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现代新闻写作:框架与修辞
21176600000032

第32章 社会新闻写作(1)

当今世界文化的张力场发生了变化。在普遍的人类情绪中,实实在在的生活成为关注的焦点,一切的大主义、大论点逐渐在商业消息浪潮的冲击下失去其神圣性与大的震撼力。空谈与奢望理念的人们“愈来愈无家可归”。

面对此情此景,生活化的概念成为时尚。我们在一切创造的世界里,也不得不转化自己的观念。例如,研究家已经呼吁在各个学科中接受新的现实的人道主义范畴,以之来面对各种各样的人,面对着矛盾重重的存在氛同里的人。

片面性是我们时代的病态,这应被有力地加以指出与批判。

而生活是“浑浊”的,它是多义的、复杂的,是超越体系与划分原则的,因而也是反片面性的,值得新闻写作重视。如此一来,我们才能充分实现报业作为精神交流的使命。许多年来,这一认识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亨利·R·卢斯这位美国新闻史上的重要人物在1936年创刊他的《生活》杂志时,即以自信的、系统的眼光,而调和色彩地把人类的一种需求与当代人的新的经验加以逻辑地整合,在其第一期杂志上赫然写道:

看看生活;看看世界,亲眼目睹大事件;看看穷人的脸和傲慢人物的姿态;看看奇怪的事物——机器、军队、人民群众、森林中和月球上的阴影;看工人的工作…他们的绘画、城楼和发现;观看数千里以外的事;藏在墙后和屋里的事,要接近却又有危险的事;男人喜爱的女人和众多的孩子;看一看,从中获得乐趣,看一看,大吃一惊,看一看,受到教益。

《生活》就这样为自己定下了基调,并以此激发全国读者的好奇心,触动他们的梦想与体验,为人类开辟了一条特殊的但却是有效地进人人生的门途。

这也是一种呼吁和邀请。

这种呼吁而今正有了难得的环境。例如,社会在分化,小圈子、小组织层出不穷;经济发展使人类陷入矛盾的苦恼中,因为他们原本向往的物质丰富并未为其带来心灵上的安慰,相反,失业加剧、环境恶化、人际关系冷漠、犯罪率升高;人类的心境也到了徘徊难前的时代,狂热与冷淡并存,自我与社会共生,多么奇妙的境界,但令人头痛。千篇一律、单调乏味,伴着光怪陆离密密麻麻地来到我们面前。无尽的娱乐、消遣、运动向人类证明,业余时间从事的活动也可能成为整个生活方式的基础。广告与艺术正在成为制造生活方式的工厂,向人类兜售活生生的样板……西方教育家提出了与之适应的教育方式,斯坦福大学的学习理论家弗雷德里克·麦克唐纳建议进行“流动教育”,就是把学生从教室里带出去,去参加重要的社会活动,目的在于获取新的、全方位的生活认识。只有浪漫的蠢人才会反对这一点,“营养不良使脑子失灵”(阿尔温·托夫勒),它同样适用于新闻写作。用新的、开放式的方法,我们必能获得新的感觉调整,并使复杂的迄今未知的方式取得互相平衡。我们需要新的认识,新的思想准备。

第一节 概念之说

关于社会新闻概念之说,尚无统一之论。看来,此亦荆棘之地。打开局面的钥匙是先看看前人的描述。

中国老一代报人、著名新闻评论家徐铸成先生,在1981年版的《报海旧闻·社会新闻写流氓帮会》中写道:

社会新闻,顾名思义,是社会生活中新发生的事。如火警、抢劫以及有关社会治安、环境卫生、交通事故等等。社会上发生的新气象、新事物,如集体结婚、菜场新风、爱护国家财物等等,也应是社会新闻的范围。这类的事有时会是大量的,报纸只能也只应选择重大的或有典型性质的,加以采访、报道,以引起社会的重视,从而设法提倡、鼓励或采取消弭、预防的措施。

名记者、名评论家赵超构先生1957年《关于社会新闻的一些意见》一文则以为:

什么是社会新闻?只能给它下一个不很科学但也许是聊胜于无的定义:社会新闻是以个人的品德行为为重点而具有社会教育意义的新闻。

宫策先生在《关于社会新闻》一文里指出:

社会新闻这种提法并不很确切。一般是反映当前社会生活、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的新闻,是说明历史遗留下来的或新生的各种社会现象或自然现象的新闻。它同人民生活群众生活紧密相连,有着广泛的社会兴趣,又总是很新鲜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刘志筠则认为:

社会新闻反映的是除了政治、经济以外的那部分社会生活、社会秩序、社会风尚、社会问题、社会现象,以致一些影响到社会的自然灾害、影响个人生命财产的事故等。这类新闻往往带有个人行为,个人生活境遇的色彩,它所涉及的范围几乎囊括了社会学、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如人口、就业、婚姻、家庭、犯罪以及人们的道德行为准则)……

(《试论社会新闻》)

马达先生借助《文汇通讯》(1981年)叙述了他的显然与之相类似的对社会新闻的确定性体验:

现在我们讲的社会新闻,是指广大读者普遍关心的社会生活的某一个侧面,有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提倡写社会新闻,有利于多方面地联系广大读者,以便表扬新人新事,提供新道德新风尚,建设我们的新生活。这是其他新闻形式难以全部负担的。

这种种的概述由实体而言,大约相似,可谓一个方向的叙述。在这探寻的殿堂里,每一位熟悉这世界的人或许都看到过这样的一种铭文:

社会新闻的定义应该是:以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为内容的变动的事实的报道。事实的变动和新近发生的是一个意思,以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为内容才是题材上具有独特性的一种新闻,是从内容上对新闻分类的结果。所谓以社会学研究对象为内容就包括社会问题、社会事件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又多以社会道德伦理为基础反映社会风尚的新闻,它与政治新闻、军事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文化新闻相比,具有社会性、广泛性、生动性,讲究趣味性、富有人情味等特点。

它由社会学的思路探索出了一种对已经社会认可观念的延伸,接受考验,并最终获得自我理解。

这一定义不是浅显的,甚至可以说是复杂的,它刺激我们去反思、去悟解。在这一界定的基础上,我们感觉到了社会新闻迷人的特质所在,在我看来,它要求记者通过对社会的认识姿态来介入对这类新闻的体认,例如认识到生活的圆润性、多面性、复杂性、网状性;第二,它要求通过人的斗争、希望、行为、失败等来读解人的复杂性;第三,它要求由具体的事实进入神思体味之态,获得对超越具象的存在的确定性;第四,它反对非社会的例如褊狭政党意见的剖析;第五,它反对“可怕的简单化“(布洛赫语),希冀尽可能还原生活的斑驳陆离;第六,它追求的是一个真正的“健全社会”。

我想说的是,这上述特征是我所做的读解。同时,我要补充的是,社会新闻的写作,目的是对社会使命的弘扬。例如,通过故事来弘扬亲社会内容的道德,通过故事来反对******发展进程的表现。换成简单说法,或许可以说是“亲发展”、“亲社会”、“寓教于乐”。这种利用故事来欢迎社会发展、思考社会发展的做法,能够极好地反映新闻作为叙述语言的特性,这是一种新闻“策略”。

“亲社会内容的定义是:任何描绘可认知的、激发感情的和被社会大多数成员视为本社会所需或应提倡的行为的活动的信息传播。世界各国的政府,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都高度重视增加大众传播媒介中亲社会的信息内容。”②美国学者w.J.布朗和A·辛格尔深刻的叙述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全面,也更自如地进入这概念世界。社会新闻就是这样的,永远是这样的,但却不程式化。

我想要探索的正是这些因素。社会新闻能够透彻地映照社会文化及其价值观念,也包括校正性主题所做的。由此,我们可以说:社会新闻是以社会学目光透视社会中亲社会与******内容从而实现交通心灵目的的新闻形式与传播制度,它以广泛的认知空间,以具体的故事现象,与社会大文化交织成本文,替人类克服孤寂,寻找精神家园。它相当于西方新闻中所谓的“软新闻”,有一定的趣味性。

必须予以说明的是:

1.社会新闻是社会性新闻,它不是里巷新闻。它必须使自身具备可供传播的社会价值。否则,粗俗之物或可泛滥矣。

2.社会新闻的姿态是严肃的,与诲淫诲盗是两同事。

3.社会新闻的叙述谨慎实在,与“黄色新闻”亦有区别。

这里的“黄色新闻”是指耸人听闻、煽情刺激的新闻内容与手法,它来源于美国报业大王普利策办的纽约《世界报》上所刊载的“黄孩子”的连环画,具有如下的总体特征:它建立在煽情主义基础上,注重犯罪、丑闻、流言飞语、离婚、性的问题,强调灾害和体育新闻。同时,它的表现方法还有:使用大号字煽动性标题(黑体字或套红色印刷),经常对不甚重要的新闻加以渲染、夸张,整个新闻给人以耸人听闻的虚假感;②滥用甚至伪造、偷窃照片;③种种欺骗手法,如捏造访问记和新闻报道,歪曲性的标题,假科学,假学术;登载肤浅的文章……因之与负有神圣使命的社会新闻决然不同。

第二节 社会新闻的题材及范例

首先要说明的是,社会新闻也不是一种绝对独立的文体,它只是由题材的划分而显示出来的。它可以由消息、通讯、调查报告、读者来信,目击新闻、特写、报告文学、深度报道、连续报道、新新闻主义等体裁来承载。因而,我们的任务是对它的题材进行科学剖析与指呈。

社会新闻内容包万万象,从法庭、警察局新闻到休闲、娱乐、名人逸事乃至“动物园新闻”、“宠物新闻”应有尽有。请看事实:

美国一位青年妇女为了筹集学费,不惜“出租”自己的子宫(《妇女无钱读书,愿代客生儿赚学费》);

法国一对失业夫妇走投无路,双双自杀(《贫贱夫妻双双自杀》);

三岁女孩皮丽接到了要她“从十八岁生日那天起三十日内报到入伍”的通知书(《三岁娃娃将被征人伍》);

伦敦市民饱尝交通费上涨之苦(《伦敦市民尝到车费涨价的苦头》);

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的儿子也加入了失业大军(《里根的儿子是一千一百三十万失业者之一》);

日本家庭杀人惨案猛增(《日本家庭谋杀惨案猛增》);

《渴望》使张凯丽备受欢迎(《凯丽太累了》);

差一点被“活炼”见阎王的七十九岁老人刘德山的故事(《“活炼亲爹案”纪实》);

这种东西遍地都是,我们并不会感觉诧异。

而且还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新闻在中国很早就有。1858年中同的报纸《中外新报》即要求访员报告“里巷中事”,而1837年第一个在中国境内出现的近代中文报纸《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里,我们可发现如下一则新闻:

有某破罗国人,今年一百零五岁,四年前娶有二十二之闺女,且生子也,已四次娶妻,其初子有八十岁也。虽然高寿生齿日繁,发如霜雪,却精力尚健,如耄期倦于勤焉,感激无涯也。

这被称为“中文报刊中最早的一则社会新闻”。

继后,《申报》为之打开了广阔的境界。例如,在它的总目上。我们能找到《马车游戏伤人论》、《川沙厅陈公判事》、《工人窃盗》、《伙窃多赃》、《舟女案断结》等,它们同出自1837年4月28日《申报》的不同版面里。至于它以大量篇幅刊臀驻英大使郭嵩涛与《申报》问的诉讼过程、围绕“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所进行的_二年之久的追踪报道,更为大放光彩。

在未来的岁月里,此类事例已经成为极普遍的记载内容。因为二十年代后,民生意识已经根深蒂固地建立在中国报人的灵智上。

“中国地广民众,交通未开,中国人不仅少知世界,且少知中同。而中国现状,百分之九十以上之人口为乡农,在今日工业幼稚之时,农为国本,而乡间状况,都会不详,是以中国革命之第一要务,为普遍调查农民疾苦而宣扬之。”“凡属真实见闻,随时不吝相告,期使本报成为全国人民生活之缩图,俾政治、教育各界随时得到参考研究之资料。”②《大公报》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开始了农村调查通信、旅行通信、旅行写生通信、战地通信的写作高潮,为社会新闻的纯洁、精神特性输入一种活力,关心的姿态更多地灌注其中。

中国共产党的报业并没有忘记对社会新闻之创造性写作。例如1944年4月29日,《解放日报》一版头条发表题为“本市自家坪巫神杨汉珠伤害人命判处徒刑常志胜迷信巫神弄得家破人亡”的社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