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顾全大局
21126900000018

第18章 有一颗包容的心(3)

中国有句古话叫“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这句话,鞭笞的就是那些只管自己不管他人的自私自利者。诚然,这种自私者是令人深恶痛绝的,但有一种比“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更为自私的行为是:“我不好,你也别想好”。这种行为所带来的后果是:“相互拆台,相互攻击”,最终落得个两败俱伤、整体受损。

每一项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他人的努力。每一个人都不可能离开他人而独自生存。成功是需要各自都付出行动的。俗话说:独木不成林,一花独放不是春。相互拆台只能带来相互失败。

曾经有一篇微型小说,讲的是美国的一个企业,由多个国家的员工组成。一次,这个企业的主管,决定对三个国家的员工实行奖励,但每个国家的员工中只能有一名可以获得。

在第一个员工的圈子内,他们实行了“民主”的办法,按得票的多少最终产生了一名奖励的得主。在第二个员工的圈子内,他们通过掰手腕的办法,看谁的劲最大,就由谁来得到这笔奖金,最后也产生了一名奖励的得主。而在第三个员工的圈子内,大家表面上虽然都特别谦虚,但内心却谁也不愿把这笔奖金拱手相让。于是,在他们之间就因这笔奖金产生了内斗,有的甚至还相互告发,相互摩擦,搞得乌烟瘴气。但是,这样斗来斗去将近半个月,仍无法确定奖金得主。于是,该企业的主管便只得无奈地取消了第三个员工的奖励。最后就因相互拆台,谁也没有得到这笔奖金,才平息了这场风波。

引用这个故事并非有意贬低谁,但这样的事例,在我国却是古今皆有。著名作家柏杨先生曾经说过: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中国人合起来是条虫。为什么会出现一个中国人能闯遍天下,获得成功,而三个中国人却不能齐心协力,共创辉煌的现象呢?这里面除了缺乏团队精神,团队意识外,在某些人的心里还存在着一种恶习,那就是:嫉妒。

西方神话常常称嫉妒为“魔鬼的绿眼睛”。在西方某国已将嫉妒与麻风病相提并论。可见,嫉妒已成为非常严重的心理疾病!

在工作中持有嫉妒心态的人并不少见。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

有两个业务员在谈话:

甲说:我这项业务上个月就可以完成了,我和客户在生产计划和产品价格上都达成了共识。客户都已经准备在合同上签字了。可接下来公司突然打电话要求我换一种做法。现在要一切推倒重来,我真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乙的反应比什么时候都快:嗯,我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咱部门的小杨你还不知道么?他当时就要做你这个项目。我知道,全是他从中捣鬼。小杨在我们这个部门自认为最出色,所以总是和我们唱对台戏。你可得想办法盖过他,要不然他就又得逞了。

……

业务员甲在工作中出现了坏情绪,这本来就不是什么好事,作为同事应该劝解才对。但是,乙因为一直嫉妒小杨,于是开始无中生有地抨击小杨,制造矛盾,这无疑会给工作的开展设下众多的障碍。

事实上,嫉妒是无能的表现:如果乙同样出色,那么他为什么还说小杨的坏话呢?嫉妒是拖沓的表现:如果乙忙着弥补差距、奋起直追,哪还有时间、有心情去煽风点火呢?嫉妒还是心胸狭窄的表现:为什么乙不能把别人当成自己的榜样,看看人家究竟是怎么成功的,虚心向别人学习呢?嫉妒还是不忠诚于公司的表现:要知道形成一个好的协作氛围很难,但是破坏它却很容易。嫉妒的人从来就不会顾及大家的工作热情,就知道沉溺于自己的情绪里……

嫉妒是一种顽劣的习性,如果不加控制,就会破坏公司的正常运营,危害全局利益,最终引火烧身。

汉斯和鲁克同在可口可乐公司麾下的一家研究所里就职,他们都是非常出色的研究员,而且都负责一个课题的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们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对此,鲁克可谓功不可没。所长和老板对他大加赞赏:“好好干吧,年轻人,前途无量啊!”

汉斯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想:“两个人一起搞的课题,凭什么只夸奖他?难道我付出的还少吗?”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汉斯开始故意疏远鲁克,总是在鲁克有疑问时冷冰冰地说:“你是大红人,连你都解决不了,我又有什么办法?”而且他还在搜集重要资料时故意拖延,甚至将自己发现的重要数据隐藏起来,弄得鲁克焦头烂额,研究再也没有什么进展。

老板大惑不解,追问几次,鲁克只是耸耸肩,说自己也不知问题到底出在了哪儿。汉斯则远远地躲在一边,像个局外人一样看笑话。

最终那个有望突破的研究课题夭折了。当然,原因最后也浮出了水面,于是老板毫不客气地将汉斯“请”出了研究所。

像汉斯这样的员工,有时只为了上司的一句褒奖,或只为同事比自己高出一点的物质奖励就妒火中烧,甚至私下用冷枪暗箭算计别人,结果使本来有望成功的事情前功尽弃或功败垂成。真正明智的团队和老板当然会将他清除出去。

“嫉妒曾使天使堕落”。嫉妒的人活得很局促。嫉妒源于过于强烈的虚荣心,而不是追求真正的荣誉。美国心理学家福克纳说过:“不要竭尽全力去和你的同僚竞争。你更应该在乎的是:你要比现在的你更强。”加利福尼亚大学副教授查尔斯·卡费尔德对美国15名取得了杰出成就的人做过调查,其中,他们都有一个的共同观念,那就是:他们只与自己竞争,而不是与他人竞争!如果一个人不与人合作,不全力学习,那么最后将一事无成,他诅咒别人的事都将发生在自己头上。

我们的当务之急永远是和我们的团队一起成功!如果我们还是心存嫉妒,那么我们自己便无从发展,我们的团队也将无法找到通向成功的康庄大道。

适应职场“不公平”

世上本无绝对公平,职场也不例外,这就是你必须正视的“大局”。除了适应,你别无他法。

小李好不容易进了一家带“中国”字头的大公司。该公司虽说也是上市公司,但国有企业长期积累的一些习气仍在发生作用。这些天小李他们11楼的锅炉热水器坏了,喝开水要到15楼去打。这样,每天提热水壶上15楼打开水自然成了小李分内的事,谁让他在办公室资历最浅。这天上午,小李先到外面办事,11点多回到办公室,回来时大汗淋漓,他打开热水壶盖一看,里面空空如也。小李很生气,大声说从明天起轮流打开水,他不能一个人承包。没人响应,于是,第二天早晨上班后他也不打开水了……结果可想而知,当天中午他就被领导叫去训了一通,让他以集体利益为重,凡事勤快一点……

这太不公平了!小李心里想,觉得自己再也不能这样夹着尾巴做人了,于是,他开始琢磨跳槽的事了。

应该说,这事对小李的确不公平;但在职场中,永远也不会有绝对“公平”出现!道理很简单,无论社会进步到什么程度,企业管理如何公平化,企业内部永远是个金字塔结构。既然是个金字塔,就必然会有上下之分,既然有上下之分,就必然会有不平等的现象存在。企业作为一台利润压榨机,与追求“公平”相比,它更喜欢“效率”。在一个公司内部,如果没有适当的等级制度和淘汰制度,它就会因为自己的“仁义”而失去竞争力,就会在竞争中遭到淘汰。因此,在现实生活之中,永远不会出现你想象中的那种“公平”。

在大学里,似乎一切都是“绝对公平”,如果你觉得什么制度不合理,你觉得哪个老师上课有什么问题,你随时可以“公车上书”,你随时可以“上殿谏言”,根本不用害怕什么。相反,在别人眼里,你“有个性”和“有气魄”。而你的行为还有可能让你的老师对你另眼相看,把你当成个人才。但是进入职场之后,“人人平等”变成了下级和上级不可逾越的界限,“言论自由”往往变成了尽可能地服从。在这里,你先不要想施展自己的个性和魅力,而是要先学会适应。如果你动不动就对公司的制度提出质疑,或者动不动就“上书”一回,到头来往往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最终能不能保住自己的饭碗都是个问题。可以说,作为职场中人,你的第一件事就是学会夹着尾巴做人,你只有经历这样一次精神上的蜕变,适应职场规则,才能成为真正的职场中人。

对于职场上一些看似不公平的现象,不管你喜不喜欢,都是需要接受的现实,而且最好是主动地去适应这种现实。追求公平是人类的一种理想,但正因为它是一种理想而不是现实,所以你除了适应别无选择。不管你在学校成绩多么优秀,才华多么横溢,当你离开学校进入了职场之后,只是一个普通的新人而已。

职场上虽然不可能有绝对的公平,但是,这种职场的不公平,它也仅仅局限在办公室里。你职务的高低与你个人价值的高低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它仅仅是企业管理的需要。所以,你大可不必把这种不公平的现象看得太重。况且,适应这种不公平,同样是你能够顾全大局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