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货币的逻辑
21189900000017

第17章 货币在怎样影响着我们的生活(5)

在房价持续走高的景气时期,银行认为尽管贷款给了次级信用借款人,如借款人无法偿还贷款,可以利用抵押的房屋拍卖或者出售后收回贷款。但若借款人无力偿还,房价回落走低,银行把房屋出售,得到的资金不能弥补贷款的本息,甚至无法弥补贷款额本身,这样银行就会在这个贷款上出现亏损。

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贷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贷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银行收回房屋,却卖不到高价,导致大面积亏损,引发了次贷危机。

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认为,即使面对排山倒海的确凿证据,人在防卫机能(Defense Mechanism)的运作下,往往对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持轻视的态度。他将这种应对日常生活的鸵鸟式策略称为“低估”。长期以来,不仅美国决策者,事实上就是最反对美国的批评者,也严重低估了世界经济面临潜在危机的严重性。

2004年初,经济泡沫化的风险日益明显,美联储开始加息周期,连续17次上调利率,本来缺乏信用基础的借款人难以承受房贷负担,违约现象逐渐增多,房价开始下跌,一些提供次贷的金融机构相继出现财务危机。2007年夏,长期积聚的风险集中释放。以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破产事件为标志,由房地产市场蔓延到信贷市场,终于爆发次贷危机。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并波及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但这仅仅是一场金融热核大爆炸之前的引爆序曲。

美国街景:房屋止赎出售标牌。

“以钱生钱”的投机游戏玩砸了

次贷危机是美国极度泛滥的金融衍生产品体系瞬间窒息的结果。

估计美国所有金融机构,涉及次级贷款(subprime lending)资产约1.3万亿美元,中等质量贷款(Alternative A-paper,ALT-A)资产约3万亿美元,其中30%可能受拖累而亏损,损失会高达1万亿。两者加起来是2万多亿美元。可见次贷失误本身的冲击力只是局部的、短期的,考虑到抵押物的存在,其损失甚至是“不足道”的,即便“全军覆没”也不太可怕。然而,在形形色色金融衍生品支持下的“证券化”,使得本来破坏力有限的次贷危机产生了史无前例的震撼力和后续影响。

可怕的是,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和金融机构,为了扩大流动性,赚取高额暴利,将次贷进一步变成了次级债券后,利用所谓“金融创新”推出了名目繁多、形形色色“金融衍生品”,把次级债券证券化打包,通过杠杆操作手段,反复扩大金额,依靠华尔街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地位推向全球市场;并且极力屏蔽透明度,肆意放大次贷风险严重性,把种种具有强大杠杆式功能的高风险金融产品贴上安全可靠的标签,将证券化的金融市场远远带到了为实体经济发挥引导、控制和协调等应有服务功能的反面,因此产生了数以十万亿美元计问题丛生的金融资产。

冷战结束后,大批无用“武”之地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毕业于常青藤大学的精英,投身于华尔街,设计出了一系列复杂的金融衍生工具:ARS(拍卖利率证券)、MBS(抵押贷款支持证券)、CDO(担保债务凭证)、信用违约互换(CDS)……给虚拟财富插上了技术的翅膀。事实证明,巨额的高杠杆率金融衍生品是摧毁经济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WMD)。

严重的问题是政府监管缺位。这些年来,关于限制、监管金融业的立法非但跟不上,反而大大倒退了。美国政府把对次级房贷债券的评估和监督责任完全抛给了私人债券评级机构,政府没有一种具有制衡功能的现代性金融监管机制,整个国际社会几乎完全处于被动因应状态。目前从联合国到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会(IMF)等国际权威性金融机构根本不具备对全球金融体系进行监管的职能与能力。

这种情况下,近20年来华尔街主导下由证券色彩的股票、债券、基金、期货、股权之类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构成的虚拟经济,在高度发达的电子商务支持下加速增长。危机前国际“虚拟经济”市场上每天的交易额高达1.5万亿美元以上,大约是世界日平均实际贸易额的50倍,即世界上每天流动的资金中只有2%真正用在国际现金实物贸易上,其他的都是在金融市场中进行“以钱生钱”的投机******。华尔街和美国借此制造了金融服务业空前繁荣的虚幻景象。财富效应导致乐观情绪四处洋溢,好像脱离了实体经济照样可以做人上人,享受荣华富贵的好日子永无穷尽。

与此同时,美国的实体经济渐趋衰微,科技发明创造殊荣不再,金融(创新)脱离了服务于实体的本来意义,跳到前台冒充“第一生产力”。

本来倾向于高度自由化的盎格鲁美利坚模式金融体系,在这轮跨世纪的史无前例的经济繁荣中,在一浪高一浪的诺贝尔经济奖得主的“新自由主义”辩护声中,自由经济绝对化的经济理论甚嚣尘上,明智的质疑声音很容易被淹没于无形。美国政府一轮又一轮放宽以至放弃了来之不易的金融监管体制,华尔街演变成了一种无所节制的垄断性超政府集权,一种变相巧取豪夺的金融****,在房价节节上升的连年旺景中,为美国和全球经济埋下了堪以比拟核弹当量级的金融定时炸弹。

在信贷市场风险不断上升的同时,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杠杆交易产生风险放大效应,次贷这一单一市场的风险通过各种复杂的金融衍生品终于扩散到整个金融体系,并在全球化加速的背景下迅速传递到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场,在一场疯狂的放纵之后自我爆炸,陷整个世界于史无前例的金融海啸。

2008年3月,美国投资银行与证券交易业者贝尔斯登公司(The Bear Stearns Companies,Inc.)在次级按揭风暴中严重亏损,濒临破产而被收购。

9月7日,美国联邦政府决定接管股值不断下滑的两大房贷巨头房利美(FNMA,即Federal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昵称为Fannie Mae)和房贷美(FHLMC,即Federal Home Loan Mortgage Corporation,昵称为Freddie Mac)。这两家公司拥有或担保了5万多亿美元的居民房贷,占美国12万亿居民房贷市场的40%以上。它们在全球金融市场上的分量还不仅如此。美国每年流入大量资金以平衡贸易赤字,其中相当大并且近年来越来越大的比例是投资到GSE发行的债券上。其中包括来自中国、日本等亚洲出口大国和石油输出国的资金。

2008年9月14日,另一家国际性金融机构,有158年漫长历史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曾被评为美国“模范”投行的雷曼兄弟控股公司(Lehman Brothers Holdings Inc.)负债高达6130亿美元,在美国联准会拒绝提供资金支持援助后提出破产申请。

作为全球最主要的固定收益产品之一,雷曼兄弟债券衍生品几乎是每家银行必备的投资配置品种。由此为导火索,金融泡沫纷纷爆破,恐慌迅速蔓延世界,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蓦然降临。

同一天美林证券宣布被美国银行收购。9月16日,美国国际集团(AIG,国际性跨国保险及金融服务机构集团)因持有许多信用已经违约的到期合约而被调低其信用评级,陷入了一场清偿危机(流动性危机)。在AIG证实已经无法找到贷款,但又“太大不能倒”,为拯救它避免破产,美联储应该集团要求,提供高达850亿美元的同业信贷融资便利服务(信贷),条件是获取AIG 79.9%的权益性资本(股权),并有权对之前已经发行的普通股、优先股暂停派发红利或股息。

9月16日,金融市场上一家大型的共同基金“主要储备基金(Reserve Primary Fund)”因为持有雷曼兄弟公司的债券,股价下跌至1美元以下,导致大批投资者赎回基金,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截至9月18日早晨,总市值为4兆美元的市场上,机构投资者要求“卖出”(卖单)的交易订单市值高达5000亿美元,而美联储注入市场的流动性资金仅有1050亿美元,此刻立即导致全球股市崩解,股价连日暴跌。

9月21日,幸存的两家华尔街投资银行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和摩根史坦利(Morgan Stanley),向美联储提出申请,转移为银行控股公司。此举令两家公司受到较多监管限制,但又较容易集资。25日,美国最大的存款和贷款机构“华盛顿互惠银行(Washington Mutual Bank)”被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接管,其大部分的资产被移转给********银行。

9月底,英国、西班牙、荷比卢三国、德国、爱尔兰、意大利等国的一批大型银行和资产公司,纷纷陷入困境,各国政府纷纷寻求紧急纾困计划。

10月6日,冰岛发生重大的银行和财政危机,累积的违约和重整贷款恐占冰岛银行业总输出贷款的35%到50%,等同于一半的放款有被倒账风险,导致冰岛的主要货币冰岛克朗对欧元的汇率贬值30%。当日晚上冰岛国会举行的一项会议中通过了一个紧急法案,随后政府接管了冰岛国家银行(Landsbanki)、格里特利尔银行(Glitnir)和最大的银行Kaup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