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顾全大局
21126900000014

第14章 不怕职务低,就怕觉悟低(2)

有些不恰当的指令,可能是老板心血来潮时突然想出来的,并要你去执行。若你唯命是从,马上付诸行动,那就铸成了事实上的过错。对这种老板心血来潮而向你发出的指令,如果你暗示或提醒都不起作用,推辞也没多少理由时,那么,最好的对策就是拖延。虽然默认或口头上答应,实际上迟迟不动。若闲着不动,老板会产生疑心的,因此,你必须忙别的事,作为拖延的理由,应付老板的追问。拖延法是消极的,但对有些无关原则性问题的不恰当指令,只能如此。你拖延了一段时间后,老板的头脑冷静了,或许有了新的认识,就可能收回指令,或让其不了了之。

另外,对那些明显违反法纪法规、政策条例的指令,毫无疑问,下属应当坚决拒绝和抵制,并明确地向老板陈述理由。

有些下属,明明知道老板的指令是不正确的或是有原则性错误的,但认为反正是老板要我做的,天塌下来由老板顶着,就不假思索地去执行了。这是头脑简单不讲大局的表现。殊不知,一旦追究起来,具体执行者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甚至要追究直接责任。因而,这就要求你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分清大是大非,不能轻率盲从。

拒绝老板的错误指令需要勇气,甚至要承受一定压力,但涉及原则问题,只能拒绝,别无他法。通过上面的方法,你一定能够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合理的安排要接受,不合理的安排就忍受

每一位职场成功者,在其职业生涯中,都领受过无数次看似“不合理”的待遇,但恰恰是对这些不合理的忍受造就了他的卓越。

当某项工作出了问题,需要追究责任时,一些人会直接推卸责任,另一些人虽然不直接推卸,但可能表示不合理。

“我是有责任,但只追究我的责任是不合理的。”

“这样的要求是不合理的。”

“我已经做了我该做的,这样处理不合情理。”

当某项责任需要人去承担时,如果这项责任承担起来比较艰难,很多人也会马上逃避;如果实在逃避不了,他们也会表示不合理。

“这件事情让某某部门去做更合适也更合理。”

“安排我做这件事情是不合理的。”

……在工作中,要做到完全合理是不可能的。在很多时候,管理者心里也知道不合理,但从全局来看不合理的事情也总得有人去担当,他们不得不委屈某一些人。当然,委屈是不会白受的,明智的管理者知道用其他方式对受委屈的人进行补偿。可惜的是,很多员工并不能领会到管理者的这种苦衷,他们因此也丧失了机会。

“如果你面对的责任是应该承担的,那么,再委屈都应该承担起来。”这是某房地产公司的一位客户经理对我说的。

这位经理最初只是客户部的一名普通职员,他的工作就是为客户服务。在工作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不讲道理的客户,那些客户稍有不顺心,便冲他发火,简直就是把他当作出气筒。但他从来都是以德报怨,不管客户怎样对他,他都大局为重,以最优质的服务去对待客户。

客户经常投诉他,有很多次,投诉明显不合情理,但为了给客户一个交代,上级主管不得不处罚他。面对处罚,他也曾经觉得不合理,甚至想过离职。但后来他想明白了,不管投诉合理与不合理,肯定是自己工作没做好,客户才会投诉,因为纯粹无理取闹的客户毕竟是非常少的。于是,他加倍努力做好服务工作。

大约一年时间之后,他的处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客户投诉越来越少了,曾经投诉他的客户甚至给他送来了表扬信。还有客户联名写信给公司老板,要求对他进行表彰。他的主管一直也觉得欠他很多,面对这种形势,便向老板建议重用他,老板经过调查核实后,任命他为客户部经理,他一下子成了备受羡慕的职业经理人。

当然,你别以为他所在部门就他一个人。事实上,与他同事的人有十几个,但他们要么因为客户的不合理投诉而离职,要么因为主管的不合理处罚而离职,即使没有离职的,也带着情绪工作,工作业绩每况愈下。对于这些人,即使机会来了,也不可能停留在他们面前。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合理的要求是锻炼,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炼。锻炼可以造就通常意义上的人才,磨炼则可以造就非常杰出的人才。

我认识很多从销售工作起步的成功人士,他们通过给别人的企业从事推销而完成自己的原始积累,程林便是其中的一位。

1997年,程林在某生物制药公司担任销售经理。那一年,他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公司十五个办事处排名中,他负责的郑州市场销售排到了第一位,而一年前,郑州市还排在第十位。

1997年末,公司调整区域,新成立西藏办事处,程林被任命为西藏办事处经理。关于这一任命,谁都认为不合理,包括程林本人。因为他打拼下来的郑州市场已经很成熟,如果他继续担任郑州办事处经理,可以很轻松地获取二十多万元的回报,而西藏办事处却是一片待开发的市场,而且是大家公认最难开发的市场,能否开发成功,还是一个未知数。

程林找到公司老板,表示了要继续担任郑州办事处经理的愿望。

“西藏的确是最难开发的市场,”老板说,“最难的事情总得有人去做啊,而且要最能干的人去做,从公司全局来看,是再合理不过的了。”

听老板说自己是最能干的人,程林心里很高兴,但还是舍不得郑州办事处。

“在通常情况下,当一个人把最困难的事情做成功了,他就将获得最大的机会。”老板又说,“你现在就面临这样的机会。”

这句话激起了程林的斗志,他当即接受了公司的安排。

就在1998年,程林不仅成功开发了西藏市场,而且将西藏市场的业绩做到了第一位,郑州办事处倒成了第二位了。程林得到丰厚的物质回报的同时,还被任命为公司营销总监,在他接到任命书的那一天,他终于明白了老板说的“最大的机会”其含义为营销总监的职位。

如今,程林已经是一家大企业的老板了,他的原始资本,就来自于他做三年营销总监的薪水。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假如程林当初不从大局出发坚持要待在郑州办事处,继续去挣每年二十多万元的收入,他能够迅速完成原始积累吗?表面上看来不合理的事情,很多人都避之不及,只有少数真正聪明的人才会去承担。

承担责任是一种义务,在很多时候,我们都不能以“合理”、“不合理”来评判它,更不能因为看起来不合理而拒绝履行承担责任的义务。每一个成功者,他所走过的道路上,都有过无数次“不合理”的待遇,但恰好是这些“不合理”造就了他的卓越。

因此,我要提醒每一个职场上的人:当你遇到“不合理”时,不要草率地采取逃避的态度,而应该仔细想一想、看一看,不合理的背后,是否隐藏着一个难得的机会。

“尊口”常开,大胆提出合理化建议

“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无论你的建议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只要有益于单位整体利益,就应该大胆说出来。

企业的命运与员工的表现息息相关。日常工作生产中,员工若能就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积极地反馈到公司负责人的手上,企业或许就会因为一个意想不到的原因而受益匪浅,或者更直接地说是创造更大的利润。

合理化建议是企业革新挖潜、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可以说,提出建议是每个员工职责的一部分。

衡量一个员工是否优秀,要看他是否给企业提出了有价值的、有益的建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反过来说,当员工在提建议时,就会去考虑如何改进和解决问题,这对员工个人而言也能起到提高和促进作用。

好员工要善于提建议,当然提建议的前提条件是要有大局意识,处处为集体利益考虑。试想,一个对企业、对集体漠不关心的人,能提出什么合理化建议?

乔治大学刚毕业就应聘到了一家钢铁公司。工作还不到一个月,就发现很多炼铁的矿石并没有得到完全充分地冶炼,一些矿石中还残留着许多没有冶炼好的铁。如果这样下去,岂不是会给公司造成很大的损失。

乔治为此连续找了负责这项工作的好多位工人和工程师,但他们都不以为然。

于是他拿着没有冶炼好的矿石找到了公司负责技术的总工程师,他说:“先生,我认为这是一块没有冶炼好的矿石,您认为呢?”

总工程师看了一眼,说:“没错,年轻人你说得对。哪里来的矿石?”

乔治说:“是我们公司的。”

“怎么会呢?我们公司的冶炼技术可是一流的,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的问题?”总工程师很诧异。

“其他工程师们也这么说的,但事实确实如此。”乔治肯定地说。

“看来是出问题了,怎么没有人向我反映?”总工程师有些怒了。

总工程师召集负责技术的工程师来到车间,果然发现了一些冶炼并不充分的矿石。经过检查发现,监测机器的一个零件出现了问题,导致冶炼不充分。

公司的总经理知道了这件事之后,不但奖励了乔治,而且还晋升乔治为负责技术监督的工程师。总经理不无感慨地说:“我们公司并不缺少工程师,缺少的是负责任的工程师,这么多工程师就没有一个人发现问题。有人提出了问题他们还不以为然。对于一个企业来讲,人才是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对公司整体利益着想的人才。”

“兢兢业业”在这个年代是绝对不够的,一定要有为集体利益着想的意识,提出超出老板期望值的好建议。这就需要员工们挖空心思,创造出一些额外的东西——这也就是一般人才与优秀人才的不同之处。有了想法只停留在嘴上不付诸实施,公司就不会特别关注你。公司需要员工以公司为家,时刻关注公司的发展,参与管理,多提合理化建议。

合理化的建议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只要有利于公司的,老板都会欣然接受。这样可以提高你在老板心目中的地位;老板也自然会认为你是个既能提出好建议,又具全局意识的好员工。

我们不妨再来看一个在航空界流传甚广的故事。

稍具航空知识的人都知道,服役一段时间的飞机都需要不时更换零部件,才能继续安全飞行。

有业内专家指出,飞机的平均服役时间是30多年,这段时间里,从引擎到马桶,差不多一半以上的零部件都需要更换或修理,许多部件还需要多次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