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每天读点心理学常识(经典珍藏版)
21156900000011

第11章 社交中的心理学——学习社交,打造个人魅力(5)

刺猬法则说的是这样一种十分有趣的现象。在寒冷的冬季,两只困倦的刺猬因为冷而拥抱在一起,但是由于它们各自身上都长满了刺,紧挨在一起就会刺痛对方,所以无论如何都睡得不舒服。因此,两只刺猬就分开了一段距离,可是这样又实在冷得难以忍受,因此它们就又抱在了一起。折腾了几次之后,它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比较合适的距离,既能够相互取暖又不会被刺到,这也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现实生活中,这种例子举不胜举。一个你原来非常敬佩或喜欢的人,你与其亲密接触一段时间后,对方的缺点就日益显露出来,你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自己对其原有的感情,甚至对其变得非常失望,讨厌他。夫妻、恋人、朋友以及师生之间都不例外。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大阅览室中,当里面仅有一位读者的时候,心理学家便进去坐在他身旁,测试他的反应。结果,大部分人都会快速、默默地远离心理学家,到别的地方坐下。还有人非常干脆、明确地说:“你想干什么?”这个实验一共测试了整整80个人,结果都相同:在一个仅有两位读者的空旷阅览室中,任何一个被测试者都无法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着自己坐下。

由此可见,人和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心理学家经研究发现,46~61厘米是一个人的私人空间,其女友或男友可以安然地待在私人空间内。如果一个人发现有第三者待在自己男友或女友的私人空间内,这个人肯定会吃醋,甚至大发雷霆。私人空间可以延长到76~122厘米,这个空间最适合讨论个人问题。当你与爱人约会的时候,和他之间的最远距离最好不要超过46厘米,否则他会觉得受到了你的冷淡,可能引起误会。与同事或领导讨论公事,最佳的空间距离为122~213厘米,大于这个距离,对方会误认为你态度不认真;小于这个距离,对方会觉得你有逼迫之意。和非亲密朋友交谈,较佳的空间距离是213~366厘米,小于此距离,对方会觉得你盛气凌人;大于此距离,对方会觉得你没礼貌。演讲者与听众之间,或有矛盾的人之间的谈话距离一般需要保持在336厘米以上。

最佳距离的多少还与交往者的文化背景有关。比如你如果与一位美国人交谈,距离最好不要小于60厘米,否则他会觉得你不友好;如果你与一名阿拉伯人交谈,距离最好小于60厘米,否则他也会觉得你不友好,可能会出现他会不断向你靠近以示友好,而你则不断后退的尴尬场面。

另外,心理学家还发现了如下的规律:人们离他喜欢的人比离他讨厌的人更近些,要好的人比一般熟人靠得更近些;两个女人谈话总比两个男人谈话挨得更近些,异性谈话比同性相距远一点;性格开朗和喜欢交往的人更乐于接近他人,也较易容忍他人的接近,他们的自我空间比较小,而性格内向和孤僻自守的人就不愿意主动接近他人,宁可将自己孤立地封闭起来,对接近自己的人非常敏感,当自我空间受到侵占时,他们很容易产生不舒服感与焦虑感。

你在与别人交往时,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尽管你有着良好的愿望,希望自己所拥有的人际关系亲密度越高越好,但你还必须记住“亲密并非无间,美好需要距离”。在了解了交往过程中人们需要的自我空间和交往距离后,你就应当在社交中有意识地选择和他人交往时的最佳距离,以便能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

社交障碍“心”改革

每个人都希望通过交往建立起和睦的家庭关系、亲属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等。可是,在实际的交往过程中,不会人人如愿,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

社交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是人们进行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各种不同层次需求的满足、自我的发展、心理的调适、信息的沟通、人际关系的协调等,都离不开社交。每个人都希望通过交往建立起和睦的家庭关系、亲属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等。可是,在实际的交往过程中,不会人人如愿,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

心理学家经研究发现,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人一般具有坦诚、乐观、幽默、有活力、聪明、有个性、独立性强、能为他人着想等心理特点,而不太受人欢迎的人具有自私、自负、虚伪、自卑、斤斤计较、猜疑、依赖、羞怯、固执等心理特点。以下是在社交中常见的几种心理障碍,你可以对照一下自己的性格特点,扬长避短,有利于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自傲

自傲的人喜欢过高地估计自己,只关心自己的需要,强调自己的感受。他们在交往中通常表现为妄自尊大、自吹自擂、盛气凌人,高兴时手舞足蹈、滔滔不绝,不高兴时会不分场合地乱发脾气,丝毫不考虑他人的感受,而且不愿和自认为不如自己的人交往。他们还容易过高估计了和他人的亲密程度,有时候对人过于亲昵,说些不该说的话,会引起他人的反感。另外,自傲的人一旦遭受挫折,往往会变成自卑者。

自傲的根源是错误的自我评价。当然,与其成长环境也密切相关。克服自傲心理,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以利于对自己做出客观评价。另外,自傲的人还要学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2.自卑

自卑的人通常对自己的知识、能力、才华等做出过低的估价,进而否定自我。在人际交往中,自卑的人很想得到别人的肯定,又怕别人的轻视和拒绝,常常很敏感地把别人的不快归咎为自己的错误。自卑的人过于自尊,为了保护脆弱的尊严而表现得非常强硬,难以让人接近。

自卑心理源于一种消极的自我心理暗示,确信“自己不如他人”,和本人的智力、受教育程度、所处的社会地位等因素通常是无关的。如何克服和预防自卑心理呢?

(1)敢于正视不足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优缺点。对于自身的一些确实不如人的地方,如相貌、身高等,自惭形秽也是没有用的,不如充分发展和发挥自己其他的优点以弥补缺陷。

(2)要正确地与人相比

自卑心重的人老是用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比,这样就会越比较越泄气,从而贬低、否定自己。人各有所长,自己不可能事事都强过别人,同样,自己也不会事事不如别人。

(3)增强心理素质

自卑的人要加强心理素质培养,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要因为一次失败而一蹶不振,或因自己某一方面的过失而全盘否定自己。

(4)不要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

自卑的人要防止和克服自卑感,还要注意不可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在选择目标时除考虑其价值和自身的愿望外,还要考虑其实现的可能性。如果追求那些不切实际的东西,只会使自己越来越自卑。

3.猜疑

猜疑心理是一种由主观推测而对他人产生不信任感的复杂情绪体验。猜疑心重的人往往整天疑心重重、无中生有,每每看到别人议论什么,就认为别人是在讲自己的坏话。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风捉影,节外生枝,说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结果只能是自寻烦恼,害人害己。猜疑心理是人际关系的蛀虫,既损害正常的人际交往,又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