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企业规范化管理系统实施方案·理论思路清理
20923900000029

第29章 组织目标和组织成员

组织成员的意志目标与组织目标这两者的关系并非完全一致,也是不可能是一致的。因此若要分析二者的关系,既要分析组织本身的性质,同时也要分析不同组织成员的地位。组织成员对组织目标影响的程度大小是不同的,这也是组织分类的标准。不同性质组织成员的意志目标与其组织目标的关系是不同的。通过规划设计,可以通过组织这个工具实现管理。

一、组织成员的意志目标和组织目标的关系

所有组织目标都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即经济效益目标、内部成员满意目标和社会满意目标。这里要讨论的是不同组织成员的意志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很少有人论及,倡导民主的政治理论书籍多有涉及,但强调的仅仅是二者的一致性。但这实际上只不过是一种理想,完全的一致性是断乎不可能的。

(1)并非所有组织都是自治组织,而非自治组织的目标本身就是外加的,而不是由组织成员的意志目标协调统一而成的。

(2)自治组织的目标,一般是组织成员的意志目标相互冲突协调妥协的产物,远不是同等地体现了每个成员的意志目标。

(3)不只是组织目标的达成才能给组织成员个人提供满足,很多成员的意志目标的满足,是直接由组织存在本身提供的,组织目标在这里反降为组织存在的手段和工具。

但这远不能说组织目标与组织成员个人的意志目标毫无关系。如前面已作过的分析一样,如果组织成员个人不能从组织目标的达成中获得任何利益,他会很容易找到脱离其组织的途径。除了奴隶之外,没有哪个组织给其成员戴了脚镣。组织成员之所以未戴脚镣却仍未脱离其组织,就是因为他们的意志目标可以通过这个组织获得一定程度的满足。

因此,要探索组织成员的意志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关系,既要分析组织本身的性质,看它的目标在多大程度上是由组织内部决定的,同时也要分析不同组织成员的地位,看他在组织中担当何种角色。

二、组织的分类

按照组织成员对组织目标影响程度的大小分析,组织可以分为六类。按对组织的目标影响的程度由大至小排列为:合作组织、自治组织、自营组织、附属组织、分支组织和部门组织。

1合作组织

在合作组织中,因为组织成员的经济地位平等,因而他们每个人对组织目标的影响程度大致相等。所以合作组织的目标也就包含了每个成员的意志目标,它也就直接是合作组织成员的意志目标的重合和汇集。

2自治组织

在自治组织中,组织成员不再有平等的经济权利作依据,社会平等和政治平等或多或少地要打折扣,他们的意志目标也就不再是平等地进入组织目标。瑞典是世界上最民主的国家,其所寻求的目标也不能完全体现每个公民的意志目标。因为各自关心的问题和寻求的目标不会完全相同。不同就是分歧和对立,而民主协调分歧对立的办法就是少数服从多数,因而也就把少数人的意志目标从组织目标中去排除去了。

3自营组织

自营组织是合作企业和国有企业之外的企业组织的总称。这种组织也是由组织成员创立的,但不是全体成员,而仅仅是这个组织中的部分成员,甚至一个成员主导创立的。因而组织目标也就仅仅是由这少数人确定的,多数人的意志目标远不能进入这个组织的目标之中。没有哪个私营企业或私人组织会把员工意志意愿的满足直接当做其所寻求的目标。

4附属组织

尽管上述三类组织的目标在所包含的成员的意志目标上存在差别,但它们的目标都是由组织内部确定的,附属组织却不再享有这种优势了。附属组织就是因为不能自主,而不得不把组织目标的确立权利转让给他人,从而寻求保护和依托。不过附属组织在选择自己的依托上却还是自主的。至于这类组织的目标有多大份额来自所依托组织的旨意,则完全由这种依附性的大小决定。在附属组织中,组织成员的意志目标进入组织目标中的部分,究竟是全体成员的,还是部分成员的,这又得看这个附属组织的基本性质是属于合作组织还自营组织。

5分支组织

在分支组织中,组织成员对目标的影响作用力度就更小了。分支组织也就是一个整体组织中的分支机构。但因为这个分支机构在空间上与整体组织存在一定的距离,因而它的目标也就可能包含有这分支组织中一部分其成员的意志目标。就像一个大公司的分公司,它仍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正是这种独立性使它的成员的意志目标可以部分地进入它的目标之中去。

6部门组织

部门组织仅仅是一个整体组织的组织构成部分,虽然也可以找到它与整体组织之间的边界,但这种边界能赋予其成员的意志目标进入其目标之中的可能已经很小,尽管还不完全是无。

至于国有企业它该归入那一类,这得分析其性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的国有企业,近乎政府的分支组织,但到目前为止,也远远算不上自营组织。但随着改革的深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四自”能力的获得,它也就可以归入自营组织这一类了。这六类组织的成员的意志目标在组织目标中得以体现的程度可以说是按顺序递减的。

三、不同性质组织成员的意志目标与其组织目标的关系

既然还有很多成员的意志目标并未在组织目标中体现,那么,他们为什么还会加入组织中来呢?

这是因为组织目标不能成为他们意志终极目标的体现,但可以成为其中间目标的体现。也就是说,他们通过努力使组织目标得以实现,而他们所寻求的目标则由组织提供其实现的条件。工人并不关心他们所受雇企业的利润的高低,但保证了一定的利润率也就维持了企业的存在,也就有了衣食居所的依托。如果他们都不努力,企业亏损垮掉了,他们衣食居所的依托也就没有了。并且如果企业盈利多,老板还会增加他们的工资奖金。前面的分析已涉及这一问题。组织成员的意志目标既可以通过组织目标的达成来实现,也可以仅仅通过维持组织的存在来实现。因为组织存在是以能实现其成员的意志目标为前提的,因而相对于通过维持组织的存在来实现其意志目标的成员而言,组织目标也就成了具有工具手段性质的中间目标。通过组织的存在实现的意志目标,不仅仅是物质经济利益的满足,而且“能”和“善”这两类欲望的满足都可以借以实现。组织的更大作用是它能给其成员提供一个稳定的活动舞台,尽管在这个舞台上演的不仅仅是大团圆的正剧或娱乐人生的喜剧,也还有催人泪下的悲剧。但没有这个舞台,也就没有台可登,失败不存在,成功也不可能。有了这个舞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可能性就增加了。人不可能在组织之外去发展完善和实现。一般都讲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不能脱离社会,这仅仅是笼统的说明,其实应该说是不能脱离组织。组织这种社会群体可以给人提供更多的帮助。组织相对于成员个人而言,它就是一个熟悉而稳定的社会群体,相比变动不拘的陌生的社会群体,他个人的价值和地位更容易得到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相对于组织成员个人而言,组织存在比组织目标本身更具有意义。

如果详细分析,不难发现,组织的存在给其成员带来的意志目标满足,要大于组织目标的达成给其成员带来的意志目标满足。因而关心组织存在的人远比关心组织目标达成的人为多。这正是所有组织不能一劳永逸地摆脱组织膨胀和无效率的原因之所在。

由此可见,组织的存在与组织目标的达成二者发生背离是不可避免的,这种背离越严重,组织运行也就越没有效率。解决这个问题正是管理所要做的工作。提高组织运行的效率就是要降低和减少组织存在与组织目标达成的背离,最有效的途径也就是尽可能把组织目标转换成组织成员个人的中间目标。而这时却发生了一个悖论,除了业主企业这种组织之外,无论哪一类组织,其组织成员中,承担管理功能的人,其意志目标的达成更多的是依赖于组织的存在,而不是组织目标达成本身。比如,美国着名的制度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作过分析,认为管理者阶层就只求稳定、不求最大利润。企业的首要目标是赢利,而被授权经营的企业领导人却只满足于某一最低限度的利润。作为一个企业领导人,如果没有达到这个目标,将丧失他的投资所占比重不大而占据主导地位的企业的经营权利。“通常认为他的积极性目标是,在不至于冒过大的风险、不至于过于严重地危及适应他保护性目标的最低利润的情况下,尽可能超过这个最低的限度。”但他们“首先注意的是保护他的地位或威信——使他的事业得以继续存在,使他自己不致失业”。加尔布雷思经济学和公共目标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93页

在任何一种具有一定规模的组织里,其成员都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上层管理者、中间管理者、被管理者——普通成员。三者的意志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关系存在很大的差别。

在合作组织中,一般成员的意志目标的达成主要地依赖于组织目标的达成,中层管理者的这种依赖减少了,上层管理者的这种依赖更小。相对于上层管理者,组织目标的达成主要只有中间意义。组织目标的达成只有当它有助于组织的稳定和发展时,它才给上层管理者的意志目标的达成带来直接影响。

但在组织目标完全外定的分支组织和部门组织这两种组织中,这种差异趋于消失。组织的所有成员都只把组织目标当做其中间目标,并且还发生了反向的变化。更关心组织目标的不再是一般普通成员,而是上层管理者,其次是中间管理者。因为管理者被授权时,也同时负有了实现组织目标的责任,因而组织目标更能成为管理者的中间目标,组织目标的达成更有助于他们的“能”和“善”的需求的满足。相反地,一般普通成员从组织目标的达成中所获得“能”和“善”的需求的满足要小得多,甚至没有。比如一个车间,它的任务完成得好,车间主任的意志目标达成的程度则会远远大于一般工人。他可能由此被证明其能力而被提拔为厂长经理,但工人却仍然还是工人,只不过多加几块钱的奖金而已。

但在自营组织中,管理者也可能直接是组织目标的确定者,他们的意志目标与组织目标存在着同一性,也最关心组织目标的达成。这里最不关心组织目标达成的可能要算中间管理层,他们仅仅会注视他们所负责的部门的目标,因为他们的意志目标的达成仅仅以部门组织目标的达成为中介。而最普通的职工反而比他们还要关心整体组织目标的达成,因为相对于部门组织目标的达成,整体组织目标的达成更能带来利益的满足,包括工资奖金的增加和荣誉感的增添。

综上分析,通过组织这个工具实现管理,其工作可以归纳为如何规划设计,把组织目标转换成组织成员达成其意志目标的中间目标。这个规划设计也就直接关系到管理效果的好坏。管理效果若不好,可以说直接与这个规划设计相关,或者是本身没有规划设计好,或者是这个规划设计仅仅停留在纸上而没有付诸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