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成都第一杏花村,其特色生态休闲旅游基地的基本构成应是:生态农业观光休闲(瓜果观光休闲、花卉观赏休闲等)、生态休闲餐饮娱乐、商务会议、度假、特色商品展销、生态农业教育活动基地。发展的重点应是:
(1)塑造“杏花村”生态休闲旅游品牌。应开发以杏花村为核心的覆盖全乡的优质水果资源,构建以杏为特色的产业带和生态观光休闲带,连片经营,形成成都第一规模的优质杏产业基地。
(2)大力推进“农家乐”发展。“农家乐”是生态休闲旅游的重要载体。要依据生态休闲旅游的特色要求,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经营内容和经营方式。要按照规划要求,进行合理组织和规范经营管理,不断提高“农家乐”的服务水平。争取3年内发展20家以上“农家乐”,3年以后达到40家左右。
(3)加快杏花湖建设。依山造水是生态休闲旅游的需要。要通过土地流转和整理,建造湖区面积70亩,其中湖面达到30亩,形成杏花村休闲娱乐、生态观光、特色餐饮、商务会议的重要功能区。
(4)培育旅游商品开发。根据本地自然和文化资源的禀赋条件,开发富有乡土和生态文化的特色旅游商品。
(5)建立和完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旅游区道路、交通、水、电、通信等配套建设。适时建设会议、休闲、度假中心及乡村度假屋。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设施。
12.2.3培育、发展以特色农产品流通为主的商贸业
发展该乡商贸业,应以特色农产品流通为先导,大力培育、发展特色专业农产品市场及集贸市场,加快形成特色生态农产品流通基地,带动农业产业化和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发展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1)加快建立和完善四个特色农副产品专业市场:即紧靠成都化工市场和洪安车站的综合农贸市场、成南高速公路的生态水果市场、杏花村生态农产品市场及民主村综合集贸市场。
(2)依托杏花村休闲旅游市场和本乡市场需求,发展生产、生活服务业,包括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中介服务、金融保险、休闲服务、旅游购物、医疗保健、蔬菜及其他农副产品的供应等。
(3)积极培育和发展市场流通主体。引进2~3个流通龙头企业(包括连锁企业),支持发展营销大户,引导、鼓励广大农户积极参与市场流通。
(4)改变传统经营方式,积极发展现代流通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加强流通商贸业的规范化市场管理。
12.2.4培育、振兴以特色生态农副产品为重点的加工业
大力培育、发展特色生态农副产品加工业,应以福洪手工地毯为品牌,振兴地毯加工业;发展以福洪生态杏为品牌的水果加工,以“福洪香”为品牌的畜禽肉制品加工及蔬菜加工;逐步形成特色生态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发展加工业的重点是:
(1)生态水果加工。应引进2~3家企业,发展品牌水果包装、储藏保鲜加工业,逐步发展半成品加工和精加工,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
(2)生态畜禽加工。应引进龙头企业,集中园区建设,发展1~2家生态猪肉制品加工厂、2~3家鸭制品加工厂、2~3家鹅制品加工厂,生产规模和能力应与本乡及周边乡镇资源相适应。
(3)手工地毯加工。应引进2~3家企业,整合本乡个体、分散、小规模生产经营方式,发展股份经营,提高质量,扩大规模,拓宽市场,振兴和形成成都特色手工地毯加工基地。
(4)生态蔬菜加工。应在已有半成品加工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生态蔬菜的深加工和精加工厂1~2家。
为了发展生态—休闲经济,应注意控制乡境内页岩砖厂的发展速度和规模,维护生态—休闲经济的环境基础。要加强环境保护,按照相关规定、标准,集中建立污水、废气等污染物处理设施。加工业应集中发展,要结合乡政府所在地的城镇化进行建设。同时,还要规范加工企业的组织制度和经营制度,推进企业健康发展。重视市场营销,建立营销队伍,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12.2.5大力推进土地流转与土地整理创新和产业化组织制度创新
围绕本乡生态—休闲经济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应加快土地流转与整理的速度,推进农业向基地集中、加工业向园区集中、村民向社区集中,加速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进程。
土地流转与整理主要是向龙头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农民股份合作社和经营大户集中,重点流转的土地对象及规模可考虑如下:
(1)以优质杏为特色的生态果林基地,土地集中经营度达到基地经营规模的50%以上。
(2)特色生态果林休闲旅游基地,土地集中经营度达到基地经营规模的60%以上。
(3)生态鹅、鸭、生猪养殖基地,土地集中经营度达到基地经营规模的30%以上。
(4)特色生态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土地集中经营度达到基地经营规模的80%以上。
(5)特色生态农产品流通基地,土地集中经营度达到基地经营规模的80%以上。
积极探索和创新土地流转与整理机制,核心是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创新龙头企业、集体经济组织等与农民的利益联系机制。应成立土地流转专门机构,规范土地流转的管理,妥善解决村民转移户的生产和生活问题。
同时,还要大力推进产业化组织制度创新。加快推进家庭承包经营的、分散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连接,必须改革和创新产业组织制度。为此,要大力发展龙头企业,以积极引进为主,培育本乡龙头企业为辅,不断创新“公司+基地”、“公司+基地+农户”等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发展各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巩固生猪协会和优质杏协会,发展生态鸭协会、生态鹅协会和专业加工协会、流通协会。积极发展营销大户和专业户,引导、支持农民逐步走上合作经营的道路。
12.3产业及农民新居区布局
落实生态—休闲经济的发展,必须强化产业及相关农民新居区空间布局的指导和约束功能。
12.3.1产业空间布局结构
全乡产业空间布局为“三横一纵”组成的“丰”字形发展轴线辐射连接各发展点的“轴—点”结构形式。
“三横”即东西走向的三条要道:成环路、成南高速公路、清石路。
“一纵”即南北走向的交通干道姚洪路。
发展点即轴线辐射带动的若干产业成长点。
全乡的产业空间布局基本沿这四条“基础设施束”来进行,构成四条发展轴线:①成环路以南(龙泉山段)及以北沿线轴线;②姚洪路(尤其是北段)轴线;③清石路轴线;④成南高速公路轴线。通过四条发展轴线,再连接全乡各产业成长点。
12.3.2产业布局
12.3.2.1生态果林
(1)优质杏布局:杏花村12组、1组、10组等1900亩(其中连片800亩),拦冲村2组、3组、13组、1组等1600亩(其中连片800亩),先锋村3组、5组、7组等1100亩(其中连片500亩),幸福村500亩,字库村600亩,团结村800亩,进步村200亩。另外,1300亩布局在成南高速路两侧等村组。杏李1000亩,主要布局在杏花、字库等5个村组。
(2)早、晚熟桃布局:①晚熟桃:先锋村1000亩,团结村1000亩,拦冲村500亩,进步村400亩,杏花村500亩,胜利村400亩,字库村600亩,民主村300亩,幸福村300亩。②早熟桃:主要分布在杏花、幸福和进步等村。
(3)樱桃布局:杏花村8组、9组、3组、2组、1组以及幸福村的1组、2组、3组、5组、6组构成整个东支七沿线连片800亩。扩大发展樱桃900亩,主要布局在幸福400亩,杏花300亩,字库200亩。
(4)黄金梨布局:控制在现有布局区域。
12.3.2.2北部浅丘“五村三品”养殖
(1)生态猪养殖布局:利用已有的养殖基础,在胜利村、先锋村布局2~3个生态生猪养殖示范园区。在五村普遍发展养殖大户。
(2)生态鸭、鹅养殖布局:主要沿东支七渠流经区域、堰塘和水渠布局。其中:在先锋、团结、字库村布局4~6个生态鸭、鹅养殖示范园区;养鸭生产大户及中小户主要布局在先锋村、团结村、胜利村、字库村4个村组;养鹅生产大户及中小户主要布局在团结村、胜利村、字库村、拦冲村4个村组。
12.3.2.3生态休闲旅游
生态休闲旅游发展布局为“一带(核心区)一线两点”。
“一带”即龙泉低山的杏花村、幸福村、进步村旅游带。其中:“农家乐”布局在杏花村22家,幸福村6家,进步村4家;杏花湖布局在杏花村,会议、商务、度假项目主要布局在幸福村。
“一线”即姚洪路沿线的生态休闲旅游走廊。主要布局:“农家乐”4~6家,生态休闲果园3~5家。
“两点”即姚洪路西侧的先锋村、东支七渠西侧的团结村。其中,先锋村布局“农家乐”3~4家,团结村布局“农家乐”3~4家。
12.3.2.4生态农产品流通市场
流通市场布局的安排可考虑:
(1)在毗邻洪安火车站的进步村布局一个综合农贸市场。
(2)在杏花村布局一个生态农产品市场。
(3)在成南高速公路福洪服务区布局一个生态水果市场。
(4)在民主村(乡政府所在地),扩建一个以农产品加工流通为主的综合集贸市场。
12.3.2.5生态农产品加工
宜在民主村(乡政府所在地)集中布局1~2家生态猪肉制品加工厂、2~3家鸭制品加工厂、2~3家鹅制品加工厂、2~3家水果加工厂、2~3家生态蔬菜加工厂、2~3家手工地毯加工厂。
12.3.3产业空间功能分区
全乡产业功能分区可划分为:三区五基地。
12.3.3.1三大功能分区
按全乡总体产业功能进行分区规划,全乡划分为三大区域。
(1)生态休闲旅游区:该区域包括龙泉山段及成环线以北沿线。通过重点发展生态果林,加快“农家乐”建设,开发旅游项目,培育和发展以成都第一杏花村为品牌的生态休闲旅游带,形成全乡生态休闲旅游核心区和生态—休闲经济发展的主导区。
(2)生态农产品加工贸易区:该区域包括清石路沿线区域。通过重点发展特色生态农副产品加工和贸易,形成生态—休闲经济发展的重要功能区,成为连接外部市场的通道和平台。
(3)生态农业—休闲区:该区域包括清石路以北浅丘地带。通过主要发展“五村三品”养殖业,在姚洪路北段沿线发展生态休闲走廊,形成全乡北部浅丘生态—休闲经济的混合发展区、全乡生态—休闲经济的次功能区。
12.3.3.2五个基地
按各个产业功能进行分区规划,全乡划分为五个基地:
(1)以优质杏为特色的生态果林基地:通过发展优质杏项目、优质桃项目、优质樱桃项目和黄金梨项目,形成生态—休闲经济的产业基础区。
(2)生态休闲旅游基地:通过发展“一带”、“一线”和“两点”生态休闲旅游,形成生态—休闲经济的产业主导区。
(3)生态鹅、鸭、生猪养殖基地:通过发展北部浅丘“五村三品”养殖业,形成北部浅丘生态农业的产业基础区。
(4)特色生态农副产品加工基地:通过发展水果、猪、鹅、鸭、蔬菜和手工地毯加工业,形成农业产业化的加工功能区。
(5)特色生态农产品流通基地:通过发展4个专业市场、集市贸易和生产与生活服务业,形成农业产业化的流通功能区。
12.3.4村民新居区布局
根据土地流转和整理的规划要求,村民新居区主要布局在杏花村(含已有79户集中居住点)新居区,用地面积80亩;姚洪路西侧的先锋村新居区,用地面积50亩;东支渠西侧的团结村新居区,用地面积50亩。
以上探讨了该乡发展生态—休闲经济的基本思路、主要任务和产业布局,为了推动其实施,还必须要有强有力的保障措施为支撑。这主要是:①要更新观念,统一干部、群众的思想和发展思路。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对发展经济这一硬道理的宣传和组织领导。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开放环境的营造。加大政府投入,运用市场机制,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和农户积极参与开发建设。同时,积极完善软环境。③制定和完善与土地流转和产业组织制度创新相匹配的配套政策,大力破除各种体制障碍。④大力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实施投资主体和市场主体多元化。加快推进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社会资金向社会资本转变,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⑤重视人才,实施农民教育培训工程,提高农民整体素质。⑥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动和保证经济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