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这样教孩子最有效
21193400000042

第42章 培养成就一生的好习惯(3)

历史上一切有成就的人,无一不是善于挤时间的能手。巴尔扎克在20年的写作生涯中,写出了90多部作品,塑造了两千多个不同类的人物形象,他的许多作品成了世界名著。他的创作时间表是:“从半夜到中午工作。就是说,在圈椅里坐20个小时,努力修改和创作。然后从中午到4点校对校样,5点钟用餐。5点半才上床,而到半夜又起床工作。”有时手指写得麻木了,两眼开始流泪,太阳穴在激烈跳动,他喝一杯咖啡,又继续写。有时,他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他曾经一夜写完《鲁日里的秘密》,三个通宵写好《老小姐》,三天写出《幻灭》的50页开头。

有一次,他写作了十几个小时,实在支持不住了,就跑到朋友家,一头栽倒在沙发上,请朋友一小时后叫醒他。后来,因误了时间,气得他大发脾气。

巴尔扎克说,写作是“一种累人的战斗”,就好像向堡垒冲击的士兵,精神一刻也不能放松。一些传记家介绍说:“每三天,他的墨水瓶必得重新装满一次,并且得用掉十个笔头。”

和巴尔扎克一样珍惜时间的牛顿、居里、爱因斯坦、爱迪生等都是一些连坐车、散步、等人、理发时间都用于思考问题的挤时间的专家。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有这样的诗句:“竹中一滴曹溪水,涨起西江十八滩。”汇涓涓细流以成大海,积点滴时间以成大业。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由量变到质变的。“点滴”的时间看起来很不显眼,但这些零零碎碎的时间积累起来却大有用场。

史书上记载了陶宗仪“积叶成书”的故事。陶宗仪是元末明初人。他在江苏松江做乡村教师时,亲自耕田种地,休息时,常把自己的治学心得、诗作、所见所闻,随手写在摘下来的叶子上,放进一个瓮里,满了就埋在树下。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装满了十多瓮。后来,他将这些瓮挖出来,将叶子上的文字摘录、整理。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共有30卷的《辍耕录》。

只要我们养成了良好的利用时间的习惯,把点点滴滴的时间都充分地利用起来,就会发现,在日常生活中,时间还是很有潜力可挖的。

孩子能不能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与他的学习效率有很大的联系。一个不珍惜时间、无法合理安排时间的孩子,往往缺少自我控制的能力,缺乏不断前进的动力。如果父母在早期教育中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利用时间的习惯,就等于给了孩子知识、力量、聪明和美好的开端。因为善于利用自己时间的人,将会获得高效率的办事效果,也是最能出成绩的人。

孩子并没有多么强的时间观念,他们往往不能按问题的主次和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安排时间,而是凭自己的兴趣来安排时间,结果不但造成了不必要的时间浪费,而且还会影响处理许多事情。因此,在孩子不善于利用时间时,父母应该运用一定的方法帮助孩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1)让孩子正确认识时间的价值。

一个孩子对时间并没有什么概念,也不知道时间对于他来说有什么用处,当然,他也就不会去珍惜时间。因此,父母应该通过某些事情或是通道来告诉孩子时间是最宝贵的,不要浪费时间;还要告诉孩子时间是永远不会停留的,应该及时抓住时间;更应该让孩子知道,时间是神圣的,不要故意浪费时间,否则将会受到时间的惩罚。

对于时间来说,我们都像赶车的人。提前做好准备,准备迎接,准备利用,一点也无法改变。在时间的轨道上,我们只能调整自己的节奏、航向,以一种更积极的态度去利用时间创造更大效益。对于流逝了的,你纵然捶胸顿足、扼腕痛惜、也无济于事;唯一有效的做法,就是学会提前调整自己,把握自己,学会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时间。

(2)让孩子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

孩子有着非常随意的心理,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也比较差。因此,父母一定要坚持让孩子养成有规律的作息习惯。良好的作息习惯是养成时间观念的前提。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张作息时间表,什么时间起床,洗漱要多长时间,吃早餐要多少时间,放学后先做什么,然后做什么,几点睡觉等,都可以让孩子作出合理的安排。只有把作息时间固定下来,形成习惯,孩子才能对时间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才能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

(3)指导孩子合理安排做事情的顺序。

孩子往往分不清自己要做的事情的重要程度,他们的事情往往是由父母和老师来安排的。这是造成孩子不善于利用时间的一大原因。事实上,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要做的事情与自己的关系,才有可能把这些事情都处理好。父母可以指导孩子每天把自己要做的事情按照重要程度和紧迫程序排列顺序。

(4)教孩子有效利用时间去学习。

每个人都有生物规律,孩子也是如此。孩子常常会有这种感觉:在相同的时间段,心情好的时候学习效率就高,情绪不稳定的时候,学习效率就低;在一天当中,早晨和夜间学习效率高,下午和傍晚学习效率低。可见,孩子的学习往往存在一个最佳学习时机。当然,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又有所不同,有些人早上学习效率高,有些人晚上学习效率高。父母可以让孩子注意观察自己的特点,掌握自己的最佳学习时间,然后把重要的学习内容安排到最佳时间里去学习。

(5)在固定的时间看同一科目。

要提高效率,就要讲究定时性原则,养成定时学习同一科目内容的习惯。

根据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原理,如果在固定的时间、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看同一科目的书籍,那么,每当打开书本,大脑的有关部位就会不由自主地兴奋起来,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如每天早上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背外语单词,时间久了,可增强记忆效果。就像每到吃饭时间,人的唾液和胃液照例要分泌一样。所以,什么时间做作业、预习、复习,什么时间阅读课外读物,什么时间听广播、看电视、参加文体活动,星期日怎样安排,都要尽量固定。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定规、松松垮垮、起居无定;生活散漫、学习不定时的人,在学习和事业上能取得显著的成效。

(6)避免不必要的干扰。

对于没有时间观念的孩子,父母尽量不要干扰他的学习,孩子的书桌上尽量不放平日他最感兴趣的非学习用品。家中不要有太多的噪声,要给孩子提供一个相对安静的学习环境。父母也不要陪读或监督,只需在孩子学习结束后进行检查,一是看孩子是否按规定的时间完成作业,二是看孩子完成的作业的质量如何。如果孩子已经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父母就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当孩子没有按规定去做时,父母则必须给予应有的惩罚。

(7)让孩子学会劳逸结合,注重效率。

学习与适当的文体活动、休息与睡眠相间,既能消除大脑疲劳,又能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列宁写信告诉他的妹妹说:“你每天一定要抽出一至两个小时散步,这样埋头用心做功课会损害健康的。”列宁学习疲倦了,就打秋千、散步;爱因斯坦在工作之余是弹钢琴、拉小提琴,还用望远镜遥望星空;梅兰芳练艺之余,爱养鸽种花;恩格斯既是伟大的思想家,也是远足、骑马、击剑、游泳的爱好者;马克思钻研理论疲倦了,就做数学题……大家是有所启发的。每个孩子都可以将一两次课外活动项目或学科学习交叉进行,以求高效。

重视对孩子良好兴趣的培养

古今中外众多的教育家都充分肯定了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爱之者,爱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文学作家孟瑶说:“习惯培养兴趣,兴趣支持习惯。”

兴趣是人对客观现实的特殊认识倾向,具有稳定性,对主体带来欢乐、满意等情绪体验。高尚的兴趣与良好的习惯培养是紧密相关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努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兴趣,对于他们以后的成才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要重视对孩子的兴趣进行培养。

(1)要培养孩子高尚的兴趣倾向。

凡是有利于身心健康和社会发展进步的事物,都可以培养孩子对它们的兴趣。这样,孩子在老师和家长的教育和鼓励下,他们可能很快对自己接触到的事物产生兴趣,从而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地去寻求关于这一方面的知识。

(2)要认识到爱好不等于兴趣。

不少家长把“兴趣”和“爱好”两个概念等同起来,发现孩子爱好某一事物时,就认为他对其产生了兴趣。其实不然,刘嘉认为,这两个概念有区别,家长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把它们区分开来,才能有效地对孩子兴趣加以引导和培养。

在这两个概念中,“爱好”的范围很广,所含感性因素偏多;而兴趣是人们对某一事物高层次的需求。就比如有些孩子喜欢看电视,这只能说他爱好看电视,而非兴趣。所以,家长培养孩子的兴趣要多样化,但不能太滥,要让孩子专心致志地集中到一两门主要兴趣上,而把其他的兴趣作为一般爱好就行。

(3)创设有利环境,培养良好兴趣。

家长要尊重儿童的自然发展规律,为儿童的充分发展提供条件,儿童的潜能如同种子,只要有适宜的外部条件,它就会生根、发芽、长大。环境是孩子萌发兴趣的基地,因而家长要多制造机会,创设环境让孩子接触,培养他们的兴趣。说不定在给孩子一支蜡笔、一架琴的瞬间就造就了一位艺术家呢!

此外,扩展视野对发现兴趣很重要。孩子如果没有机会接触世界上各种奇妙的事物,他们很难对外界发生兴趣,父母也就可能很难找出孩子的兴趣。因此,父母应该创造机会扩展孩子的视野。比如,当发现孩子遇上了一些令他双眼发光的事物时,这种兴趣就值得培养,父母应该鼓励他们去探索。

(4)注重开发潜能,培养所长。

每一个正常人都具备多种潜能,只是发展的程度和组合的情况不相同。如果在早期能发现其潜能的长处与不足,并适度的发展或弥补其能力,就能帮助他发展个人潜能,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因而早期教育非常重要,开发潜能、培养兴趣多是在幼儿时代。家长应注重引导,孩子是自己塑造自己的,要让儿童自己开发自己的潜能,体现儿童的主体地位和家长的主导作用,侧重培养孩子的真正兴趣爱好。

有的小学生可能兴趣十分广泛,集邮、电脑、弹琴、练武术、打乒乓。家长要注意引导孩子时间有限,参加的活动过多,会分散自己的精力。一个人要在广泛的兴趣基础上有一个中心兴趣,在这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取得更系统、更深入的知识。这样,可以避免顾此失彼,一事无成。也应避免兴趣不稳定,变来变去,总是没常性,也会白白耽误宝贵的时间。

(5)要让孩子建立合理的兴趣结构。

孩子既要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又要有集中的兴趣点。广泛的兴趣可以开拓思路,扩展知识面,丰富生活,扩大视野;而中心的兴趣和爱好,可以使人在一定时期内很大程度上集中精力于某一事物,从而也更容易出成果。在兴趣结构问题上,我们强调既要广博,又要有所偏重。“博中有精”这两方面可以说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任何一个方面的进步和发展,都会推动和促进另一方面的进步。

(6)一定要特别注意兴趣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因为如果只是凭着小孩子的单纯的好奇心理去观察一件事物,随着见识的增多,而见多不怪,这也很难出什么结果。只有对事对物保持长久的兴趣,才能对其进行认真的、深入地研究,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做出一番成绩。

家长一定要注意保持孩子兴趣的稳定性。如果对于任何事情都是三分钟热度,今天喜欢跳舞,于是四处翻资料,拜名师,甚至夜不成寐,勤学苦练;可是明天又觉着有人背着画夹到处“写生”很不错,于是把跳舞的事丢到爪哇国去,赶紧买纸买笔,四处学画,没过几天,便兴趣索然,沮丧而归;之后,又对文学产生了莫名的崇拜,一头扎进书海里……这样今天东,明天西,整天忙忙碌碌,连自己也闹不清楚自己到底喜欢什么,这样的兴趣和爱好从何发展?就更不用说促进培养良好的习惯了。

当然,我们说兴趣和爱好要有持久性和稳定性,并不等于说,一个人一旦确立了对某一事物的兴趣,便再也不能转移他的方向,即使自己觉得无味、没趣,也要硬着头皮走下去。这样,也是同样地不利于人才的成长的。我们说的兴趣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是指人要根据自己的条件来确定自己的兴趣和方向,但是,随着你对自己所从事的事情的研究不断加深和了解,你也可能发现自己当初就是错的,实际上自己的选择并不真正地适合自己。在这种时候,我们还是要当机立断,及时地中止自己的错误选择,而去重新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重新考虑自身的条件,从而以求从别的方面来发展自己。

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人们常说:“习惯成自然。”然而这“自然”也是有两重性的。比如,人只有从小养成好习惯,长大后才能做个好人;如果从小就养成了坏习惯,长大也难以做好人。再如,学习方面只有养成了勤奋的好习惯,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只有养成了爱钻研的好习惯,才能有真正的知识和见识;生活上只有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才能一生不铺张浪费。

人是一种习惯性的动物。无论我们是否愿意,习惯总是无孔不入地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少有人能够意识到,习惯的影响力竟然如此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