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民办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
21239800000015

第15章 我国民办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历史与现状(3)

4.3 问题剖析:民办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不足

4.3.1 强调制度本位,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合理的规章制度是有效实施教育的基础,各民办高校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严格的学生管理制度,如学籍管理方法、学生奖励条例、考勤请假规定等,对学生的学习和日常行为进行规范。但在制定政策时缺乏对学生的“人性关怀”的考虑,没有将更多与学生成长息息相关的切实利益引入管理制度的范畴,没有真正将学生视为学校的主人、消费者纳入管理体系,在管理中不会太注重考虑学生的权益。如在学生助学贷款、勤工俭学活动及社团活动中未能以制度为保障提供较好的服务与指导等。许多民办高校存在过分强调制度,喜欢用条条框框来规范学生行为的情况,要求学生“不能……”“不要……”。据调查,绝大部分同学反对学校“制度化”管理,而偏爱“人性化”管理。

4.3.2 强调社会本位,抑制学生个性发展

我国虽然在19世纪末移植了西方高等教育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又学习、改造苏联高等教育制度,但事实上,一直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都坚持了以儒家教育思想为核心的教育传统,这一传统强调学生对教师的绝对尊重,学生要服从学术权威和权力权威,个人的价值取向和需求要服从组织、社会的主导价值取向。表现在学生事务管理上,就是以“社会本位”为指导,进行目的统一、内容统一、管理模式统一和管理方法统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严格管理,把学生约束、规范到正确的行为方式上来,防微杜渐,保证校园稳定和社会稳定。在此价值观的指导下,我国确实培养了大量符合社会建设所需的优秀人才和栋梁之才,但这样的教育、管理理念也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导致他们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管理,缺乏个体主体性,成为教育的客体。由于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设计、自我控制的意识不强,进而造成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弱化,这也是我国科技创新力相对落后的重要原因。

4.3.3 管理组织机构层级多,信息沟通不顺畅

我国民办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党政共管体制,学校由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或由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主管。校一级设立校党委、校行政领导下的学生工作部(处)、团委、教务处和后勤公司。校主管领导主抓全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对其做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学生工作部(处)、团委、教务处和后勤公司、招生就业办是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主体。学生工作部(处)承担日常的学生工作,负责制定各种规章制度,负责奖、助、贷学金及勤工助学等方面的管理并督促其执行;团委主要负责学生的课外活动;教务处负责教学和学籍管理;总务处(后勤处)或后勤公司负责生活管理;招生就业办负责招生工作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院系一级设立学生工作办公室,由院系总支或党委书记负责,由分团委书记、辅导员等共同参与工作。各个高校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院系一级的学生工作办公室在机构设置上也有所差异,除辅导员以外,有的高校还增设了班主任等职位。在工作上,他们既接受学生工作部(处)等校级职能部门的领导,也接受院系党(委)总支、行政的领导。

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实行的党委领导下党政共管体制,使高校内部的学生工作形成了“党政合一、两级管理”结构,机构设置实行从学校到院(系)的层级式管理,由专门的辅导员队伍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具有较强的行政功能。无论是学生工作部(处),还是院系学生工作办公室,都可以直接面对学生,形成网络,使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渗透到学校各组织机构,这有利于提高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便于开展日常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但这种高耸式、多层级的组织管理结构影响了信息的顺畅沟通。从信息学视角看,传统组织的信息传递是逐层进行的,高层占有的信息多,低层占有的信息少,信息分配的多少决定了权力的大小。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和信息得以有效、快捷地传输,高耸式组织形式的弊端日渐突显。从学校的维度看,层级多、信息传递速度慢且容易失真。针对学生的信息,往往需要经过学校、院系、辅导员、班干部才能最后传送给普通学生。从学生的视角来看,由于层级多,这种结构对学生需求的反应也较缓慢,学生的意见和需求难以快速传达给学校领导。而且,管理层次多容易导致各层级职权不分,管理幅度相对狭窄;学生管理人员多且机构庞大,使得学生管理趋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不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

4.3.4 注重权力忽视法规,执行力不强

随着依法治国理念的深入,全国高校逐步贯彻、落实依法治校的工作方针。为了更规范、有效地开展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体现教育主客体间的权利与义务,近些年,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了诸多涉及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规章与制度,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等。在各种教育评估中,把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状况列为重要的评估指标,以此推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发展。各高校普遍建立了例会、汇报、学习、值班、责任追究等制度。囿于中国传统思想,高校的教育管理者和学生往往注重权力而忽视法规,法律意识淡薄,学生事务管理更多的是通过自始至终的、主动的干预在进行管理,各项法律、法规成了虚设的制度,执行效果并不理想,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各种问题,更没能有效解决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做人等本质问题。

4.3.5 队伍非专业化,管理水平较低

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我国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是1∶200,许多高校都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积极配备学生工作人员,目前我国高校大都已建立了一支精干的学生工作队伍。但是,这支队伍的层次是多样化的:从专业上讲,由于我国还没有开设学生事务管理方面的专业或相近专业,如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毕业生较少,大部分是其他学科的毕业生;从学历层次讲,大部分是本科生,有少量专科生,具有硕士学位的人数相对较少,但近些年有很大改观。所以,我国辅导员队伍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另外,我国辅导员制度正在不断完善,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发展路径尚需规范与完善,辅导员工作的荣誉感和归属感不能及时彰显,许多人依旧将辅导员工作当成暂时性的过渡,难以形成专家型队伍。同时,一些高校规定辅导员从事的工作内容繁杂,涉及面广泛,辅导员疲于应付而不能深入做好工作。很多学校把学生成长和成才的一切职责都推到辅导员身上,辅导员岗位职责承担了不能承受之重,这也是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程度不高的重要原因。在美国,有人明确指出那种把技术上有才干,但管理上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工程技术人员选拔为管理人员是愚蠢的。

此外,因受到物力和财力等因素的影响,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普遍人手配备不足、管理力量单薄,缺少专职管理人员,学校往往聘请一些素质不高的社会人员来管理学生,甚至有些学生管理者还具有双重身份,既是老师又兼行政管理工作,但这部分管理者往往以教学为主,不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学生管理工作。在民办高校,对学生进行管理的重大责任都落在了辅导员身上,学生的大事、小事都要辅导员经手。由于部分辅导员经验不足、缺乏学生管理理论知识、业务能力差,在工作中过左过右现象较普遍,总体把握不太准确。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要求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要具有更广泛的管理知识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加上民办高校生源较复杂,很多问题需要研究和调研。一些管理者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特别是那些聘用的曾在公办高校任职过的学生管理者,他们往往仅凭经验而缺乏现代化管理能力,这必将影响民办高校学生管理的建设。

4.3.6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陈旧、方法单一

4.3.6.1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复性内容多

一方面,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些教学内容与中学的一些相关内容重复,如现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原理等。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也有一些重复的内容,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思想道德修养中关于人的思维和道德的论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与******理论概论中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问题等。思想政治理论课重复性内容多的现状,不仅造成了有限的教学时数的浪费,而且使学生产生“炒冷饭”的感觉,难以提起学习兴趣。

(2)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过于陈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原理的引证和说明仍用的是传统的事例和材料,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要求。

(3)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能适应当代民办高校学生的思维特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民办高校学生的思维特征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在关心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同时,也关心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在关心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关心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在关心个人社会价值的同时,也关心自己的经济价值。而现在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要求学生懂得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的同时,却忽视了民办高校学生在对自己前途和命运的把握上、对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上出现的问题。由此造成了不少民办高校的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满意。

(4)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能适应当代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特征

大多数民办高校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愿意继续求学深造。他们在入校之初,也都希望自己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但入校一段时间后,他们发现这种期望和现实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便开始感到茫然。一方面他们希望能够改变现状,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无能为力。尤其是临近毕业,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他们更感无奈。他们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尤其是身边师长在学业、生活和就业方面的引导和帮助。但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却很少涉及养成教育、择业观教育、就业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4.3.6.2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一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实践活动,与其他一般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的教育有很大差异,它属于人的观念范畴,是对人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民办高校的学生更有丰富、复杂而又强烈的情感世界,因而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感情的双向交流,自然地传递正确的政治观和思想道德观。所以,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一个强有力的表现形式,也就是需要有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但是,当前一些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仍用老一套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教学,不采用有利于师生之间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民主、平等的教育方法,而是采用过去那些枯燥、生硬的理论灌输方法。譬如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虽然长期以来一直在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教学,但实际上几乎都采用的是讲授法,所不同的是有些教师更多的是讲述思路、观念和技巧,而不只是具体的知识。有些教师只是停留在具体知识的传递上,还有一些教师只是照本宣科,连知识的有效传递都算不上。教学方法单一这一现状使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感受、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对教学的建议很难为教师所注意和了解,教师也难以在听取学生反馈的基础上改进教学内容,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能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一些思想疑问,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现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时被压缩和精简的现象在各民办高校都较为普遍,在有限的学时和紧张的教学进度下,不少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而采取了理论灌输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