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复活的日本财阀
21189800000019

第19章 罗斯柴尔德的门徒(2)

“抓大放小”,益田孝主导的这次改组,既成就了三井财阀,也成就了他自己。益田孝由此顺理成章地当上了“三井合名会社”的理事长,正式成为三井财阀的大掌柜。

康采恩大财阀

1909年对三井的发展史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三井财阀正式宣告诞生,其以“母公司—子公司”为基本结构的企业集团模式,代表了在日本最具典型性的康采恩形式的垄断。

资本的垄断形式主要有四种,即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卡特尔是一种协议型垄断,各成员企业有独立的法人地位,根据所签订的协议联合起来,达到垄断市场的目的。现在的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就属于卡特尔式垄断。

辛迪加比卡特尔更进一步,有一个独立的销售机构。各成员企业虽然有生产上的独立性,却没有销售权,原料采购和商业销售必须交由辛迪加的总部机构统一进行。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迪加式垄断在欧洲比较常见。

托拉斯是一种组织型的垄断,各成员企业丧失法人地位,其生产、销售、管理、分配的一切事务都交由托拉斯的董事会处理,只有托拉斯才是法人,通过以大吃小来达到市场垄断。这种垄断形式在美国比较普遍,如美孚石油公司、通用汽车公司等都属于这一类垄断。

康采恩是一种关系型的垄断,各成员企业都是独立的法人,但是有一个处于核心地位的控股公司,通过对成员企业的持股来将这些企业置于其控制之下。控股公司和各成员企业之间往往是一种母公司和子公司,或者母公司和孙公司这样的资本派生关系。日本的财阀,就是最典型的康采恩式垄断。

“三井合名公司”是日本历史上第一家控股公司,三井也因此成为日本第一个诞生的财阀。虽然住友财阀的历史比三井还要长一些,但是住友财阀的控股公司成立得要稍晚。三井财阀的诞生成为日本垄断资本的一个风向标,此后,安田、住友、古河、鸿池等大家族纷纷效仿,相继建立了康采恩式的垄断组织形式,日本也由此迎来了一个财阀资本的鼎盛时期。

对三井财阀来说,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是它先有子公司,三井银行、三井物产、三井矿山,乃至芝浦制作所、王子制纸这些旁系子公司,都在早些年就已经成立,反倒是母公司“三井合名公司”成立得较晚。这种组织上的天然缺陷,使得三井财阀的“三巨头”三井银行、三井物产、三井矿山常常“功高震主”,名头往往比母公司还要来得响亮。这“三巨头”也是轮流坐庄,就看哪一家出身的管理者能够当上大掌柜。在二战结束财阀遭解体后,三井重新集结的速度大大落后于三菱,组织诞生时的天然缺陷所造成的向心力薄弱,是个中原因之一。

对三井财阀内的所有企业来说,“三井合名公司”是控股的母公司,但它很少承担实际的繁衍子公司的功能。这一任务,大多由三井物产这样的“实力派”直系子公司来完成。

以三井物产的繁衍为例,1918年其派生出了大正海上火灾保险,1920年把棉花部门独立成东洋棉花,1925年诞生三机工业,1926年诞生东洋人造丝,1937年将造船部门独立成三井造船,1942年将船舶部门独立成三井船舶。这些公司,随后都发展成三井财阀重要的直系子公司。对于“三井合名会社”这个母公司而言,这些子公司都算是孙子辈的公司了。

除了从现有的事业部门中直接分离出子公司外,三井物产还积极收购一些经营不善的公司的股权,以大股东的身份将这些现成的公司纳入三井财阀的体系,例如日本制粉就是在大财阀铃木商店濒临破产时被三井物产收入囊中的。这样一来,三井财阀又收获了一大批旁系子公司。

于是,子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三井财阀庞大的帝国体系枝繁叶茂,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几乎无所不在。

三井财阀的这种衍生下属公司的模式,直到现在依然存在。只不过康采恩财阀的母公司没有了,而改为以控制着资金面的三井银行为核心,三井物产依旧扮演着“奶娘”的角色。所以,尽管如今日本已经没有了财阀,但是康采恩式的垄断本质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这些数量庞大的子公司从名称上往往并不能看出其和三井的关系,但是这种以控股的方式所形成的“血缘关系”,却是大多数日本公司认祖归宗的内在逻辑。依靠集团的力量相互扶持,多面出击,成为三井财阀战无不胜的最大秘诀。

正是在中上川彦次郎和益田孝这两个死对头的手上,三井完成了从一个封建时代的政商向帝国主义时代的财阀的“华丽转身”。

新统帅的“二人转”组合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日本媒体捅出了海军部门在进口武器时收取贿赂和回扣的丑闻。因为丑闻最初是由德国西门子公司的内部员工偷盗文件而引发,故被称作“西门子事件”。

日本海军自明治初期开始便大举扩充军备,向英国和德国等西方国家大量购买军舰和装备。采购需要有负责进口的代理商,每一家商贸公司都希望为海军效劳,以赚取巨额佣金。这样一来,为拿到代理权而向海军高级官员行贿,就成了行业内的“潜规则”。

“西门子事件”的最高潮部分,就是媒体挖出了海军部在向英国订购战列巡洋舰“金刚号”时,作为代理商的三井物产将1/3的佣金约40万日元,给了当时的海军舰政本部部长松本等人。而“金刚号”当时的造价,不过才2400万日元,一艘军舰价值的1.67%轻轻松松就落入了海军高官的个人腰包。舆论对此一片哗然,民众也爆发了集体抗议事件,致使当时的山本权兵卫内阁被迫集体辞职。

“西门子事件”也引发了舆论对三井物产的一致声讨。社长三井高弘不得不引咎辞职,事件的直接相关人、日俄战争后升任三井物产常务的山本条太郎被迫退出三井。三井的大掌柜益田孝也从“三井合名会社”的一线退了下来,改任没有实权的顾问。

在这场人事大地震中,隐退的益田孝推举了麻省理工的高才生、矿山技师出身的团琢磨作为自己的继任者。这一年,“三井合名会社”设立了理事长制度,56岁的团琢磨因此当上了“三井合名会社”的第一任理事长,成为继三野村、中上川、益田孝之后的又一位三井新统帅。

跟前几任大掌柜不同,团琢磨在三井没有靠山,也没有自己的派系,一路从三井矿山的底层职位做上来,完全是凭靠自身的实力。正因为如此,团琢磨深受三井同族的信任,尤其是第十代总领家、三井合名的社长三井高栋,对团琢磨更是相当倚重。

三井高栋比团琢磨年长一岁,在三井银行创办之前,他曾与其他四位同族兄弟一道赴美学习银行事务。少年时代留学美国的共同经历,让年纪相仿的三井高栋和团琢磨格外投缘。1910年,两人还用了近7个月的时间一同出国考察,先是到中国的东三省跑了一圈,然后去了德国、瑞典、荷兰、法国、英国,最后再到美国。团琢磨在此行中所表现出来的对西方文化的谙熟,让三井高栋大为赞赏。这个当初跟三井矿山一起买来的人才,成了三井高栋眼中无人能比的至宝。团琢磨个性温和,又不恃才自傲,因此跟三井高栋的私人关系非常融洽。

这两人一个在前台,一个在幕后指挥着三井财阀,被外界戏称为三井的“二人转”组合。以至于1932年团琢磨被暗杀后,失去最佳事业伙伴的三井高栋无心再战江湖,很快就退位归隐了。

三井高栋授予了团琢磨很大的权限,不仅让他担任三井合名的理事长,而且还让他兼任了三井银行、三井物产和三井矿山这三大直系公司的总裁。在这“二人转”组合的默契配合下,三井财阀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扩张。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三井财阀仅拥有三井物产、三井银行、三井矿山、东神仓库4家直系公司,以及王子制纸、芝浦制作所、钟渊纺织、北海道炭矿汽船、三越、台湾制糖、日本制钢所等7家旁系公司,11家公司的总资产为1.64亿日元。此后,三井财阀大举投资并购,到1930年前后,其下属的公司数量一下子膨胀到97家,总资产达到了惊人的12.3亿日元。在短短20年不到的时间里,三井财阀的成员数增加了9倍,资产额增加了8倍。无论从哪方面看,团琢磨时代都堪称是三井财阀的黄金时代。

团琢磨个人事业的成功,离不开日本经济发展的大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军需景气,给日本带来了空前的经济大繁荣。在1915年至1920年期间,日本新增投资143.7亿日元,比从明治维新到一战爆发之前的46年时间里全部投资额的7倍还要多。

在此期间,三井财阀的垄断资本也急速膨胀。1913年三井物产的贸易额还只有4亿日元,到1919年就已猛增到21.3亿日元,纯利润更是在一战的四年间暴涨了9倍。三井物产不仅是三井旗下最赚钱的公司,更是全日本最赚钱的公司。

此外,三井矿山的资产规模也在10年间增加了5倍。三井财阀的母公司“三井合名会社”1909年成立时的资本金不过5000万日元,到一战结束时,已经达到3亿日元,这还没把近1亿日元的公积金算在内。

三井财阀赚钱赚到手软,尤其是三井物产成为日本No.1的公司,当然不是一味扩张收购那样简单。事实上,许多靠着军需景气发迹的商社在战争过后便现了原形,在战后的经济危机中一个个破产,实力紧随三井和三菱之后的铃木商店,就没能逃脱盛极而衰的厄运。

三井财阀不仅没有因为军需景气的消退而衰败,垄断暴利的雪球反而愈滚愈大,个中秘诀就在于,三井财阀的活动并不仅仅局限在商业领域,而是深度介入政治领域,在政坛积极为自己寻找利益代言人。经济上的诉求必须通过政治权力来实现,这是三井财阀深谙的安身立命的基本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