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民办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
21239800000014

第14章 我国民办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历史与现状(2)

4.2 现状分析:民办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调查

任何事物的存在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的。民办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由于是针对人的活动,是以培养人为终极目标的,又因人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更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这些复杂性和长期性从很大程度上讲,就导致了管理活动不可能完全按照人的主观要求来发展,很多时候人的主观意识还会阻碍管理活动的进行,从而使管理活动“实然”状态与我们希望的“应然”状态不相符合,从而产生亟待我们去解决的问题。

4.2.1 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

4.2.1.1 学生的本质属性

正视学生的本质属性是认识民办高校学生特点的前提。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教学活动中最不稳定、最复杂的因素。学生从本质上来看是具有多元化的个体,但是不管从哪个层面上来研究,他们都具有相当显著的特征。

(1)学生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人

人的潜能是一个很大的资源空间,而且这些潜能一旦被挖掘,便会带来势不可挡的影响力。每一个学生在身心方面都是可以塑造的,都具有发展的潜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促进人的发展,而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发掘学生的潜力。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在他们身上所展现的各种特征都还在发展变化趋向成熟的过程中,并不是已经到达了发展的顶峰和终极,他们潜在的能力是不可估量的,他们就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还没有完全释放出他们的热量和能量。学生从入学到毕业这一时期,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在周围的环境影响下发生着变化,还显得不够稳定,属于逐渐地由不成熟过渡到成熟的阶段。在这一过渡过程中,学生的很多方面都潜藏着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

(2)学生是需要发展的人

学生对发展的需要包含了很多方面,有心理的和生理的、认知的和情感的、道德的和审美的,等等。“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最初的个体更多地体现了自然的属性,是一个自然人,它只有完成了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这一过程,才能成为一个社会人。”因此,学生个体并不是单纯的自然人,他们需要从自然人转变为更复杂的社会人,也就对社会提出了发展要求。而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动力是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一矛盾运动是个体和客观现实之间相互作用的反映,是通过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的。所以,作为学生个体,需要通过与之密切相关的教学活动来习得自己所要获得的一切知识,需要通过教育这么一个特殊环节来获得自身的发展。当然,“在活动中,个体不断作用于客观现实,日益深入地反映客观事实的特性和关系,使个体形成一定的发展水平。客观现实也不断作用于个体,对个体提出新的要求,这些要求反映在个体的头脑中,转变为个体的需要”。在这一需要的驱动下,学生个体势必将自身的活动和客观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相互影响。也正是通过这样的一种教育活动,学生个体的需要才得到了满足,自身也得到了提高。

(3)学生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

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不尽相同,都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每一个个体看似有着与同龄人相似的背景或共性,却隐藏了诸多的差异。因此每一个学生来到学校,除了希望获得更多的知识外,还对这个新环境中的人和事物充满了憧憬和期待,是带着情感加入到这个“大家庭”的。抹杀了任何一个人的独特个性,就等于剥夺了他的创造能力,否定了其存在的个人价值。学生的独立个性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和源头,肯定、鼓励并发展学生的个性,以不同的标准去要求和衡量不同的学生,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提倡重视学生的独立个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使学生能够更自觉、更主动地提高自身各方面的修养。同时,学生的个性和闪光点得到了赏识,激励了他们以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上的难题、生活中的逆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尊重学生的人格和独立个性,实质上就是尊重差异、尊重创新。

(4)学生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

人的本质属性中最典型的是社会性,因此无可非议学生也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学生和其他的社会人一样,都会和社会产生密不可分的联系,他们是社会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分子,作用于社会也对社会起一定的反作用。学校教育和社会始终都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作为学校教育对象的学生,同时也是社会的成员,他们必须调整好这一双重身份,不可顾此失彼,否则都将陷于孤立。当前所倡导的终身教育、继续教育等教育理念,正是教育和社会需求相结合的反映。

4.2.1.2 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

(1)自信心相对不足,缺乏良好的自我效能感

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公办高校一统天下的局面,民办高校发展历史较短,加上民办高校在自我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过一些问题,致使民办高校在社会认可度、办学水平、政策环境等各方面与公办高校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就容易造成民办高校学生在进入校园后会产生“低人一等”的感觉。这种仅仅因为没有考上大学而弥漫在民办高校大学生心头的所谓“等级”阴影一时间难以消除。同时,他们也因此而表现出了强烈的学习动机:一方面肯定自我,相信自己通过民办高校的学习深造,同样可以获得高等教育的文凭,有光明的发展前途;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是民办高校的大学生,上的是“三流”的学校,处处受人歧视,因而底气不足、思想包袱沉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既有对新生活的向往,又有对未来的担忧;既有对往日时光的依恋,也有对现实的不知所措;既满怀信心,又常常迷惘、困惑,怀疑自己;既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关心和指引,又不愿他人介入自己的个人生活。这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使得部分学生入学之初良好的学习动机及行为往往因经受不住一时的挫折和失败而未能长期坚持下去,进而导致其思想迷惘、生活懒散、自暴自弃,甚至以“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度日。

(2)自尊心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民办高校的学生,一方面因过于自卑而表现出极强的自尊心。这在学习上就表现为:无法正视自己在学习方法、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的失误与不足,他们希望得到老师、家长的肯定、理解、支持和指点,但又不肯承认自己的不足,不愿接受他人的批评。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上部分人对民办高校学生的歧视,作为民办高校的大学生,他们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缺乏自信心。这在学习上就表现为:经受不住失败的考验,一旦考试成绩不合格就会自暴自弃,产生厌学情绪,出现旷课、迟到、早退、逃学或中途退学等现象。造成民办高校学生学业成绩不理想的真正原因,就在于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待学习,他们大多仅凭一时的冲劲或考试前的突击。然而学习贵在持之以恒,贵在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而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必要的。

(3)自律性差,缺乏对事物的甄别力

与公办高校的大学生一样,民办高校的大学生也正处在智力开发的黄金时期,在智力发展水平上,两者没有显著差异。但民办高校的大学生的确存在着学习成绩不良、思想道德滑坡的现象,根源就在于他们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自律性较差。入学后,他们什么都想学,又什么都没学好;什么事都想做,又什么也没做好。很多学生由于经受不住各种娱乐活动的诱惑,盲目地、过多地参与课外娱乐活动,整天为组织各种活动而忙得不亦乐乎,从而耽误了自己的学业。

(4)依赖性强,抗挫折能力较差

目前,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多是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学生在艰苦朴素作风、劳动观念、抗挫折能力方面相对较弱,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在入学之初,他们会因为离开了原来熟悉的环境,面对新的大学生活和陌生的环境而产生许多新奇和美好的幻想。但是他们很快就会发现,大学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完美。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彼此之间语言、生活习惯、行为方式都不一样,他们的性格、爱好也迥然不同。这就使他们很难找到值得自己信赖并且可以倾诉衷肠的知心朋友,时间长了,容易造成思想封闭与心理障碍。同时,他们理想中的大学与现实的差距也给他们带来了生活上的压力与学习上的阻力。所有这些,都成为了压在民办高校学生心上的巨石。

(5)思想活跃,积极参与学校管理

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多才多艺者比较多,社会活动能力和参与意识比较强。对学校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以及院系学生干部的竞选等表现出极大的参与热情,但功利性色彩浓厚,缺乏务实精神。他们入校以后,获得了相对独立和自由的锻炼环境,成人感迅速加强,迫切希望在思想、行为、心理等方面表现出自己的个性。相对于公办高校的学生而言,民办高校的学生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对学校管理的参与程度比较高。这是因为“以学养学”是民办高校发展的根本经济保障,他们明白,自己掏更多的钱上学,学校就有义务提供高质量的师资和高水平的管理服务。他们对于任课教师有比较灵活的选择余地,对于不称职的教师,他们可以向学校提出更换的要求,这在客观上有效地促进了民办高校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平的提高,形成了良性循环。

(6)职业意识较强,就业信心缺乏

民办高校的学生从踏进校门时就清楚地认识到就业的机会必须自己创造,因而在就业方面自主意识很强,与普通高校大学生相比,他们更能主动地接受社会招聘,进行双向选择,提前进入人才市场,对工作也不太挑剔,不需要心理调节过程,其社会化、职业化进度普遍比普通高校大学生要快,这一点也已被众多的用人单位所肯定。但是,目前国家对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择业范围,社会对民办高校毕业生的认可程度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此,他们渴望平等,希望社会能给予他们一个相对公平的就业竞争环境,这便使他们对自身缺乏足够的信心,这种矛盾与困惑加剧了他们对学习目标的疑虑。

由此可见,民办高校的学生在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形成了自身的一些特点,优势与弱点并存,因而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困难重重。但是作为新生事物的民办高等教育,其学生管理尚处于摸索阶段,无成熟的经验可资借鉴。要提高民办高校学生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就必须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即所谓“如果教学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

4.2.2 民办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现状调查

4.2.2.1 学生管理模式

在我国,民办高校的类型主要有“公办民助”、公办学校的“二级学院”、独立学院等。这些民办高校大多采取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的学生管理模式。所谓的封闭式管理,即学校制造一个相对隔离的教学环境——封闭学校,并在此实施教学活动,学生的一切活动都在校内,严禁外出。有些民办高校还在封闭式管理的基础上演变出军事化全封闭的管理。民办高校要采取封闭式学生管理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封闭式管理是否科学?是否适合当今大学生?是否完全适应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培养?学生们是否接受这种管理?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云南大学滇池学院、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昆明医学院海源学院5所民办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采用直接采访和问卷调查两种形式。调查对象分学生、教师和家长三组,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对学生的调查

学生对某种管理模式的认可不因自身的年龄、性别、来源区域、家庭出身、所处年级、专业等产生分化,学生主要根据自我个性发展和能力提高来确定某种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接受问卷调查的500名学生中,分18~23岁6个年龄段,大一到大四四个年级,来自干部、教育(科研)、工人、农民、私营5种家庭,城市和乡村两种环境,来自22个省份。通过统计分析,学生中不接受封闭式管理的学生在年龄、区域来源、家庭出身等三个方面所占的比例分别达到全体学生的92%、88%和85%。在个体采访中,学生认为学校要相信学生,对学生的管理不能用压制的手段,要从正面肯定、激励学生,让学生自我管理,管理的效果一定会很好。而不要以批评压制为管理手段,来打击学生的信心。一个同学动情地说:“我们不需要同情,更需要尊重;不需要怜悯,更需要信任;不需要教训,更渴望交流;不需要管制,更希望自理”。不可忽视的是,仍有一小部分学生愿意接受封闭式管理。他们认为,实行封闭式管理较适合当今大学生,它能使大学生逐渐养成自觉意识,提高自己的自制力。就像自由和约束的关系一样,一个人不能拥有绝对的自由,那样就会损害他人的自由,因此要有一定的约束,才能让更多人拥有自由。

(2)对家长的调查

家长对学生管理模式的认可因区域、年龄、学历等的差异而不同,且区域差异较大。东部地区(安徽、浙江、江苏、山东)的家长认可开放式和封闭式管理的比率分别为71%和29%;西部地区(广西、四川、贵州)的家长认可开放式和封闭式管理的比率分别为41%和56%;有3%的家长认为学校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无所谓。特别是学历不同的家长,对学生管理的要求产生了很大的差别。在不同学历层次里,要求学校实行封闭式、半封闭式或开放式管理的家长都有,要求实行半封闭式学生管理的家长稍多,共45人,占总人数的52.3%。出乎意料的是,所有大学学历(包括大学以上)的家长(共10人)和10名文盲家长对学校学生管理的要求是一致的:实行封闭式管理。在对个体的采访中,文盲家长说,因为他们没有文化,也不知道应该如何教育和管理孩子,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学校上,希望学校严加管理,“棍棒出孝子,严师出高徒”。大学学历的家长说,他们接受的教育程度高,从事工作的要求和压力较大,没有时间去管子女,自然希望学校管严一些。同时,家长对民办高校应该实行的学生管理的要求也出现了矛盾:既要学校严格管理,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又要学校给学生个性拓展更多的个性空间,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次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家长对学校实施的学生管理的要求虽然与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大多成正相关关系,即都希望被教育的主体能够成才。但是因家长们在年龄、地域、从事工作、社会认识等多种因素上的差异,对学校实施的学生管理的要求也就未必完全科学、合理。

(3)对教师的调查

教师认为民办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实施动态管理,形成自己的管理特色,让学生管理走向科学化。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对民办高校进行怎样的学生管理持不同的观点。在150名教师中,20~29岁年龄段的支持开放管理的占16%,严格管理的占4%;30~39岁年龄段支持开放管理的占15.3%,严格管理的占4.7%;40~49岁年龄段支持开放管理的占11.3%,严格管理的占8.7%;50~59岁年龄段支持开放管理的占6%,严格管理的占14%;60岁以上的人支持开放管理的占2.7%,严格管理的占17.3%。在150人中,支持开放管理的占51.3%,严格管理的占48.7%,两者比例相近,但年轻教师更倾向于开放管理,老教师更倾向于严格管理。倾向严格管理的老教师从理论上也知道严格管理对学生来说不是最好的管理方式,但他们又怕学生的综合素质存在较大差异,突然的开放反而让学生无所适从,学生也无法适应突然开放的自由空间而产生其他的负面影响,两者相比较,很多老教师还是选择了严格管理。在这5个年龄段的教师中,都有部分教师担心,不切实际的开放管理会给学生营造“真空”自由,会影响教学质量。因为民办学校学生的学习,在没有完全、科学地实行学分制的时候,在学历文凭考试和自学考试的调制下,仍属于应试教育的范畴,针对这种应试教育,实行封闭式的学生管理所产生的学习效果无疑会好于开放式管理所产生的学习效果。

此外,调查还发现,教师认为民办高校在招生等问题上不能与公办大学平等竞争,生源基础先天不足。学生主要来自低分数考生和落榜群体。生源素质在总体上还无法与公立学校相比,在同一所民办高校里,学生相互间的素质差异也较大。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教师对民办高校应该实行的学生管理观点各异。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封而不死,放而不乱,整体上加强半封闭式管理,同时挖掘学生潜力,引导学生自发组织学习和实践活动。

·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专业项目活动,减轻日常管理的压力。

·从严格规范入手,引导教育,再逐渐过渡到自觉遵守,逐步开放,自我学习。

·学生管理是做人的工作,体现教与学之间的理解与尊重,应增强人性化管理,以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刺激学生对知识的欲望、渴求,而非机械死板地执行条条框框的制度。

·学生管理应突出“严、细”二字。严是各种规章制度要严格执行,具体实施要深入细致,同时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和感情投入,要让学生体会到严是爱、松是害。另外要加强代课教师、班主任和学生间的密切联系,做到教、学、管“一条龙”。

·实行较开放式管理,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学习,营造学校学习氛围,淡化学生在校享受意识。

在调查中,特别是在公办高校从事过教学管理工作的51名兼职教师都持这种观点:封闭式管理随着民办高校的发展,必将淘汰,民办高校现在应该积极发展和培植适宜自己学校的科学、先进的学生管理模式。如果学生管理这方面做不好,今后必将成为阻碍民办高校发展的最大症结。

把以上对学生、家长、教师的调查进行分析,再结合社会、市场和观念认识,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来认识学生管理模式。

(1)学生自我管理,学校开放管理

学生对“你认为当前民办高校应该进行怎样的学生管理”进行回答时,有74%的学生要求自我管理。作为一名大学生,已接近于成人,在认知方面,能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自己认识自己;在情感方面,能自我体验、自我激励、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正确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在意志品德方面,能自我监督、自我控制,使自我和环境协调一致;在行为习惯方面,能自我计划、自我训练、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修养和自我调节,实现自律化,已具备了自我管理的能力。并且,学生在管理的实施中,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参与者,学生这种“双重”身份,使其对管理的认识不同于家长和学校,他们只根据自我个性发展和能力提高来为自己的目标确定某种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

管理的目标是人们预期活动的方向和要达到的结果。学校管理的首要目标是学校能够把学生培养成有特色、高素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成具备新观念,具有创新能力、市场意识、交流合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综合性人才。学校管理的次要目标是学校能够创造良好的学生个性发展空间,实现个性发展的需要。如果学校采取的管理方式连首要目标和次要目标都不能满足,学生一定会全力反抗这种管理,反抗不了就会逃离这个管理的空间;如果学校采取的管理方式能够满足首要目标而不能满足次要目标,学生不接受,但迫于外力(如家长的意愿、做了教育投资等)被迫接受,学生会有逆反情绪;不存在学校采取的学生管理方式满足了次要目标而不满足首要目标的情形,因为首要目标是次要目标成立和存在的前提条件;如果学校采取的学生管理模式既满足了首要目标,又满足了次要目标,学生最易接受,因为学生就是根据它来确定适合自己的管理方式的。学生不接受封闭式管理就是这种管理模式没有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没有从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和表现出自己的个性,个性空间没有得到拓展,虽然能够实现首要目标,但没有实现次要目标,所以学生是被迫接受。学生希望学校采取的管理模式既能实现首要目标,又能促进个性发展。

(2)家长的期望值影响着学校对学生管理模式的选择

在调查中,家长对学生管理的认可产生了很大分歧,其实质是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的不同。期望是一种心理定势,是作为个体行为的动机之决定因素而起作用的。作为社会个体的家长来说,在产生对子女期望的这一具体互动情境中,预期状态最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对社会结构网络中相关角色的意义的领会;二是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对自我的认识;三是对子女的有关理解。家长产生预期的首要来源是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个人的预期状态是以其所生存的社会和文化为参考框架的。在特定条件下,个体组织显要信息导入当下互动情境中行为的预期,也就是说,在预期建构的过程中,显要性的社会信息会被优先选择。

(3)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主导着学校对学生管理模式的选择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运作的民办高校,作为教育产业中的实体,一样追求利润最大化。学校作为管理者,与被管理的学生之间没有利益的制约,学生只是学校与家长之间发生经济关系的中间连接体,也可以说是两者能够达成相互经济关系的载体,真正的投资方是家长。民办高校在市场的调节下,遵从市场规律,完全依靠市场进行运作,追求利润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主体地位在市场的调控下,对学校的活动产生着很大影响,学校也必须遵从市场的规律,不得不接受这种影响。从家长方看,作为投资者,一样希望其投资能在其子女身上取得最大“利润”。家长把孩子送到某所民办高校,是因为他们认为对这所学校的投资(所交学费)能够取得高额回报,即其子女在该校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以此来提高其“含金量”。可是,教育产业和其他产业的不同就在于:教育产业的回报不是直接回报到投资方,而是以其他形式体现在子女身上;投资方投入的是显性的资金资本,而回报的是隐性的概念资本;取得回报的多少具有不确定性,一个家长不能明确自己所能得到的回报达到什么程度,而且,这种隐性资本的获取还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实现,在实现的过程中还会受到学校、学生个体、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家长为了取得最大“利润”,即让学生学到最多知识,依据市场经济原理必然介入对其投入“资金”的管理,这种管理反映到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即家长对学校学生管理的干预。所以在学生和家长都想实现自己选择的管理模式时,学校遵从的是家长,而不是学生,这是必然的,也是市场经济调节的必然结果。

(4)政府政策影响着民办学校对学生管理模式的选择

民办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政府也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政策,这些政策一方面推动了民办高校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对其有所制约。因为政府把民办高校纳入其管理轨道后,政府管理的要义首先是确保教育教学安全,然后是求发展。从民办高校诞生到前期发展阶段,政府一直是这种管理状态。同时,社会群体有些偏颇的社会认识也导致政府对民办高校心存怀疑,政府不得不在这一阶段“严加管理”。民办高校在自身奋发图强、开拓进取的同时,也无不小心翼翼,不敢出半点差错。在此前20多年的发展中,学校就是想采取开放式或其他学生管理模式,政府也不会接受,社会群体也不会接受。所以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仍采取封闭或半封闭式管理,也有政府施加的隐性影响。

(5)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影响着学校对学生管理模式的选择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加入WTO后,高等教育的目标在很多论述中已形成今日的主流共识:既要重视专才教育,又要重视通才教育,把“专”建立在“通”的基础上;既要重视基础理论教育,又要重视实际技能教育、重视组织与交际才能,将知识转化为生产的才能;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创造力,以及懂得自己、把握自己、善抓机遇的能力;通晓世界各国文化,提高包容力,熟悉人与自然的共存共容关系,提高造福社会的愿望与能力。

4.2.2.2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1)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

在我国,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民办高校的重要任务。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和公办高校有着密切的联系,基本上沿袭了公办高校的管理体系。在多年的发展中,我国大多的民办高校建立了以党政为领导,以六支队伍为主体的工作体系,在领导体制上实行“三个层次”,在管理运行上配备“六支队伍”。

三个层次:①决策层——校(院)党委(党总支)。其职责是根据中央的教育方针、教育政策和学校工作任务来规划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负责制订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计划及要求。②执行、管理层——院(系)和思政、工团、学生处等管理部门。其任务是负责实施党委制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计划并加强对实施过程的管理。③执行层——以班导为核心,开展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六支队伍:①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教师。这是一支骨干队伍,直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任务是向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及人文素质教育。②各系专业和公共课教师。他们在上课期间间接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③学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队伍。④辅导员、班主任。他们将面对面地与学生进行交流。⑤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他们帮助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辅导。⑥学生干部。这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队伍。这六支队伍中,教师层面大都是兼职教师。据教育部民办高教委“百所民办高校”的调查统计表明,103所民办高校中,有兼职教师的民办高校占97%,兼职教师有40~80人的有30所,约占总数的1/3。具体到个别省份,兼职教师所占的比例更高。据广东省民办高等学校调查统计表明,在所调查的民办高校教师队伍中,兼职教师占81.8%。此外,思想教育的教师以本、专科学历为主,以广东省民办高校为例,据广东省民办高等学校调查统计表明,在所调查的民办高校教师队伍中,硕士学历的教师占22.7%,本科生学历的教师占68.2%,大专学历的教师占9%。

(2)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民办高校绝大部分学生思想活跃、政治热情高,都比较关心时事政治和国家大事,但对深层次、复杂性问题缺乏本质上的认识。相反,有一些学生政治热情又太低,针对这种现象,政治辅导员应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关心党和国家大事,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据调查,江西民办高校领导非常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内容主要包括: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有专职的辅导员专门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提高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参与意识,使其对社会和生活充满信心。经过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们都积极要求入党,关心中外关系,对“上海世博会、北京奥运会、神舟飞船、三农问题”等国内外大事都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但是仍然有部分学生对国家大事和政治学习兴趣不够浓,政治观念不强。

4.2.2.3 教学管理与学风建设

(1)教学管理状况

教学是高校的工作重心,而教学管理则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是实现大学现代化的必备条件。完善的、高水平的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有力保障,是民办高等学校生存的前提条件。完善的管理体制有利于民办高校提高办学效率以及教学和科研水平;有利于提高师生员工工作、学习的积极性。民办高校教学管理大部分以“以人为本、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培养有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强的技术性人才”为指导思想,奉行“一切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许多民办高校设立了教务处和分管教学的院长办公室,建立了教学管理机制,包括师资管理、教学设计与研究、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质量管理、学籍管理。其中师资管理包括对教师的聘任、教师的进修、教师的科研实践活动和教师的教学活动的管理;教学设计与研究则涵盖了教学计划的制订、学生选课的机制、学院的教学工作指导、教研室的工作、教学改革等;教学资源管理包括对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的管理及维护更新和管理人员的培训;教学质量的管理,其主要是对教学的评价、反馈和改进采取的管理;学籍管理包括学生的成绩和档案管理。

但教学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师资队伍薄弱,主要表现为兼职教师过多(比例高达80%),“双师型”教师缺乏;培养计划难以实行(受学校财力、物力、管理者理念和管理者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因部分设备管理人员素质不同,很多教学资源不能被合理利用;民办高校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力度不够。尽管有许多学校设立了督导室,但可能只是徒有虚名;教学管理制度不科学、不健全、机构设置不合理。有些民办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甚至完全照搬公办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

(2)学风建设状况

应该说民办高校学生与公办高校学生智力因素相差无几,但由于政策因素,进入民办高校学习的学生高考分数均比同层次的公办高校降低了1~2个批次,这在客观上造成了民办高校学生的总体素质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是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学习素质上的差异,即学习习惯、目的、方法、主动学习精神等方面。具体表现为:学习积极性不高,混文凭现象较多,考试不及格率偏高,迟到、旷课现象严重等。据调查,50%以上的同学不能保证所有课都去上,78%的学生认为学校学习的风气不够浓厚,53%的同学有过考试舞弊行为,48%的同学对考试作弊的态度很漠然。学风是一种氛围,是一种群体行为,优良的学风是一种积极的氛围,它对学校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因此,民办高校要发展,不但要重视教学管理,更应该重视学风建设,让学生在优良的学风中学习、生活,使其终身受益。

4.2.2.4 学生心理健康及其教育

(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近几年来,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迅速,而民办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则相对缓慢,比起公办高校显得落后些,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问题有些令人担忧。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民办高校学生身心比较疲惫、心理负担较重。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心理上的各种问题正在蔓延,给民办高校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这不得不引起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重视。有研究者在对江西民办高校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状况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个性特点。

①心理失衡,自卑情绪严重。与其他类型的大学相比,部分民办大学的学生未跨入校门就存在自卑情绪,为数不少的民办高校大学生认为,读民办大学不但让人看不起,而且学费也比别人贵得多,还享受不到国家和政府的一些优惠。作为同龄人,别人是堂堂正正跨入大学校门的,而自己则好似矮别人半截,有抬不起头的感觉。经问卷调查,有60%的同学有过这种类似的感觉。他们认为,民办大学的文凭太低,缺乏与公办大学抗衡的竞争力,走向社会将成为无用之辈。于是很多学生贪图享乐、不思进取,一进校就养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行动不受思想控制。这主要表现在上课迟到、旷课等方面,没有远大理想、没有人生追求、整天浑浑噩噩。对这一类学生民办高校应加强对其的心理指导。

②心智稚嫩,依赖心理明显。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学生群体,几乎都是独生子女。这些学生从小到大都是在众多长辈的呵护下成长的,缺乏独立性,依赖心理尤为明显。到了成年的时候,他们的生理心理上的变化形成了反差。我们会发现我们的学生虽然都长成大小伙子或美丽的大姑娘了,但他们却有喜爱卡通、爱幻想、迷恋虚拟世界的心理特征。热衷于维系虚拟的朋友关系,对网上的朋友有心理依赖,反而没有时间和身边的同学、朋友、老师交流。这便会导致在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疏远,阻碍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他们缺乏群体温暖,显得很孤独。他们也想摆脱长辈们的呵护,追求独立和自由,要求独立的愿望比较强烈,却因为长期地受保护而感到彷徨,一旦遇到挫折打击的时候,又会表现得过于偏激,“一根筋”到底,情绪比较激动。碰到一些突发事件,往往又束手无策,此时焦虑、烦恼、自卑等不良心理会全部笼罩在他们身上。这充分说明他们的心理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这种落差致使他们身上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

③就业压力成为民办高校学生主要的心理负担。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不断加大,许多高校毕业生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特别对于民办高校大学毕业生来说,其难度更大。况且,有一些民办高校设置的专业根本就不符合市场需求,加上学生本身的素质又不高,这样对于少数学生来说,一毕业就意味着失业。失业的恐慌致使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极差,无法打起精神去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此时,恐惧、焦虑、烦躁、害怕等一系列不健康的心理都会表现在他们身上。于是,他们对生活缺乏信心,对人生缺乏自信,感到前途一片渺茫,对自己身陷的处境感到恐慌。笔者认为:民办高校学生最大的心理问题就是缺乏自信。就比如说大学毕业生找工作这个问题,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60%以上的同学缺乏信心,20%以上的学生对未来择业毫无信心,只有20%的学生很有信心。

另外,本书的研究者随机抽取云南省五所民办高校的360名大学生进行了测评,主要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包含90个条目可从10个方面反映被试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国内外广泛应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自尊量表(SES),该量表包含10个条目,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个人评价问卷(PEI),该量表包含54个条目,可从8个方面测量被试者的自信水平,有较好的信度、效度。调查获得症状自评量表有效样本329个,自尊量表有效样本330个,个人评价问卷有效样本337个。研究通过对民办高校大学生SCL-90测试结果的阳性因子进行了统计处理;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性别、专业、地域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了检验;通过SES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自尊程度进行了差异检验;通过PEI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自信程度进行了差异检验;此外,还对影响民办大学生心理的社会、个人、学校、家庭进行了调查。

该研究调查发现,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民办大学生人际敏感性较高,这与他们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调查结果显示,高考失利是民办大学生在交往中产生敏感、自卑心理的最重要因素;此外,学习基础差而导致的学习中的窘困及“民办”大学生的特殊称谓也是使部分民办大学生自卑的重要原因。

强迫问题突出。这与民办大学生优越的成长环境而造成的神经质性格密不可分。民办大学生的独生子女率很高,家庭经济条件多数比较好,宽裕的物质条件及家长过分的关心与溺爱,使他们形成了优越感强、凡事依赖大人、处世以自我为中心等倾向,而具备上述性格特征的大学生在遇到相应的外因,如环境的变化、压力的增大等情况时,容易因“无知而害怕”、因过分关注症状而使症状加重,最后出现强迫等神经质症状。

民办大学生也存在偏执、抑郁、敌对情绪等心理问题,这与内外因素有关。就家庭而言,多数民办大学生为独生子女,父母过高的期望给民办大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父母过分的关爱、无休止的唠叨更给他们增添了不少烦恼。父母过高的期望与不科学的教育方式是造成民办大学生抑郁、偏执情绪的重要家庭因素。就社会原因而言,社会对他们的诸多不利评价、与普通高校大学生的不平等待遇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标准严要求在给民办大学生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的同时,更激起了他们对外界的敌对与偏执情绪;就内因而言,不能正视高考失败的经历,不能认同民办大学生的身份以及遇到困难、挫折不能有效地自我调控是造成部分民办大学生抑郁、偏执、敌对情绪的重要原因。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笔者通过对所在省份民办高校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许多民办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机构。如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设立了心理健康中心,有专职人员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学校还开展了心理健康课;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建立了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同时学生们也组建了心理协会。近几年来,民办高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加大了投入,加强了管理队伍的建设。只有极少数民办高校还没有设立专职的心理咨询机构,但也会通过其他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总体来说,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主流是积极的。

4.2.2.5 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由师生员工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各个领域所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产物。一般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水平的外在标志,主要指各种教学、科研、生产和生活资料以及校园环境;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主要指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群体行为规范、习俗等;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主要涉及校园文化观念、历史传统、校风、教风、学风等。

校园文化建设对高校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它是建设现代大学最重要的内涵,民办高校也不例外。但是,从总体上看,民办高校还没有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民办高校而言,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社团文化建设,这是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流,它由学生自发组织并自愿参加各个社团、协会等校园文化活动。二是班级文化建设,主要是由班委会联合班团主办。它以班级为单位,以弘扬班级集体文化为主线,目的在于增强班级文化氛围,陶冶同学们的情操。三是寝室文化建设,主要是由生活园区指导教师联合各个楼栋栋长及寝室长主办的。它以各楼栋、各寝室为单位,以弘扬生活园区文化氛围和学生寝室文明行为为主线,为学生创造舒适的学习环境。但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以下问题:

(1)思想认识不够深刻

一些民办高校的领导对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实质认识得不够、领悟得不深,一知半解,对校园文化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对校园文化认识不到位,认为挂几条标语、拉几条横幅、搞几次活动、办几次讲座就是校园文化建设。此外,随着社会大环境对民办教育期望值的普遍提高,民办高校对招生、教学、就业等一系列显性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狠抓落实,却忽视了隐性的校园文化,造成了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的不足,出现“校园文化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的现象。

(2)形式主义色彩比较浓厚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少院校缺乏深入研究、系统安排和有效指导,工作过分注重形式,热衷于搞形式主义,因而导致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的单调空洞,缺少文化内涵。民办高校校园文化本身具有多样性、自主性的特点,一些民办高校在设计各项活动时也只重形式不注重内涵,为活动而搞活动。长此以往,学生必然成为只重形式不重实效之人,这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背道而驰。

(3)校园文化活动品位不高

校园文化虽有共性的一面,但因各个学校的历史背景、学校结构、培养目标的不同,而应使其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这种个性特征正是校园文化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对学校成员具有巨大的号召力、感召力的根源之所在。从校园文化特色角度看,目前多数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并未显示出自己的特色。有的民办学校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得十分活跃,但也存在一个问题,即开展活动缺乏系统性和继承性。社团活动多而精品少,表面热闹、内容浮浅,活动参与面窄、品位不高,与专业学习结合不够紧密。例如某民办高校一个学期开展的活动一半以上是各种大小晚会,为了举办一个活动给学生摊派表演任务,并硬性要求观众人数的情况屡见不鲜。真正对学生发展有利的活动不多、有学术吸引力的讲座很少。

(4)校园文化设施较为滞后

由于建校时间短,再加上有些民办高校受场地、地理环境、学校发展战略、经济实力等主客观因素的限制,教学楼和学生宿舍供应都很紧张,何谈校园文化建设,因此某些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尽如人意。例如某民办高校在校学生有近一万人,但却没有一个可供学生使用的活动中心,没有供全校教职工举办报告会、学术讲座的大礼堂,举行大型会议只能使用体育馆,缺乏相应的健身设备、娱乐场所,更没有富于启迪和教育意义的大型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