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企业规范化管理系统实施方案·理论思路清理
20923900000033

第33章 文化的性质与管理的关系(2)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因而以价值观念为依据进行分类也就能最准确地揭示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别和本质。世界文化乍一看来似乎是杂乱无章、千头万绪的,但若对它的价值观念进行一些分析,则可发现,它们可以归纳为很有限的几大类。按价值观念进行分类,也就是相对于行为主体,什么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和应该的进行分析。它可直接告诉我们这个社会群体所追寻的目标及所推崇的行为。

总观世界文化,以价值观念为依据,大体可分为四大类,即出世文化、物本文化、权本文化和人本文化。下面略作介绍。

1出世文化

出世文化是一种否定性文化。其价值观念的核心思想就是否定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以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认定人生只不过是孽海受苦和负罪受罚。其主要特征有五点:

(1)否定人的主体性,即否定人本身,认为人不过是徒具人形的过渡性存在物,与山水草木、牛马虫豸并没有什么区别。所具人形也只不过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造物主或上帝的安排。也就是说,人不是因为自身的原因才成其为人,而是造物主和上帝的意志才如此,造物主和上帝才是人的原因。因而人本身不能决定自己的存在及其存在形式,只能作为造物者和上帝的客体任他们摆弄。

(2)否定人的能动性。因为这种文化认定人不是主体性存在,自己不是自己存在的原因,仅仅是造物主和上帝的意志对象,因而不仅不可能有自己的追求,并且任何追求都是枉然,造物主和上帝的安排是无法抗拒的,人除了听天由命之外别无选择。人的存在无论处于何种形式何种境地,也都是造物主和上帝的意志。他让你富有也就富有,让你贫贱也就贫贱。“命中只有八合米,走遍天下不满升。”人的命运也就是造物主和上帝意志的具体化。人除了安分守己,乐天安命之外,都是多余的,不会有任何结果。

(3)否定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因为人在造物主和上帝面前是无所作为的,只能驯服地听任造物主和上帝的摆布,他的存在除了体现造物主和上帝的旨意之外,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人若不能自主,或者无所作为,人生也就不可能有任何价值和意义,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不能由自身之外的存在来赋予。若由人生之外的存在赋予人生以价值和意义,这种价值和意义也就不是人生自有的,而是赋予者的,因为能赋予也就能剥削。当你有任何与赋予者意志不同的意志时,也就会被剥削,因而你的意志就仅仅是赋予者的意志。加之能动性被否定,是无所作为的存在,因而即使自我能赋予其存在一定的价值和意义,也不能通过自我的努力去实现,其价值和意义也就仍然不可能存在。

(4)出世文化的行为特征就是“无所谓”。因为人不具有主体性,不可能有自己的寻求,干什么也就无所谓了,主体人的行为是有目的的,若没有了目的,行为当然也就无所谓了。并且人是无能为力的,如何干也就无所谓了。因为能力都是造物主和上帝的,有谁还会关心如何干呢。加之人生没有价值和意义,因而干与不干也就无所谓了。人生本身就没有价值和意义,人自身的存在就是多余的,还有什么必要去努力呢?人的存在本身也只不过是因为人之外的造物主和上帝要人存在这一旨意不好违抗才存在,所以什么也就都是无所谓,生无所谓,死也无所谓,贫穷无所谓,富贵也无所谓。

(5)出世文化所体现的行为规则可以概括为两个字:“去欲。”即废弃自我的意识,去掉一切欲望。不难发现这种文化的现实典型就是佛教文化。无论是小乘佛教的“我空法有”,还是大乘佛教的“我法皆空”,都强调的是空,都有废弃自我的“我空”。“我空”就决定了“要好就只有了”,所以“好便是了,了便是好”。不仅废我的佛教文化是出世文化,而且“混我”的道教文化也可归入出世文化。道教认为万物有灵,人与自然没有区别,能归于自然,则是人的存在的最好形式。所以,南北朝的文学家郭璞在他的《游仙诗》中说:“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高蹈风尘外,长揖谢夷齐。”把自我混融于自然,“无欲无为”。不仅如此,印度教文化、基督教文化、******教文化中也都包含有出世文化的一些特征。印度教的业报轮回观念、基督教的原罪说、******教的顺从真主,这些都属于出世文化的价值观念。

因为出世文化不具有管理工具的作用,所以也就没有必要对其进行细分了。

2物本文化

物本文化则是一种物欲横流的文化。其价值观念并不否定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却把这种价值和意义仅仅定义在人的感官刺激和生理满足上,认定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就是吃好、穿好、完好。它倡导的是人生短暂,须及时行乐。“得行乐时且行乐。”“花开堪折直须折,莫教花落空折枝。”这种文化从而表现为一种商品拜物教或货币拜物教。人的感官刺激和生理满足必须由物的效用来提供,可用以交换的商品和货币都能转换成为能提供感官刺激和生理满足的效用,所以它们也就成了价值和意义的本身。因而谁的钱最多,谁的价值也就最大。至于钱是从何而来的则是无关紧要的,偷、抢、骗都行。社会行为的规则就是弱肉强食,不怜不让。

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如果说出世文化是一种相互冷漠,老死不相往来的关系,物本文化则是一种彼此对立,相互利用的关系。即使父子之间、夫妻之间也都是由这种关系维系的。养儿为防老,娶妻为养子。这种文化的极端形式可能要算中美洲的当特尔卡斯托岛上的多布文化了。

“在多布,所有权的极端排他性最强烈的表现在有关对甘薯的世袭所有权的信仰上。在苏苏里,世代所种甘薯的品种就像苏苏成员血管里流的血一样是确定不变的。即使在已婚夫妇的田园里,也不混种。他们各自耕耘自己的田园,播种自己世袭的薯种,并用各种苏苏族系所个别秘藏的巫术符咒来催生助长。他们那个社会的普遍教义就只有本族的甘薯,才适种于自己的田园;只有借助那种和种子一起流传下来的巫术符咒,才能获得丰收……这样一来,妻子的田园和丈夫的田园就不得不分开了。他们也总是各留各的薯种,而且催生助长所用的巫术符咒也是分别传下来的,不得混用。任何一方土地的歉收都会引起对方的不满,而且会成为婚姻纠纷和离婚的原因。”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35~136页在这里谋杀、****、欺诈和背信弃义并不违忤伦理道德。《文化模式》的作者本尼迪克特介绍,有一个人怀疑是他的姐姐对他用了魔法,使他日渐虚弱。他不仅无情地毒死了他的姐姐,而且还毒死了他的外甥女。即使“在接受礼物时,我们通常讲‘谢谢’,而多布相应的俗语是‘假如你现在毒死我,那我该怎么报复你呢?’”他们的信念是没有人可以信任。“在日常的交谈中,多布人既温文尔雅又殷情好客。‘如果我们打算杀一个人,我们就接近他,和他一起吃喝、睡觉、干活儿、休息,也许得花几个月的时间。我们就等待着时机。我们也称他为朋友’。因而当占卜者掂量哪些证据以断定杀人凶手时,常常怀疑那些竭力与死者相交的人。如果他们未曾有什么合理的原因而经常在一起,那么,死因便一目了然了。”“在他们看来,整个生活就是一场残酷无情的斗争,那些不共戴天的仇敌为了争夺每一份生活之必需而相互倾轧。在这样的斗争中,猜忌和残忍是他所信奉的手段,他绝不怜悯别人,也绝不想得到别人怜悯。”同上书,第162~163页。可以说,物欲文化是没有道德为规则的,只要是能力和“聪明”所及,没有什么行为是不道德的,最大的不道德就是无能,约束人的行为也仅仅是他的能力。

物本文化可细分为竞骗交易式文化和等价交换式文化,其内涵会在文化建设管理中讨论。

3权本文化

权本文化认定只有权力的扩张,能把自我的意志强加给他人,这才是人生的真正价值和意义。相比物本文化,权本文化则是一种发展,在这种文化中,赋予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加宽了,不再仅仅是物欲的满足,而是包含了物欲之外的心理需求的满足。这种文化把人的目光引向了权力,谁获得了权力,谁就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谁获得的权力大,谁实现的人生价值和意义也就大。

在这里权力和钱一样,谋求权力也并不一定要遵循什么规则。“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因为权力本身就是规则,如果说有什么规则的话。权本文化的行为规则就是一句话,权小的服从权大的,无权的服从有权的。这也就是严格的君臣父子等级制度。

在价值观念上,权本文化是两歧的,强权的合理性与服从的必要性并存。有权就可以为所欲为,不存在什么应该不应该的问题;无权就得服从,不服从就是不道德。若无权者以其力量,无论是暴力取胜还是财力收买,只要打倒了有权者,夺得了权力,原来的无权者也就有充分的理由让原来的有权者服从。篡夺权力而创建晋王朝的司马氏对蜀汉后主刘禅是这样,兵变登上宋王朝开国皇帝宝座的赵匡胤,对唐后主李煜也是这样。唐后主李煜的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表达了他做赵匡胤的阶下囚时的无奈。这也就是说权本文化既要求无权者当温顺的驯服奴隶,也允许不择手段地谋取权力。

与物本文化不同,权本文化是一种有秩序的文化,但这种秩序并不涵盖权力更替的过程。所以,权本文化与物本文化一样,也是一种弱肉强食的文化。权本文化在表面上可以有慈父文化和强盗文化两种形式的区别,但在实质上这种区别是不存在的。当无权者有忤当权者的意志时,慈父也就变成了强盗;而当无权者驯服温顺时,强盗也就变成了慈父。这种文化的核心是无权者的服从,儒家文化是这种权本文化的典型。他们倡导的是属于慈父文化的王道,但儒家文化的先祖孔子在登上高位获得诛杀大权的第七天就诛杀了同朝的大夫少正卯,此时的孔圣人对政敌也是毫不心慈手软的。

就人的主体性进行分析,权本文化比物本文化对人的主体性所作的肯定更多了,但它却是以剥夺一些人的主体性来肯定另一些人的主体性。它把有权人的主体性肯定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权力扩张本身就是主体性发展的一种形式。而无权者却要受有权者所制定的规则约束,不能越雷池半步,否则就是无礼和不忠。相对于无权者则是不允许有主体性的,要求他们“去我”,“克己复礼”,成为没有自我意识的驯服工具。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权本文化既是一种强权文化,又是一种奴化文化。

权本文化可细分为海盗霸权式文化、慈父关爱式文化、能人强权式文化、角色法权式文化四种,其内涵和特征,将在文化建设管理中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