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每天读点心理学常识(经典珍藏版)
21156900000013

第13章 情绪中的心理学——认识情绪,与情绪共舞(1)

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耶鲁大学的两位心理学家提出了情绪智能的概念。在某种意义上,情绪智能是与理解、控制和利用情绪的能力相关的。在他们看来,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获得成功,智力因素仅占20%,而情绪因素则占80%。因此,现代人不要仅仅追逐物质需求,认识和管理情绪也同样重要。

揭开情绪的神秘面纱

普通心理学认为:“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对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生活中,很多人对情绪有很深的误解,他们认为产生情绪对一个人的成熟度、修养有所损伤,所以人们总能听见“最好不要有情绪”这样的话语。其实,情绪是人类非常自然的心理反应状态。普通心理学认为:“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对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比如,当有危险的外在刺激出现时,人们就会产生害怕的生理反应及心理感受,促使人们有更多的能量、警觉而逃走,达到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功能。当有外力要侵犯人们,发怒能吓退敌人或争取到生存的空间。

情绪也是情感的基本成分,人类也正因此有美好丰富的感情生活,创造出宝贵的历代文明与艺术。情绪是人们生命重要的一部分,了解、接纳它进而与它和平相处,是人们应该认真完成的课题。

有这样一个故事。律师在法庭上拿出一封信对洛克菲勒说:“洛克菲勒先生,您是否已经收到我们邮寄给您的信了呢?”“收到了!”洛克菲勒回答道。“那你回信了吗?”“没有回信!”律师又拿出20多封信,逐一询问洛克菲勒,而洛克菲勒均以同样的表情和答案给予回应。律师越来越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终于开始暴跳如雷地咒骂起来,而这正是洛克菲勒希望得到的结果。最后,因律师情绪失控而乱了章法,洛克菲勒胜诉。

以理性著称的律师也可能受他人的影响,出现“闹情绪”的情况,更何况普通人呢?情绪就在人们身边,它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情绪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在各种典籍中,情绪是这样被定义的。

《新华字典》:情绪是由外界事物所引起的爱、憎、愉快、不愉快、惧怕等心理状态。

《现代汉语词典》:情绪是人从事某种活动时产生的兴奋心理状态,或不愉快的情感。

《牛津英语字典》:情绪是心灵、感觉或感情的激动和骚动,泛指任何激动、兴奋的心理状态。

简而言之,当人的生理或精神上受到某种外来的刺激,会引起各种不同的心理反应,这些反应便是情绪。美国心理学家普拉切克将情绪分成8种类型,即愤怒、悲伤、恐惧、快乐、爱意、惊讶、厌恶、羞耻。而每一类情绪又分为4种强弱不等的情绪。愤怒:委屈,生气,敌意,憎恨;悲伤:沮丧,抑郁,绝望,痛苦;恐惧:紧张,担心,迷惑,慌乱;快乐:轻松,满足,得意,兴奋;爱意:友善,信赖,亲密,痴心;惊讶:好奇,羞怯,震惊,骇异;厌恶:不悦,排拒,轻蔑,弃绝;羞耻:懊恼,难堪,自怜,愧疚。

人类的情绪是无国界、文化之分的,不管你身在何处,人们都可以以情绪沟通彼此,都可以用情绪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和一个人在当下的心理状态。很少有人能够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人们往往会由自身经历的或者是看到的、听到的事衍生出不同的情绪状态。情绪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它的分类多,强弱不同。有效地掌握情绪的含义可以帮助人们进一步认识情绪,从而使人们轻松掌控和管理自己的情绪,调解他人的情绪。

打破“巴纳姆效应”,做情绪的主人

每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影响,迷失在环境当中,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日常生活中,人们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位置来观察自己,于是只能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正因如此,每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影响,迷失在环境当中,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给一群人做完多项人格检查表后,拿出两个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参加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这项研究说明,每个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这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曾经有心理学家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话让大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将自己刻画得细致入微、准确之极。

由于巴纳姆效应具有笼统性和一般性的特点,因此使得很多描述似是而非,从而影响人们的真实判断。一旦判断出现了偏差,就很容易导致人情绪失控。而情绪失控的后果,很多人是知道的,所谓“冲动是魔鬼”,这个“魔鬼”会阻碍你的成功,会掠夺你的快乐……因此,你必须要打破巴纳姆效应,做自己情绪的主人。这就需要你调整自己的心态,时刻以平常心去面对眼前发生的一切。

如果有人对你恶言相加,你不要马上去反击,试试做几个深呼吸,在心里告诫自己不要冲动,要三思而后行,或者尝试着用数数法,在心里默默地从1数到10,让自己慢慢平静下来,告诉自己“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当你想通了,你就不会再有那么大的情绪波动了,也就不会受他人影响了。

一天,一位作家和他的朋友在街上闲逛。作家看见一家卖报纸的小摊,就向摊主买了一份报纸,并且很有礼貌地说了一声“谢谢”,但这个摊主并没有理睬作家。朋友很气愤,当作家跟他朋友又走了一段路后,朋友终于忍不住了,问道:“你不认为刚才那个摊贩的态度很差吗?对此你不感到气愤吗?”作家笑笑说:“我每天来他这里买报纸,他都是这样的,这没什么啊!”朋友更惊讶了:“他每天对你的态度都是这样差,你为什么还是每次都很有礼貌地跟他说谢谢呢?”作家笑着对朋友说:“我们何必让别人来影响自己的心情呢!”

情绪是自己的,不必让别人来左右。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倘若你总是斤斤计较,便永远得不到平和。不如学着多一点豁达,多一分宽容,多一些理性,让愤怒、忧郁像滴落在旱地上的一滴水,瞬间蒸发。

每个人都不可能单独存活于世上,在生活上必然有外界的变化影响着自己。比如,他人的言行举止,自然环境的冷暖变化,客观事物的更替等。每个人都应努力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在至关重要的时刻保持理智。即使你当时没能左右自己的情绪,也应努力使自己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理智,这样才能把损失降到最低。

心理学家经研究发现,情绪是可以控制的,一个人的自我认知能力如果提高了,他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能力自然也会跟着提高,从而使自身减少情绪化,增强理智性。这就好比在头脑中装上了一个控制情绪活动的“阀门”,让情绪活动听从理智和意志的节制,而绝对不能任其自流。

掌控情绪是一个长期训练过程,生活中,当你和别人即将发生争执的时候,当你要发怒的时候,当你听到奇怪的言论的时候……首先你要让自己平静下来,想想这些事情是不是真的,想想如果自己情绪焦躁、发怒有没有作用,能不能改变事实等问题,当你想明白了你就不会再有那么大的情绪波动了,你就是一个不受他人影响的人了。长此下去,你就会成为打破“巴纳姆效应”的成功者。

踩好冲动心理的刹车

事物都有两面性,冲动也是如此。心理学家指出,在特定的环境下,如果要求得不到立刻满足,有些人的冲动就会转为病态,如做事不假思索、感到厌烦、草率鲁莽、不计后果、急于求成,或行为具有挑衅性等。

冲动在生理学中的定义是神经受到刺激引起的兴奋性反应,人们日常所说的冲动多指理性弱于情绪的心理现象。

实际上,冲动是生命的一种特性,是与生俱来的,是蕴藏在人类基因中的财富。在最原始、最深层的本能和冲动的刺激下,人类才能使生理和心理上的各种基本需求,诸如饥饿、口渴以及对情感、权力和认同感的渴望等得到满足。没有一定的冲动做后盾,人类的祖先就不可能在恶劣的外部环境下寻求发展。

事物都有两面性,冲动也是如此。心理学家指出,在特定的环境下,如果要求得不到立刻满足,有些人的冲动就会转为病态,如做事不假思索、感到厌烦、草率鲁莽、不计后果、急于求成,或行为具有挑衅性等。而因冲动而导致暴力行为的事件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一大社会问题,如家庭暴力、一时兴起导致的打架斗殴甚至自杀事件等,都是人们对冲动缺乏有效控制的表现。

冲动有时是一种最无力也最具破坏性的情绪,它给人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远远大于人们的想象。如果一个人不注意培养心平气和的性情、清醒的理智和交往中必需的沉着冷静,那么,他一旦触到导火索,就会暴跳如雷,情绪失控,从而把自己美好的人生毁掉,最后只会使自己陷入自毁的囹圄。

一头黄牛和一头野驴的关系很好。它们常常在一起玩耍、吃草。有一天,它们发现附近有一个农夫的果园,果园中有一片青草和成熟的水果。于是,它们偷偷钻进果园,在果园里尽情地享受着美味的青草,还有树上的果子,园子的主人一点都没有察觉。

野驴吃饱后特别想高歌一曲,黄牛就对野驴说:“朋友,你暂时忍耐一下,等我们出了果园,你再唱歌吧!”野驴说:“我现在真的很有唱歌的欲望,作为朋友,你该支持我才对!”“但是,但是,如果你真的唱了,园子的主人就会发现我们,那么我们就跑不掉了!”野驴认为黄牛根本就不体谅自己现在的心情,就说:“天下再也找不到比歌曲更动人、更优雅的东西了。遗憾的是你对音乐没有悟性,我怎么有你这样的朋友啊?”野驴最终拒绝了黄牛的建议,开始高歌,歌声一响起,园子的主人立刻发现了它们,把它们全逮住了。

野驴的冲动既害了朋友,也害了自己。想唱歌表达自己高兴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为了一时的痛快而不管处境是否危险,一时兴起就放纵自己的行为,终将酿成悲剧。

生活中很多人也是如此,遇事时盲目冲动,不顾自己的处境,更意识不到自己面临的潜在危险,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任意妄为,结果纵火烧身,让自己惹上不必要的麻烦。

2006年世界杯足球赛决赛中,法国球星齐达内在加时赛的最后10分钟用头冲撞对方球员,以一张红牌为自己的世界杯生涯画上了句号,并导致整个球队把冠军拱手让给意大利。

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三思而后行,若是只凭自己的一时意气用事,就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当你的判断不够准确或没有得到事实证明时,你需要耐心地等待一会,多加考虑思索一番,千万不要草率行事。

《奥赛罗》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也曾屡次被搬上银幕。主人公奥赛罗是威尼斯公国的一员黑人勇将,他与元老的美丽女儿苔丝狄蒙娜真心相爱,并顶着巨大的压力成婚。奥赛罗手下有一个阴险狡诈的旗官伊阿古,一心想除掉奥赛罗。他挑拨奥赛罗与苔丝狄蒙娜的感情,说另一名副将凯西奥与苔丝狄蒙娜关系不同寻常,并伪造了所谓的定情信物等。奥赛罗信以为真,冲动之下掐死了自己的妻子。当他得知真相后,悔恨之后拔剑自刎殉情。

“冲动是魔鬼”,战功显赫、智勇兼备的将军奥赛罗在情绪失控之下,冲动代替了理智,犯下了不可挽回的过错,一个英雄美人的爱情故事以悲剧收场。

心理学家曾指出,人的冲动情绪往往只需要几秒钟、几分钟就可以平息下来。而人们在控制住冲动的情绪后,一定要在冷静下来之后重新思考,努力打开心结,想想自己为什么会有冲动的情绪,为什么不能从一开始就看开点,为什么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绪,这样可以帮助人们从源头减少冲动的机会。

心理学家经研究发现,人的大脑中至少有3个区域与人的冲动有关联,但至今研究人员还没搞清这些区域是如何控制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也就是说,现在还无法通过技术手段来控制冲动的发生。因此,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要踩好冲动的刹车,不是让瞬间的冲动毁了自己的前程,尽量使冲动表现出其天使的一面而不是魔鬼的那一面,让澎湃的激情引领自己走向美好的生活。

别让消极情绪成为健康“杀手”

消极的情绪,如忧愁、悲伤、愤怒、紧张、焦虑、痛苦、恐惧等,会降低人的智力水平,使人行动迟缓,大脑迟钝,精神疲惫或进取心丧失,严重时会使人的自我控制力和判断力下降,意识范围变窄及正常行为瓦解,从而给人们带来非常大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