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人员的第一本书
21154600000039

第39章 危机来临时的镇定自如——危机管理(4)

案例八红牛:“进口假红牛”危机

2003年8月,海南检验检疫局在对进口红牛饮料的检验过程中,发现饮料无中文标签,******含量超过我国标准,且尚未取得我国标签审核证书。随后国家质检总局发出通知,要求各地检验检疫局对辖区市场销售的进口红牛饮料进行检查。南宁一家都市报对此进行了不准确的报道,随后被几家网站转载,从而对公众和消费者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误导。

新闻只报道“进口红牛被查”,却没有指出这个产品是“走私进口”的非法产品,与中国红牛饮料公司生产的产品完全没有关系,而且还把主要问题扣在******超标上面。国家质检总局查处“进口走私红牛”并不仅仅是因为其******超标,更重要的是因为它属于走私进口的非法产品,没有经过任何部门的检验,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与我国严厉打击走私相违背。

其实,在我国销售的红牛饮料主要有进口和国产之分,其中国产红牛饮料是红牛维他命饮料有限公司在海南和北京设立的两个工厂的产品。而新闻的刊发则可能使消费者对两个“红牛”的概念产生混淆,而且还会对同样含******但用量严格符合国家相关部门规定的正品红牛发生质疑。

根据医学专家介绍,违规进口的“红牛饮料”与酒混合饮用则会引起脱水现象发生,并且损害心脏和肾功能。同时功能饮料中的******会增加心脏的负担,过量服用会产生心慌、烦躁的现象,严重时可能导致死亡。这些所谓的“进口红牛”缘于今年夏天以来,在广西、云南、海南等几个边境和沿海城市,有一小批人在销售从非法渠道走私进口的红牛饮料,而中国红牛饮料公司也一直在配合当地执法部门查处这些无中文标识的走私产品。红牛公司认为这种打击只是针对少数几个地区,而且走私的进口红牛数量也很少,不会引起媒体的关注,因此就没有对媒体和公众做出声明和解释。

公关得分:90分

理由及点评:

媒体的报道证明红牛公司起初对事件的严重性估计不足,但当事件发生后,红牛公司临阵不慌,从容地应对了这场关系品牌和产品的信任危机,而且出手“快、准、狠”,将危机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小,体现出红牛的危机管理的水平。

当“被查事件”发生后,红牛维他命饮料公司品牌策划管理部部长连续接到两个电话,询问进口红牛被查事件,根据这一线索,马上查找信息来源,并及时向总经理汇报,与负责质检、工商、法律、条法等部门紧急沟通。

弄清事情真相后的当日,红牛公司立即召集法务部、客户服务部和品牌部等相关人员召开紧急会议,并一致认为必须向公众澄清事件,并消除由此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会议对危机处理的各项事务作了详细安排并指定相关责任人。因此争取到了时间和主动权,避免了混乱。

按照轻重缓急的顺序,红牛公司决定首先在媒体方面扭转舆论导向,立即同国内刊登该新闻的一些主要网站取得联系,向其说明事情真相,然后动用公关手段,促使有关网站摘掉所转载的不准确的新闻,换上红牛公司法律顾问的“严正声明”,并附以红牛公司质量承诺宣言和获得国家相关认证证书的列表。正是由于红牛的这个举措,防止了媒体可能存在的“恶炒”,树立了公司的信誉。

针对第二天平面媒体可能出现的报道,红牛公司起草了一份新闻通稿,于当晚向全国一些主要媒体以传真形式发出。同时,该公司又针对全国约50家主要媒体做了一个广告投放计划,每家做半个版的广告,而广告的内容是向消费者说明和承诺红牛的品质没有问题,红牛的品牌绝对值得信任,就连广告也于当天晚上连夜设计出来,与危机抢时间。

在与媒体联络沟通的同时,红牛通知全国30多个分公司和办事处,要求它们向当地的经销商逐一说明事情真相。红牛公司将自己的声明传真给每个经销商,让经销商先期有了知情权,使经销商得到尊重,并加强对中国红牛的信赖,坚定经销商的信心。与品牌策划部同时工作的还有法务部,它们主要负责同各地的质检、工商等部门沟通,以说明情况,消除影响。

案例九格力:“内讧”事件

2006年11月初,格力电器在广州两大权威媒体发表了一份“严正声明”,随即各大证券报纸和浙江、湖北等地媒体纷纷刊登该声明。声明指出,最近有媒体以及网站刊登了“格力进军厨具市场”和“格力建成三个小家电基地”为题的报道,声称格力电器(000651)进军小家电、厨具市场。

声明进一步指出文章内容纯属虚构、捏造,毫无根据,已严重误导了广大投资者和消费者。同时,格力电器还强调,为维护证券市场正常秩序,对于假消息来源知情而提供证据者给予奖励等等。

由于“声明”的广泛传播,事件很快蔓延至全国。据称,格力小家电已经接到了来自各地经销商关于“格力小家电是否合法”的询问。接着,“内讧事件”发生戏剧性变化,格力小家电向媒体发了落款为珠海格力集团的一份传真,向媒体证明,珠海格力小家电和格力电器一样,同属格力集团子公司,授权合法使用“格力”字号和商标。

耐人寻味的是,此后格力集团以广告的形式用了一个整版在某经济类报纸发表了题为《格力集团品牌经营渐入佳境》的文章,这可看作集团含蓄反击格力电器指责的一个具体表现。此后,市场上的格力空调和小家电都已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销售危机,而他们的品牌信誉已经无法弥补。由于格力电器属于上市公司,“内讧”事件导致格力电器股票大幅度下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随后媒体又传出格兰仕收购格力的新闻,对格力品牌的伤害相当严重。

公关得分:10分

理由及点评:

对于一个品牌来说,关于企业战略的信息出口应该只有一个,每个子公司只能从自身的方面进行宣传,而整个集团公司则担负着企业战略方面的工作。但在格力,诸多子公司都可以谈企业的战略,可见格力内部的管理问题是较严重地存在着。

从格力集团和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看,格力电器和格力集团的信息是前后混淆与矛盾的,这更说明了管理的混乱。而且格力内部的一些中层干部谁都可以随便出来接受采访,可以看出格力在对企业危机管理方面所存在的空白。

实际上,当集团公司、上市公司、小家电公司的“口水战”在媒体愈演愈烈的时候,对于格力来说已经陷入了一场空前的公关危机,这个时候企业的危机管理机制就应该建立起来。但是格力没有,因此一直被媒体热炒,成为焦点。

公关危机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当危机没有被消灭在萌芽之中,很有可能导致接二连三的危机爆发,在格力“内讧”事件中就是这么一个典型的案例。随后产生的大股东置押股份、格力电器业绩下滑、企业要被收购的传闻就是印证。

案例十丰田:“问题广告”事件

广告事件缘起于接近岁末丰田所做的两则广告,其一是霸道广告:一辆霸道汽车停在两只石狮子之前,一只石狮子抬起右爪做敬礼状,另一只石狮子向下俯首,背景为高楼大厦,配图广告语为“霸道,你不得不尊敬”;其二为“丰田陆地巡洋舰”广告:该汽车在雪山高原上以钢索拖拉一辆绿色国产大卡车,拍摄地址在可可西里。

为此,众多网友在新浪汽车频道、tom以及xcar等专业网站发表言论,指出狮子是中国的图腾,有代表中国之意,而绿色卡车则代表中国的军车,因此认为丰田公司的两则广告侮辱了中国人的感情,伤害了国人的自尊,并产生不少过激的言论。在随后的危机过程中,刊登“丰田霸道”广告的《汽车之友》杂志率先在网上公开刊登了一封致读者的致歉信。

因两则“问题广告”搞得沸沸扬扬的丰田公司也承认了错误。危机爆发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和一汽丰田汽车销售公司联合约见了十余家媒体,称“这两则广告均属纯粹的商品广告,毫无他意”,并正式通过新闻界向中国消费者表示道歉。

在致歉信中,丰田表示,“对最近中国国产陆地巡洋舰和霸道的两则广告给读者带来的不愉快表示诚挚的歉意”,“目前,丰田汽车公司已停止这两则广告的投放”。丰田表示,将停止广告刊发并通过媒体向公众道歉,并已就此事向工商部门递交了书面解释。

公关得分:70分

理由及点评:

就广告而言,应该说丰田这两则广告的创意还是不错的,而且如果投放在别的国家的话,可能什么事情都不会发生。可在中国,这样的广告就带来了巨大的危机,而且还被上升到民族尊严的高度,可见危机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面对危机,丰田公司体现了一家国际公司危机处理的规范性和周全性。具体体现为:

首先,向消费者致歉并说明主观无过错性。以高规格的领导层召集新闻媒体进行座谈,并自始至终道歉声不断,同时还通过媒体向中国消费者道歉。在致歉的同时也适时地表达了主观无过错性。意思很明了“我不是故意的,但既然产生了这样的理解歧义,我必须道歉”,“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发生,公司正在采取相应措施,以坚决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我们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取得消费者的谅解和信任”。这在感情上已经有取得媒体和公众谅解的可能。

其次,立即停止广告刊登。这样可以防止广告辐射范围的进一步扩大,更体现了丰田“知错即改”的言语是真诚的。

其三,不是推脱而是主动承揽责任。“我们是广告主,我们要负责任”。在公布初步调查问题发生原因是程序上出错的同时(“这两则广告只是一汽丰田和盛世长城两个公司决定的,事先并没有征求丰田汽车中国事务所的意见。我们以前每则广告都要征求丰田事务所的意见,但这次把这道程序给落掉了,这是我们的失误,为此,总部代表把我们大加训斥”),并没有把责任推给广告服务商,而是主动全部承担起来,这种公关是令人信服的。

其四,向工商部门递交情况说明更体现了丰田公司在更大范围内积极主动地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

当然,我们也看到,丰田公司在危机公关的整个过程中在与消费者的沟通中所做的工作较少,除了通过媒体致歉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行为。可以说它忽略危机公关的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与消费者的沟通和互动远远不够。毕竟问题是消费者发现的。

企业有强弱,危机有大小,即使同样的危机发生在不同的企业其所造成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我们也清醒地知道,由于每人看待危机的标准和角度不一,因此具体到某一事件时也很难形成“整齐划一”的观点和认识。通过对这些具有影响的、代表性的企业危机公关作为案例的分析,找寻其中具有共性的东西,冀望于给更多的企业以镜鉴,真心地希望企业无论大小,名牌无论强弱,都要重视危机的存在,以最诚挚的态度面对危机,化危为机,为企业的发展擎起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