以一种怀疑的精神去学习,这样就能够辨析真伪,获得真知。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这条谚语家喻户晓、众人皆知。它告诉人们,黄鼠狼是吃鸡的,是鸡的死对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的一位老师也是从小就知道了这条谚语,可是他后来产生了怀疑。他决定通过科学实验查查这条谚语的真实性。

他做了两个实验。一个实验是,他花了20年左右的时间,解剖了1000多只黄鼠狼的胃。他从黄鼠狼胃里的残余物中发现,黄鼠狼的主要食物是老鼠;另外,还吃各种各样的害虫。在黄鼠狼的胃里,他从未发现过有鸡肉、鸡骨或鸡毛的残余物。

另一个实验是,他多次把黄鼠狼和鸡关在一个笼子里。笼里的黄鼠狼不仅不会向鸡发起进攻,把鸡吃掉,而且它们还会相处得很融洽,各吃各的,各玩各的,互不相扰。只有一种情况例外,要是把黄鼠狼饿上几天再放进鸡笼,那么黄鼠狼就会对鸡不客气了,就会毫不留情地把鸡咬死、吃掉。

我们都会说这句话:天下乌鸦一般黑。国内外的报刊早就报道过,世界上的不少地方都已先后发现过白乌鸦。虽然人们在谈到这条谚语的时候,往往是用它来比喻人,不是议论乌鸦,而人们通过简单枚举归纳所概括出的这一全称结论,并不符合客观事实,这毕竟是一个知识上的缺陷。

再来看看两位名人的言论:

我国古代有一本医书叫《苏沈良方》,书中记载了一些治疗伤寒病的所谓“秘方”。宋朝时,有一位隐士向大名鼎鼎的苏东坡介绍了这本书。苏东坡没有认真审查,更没有经过实践检验,就写了一篇序言对此大加推崇,序言里还写了“真济世卫生之宝也”这样的话。苏东坡名气大呀!经他这么一推荐,人们纷纷采用书中的“秘方”,结果医死了无数的人。后来有一位医学家在自己所写的一本书里,为了避免再谬种流传,遗害无穷,他先照录了苏东坡的那篇序言,接着便毫不客气、直言不讳地加上了以下这样一段批注:“此药治伤寒,因东坡作序,天下通行。辛未年,永嘉瘟疫,被害者不可胜数。”

被誉为核物理学之父或原子核之父的新西兰物理学家卢瑟福,是公认为开辟了物理学新时代的少数几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他提出的原子结构的太阳系模型,为科学家们探原子结构奠定了基础。他预言的中子终于被发现,为人类获得原子能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条件。可就是这位核物理学的大权威却曾经断言:“就释放能量来说,用原子核来做实验,可以说纯属浪费。”他甚至还说过:“那些指望通过原子核的分裂而获得能量的人都是胡说八道。”假若当时的科技工作者们都因为卢瑟福有过这样的“名言”就被捆住了手脚,就停止了在获取核能的道路上继续前进,那岂不是大大地糟糕了吗!当然,任何人都可能说错话、做错事,卢瑟福有过这样的认识上的失误,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同时也无损于他作为一个作出过杰出贡献的伟大的物理学家的声誉。

而类似错误的名言谚语也不在少数,因为科学在不断发展,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那些错误或许并不是当时的错误,我们也没必要去追究,而且,我们现在的认识在将来又何尝不会是错误的呢?

我们再来看看飞机是如何飞上天的。

19世纪,一些科技人员开始研究人类上天的可能,着手研制飞机。可是,反对的力量十分强大,他们都是当时世界上的科技名流。最有代表性的有:法国著名天文学家勒让德,这位最早用三角方法测量地球与月亮之间距离的科学大师认为,企图制造一种比空气重的东西到空中飞行是永远不可能的。这一观点得到德国大发明家西门子的支持。西门子认为,飞机根本上不了天。能量守恒定律的发明者之一德国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也大泼冷水,认为想将沉重的机械送上天纯属空谈。美国天文学家纽康经过对各种科学数据的反复计算,也拿出权威的结论:飞机根本无法离开地面。由于众多科学大师与学术权威的坚决反对,金融界、工业界对飞机的研制也持不合作态度,飞机研制陷入重重困难之中。

后来,没有上过大学的美国人莱特兄弟却首次将飞机送上了天,当时是1903年。莱特兄弟学历不高,有关知识都是自学得到的。他们如初生牛犊,不惧虎狼,不在乎权威的反对。他们细心观察鸟类的体态结构及翅膀的动作,从中接受启发,再运用科学原理反复试制、修改,终于取得突破性成功。

5.不盲从别人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有“随大流”的观念,别人做什么自己也随着做,即使有时也觉得是错误的。而且,我们也会仿效成功人士的道路,不考虑自身条件。盲从别人只会让你变得平庸,迷失自己。

加利福尼亚的伊丝?欧蕾太太从小就对害羞非常敏感,她的体重过重,加上一张圆圆的脸,使她看起来更显肥胖。她的妈妈十分守旧,认为伊丝?欧蕾太太无须穿得那么体面漂亮,只要宽松舒适就行了。所以,她一直穿着那些朴素宽松的衣服,从没参加过什么聚会,也从没参与过什么娱乐活动,即使入学以后,也不与其他小孩一起到户外去活动。因为她怕羞,而且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程度,她常常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不受他人的欢迎。

长大以后,伊丝?欧蕾太太结婚了,嫁给了一个比她大好几岁的男人,但她害羞的特点依然如故。婆家是个平稳、自信的家庭,他们的一切优点似乎在她身上都无法找到。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之中,她总想尽力做得像他们一样,但就是做不到。家里人也想帮她从禁闭中解脱出来,但他们善意的行为反而使她更加封闭。她变得易怒,躲开所有的朋友,甚至连听到门铃声都感到害怕。她知道自己是个失败者,但她不想让丈夫发现。于是,在公众场合她总是试图表现得十分快活,有时甚至表现得太过头了,于是事后她又十分沮丧。因此她的生活中失去了快乐,她看不到生命的意义,于是想到自杀……

后来,伊丝?欧蕾太太并没有自杀,那么是什么改变了这位不幸女子的命运呢?竟然是一段偶然的谈话“是一段偶然的谈话改变了我的整个人生。”欧蕾太太继续说道,“一天,婆婆谈起她是如何把几个孩子带大的。她说:‘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坚持让他们秉持本色。’‘秉持本色’这句话像黑暗中的一道闪光照亮了我。我终于从困境中明白过来——原来我一直在勉强自己去充当一个不大适应的角色。一夜之间,我整个人就发生了改变,我开始让自己学会秉持本色,并努力寻找自己的个性,尽力发现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开始观察自己的特征,注意自己的外表、风度,挑选适合自己的服饰。我开始结交朋友,加入一些小组的活动,第一次他们安排我表演节目的时候,我简直吓坏了。但是,我每开一次口,就增加了一点勇气。过了一段时间,我的身上终于发生了变化,现在,我感到快乐多了,这是我以前做梦也想不到的。此后,我把这个经验告诉孩子们,这是我经历了多少痛苦才学习到的——无论发生什么事,都要秉持自己的本色!”

我们每个人都是世上独一无二的,你就是你自己,你无须按照他人的眼光和标准来评判甚至约束自己,你无须总是效仿他人。保持自我本色,这是拯救自己最重要的一点。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面貌都是由自己塑造而成的,如果我们能学会接受自己,看清自己的长处,明白自己的短处,便能踏稳脚步,达到目标;这样就不至于浪费许多时间和精力,空自苦恼。

不能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这一问题自古皆然。詹姆士?基尔奇博士认为:“这是人性丛林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这也是造成许多精神衰弱症、精神异常或精神错乱的根源。曾对儿童教育问题写过十多本书和上千篇报道的安格罗?派屈说道:“当理想中的自我与现实中的自我不相一致时,那就是一种不幸。”这种现象在好莱坞比比皆是,著名导演山姆?伍德说过,他最头痛的就是让那些年轻演员如何秉持本色,他们只想变成三流的拉娜?透拉,或三流的克拉克?盖博,而“观众要的是另一种口味”。在执导(战地钟声)等名片之前,山姆?伍德从事过好几年的房地产生意,形成了自己的推销风格。他声称,拍电影和做买卖的原则是一样的,如果你一味模仿别人,就不能成功。“经验告诉我,”伍德说道,“不能表现出自我本色者注定要失败,而且失败得很快。”

下面让我们再来看看欧文?柏林给乔治?葛斯文的忠告吧。他们两人初识的时候,柏林已是位有名的作曲家,而葛斯文还是个每星期只赚3块钱的无名小于。柏林很赏识葛斯文的才华,愿意付3倍的价钱请葛斯文当音乐助理。“但是,你最好别接受这份工作。”柏林说,“如果你接受了,可能会变成一个二流的柏林,如果你秉持本色奋斗下去,你会是个一流的葛斯文。”葛斯文记下了柏林的忠告,果然成了美国当代著名的音乐家。

查理?卓别林开始拍电影的时候,导演要他模仿当时一个有名的德国喜剧演员。卓别林一直都不显得出色,直到找出了属于自己的戏路。鲍勃?霍伯也有类似的经验,他花了好几年的时间唱唱跳跳,直到还已本来面目,并以其机智的妙语而广受欢迎。

基尼?欧屈一直想改掉自己的德州腔,穿着入时,像个城里人。他宣称来自纽约,别人却在背后笑话他。直到有一天他弹起斑琴,成为了牛仔明星和歌星。

所以,你既然已来到世上,就应庆幸自己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应该把自己的禀赋发挥出来。据分析,所有的艺术家都是具有一些天赋的,你是什么就唱什么,是什么就画什么。经验、环境的遗传造就了你的面目.无论是好是坏,你都得耕耘自己的园地;无论是好是坏,你都得弹起生命中的琴弦。爱默生在他的散文《S恃》中写道:

每个人在受教育的过程当中,都会有一段时间确信:嫉妒是愚昧的,模仿只会毁了自己;每个人的好与坏都是自身的一部分;纵使宇宙间充满了美好的东西。但如果不努力你什么也得不到;你内在的力量是独一无二的,只有你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但除非你真的去做.否则连你也不知道自己真的能做什么。

决定你是否能克服危机的不是你尺寸的大小——而在于做一个最好的你!你不应当丢掉自己身上最好的东西,去盲目模仿别人,把自己变成别人的影子。

“要想成为真正的‘人’,必须先是个不盲从因袭的人。你心灵的完整性是不可侵犯的……当我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想用别人的观点去看一件事的时候,错误便造成了……”

这是爱默生所讲的名言。这对喜欢强调“由别人的观点来看事情”以增进人际关系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大震撼。

也许,我们可以把爱默生的话做如下解释:“要尽可能由他人的观点来看事情——但不可因此而失去自己的观点。”假如成熟能带给你什么好处的话,那便是发现自己的信念及实现这些信念的勇气——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因素。

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哈洛?达斯,对顺应群体与否的问题十分关切。他在1955年的学生毕业典礼上,以《超越盲从的重要性》的题目发表演说,指出:

“无论你受到的压力有多大,使你不得不改变自己去顺应环境,但只要你是个超越盲从而具有独立个性气质的人,便会发现,不管你如何尽力想用理性的方法向环境投降,你仍会失去自己所拥有的最珍贵的资产——自尊。想要维护自己的独立性,可说是人类具有的神圣需求,是不愿当别人橡皮图章的尊严表现。盲从虽可一时得到某种情绪上的满足,却也时时会于扰你心灵的平静。

达斯校长最后做了一个很深刻的结论。他指出:“盲从是导致人生失去自我的危机因素之一,人们只有在找到自我的时候,才会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到这个世界上来、要做些什么事、以后又要到什么地方去等这类问题。”

不能表现出自我本色者注定要失败,而且失败得很快。

伯乐相马

——破除盲从性思维定势

请看这个故事: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于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之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价。”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日而马价十倍。

这是人们熟知的“伯乐看马”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卖马人请伯乐,是在请“权威”;伯乐出场,是在发挥“权威”的作用;而“马价一日十倍”,显然是“权威”的效应。马还是那匹马,前后几天,遭遇完全不同,原因全在于盲从。我们有理由钦佩卖马者的智慧,但是,一味地大肆赞美这个故事,似乎也有问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