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这样教孩子最有效
21193400000040

第40章 培养成就一生的好习惯(1)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的重点在‘育’,所谓‘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一位西方学者指出: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一定要让他选择好习惯,放弃不良的行为和嗜好。

一定要注重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天,一位睿智的教师与他年轻的学生一起在树林里散步。教师突然停了下来,并仔细看着身边的4株植物。第一株植物是一棵刚刚冒出土的幼苗;第二株植物已经算得上挺拔的小树苗了,它的根牢牢地盘踞到了肥沃的土壤中;第三株植物已然枝叶茂盛,差不多与年轻学生一样高大了;第四株植物是一棵巨大的橡树,年轻学生几乎看不到它的树冠。

老师指着第一株植物对他的年轻学生说:“把它拔起来。”

年轻学生用手指轻松地拔出了幼苗。

“现在,拔出第二株植物。”

学生听从老师的吩咐,略加力量,便将树苗连根拔起。

“好了,现在,拔出第三株植物。”

学生用一只手进行了尝试,然后改用双手全力以赴。最后,树木终于倒在了筋疲力尽的年轻学生的脚下。

“好的,”老教师接着说道,“去试一试那棵橡树吧。”

年轻学生抬头看了看眼前巨大的橡树,想了想自己刚才拔那棵小得多的树木时已然筋疲力尽,所以他拒绝了教师的提议,甚至没有去作任何尝试。

“我的孩子,”老师叹了一口气说道,“你的举动恰恰告诉你,习惯对生活的影响是多么巨大啊!”

我们的习惯就像是故事中的植物一样,幼苗很容易拔除,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是根深蒂固,越是难以根除。故事中的橡树是如此巨大,就像是积久形成的习惯那样令人生畏,让人甚至怯于尝试改变它。还有值得一提的是,习惯与习惯之间也存在着不同,其中有些习惯比另一些习惯更难以改变。不仅坏习惯如此,好习惯也不例外。也就是说,好习惯一旦养成了,它们也会像故事中的橡树那样,忠诚而牢固。习惯在这种由幼苗长成巨树的过程中,被重复的次数越多,存在的时间也就越长,它们也就越难以改变。

我们周围有很多的人,日常生活中,生活得平平淡淡,事业上举步不前,可是看到别人取得巨大成就时,往往会羡慕他们的高智商、天赋,或者认为他们天生就具有出色的处事风格。真的是如他们所想的那样吗?我们不妨先看看被人称为高智商的玛丽大夫的故事:

玛丽是美国非常有名的一个牙科大夫,人们都认为她具有很高的智商。事实上,玛丽大夫并不比大家智商高。让玛丽取得比别人更高成就之处,就在于玛丽大夫养成了这样比别人更好的习惯:

每天早晨起床后,洗漱完毕,都会在吃饭前坐在早餐桌旁,翻一翻有关医疗和牙科研究的杂志。久而久之,这一习惯就发挥了作用,玛丽大夫变得更为博学,更富经验,也更专业。这在一般人看来,玛丽大夫似乎就显得比其他大夫的智力水平高一些。不过,不论聪明与否,都不会妨碍玛丽大夫比其他大夫更有能力,因为玛丽大夫拥有一个比别人更容易取得成功的好习惯。

千万不要认为只有具有天赋的人才能取得成功。萨拉萨蒂是19世纪西班牙最伟大的小提琴家,他曾被媒体称为天才。对这种说法,萨拉萨蒂极为不满,他说:“天才!37年来我每天苦练14个小时,现在,有人叫我天才!”萨拉萨蒂自己很清楚地知道,并不是什么天才或天赋造就一个时代最杰出的小提琴家,自己所取得的耀眼辉煌成就,所依靠的是自己勤奋刻苦的习惯——每日坚持不懈地练习。而这往往是人们所忽视的。

或许有人认为一个人具有怎样的处事风格也是天生的,是父母遗传的,好和不好都命中注定。不过这只说对了其中的一小半。的确,人的所有性格特征的基础是来自遗传,但是,除了先天的素质之外,一个人的处事风格在很大程度上深受环境的影响。

一位西方著名的学者指出,成功人士的日常行为规律一般都是基于良好的习惯之上。成功的运动员、律师、医生、企业家、音乐家、销售员、作者等各个领域中的杰出人士,以及所有专业领域中的佼佼者,在他们的身上你都能发现这样一个共性,那就是他们都具有良好的习惯。正是这些好习惯,帮助他们开发出更多的与生俱来的潜能,使他们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辉煌的成就。

成功人士并不见得比其他人聪明,他们却比一般人更有教养,更有知识,更有能力;成功人士也不一定比普通人更有天赋,他们却训练有素、技巧纯熟、准备充分;成功人士不一定比那些不成功者更有决心或更加努力,他们却具有比一般人更为坚定的决心和更为奋进的努力,同时他们办起事情来也比别人更有效率,更具条理——所有的这一切,都是良好的习惯所带来的!

几年前,当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聚会之时,记者问一位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地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回答,直接明了地讲明了儿时养成良好习惯对人一生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说:“人之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有大部分是在幼年时养成的,所以在幼年时代,应该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但是习惯不是一律的,有好有坏。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则终生受其累。”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就是小时候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天生的一样牢固。近代英国教育家洛克在其《教育漫话》中说道:“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就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它们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以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作用了。”

一个人在小时候培养一些好的习惯,将会给他带来终生的无穷收益。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早在公元前350年便宣称:“正是一些长期的好习惯加上临时的行动,才构成了美德。”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良好的习惯要从小养成,中国有句古话“慎之于始”,就是这个意思。如婴儿初生的时候,假使大人不放他在床上而抱在怀里睡的话,不消一个星期,就会养成要睡在怀里的习惯。又如小孩子的大便,假使没有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的话,将会影响他的身心健康。要养成这种定时大便的习惯必定要天天使他这样做,久而久之习惯便养成了。不过,在这种习惯没有养成之前,不能够有例外,即使大人在那时候有了别的事情,也不要忽略这种事情。

还有一点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教育的环境,一个好的习惯养成,父母是负有很大责任的,像父母的言行、暗示,对于儿女的习惯形成有极大的影响,因为父母与小孩在一起的时间长久,一举一动都很容易使小孩子模仿,其他在小孩子周围的人,也要影响到小孩子的习惯。所以,环境的教育对于习惯的养成,是有密切关系的。

掌握培养孩子好习惯的原则和方法

每一个家长,都必须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不只是生理上的习惯,而且是心理上的习惯。要养成生理和心理上的习惯,不但要“慎之于始”,而且要“慎之于终”。有恒地继续下去,就会让孩子受益终生。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家长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掌握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几个主要原则。

①关键期原则。

孩子的发展是指身心的生长和变化。这种发展主要受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主要是后天教育的结果。关键期又称敏感期,是指个体在发展过程有一段特殊时期,其成熟程度最适宜于学习某种行为。就习惯而言,幼儿期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从生理上讲,7岁孩子的脑重约1280克,基本上已经接近于成人的脑重量(平均为1400克);大脑皮层结构也日趋复杂化。神经纤维的髓鞘化也逐渐完成,这使得神经兴奋的传导更加精确、迅速。总之,幼儿期对习惯的培养来说,基本上已具备了生理基础。从心理上讲,进入幼儿期,游戏成为幼儿的主导活动。孩子不论是在探索未知、和伙伴玩耍,还是在初步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都需要伴随其行为,在行为中对幼儿来说都有无数个第一次。从行为习惯来说,首先建立什么样的条件联系,这是非常重要的。

②差异性原则。

每个人的遗传基因和后天的家庭、环境、教育都有所不同,这就造就了人与人之间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具体来说,人与人之间在气质类型、个性结构、认知风格、智力水平等方面均有差异,所以在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培养过程中一定要关注个体的特点,不能使行为习惯的训练成为机械的固定模式。

③一致性原则。

习惯的形成需要一定时间,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在一个阶段内,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和学校是否一致,家里成员对孩子的要求是否一致,都会影响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因为孩子还缺乏判断力,成年人对他要求不一致,会让孩子不知该怎么做,难以形成良好的习惯。

④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一方面可以是人的心理过程的知、情、意、行的整体性。知可以看作为一种认识,情是情感,意是意志,行是行为。另一方面是孩子生活、学习的整体性,也就是要把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放在正常的生活中来进行。

(2)寻找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突破口。

在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时候,不要着急,更不能一味地唠叨或者强制,而要想点儿聪明的办法。不管什么方法,重要的是这种方法是温和的,是能够真正引导孩子的精神和心灵的。

要找到合适的突破口,父母要注意下面几点:

①了解孩子,要有针对性。这是寻找突破口最重要的一点。正因为孩子千差万别,各有不同,因此,父母在寻找适合孩子的方法时,才需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环境、心理特点、性格等。这样,才能找到适合孩子的办法。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比如,有的孩子不爱洗手,不讲究卫生,父母怎么说可能都没有用。可是,这个孩子特别喜欢看科幻故事,这时父母就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帮孩子找一些和卫生知识有关的科幻故事,让孩子在满足需求的同时获得知识。

②用孩子的特长作为突破点。有个中学生,特别爱玩游戏机,曾经因为玩游戏而和父母吵过很多次架。母亲吓得不敢回家,只要她一回家,孩子就逼着她给钱,不给钱儿子就要哭闹。后来,这位母亲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开始和儿子一起玩游戏,在玩的过程中悄悄引导孩子和高手比赛。当儿子有不懂的知识时,母亲为儿子买来电脑书籍。久而久之,儿子转了方向,游戏已经不是他的最爱,设计游戏程序反而成了他的爱好。不仅如此,儿子还慢慢成为一个电脑软件高手。因此,父母要寻找突破口,就要仔细观察一下,孩子的热点是什么,兴奋点在哪里。

③找到突破口以后,父母还要放下架子。引导孩子的关键,在于父母和孩子心灵上的平等。如果父母一直摆出教育孩子的姿势,即使你找到了突破口,也无济于事。因为在孩子看来,你还是要教训他,要把他这样或那样。因此,父母要先放下架子,不妨和孩子一起做一些他喜欢的事情。在做的过程中,默默引导孩子。父母可以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藏起来,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

④把引导和训练结合起来。习惯培养毕竟是具体行为的体现,因此,的确需要父母对孩子进行必要的训练和强制。在一定时期,光引导孩子是不够的,看到孩子出现某些不良行为习惯时,还是要及时进行强制改正。父母要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进行,必要的强化训练不能少,巧妙的引导教育也很需要。

(3)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①潜移默化的榜样教育。

孩子最早接受的教育是对生活环境中接触最多的人的模仿。模仿是孩子最早的学习方式,父母如何待人、如何做事、如何学习等行为,对孩子来说,就是一本没有字的生动教材。所以,父母的良好习惯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主要前提。父母对人热情、诚恳、文明礼貌,孩子就不会对人冷漠、粗鲁;父母爱读书,经常看书,逛书店,孩子也会爱看书。

有位母亲平时说话声音很大,一次她女儿和她说话声音也特别大。母亲问:“跟我说话,嗓门为什么这样大?”女儿的回答是:“跟您学的。”

一位刚上幼儿园小班的男孩,中午午睡时总把脱下的外衣叠得很整齐。当老师表扬他时,他说:“我妈妈每次睡觉时总把衣服一件件叠得很整齐,放在一边。”可见,父母的言行在无形中构成了孩子学习的榜样,这是不可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