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罗伦萨位于意大利中部阿诺河畔,初为古罗马的城镇。5世纪末臣服于东哥特人,6世纪中叶属拜占廷帝国,6世纪下半叶为伦巴德人征服,8世纪末并入法兰克王国,11世纪初发展为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和托斯坎尼侯国的政治中心。随着市民阶级反对封建贵族的斗争不断取得胜利,12世纪初佛罗伦萨成为独立的城市共和国(12世纪~16世纪)。佛罗伦萨商业、手工业发展较快,尤以毛纺织业发达;银行业兴盛,1260年起铸造的金币“佛罗林”成为地中海区域的国际货币。14世纪,在毛纺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关系的萌芽,1378年爆发了历史上第一次雇佣工人反对工场主的起义(梳毛工起义)。共和国政权初为封建贵族掌握,后操于大工商业主、银行家等城市政市上层分子之手。长老会议为最高权力机关,由大工商业者、大行会代表7人和手工业者、小行会代表2人组成,首领称为“正义旗手”(既是议会议长,又是城市自卫军的指挥)。1434年,柯西莫·美第奇(1434——1464在位)夺取政权,建立僭主政治,成为佛罗伦萨的无冕之王。美第奇家族奖掖文化,到罗棱索·美第奇当政期间(1469—1492),佛罗伦萨成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中心之一。15世纪末,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佛罗伦萨的工商业逐渐衰落。16世纪,共和国先后改为托斯坎尼公国(1537年)和大公国(1569年)。1739年归于奥地利统治(1799—1814年一度为法国占领),1860年并入撒丁王国,后成为意大利王国的一部分。
异端运动
中世纪的异端运动起源于7世纪拜占廷帝国的保罗派农民运动。保罗派宣扬二元论教义,主张取消教阶制,简化宗教仪式,废除偶像崇拜,恢复早期基督教的平等,被基督教中占统治地位的派别斥之为开端。10世纪初,巴尔干半岛兴起波高美尔派农民运动,反对教会的封建特权,要求没收教会财产,对西欧异端运动产生了直接的影响。11世纪下半叶,意人利、法兰西、弗兰德尔、德意志等西欧地区的农民和城市市民,先后进行了反抗罗马教会封建神权统治的异端运动。开端运动不否定基督教的信仰,而是谴责教会的腐化,否认罗马教皇的权威。西欧异端运动的主力军是城市市民和平民,主要异端派别有意人利的阿诺德派、英国的威克里夫派、捷克的胡司派和圣杯派、德国的再洗礼派、法国的阿尔比派等。12世纪—13世纪初,异端运动发展至高潮,在法国阿尔比派的势力已经超过罗马教会。为此教皇英诺森三世组成讨伐阿尔比的十字军,此后还没立了镇压异端分子的异端裁判所。罗马天主教会和世俗封建统治者对异端运动的残酷镇压,并没有阻挡异端运动的继续。法国南部、意大利北部和西班牙的华尔多派,在下层民众的掩护下一直继续活动,直到16世纪上半叶汇合入宗教改革运动中。
腓特烈一世的意大利远征
1152年,德国士瓦本公爵腓特烈二世之子继承伯父康拉德三世德意志王国的王位,即腓特烈一世。闲他身高貌伟,有红色的须眉,世人称他巴巴罗萨(意为红胡子)。巴巴罗萨继位后,竭力恢复“沃尔姆斯协定”之前皇帝驾驭教皇的地位,以实现支配欧洲各国的野心。为此他曾六次远征意大利。1153年巴巴罗萨借罗马教皇向其乞兵平息罗马政变之机,与教皇签订“康斯坦茨条约”,以教皇为其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作为条件出兵平乱。1155年6月18日,巴巴罗萨首次远征到达罗马,教皇为其加冕。他正图进一步控制意大利,但因攻打诺曼底王国时得不到德国贵族的支持而被迫退出罗马,第一次远征告终。1158年为获取意大利北部富庶城市的经济利益,巴巴罗萨第二次远征意大利,首先攻下米兰城,又使用暴力手段迫使伦巴底各城市服从,1162年巴巴罗萨返回德国。1163年第三次远征意大利,由于受到意大利各城巾反对力量的牵制,未能达到目的。1166年巴巴罗萨因与教皇争夺权势发动第四次远征,围攻罗马并使教皇仓惶出走。但巴巴罗萨遭到伦巴底城市居民的迎头痛击,同时军队士兵染上疟疾,伤亡惨重,不得不撤回德国。1174年巴巴罗萨第五次远征,企图以武力迫使伦巴底城市停战,但没有得到德国贵族的支持。1176年巴巴罗萨第六次远征意大利,在林业诺战役中大败于伦巴底同盟,1177年被迫与伦巴底同盟签定“威尼斯和约”。至此巴巴罗萨远征意大利以失败告终,1183年双方签订《康斯坦茨和约》,腓特烈一世承认联盟诸城市享有自治权。
******人在东地中海的商业特权
12世纪后期,为了牵制威尼斯人的力量,拜占廷以贸易特权收买了******人。1154年,威尼斯在西西里诺曼王朝策动下,与拜占廷日渐疏远。于是拜占廷皇帝于1155年遣使节前往意人利,携重金说服比萨、******支持自己。因此,比萨人和******人在拜占廷首都获得了相当的贸易特权。随着拜占廷与威尼斯关系的日渐紧张,拜占廷于1169和1170年进一步扩大了同******和比萨的盟国关系。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以后,威尼斯获得了帝国在爱琴海及近东一带几乎所有的重要港口,俨然成为东地中海的霸主。拜占廷把威尼斯人视为自己复国的海上劲敌,于是同******人签订了尼姆费厄姆条约,向******人让度帝国所有征服地港口的关税和其它税收,******则许诺为帝国提供军事援助。1261年拜占廷复国后,继续在******及威尼斯间搞“平衡”,使两航海大国矛盾激化,以至于兵戎相见(1253—1299),但******终于没有退出东地中海和黑海贸易区。黄金角东岸的加拉泰区是******商人的侨居地,繁荣的过境贸易使这里成为中世纪后期的重要贸易都市口。
德意志人对波兰的入侵和移民
波兰国家在歪嘴波列斯拉夫时代(1102—1138),进入封建割据时期,1146年波兰内战以后,分裂为四个小公国,这使德意志人乘虚而入。1157年,大规模向东方拓殖的德意志人占领了波兰边境要塞布兰尼堡尔,并以此为基地于70—80年代进入拉巴河和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建立了勃兰登堡侯国。1181年,德意志人吞并了西波莫瑞,从此西波莫瑞与波兰长期分离。1226年,波兰的马索维亚公爵为了进攻普鲁士人,把原驻于巴勒斯坦的条顿骑士团请来,封赐以赫姆诺地区,使条顿人以此为基地征服了普鲁士人,从此把波兰夹在两个德意志人占领区之间。1237年,条顿骑士团与波罗的海东岸的圣剑骑士团合并,成为东欧最强大的政治势力和波兰的劲敌。12—13世纪,德意志居民电大批和平移人波兰,他们聚族而居,在波兰境内建立了大小不等的德意志人社会(或社团)。在这些城乡聚居区内,实行德意志的法律、习俗,建立厂同其国内一样的典章制度和社会秩序,成为国中之国。在波兰人与德意志人混居地区,波兰人普遍受到他们的排斥,造成波兰社会尖锐的********和民族冲突,也使波兰文化接受了德意志文化的深刻影响。
牛津大学的建立
1167年前后,由于巴黎大学拒绝接纳英国学生入学而被迫创办牛津大学。创建之初,按巴黎大学的模式设神学、法律、医学和艺术学院。当时每年有学生1200人,由名讲师授课。初创时期办学条件简陋,学生与市民间经常产生矛盾和纠纷。此外,大学校长有较大权力,可以处理涉及学生的一切民事和刑事诉讼案件。很长一段时期,学校还参与牛津市政管理工作。大学早期的神学和人文学科享有较高声誉,但也重视自然科学。13世纪初,大学获得皇家颁发的办学许可证,地位得到加强。16世纪初,教授职位开始得到资助。17世纪后半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大大加强。文艺复兴时期的伊拉斯莫、托马斯·莫尔的思想进入大学,进一步提高了大学的声誉。20世纪时,增设了现代语言、政治、经济等新学系。大学培养了如天文学之父哈雷等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近年来有些人还获得了诺贝尔奖金,也培养了不少活跃于政界的人士,其中担任英国首相职务的就有10多人,如当代的艾德礼、艾登、希思和威尔逊等。
巴黎大学的建立
1170年,巴黎大学以圣母院教会学校为基础建立起来,当时只是教授和学生的一种集合体。由于罗马教皇的支持,使它成为阿尔卑斯山北部地区正统的神学教学中心。14世纪时,成为基督教世界著名的教学中心。它分为神学、教会法规、医学和人文学科四个系。16—17世纪期间,它设下不少学院,其中有1257年建立的巴黎大学神学院。法国大革命以后,巴黎大学隶属于“法国大学”(类似中央组织机构)而成为其中的一所学院。此后,神学系于1886年被撤销,又新设了科学系和药学系,教学完全成了世俗性的,摆脱了神学理论的控制。20世纪中期,法国成立国家公共教育部,取代了“法国大学”的职权,从此巴黎大学再度成为科学和知识的中心。学校的课程均由有名望的教授担任,全校有600多个教授职位,学生有2万人之多。经过20世纪60年代的一次教育改革,扩大了各学院的权利,学生也可以更多地参加学校的行政事务。
高丽农民大起义
高丽自12世纪以后,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田柴科难于继续实行。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势的斗争频仍不绝,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遭到严重破坏,终于爆发了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1176年1月,亡伊、亡所伊领导贱民首先在公州鸣鹤所(贱民住区)起事,迅速占领公州。起义军击败国王前来镇压起义的3000大军后,攻占礼山,并得到庆尚、全罗两道农民起义军的支援。政府采用欺骗手段,宣布把鸣鹤所提升为县制,减轻租赋,并与亡伊进行谈判。亡伊识破政府的阴谋,继续战斗,接连攻陷骊州、镇川、牙州等地,直逼首都开城。政府又以谈判之名,于1177年7月将亡伊诱捕入狱,接着镇压了这次起义。1177年5月在西北地区也爆发了城市贫民和农民起义,他们以平安道妙香山为根据地,活动于清川江、大宁江流域。其中西京(平壤)人民起义处决了留守官员,占领了西京。政府利用起义者内部的矛盾以及严重缺乏武器和粮食等情况,分化瓦解起义队伍,于1178年将起义镇压下去。1198年,首都开城数千公私奴婢在万积等6人的组织策划下,以“不使三韩再有贱民”为目标,计划杀死两班贵族和压迫者。但由于叛徒的告密,他们的起义在行动前就被扼杀。1200年4月,庆尚道晋州发生了更大规模的奴婢起义,起义者袭击乡吏,焚烧他们的宅院,一年间严惩了6000多名文武两班官吏。后来,由于乡吏出身的起义领导者郑方义投降,起义军终归失败。
条顿骑士团的建立
1190年德意志十字军在巴勒斯坦的阿卡建立了一个属于医院的慈善团体,1198年以后它逐渐成为军事组织,直接受罗马教皇的领导。条顿—词原是古代日耳曼一个部落的名称,中世纪时指德意志人,该团主要由德意志骑士组成而得名,亦称德意志骑士团。1211年条顿骑士团返回欧洲,在东欧帮助匈牙利国王安德烈二世驱逐库曼人。1225年应波兰马索维亚公国康拉德公爵之召进攻普鲁士,并一直进入维斯杜拉河以北地区。骑士团在索恩建立要塞,自1233年以后逐步征服和控制普鲁士。1237年宝剑骑士团余部奉教皇之命编入该团,使其势力更加强大。骑士团在普鲁士建筑城堡,招揽德意志农民入境开垦土地,并得到教皇的允许经营商业,建立起强大的骑士团国家,控制普鲁士和波罗的海东部地区。15世纪骑士团与汉萨同盟联合,保护同盟的各城市。1343年条顿骑士团曾强迫波兰国王卡西米尔大帝放弃波莫瑞,15世纪初又切断了立陶宛的出海口。骑土团势力的日益扩大引起波兰和立陶宛的敌视,1408年萨摩吉提亚发生了反对条顿骑士团的暴乱,1410年7月立陶宛、罗斯和波兰的联军在格林瓦尔德附近的战役中大败条顿骑士团。此后该团的军事力量、政治权威和经济地位急转直下。1466年骑士团被迫签定和约,承认自己为波兰的藩臣。1525年骑士团团长阿尔贝特把占据的东普鲁士改为普鲁士公国,骑士团失去原有的地位。1809年拿破仑将其解散,1834年又经奥地利帝国恢复。1929年改组。
拉丁帝国的兴衰
12世纪末,在内忧外患中逐步衰退的拜占廷帝国已处于分崩离析的边缘。1195年,拜占廷皇帝伊萨克二世被其弟阿列克塞所废,伊萨克被打入黑牢。其子小阿列克塞只身逃亡,向西方教皇及德工菲利浦求救。这时,教皇英诺森三世正在发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参加咐‘字军的西方封建丰倾慕拜占廷的富有,威尼斯人向往东地中海的霸权’教皇则要控制东方教会,于是决定了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改变方向。1203年末,十字军进入君士坦丁堡,篡权者闻风而逃,废帝重登圣殿。但在十字军帮助下恢复帝位的父子无钱酬劳十字军,遂在城内横征暴敛,引起人民起义。1204年1月25日,伊萨克父子再度被赶下宝座,人们拥立的新帝阿列克塞五世向十字军发出逐客令。于是,4月12日残暴的十字军攻入君士坦丁堡,经这一番洗劫后,在这里按西方人的模式建立了“拉丁帝国”,佛兰德伯爵鲍得温被选为皇帝。威尼斯则因此分得帝国3/8的领土,控制了东地中海区几乎所有重要港口和岛屿,成为地中海上一霸。在斯拉夫人的不断打击和希腊居民的不断反抗下,拉丁帝国迅速瓦解。1261年,在******人舰队帮助下,尼西亚帝国皇帝迈克尔八世发兵夺回了君士坦丁堡,驱逐了盘踞在巴尔干及近东的大部分拉丁人,恢复了希腊人的拜占廷帝国。
德里苏丹国的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