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恭维的艺术
2099800000013

第13章 最忌讳的就是谄媚(2)

要尽量低调,不要高调

带着高音喇叭,去广播别人的好,那是讴歌,不是恭维。讴歌如果与事实相符,或者讴歌的事件可圈可点,也就罢了,但如果与事实不符,或者拿芝麻当西瓜吹,讴歌反而成讽刺了。真正高明的恭维,是低调地把话说到别人的心窝里。

在这方面,和珅就做得相当出色。清朝刊印《二十四史》时,乾隆非常重视,常常亲自校核,每校出一个差错来,便觉得是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心中很是痛快。和珅为了迎合乾隆的这种心理,就在抄写给乾隆看的书稿中,故意于明显的地方抄错几个字,以便让乾隆校正。皇帝改订的书稿,别人自然就不能再动了,但乾隆也是人,当然有改不到位的地方,于是,这些错误就传了下来,今天见到的殿版书中常有讹处,就是这个缘故。

和珅工于心计,头脑机敏,善于捕捉乾隆的心理,总是选取恰当的方式,博取乾隆的欢心。他还对乾隆的性情喜好、生活习惯,进行细心观察和深入研究,尤其是对乾隆的脾气、爱憎等了如指掌。往往是乾隆想要什么,不等乾隆开口,他就想到了,有些乾隆未考虑到的,他也安排得很好,因此,他很受乾隆的宠信。

低调恭维与高调恭维的差异,从冯道和解缙的不同命运即可看出。同样是善于说话之人,低调的冯道73岁无疾而终,而高调的解缙却只活了47岁,且是“非正常死亡”。

在领悟领导的实际需要上,解缙远不如前辈冯道聪明。五朝元老、不倒翁冯道虽庸才碌碌,但定位很准,调门很低,他把自己定位为“大勤务兵”,老奴不谈主子范畴的事,所以苟全性命70余载。高调的解缙恃才自骄,在皇位继承人这件事上,朱棣主动找他“征求意见”,实际上早有理想人选。领导找你“征求意见”,其实是希望你“没意见”,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权力游戏规则。遗憾的是,解缙没有领会到这一点,公开以“好圣孙”“启争也不可”之语盛赞大太子贬斥朱棣偏爱的二太子。高调恭维,并且恭维错了对象,最终引来杀身之祸。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上意”不是那么好揣摩的。恭维领导,千万不要太高调,尤其是当众吹捧,吹捧在点子上,会给人留下谄媚的印象;吹捧不在点子上,马屁拍在马蹄上,令领导出丑,后果是很严重的。

Z先生研究生毕业后,进入某集团公司担任市场部主管。入职快三个月了一直没有机会与公司高层们对话,最近机会来了,公司内部要开一次会议,A董事长和各位副总裁也要参加。市场部B总经理决定让他作汇报。

Z先生兴奋坏了,准备借此好好恭维一把。他在发言时进行了如下别开生面的超乎寻常的5分钟开场白:

“尊敬的A董事长、尊敬的B副总裁、尊敬的C副总裁、尊敬的D副总裁(把到场的所有高层都“尊敬”了一遍)、尊敬的E总经理、F总经理、G总经理……(把到场的所有中层都“尊敬”了一遍),以及各位志士同仁,今天我很荣幸向各位领导和同事们汇报我们下个季度的营销计划。

“我们A董事长的雄才大略、高瞻远瞩、宽厚仁善以及超凡脱俗的智慧,构建起了我们企业的核心和精髓,从而才有了我们今天的举世瞩目的独特的公司文化,我们应该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也使我们对未来企业文化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我们的B副总裁可谓是铁肩挑四担,他虽然日理万机,但时常抽出时间莅临关心和鼓舞基层营销人员。

“我们的C副总裁可谓是披肝沥胆、呕心沥血,尤其最近三个月以来,你很少见到他休息过……”

台下的人在忍耐了Z先生那恶心人的一通马屁后,等着他开正题,没想到,他又换了更华丽的成语,变着法子,又夸了一遍……

终于,董事长和上司的脸色暗沉到了极致。“啪”的一声,董事长拍了一下会议桌,会议室陡然鸦雀无声,“有完没完啊?!直接讲重点……”Z先生在月底被开除了。

人人都讨厌这样的家伙,在大庭广众之下对上司无事献殷勤。恭维领导并不是要你一味地抬高他,牵强附会,甚至毫无理由地大肆讴歌领导,这样会被别人认为是有所企图的狡诈,因而与你疏远。而被恭维的领导,也会觉得你心术不正,不务正业。

最忌讳不懂装懂硬拍马屁

谄媚者,往往是那些没有真实本领的人,他们爱拍马屁,其实是为了掩饰自己的不足。有些毫无自知之明的谄媚者,却喜欢用不懂装懂来故意显示自己的“厉害”。面对同样无能的人,或许能蒙混过关,但是如果面对精明的行家,那就惨了。

甲本不懂诗,但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有幸遇到了一位诗人乙,甲趁机恭维道:“您的诗写得真好,真有田园诗的飘逸。”

乙的诗属于意象派作风,诗中喻体很多且属意识流。甲只看到其中的山、树、水、石之类的字眼,就断定其作品属于田园诗派,外行毕现。

肯定和赞美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只有真正认识、懂得某物或某事,才能理解其价值和意义。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在恭维别人时说外行话。用外行话去恭维行家,实在令人扫兴至极。

但是无可否认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最聪明的人也不可能样样都懂,样样都通,那么该如何避免因为外行而在恭维人时出丑呢?有几个关键需要把握。

首先,要点到为止,切忌画蛇添足。懂不懂自己心里最清楚不过了。用自己懂的有限部分进行赞美,发现对方满意了,见好就收。如果为了显示自己的欣赏功力,继续夸,往往会露出马脚。

其次,要多用笼统、模糊的语言。恭维别人的专长时,你不可能比他懂得多,内行的赞美他也肯定听了不少,所以,没有必要对其专长赞得太具体、太细致,用模糊而笼统的语言把你这个行外人的赞赏心情说明就足够了。只说好,不说好在哪里,实际上是真不知道,却表现出真诚的样子,看似外行却并不同于外行。

再次,可以用自己熟悉的话语方式去诠释,通过形象化来恭维。比如,可以用自己熟悉的事物去类比自己外行的事物来恭维对方。有一位农民对绘画一窍不通,但他很会夸奖别人的画。一次,他见到一位画家在画小鸡抢食图,就赞叹道:“小伙子画出来的鸡,比俺家养的那些鸡还调皮!”一句话惹得画家哈哈大笑,高兴之余,画家把这幅作品赠给他做留念。

最后,把握好度,灵活使用是关键。

太肉麻让人起鸡皮疙瘩

恭维,似乎总是和“戴高帽”“拍马屁”“阿谀”“谄媚”等联系在一起,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后者种种,都是技艺拙劣的“高帽工厂”加工的伪劣产品,因为它们并不符合赞美和恭维的标准。恭维别人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奉承虽然好,可以取到很好的效果,可也得符合实际,或者与实际相近。或者说,你准备给人家戴顶高帽子,可那高帽子的尺寸也得合乎规格才行,如果滥做过重的高帽那就是极不明智的了。简单来讲,恭维可以满足对方的自尊心、虚荣心,从而产生一种满足感。可是当对方发现你言过其实时,就会觉得自己遭受了你的愚弄。所以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分寸,那么宁肯不去恭维,也不宜夸大无边。语言过于拙劣,只会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

在办公室里,我们也可以轻易发现恶心的奉承者。他们总像戴着一个面具,不分场合和时间,巴结遇到的每一个人,什么过头的话都说得出口。他们认为向上司大献殷勤就能轻而易举地得到提升,而不想通过努力工作获得成功。这样的表现不仅同事们觉得恶心,就连被奉承的领导也会感觉不舒服。

过分的夸张使赞美脱离实际情况,让人感觉到缺乏真诚的东西在里面。有力量的恭维并不在于辞藻的华丽,而在于恰到好处。事实上,越是朴素的、有所保留的恭维,对方的接受度越高;越知己的对象,越不应该过分夸张和矫揉造作,因为有涵养的人都喜欢自然朴实的赞美。

漫画家丁聪就是个喜欢自然实在的人。有一次,有人赞扬他是“画家,著名漫画家,抗战时重庆的三神童之一……”他赶紧打断了对方,表示自己不需要戴那么多的高帽。后来,周健强编选了一套《丁聪漫画系列》,出了不少力,费了不少心。丁聪为表谢意,在赠给他的书扉页上谐谑而朴实地写道:“健强四姑奶奶:为了这套书,您受累大发了!”

如此朴素无华的恭维,比称赞对方为大编辑,称赞对方慧眼识珠更具效果。

不要把人夸成一朵花儿

夸人绝对化是谄媚者另外一个显著的毛病。“把他夸得像一朵花儿一样”,很多溜须者喜欢以此为目标,把死马说成活马,把笨蛋夸成圣人,把丑八怪夸成天仙。总之,领导的一切都好!

事实上,面对这样自以为是的恭维,大多数被恭维者通常会一笑了之,有些人会心生嫌恶。滥用夸张的词语是不明智的。这种词语既违背真理,又使人对你的判断心存疑虑。说话夸大其词,等于把恭维的词儿到处乱扔,让人觉得你这人天性不厚道。试想,当你违背良心把一个人夸得跟花儿一样的时候,自己不觉得过分吗?是人都有缺点,而你把对方吹得如此完美,教人如何消化得了你的恭维?

某经理在KTV唱歌时,跑调跑得厉害,最后连他自己都唱不下去了。他摆摆手说:“哎呀,不行了,献丑了。”谁知他的一个下属马上恭维:“唱得很好呢,简直能和歌手陈奕迅不相上下。”经理听了,不但没表现出高兴的神态,还很奇怪地看了他一眼,然后不冷不热地说:“我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心理学家说:“言过其实等于一种说谎,可能会毁坏别人原本以为你品位高雅的印象,甚至于毁坏你智慧过人的名声。”生性谨慎的人知道节制,与其言过其实,不如言之未足。真诚的恭维应有所保留,不会因为要恭维对方的优点,而刻意忽视对方的缺点;也不会因为要恭维对方一个人,而棒打一片人。

张鸣教授曾写过这么一则发生在教育界的真实案例。

某著名高校校长提倡国学,发表一篇文章,把“赓续”写成了“脊续”,有人较真,给提了出来。没想到捅了马蜂窝,这所大学的中文系教授站出来,写了一篇四千余字的文章,论证“脊续”的正确性。更奇妙的是,从那以后,在这所学校范围内,赫然出现了若干次“脊续”的用法。

校长也是人,是人就会有错,校长错了一个字,教授出来论其正确,实在叫人对他的谄媚倒竖大拇指!这样的谄媚,只会害死被恭维者,这等于在“彰君之丑”,让原本无所谓的一点小小的瑕疵,变成众人瞩目的羞耻。

恭维别人,应当一分为二,有成绩要肯定成绩,有不足也要说明不足,控制好赞美的度。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真诚的恭维应既要看到对方的优点和长处,同时要看到他的弱点和不足,讲究辩证法。有句成语叫做“瑕不掩瑜”。就是说,当你恭维别人优点的时候,连带点出其不足,并提出一定的希望,不仅不会损害你恭维的力度,相反,却使你的恭维显得真诚、实在,易于为人接受。

张钧是一位刚刚提拔到领导岗位的新秀。一次例会上,他要求团队成员提提意见。大家碍于面子,没有人敢伸这个头。

最后,处里的“元老”老袁说了:“张局长到局里后,可谓大刀阔斧进行了改革,处里的工作现在已有了头绪。大伙儿比以往更团结,干劲也很更高了,成绩也是有目共睹。只是最近大伙儿手头普遍有点儿紧张,希望张局长能替大伙儿解决解决。”张钧听后,意识到该给大家搞些生活福利,于是,紧接着采取了一系列相应措施。

老袁可以说是会提意见的恭维高手。他先肯定张钧上任后的成绩,使张钧心里美滋滋的,然后再轻描淡写地提出大伙儿的意见,反映出张钧对下属关心不够,体贴不够。这种方式,容易使张钧意识到自己成绩是主要的,是值得大家交口称赞的,而不足只是次要的。既不得罪张钧,又激起了张钧改进不足的积极性。

另外,在恭维话语上,也不应该总是绝对化。像“最好”“第一”“天下无双”这类的大帽子千万不要乱戴。正如那句经典的广告词所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实际上,一般人都对自己有个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如果你的恭维毫无遮拦,就会让人感觉你在曲意奉承,令人难以接受。在恭维人时,最好能够做到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把握分寸,有所保留。多用“比较级”,慎用“最高级”。你可以大谈其优点、长处、成绩,不谈其不足,也可以既赞美又批评,还可以提出你的希望。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要把握好“度”,千万不要全盘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