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的江苏经济创新发展
21190900000039

第39章 泛长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的苏北经济创新发展核心竞争力培育(6)

(3)加大对苏北农民岗位培训的力度。一是整合教育资源,建立多元投资机制,新建或改造农村成人教育中心、农业职业技术学校、农村广播电视学校等各类学校,大规模地进行技能培训,使农民具有一技之长。二是加大对向非农业转移的农民进行“转岗”培训力度,推动这部分农民成功“转岗”。三是实施劳动力培训再输出工程及农民工回乡创业激励工程。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农民创业增收的主攻点。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虽然需要通过调节分配关系,继续减轻农民经济负担,但更要靠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增强就业、创业竞争能力,提高从事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和经营能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劳动力市场已经放开,农民要扩大非农就业机会,增加收入,就是要靠自身的技能和素质,通过市场竞争谋取收入高的就业岗位。因此,着重培育农民的创业增收能力十分重要。要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教育培训机制,使每个农村青壮年基本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或务工技能,提高农民科学种养和转产转岗创业就业能力。同时,以优质资源、产业产品项目招商,以对农民工创业者产生吸引力。苏北的丰县、沛县、濉宁、泗洪等县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规划先行,做优特色经济,然后把加工龙头企业的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绘制项目成册,在农民工集中地方召开招商引资恳谈会,说明投资效益,诚邀投资意向者回乡实地考察,连续搞了几年,获得成效。因此,要大力推进农民工回乡创业激励工程。

4.创建持续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长效机制,引领农民生活宽裕上“层次”

提升苏北农民生活宽裕质量是一个过程。现阶段最重要的是创新低保、医保、养老制度,规划、引导农民走进新生活。

(1)完善和创新农民低保、医保、养老保障制度。低保是保证苏北农民生活宽裕的最低生活保障。享受低保的人数比例不大,宜应保必保并逐年提高其保障金。医保是苏北农民生活宽裕质量不会因病降低的基本保障制度。昆山市实行城乡居民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包括统筹的城乡居民医疗住院、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和特困医疗救助)的制度框架是苏北农村医保制度的完善和创新方向,缴费和报销经费可在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基础上逐年提高。苏北农村养老保险人员基数大,宜对从事种植业农民(户)和从事非农业(企业)农村人口实行不同内容的养老保障类型,即政府对从事种植业农民(户)给予养老保险经费补助,从事非农业(企业)职工的农村人口实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

(2)规划、引导农民走进新生活。新生活是苏北农民生活宽裕的与时俱进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精神)生活。从物质生活内容看,现代物质用品齐备(如电视、电冰箱、空调、太阳能、汽车等)是农民新生活的物质条件,应逐年提高苏北农民物质用品的齐备率。从文化(精神)生活上看,应依据苏北农村的特点,丰富村、镇文化内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思想、理念的潜移默化,创新文化消费。

(3)持续推动苏北农民全面小康阶段生活宽裕模式多样化和质量顺次梯度演进。创新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个性”、“特色”农民生活宽裕模式。推进城乡生活融合。推进苏北与苏南及长三角农村生活方式融合。

5.创建乡风文明长效机制,培育社会主义文明村

进一步繁荣农村经济,激发农民参建热情,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改善农民生活方式,加快培育新型农民,塑造具有农民特征、时代特点和区域特色的农村新风尚,是创建社会主义乡风文明长效机制的需要。建设苏北农村乡风文明,关键是培养和造就现代新型农民和培育社会主义文明村。

(1)加强对农民乡风文明素质教育。按照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标准化的要求,着重培养新型农民。强化农村实用技术、专业职业技能、投资创业、法律法规、思想道德等培训,大力实施农村普法教育示范工程、农民绿色证书示范工程。建立农民学习考核评估机制,对群众文化学习工作抓得好,农民群众性学习氛围浓厚的村,给予政策倾斜。

(2)创新宣传教育机制,激发和提高农民创建乡风文明热情。根据乡风文明建设内容,制定中长期宣传计划,广泛运用广播电视、网络媒体、橱窗广告及培训班、党员干部巡回宣讲、编排文艺节目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要培养和树立集体和个人先进典型,宣传典型先进经验。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培育崇尚学习、诚实守信、热心公益、健康娱乐、传统美德等优良风气,推动乡风文明村建设。

(3)构建资源共享机制,建设硬件载体。规划农民居住区的文体设施建设,重点规划建设好与新村开发配套的文体设施,把乡风文明建设纳入新村规划和建设。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阅览室、体育活动室等设施建设。在有条件的村分别实施“硬件载体建设工程”,即建设好达标文化站,农村文化设施,农村文化工作队伍,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点,村级电影放映队,建立起县、乡、村、组文化信息互动网络,持续开展送戏、送电影、送图书到村活动。

(4)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有序开展创建活动。开展以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为主要内容的“三讲一树”活动。开展创建各种形式的文明户、文明村、文明企业、文明市场、文明村活动,开展创建和谐家庭、和谐村活动,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引导农民树立文明意识、健康意识、卫生意识、节俭意识,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农村形成健康文明新风尚。推广徐州市马庄村文化生活模式。

(5)建立和完善长效管理机制,激发内生动力。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必须抓好规章制度建设,制定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用制度来约束人、管理人,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实现乡风文明的长期发展。同时,要及时总结乡风文明建设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常规程序,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步调一致,相得益彰。

6.创建村容整洁机制,加快整洁村庄建设进程

注重在完善原有设施功能上推进苏北新农村村容整洁。注重在村容整洁规划基础上适度推进村民集中居住区建设。

(1)重点整治村容村貌,美化环境。加大教育力度,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建立规章制度,强化污染监督和管理。整治村庄的重点是老房屋改建、道路改造、河道治理、污水处理、垃圾集中处理、卫生清理及公共设施建设。力争整治后的村庄村容村貌整洁优美,路面硬化、饮用水质达到标准,厕所卫生符合要求,排水沟渠明暗有序,垃圾收集和转运场所无害化处理,农村住宅安全经济美观、富有乡村特色。

(2)使用清洁能源,推动村容整洁。倡导兴建有机肥料厂,解决畜禽粪便污染问题。大力发展沼气能源,通过普及使用沼气能源,改变村容村貌和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3))完善规章制度,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实行村民门前三包、村干部责任到人制度。建立村容整洁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农民清洁家园,促进村环境的优美整洁。通过宣传教育,制定文明生活公约,让农民自觉遵守、自我约束、自我提高,养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7.创新运行机制,实现管理民主

必须切实维护好农民的民主权利。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坚持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让农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1)创新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的领导机制。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是关系农村发展的大事,应创新对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的领导机制,常抓不懈。

(2)创新村务公开和村务管理监督制度。把“一公开、四民主”和“五规范、一满意”的要求落实到实处。完善、丰富和拓展村务公开的内容。规范村务公开的形式、时间和基本程序。设立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多种渠道听取和处理群众意见。进一步强化村务管理的监督制约机制,保障农民的监督权。加强对农村集体财务的审计监督。推行民主评议村干部工作制度。建立和完善村干部的激励约束制度,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

(3)创新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机制。选拔和委派大学生当村干部,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各种渠道选拔农村干部,发挥大学毕业生村官作用,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水平。

三、全面小康阶段苏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制度创新

江苏省是全国的经济强省,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苏南、苏北区域统筹协调发展阶段,省、市财政大幅度增长,财政对苏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转移支付逐年增长。从苏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地方政府推动行为看,制度创新尤其重要。

1.创新苏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公共财政投入制度

公共财政投入是苏北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其数量逐年增长和成效显著。着力推动苏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公共财政投入制度创新,是实现苏北全面小康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指标的发展目标需要。

(1)增加对农村生产发展的公共财政支持力度,创新公共财政对农村投入的使用机制。目前实行的种粮和农田基本建设公共财政补助,使苏北农民享受到全国和江苏经济发展的成果。对这一惠农的公共财政补给办法,宜实行按实际农地种植者不按承包者种植面积补助办法,以真正提高“务农”农民经济效益。

(2)增加种植业“大户”(家庭承包农场)进行科技培训和苏北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公共财政扶持资金。主要用于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和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3)创新苏北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产品的财政投入制度。一是加大对苏北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对农村学校的帮扶教育救助制度。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对重要文化活动和文艺产品给与公共财政补贴。加强乡风文明活动设施建设。加强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支持完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室履行公共卫生服务职能,逐步将农村文化设施、科技服务、资源环境保护等纳入公共财政的支持范围。

(4)推进公共财政对苏北农民生活宽裕转移支付的制度建设。一是从制度上保障苏北农民得实惠,享受江苏经济发展成果。二是建立苏北农民生活宽裕得到省、市级公共财政转移支付量随财政收入增长而增长的保障制度。三是建立省、市级财政转移支付对苏北农民生活宽裕效果评价制度。

(5)创新乡风文明建设的公共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建立确保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投入的公共财政支持体系,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省级公共财政要将每年新增财力对教育、卫生、文化等公益性“产品”投入向苏北农村倾斜,苏北各级政府也要将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投入的增幅要大于财政收入增长的幅度。省级公共财政要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对外地到苏北举办社会事业的投资者给予投资补贴(奖励)。

2.着力政府推动苏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行政发展和政府推动的制度创新

江苏省人民政府成立苏北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和支持苏北发展政策的行政发展,使苏北获得政府推动后发优势。江苏省实施推动发展苏北战略,发挥苏北地方政府推动作用应主要推动行政发展制度创新。

(1)完善苏北发展协调小组办公室的职能。建议在苏北发展协调办公室中设立苏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协调机构。可以在淮安市区设置苏北发展政府协调机构,隶属苏北发展协调办公室领导。设立相应机构,完善其职能,通过行政发展推动苏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制度创新意义,其效果不可低估。

(2)完善省政府支持苏北发展政策。政策创新是制度创新的核心,是有效推动苏北发展的重要动力。实施苏北农村信用社高于苏南农村信用社农村贷款额的政策,为苏北农村发展相对增加资本来源。这就使苏北农村获得资本增长的政府政策创新的行政发展推动优势。

(3)省政府对苏北经济薄弱市、县财政转移支付政策。财政转移支付是对苏北的“资本”投入。这种“资本”投入对于苏北经济发展具有加速作用,是苏北获得政府行政发展推动优势。

(4)广泛吸引社会投资,建设和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政策。制定实施优惠政策,加强招商引资,鼓励工商资本、外商资本和民间资本投资苏北农村社会事业。动员社会各方力量,鼓励城镇有关部门和农村开展共建活动,扶持发展教育产业和文化产业,形成集体、社会、个人多元投入的新格局。整合、利用和管理好苏北农村社会主义乡风文明建设资金,保证重点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