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民办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
21239800000017

第17章 民办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发展选择(2)

5.2 运行机制建设:民办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保障

5.2.1 以校园精神文化锻造、引领学生事务管理方向

5.2.1.1 大学文化与学生事务管理

从中世纪近现代大学的产生到现在,学生事务管理就渗透着文化因素。大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文化机构,是一个文化保存、传播、交流和创新的场所,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有文化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断推动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不管是纽曼《大学的理想》中知识的传授,还是“洪堡精神”下的科学研究,再到“威斯康星思想”下的社会服务,都是大学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所形成的时代文化。这些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大学文化的结构、功能等在人类历史上的嬗变过程,也在思想上引领了我们对其的认识。即大学文化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等多元性文化在大学发展变化中的具体体现。而关于“大学文化”的内涵,伯顿·克拉克指出,“‘文化’是一个具有根本性意义的概念:它包容着一个民族的传统和社会遗产,他们的习俗和业绩,他们世世代代相传的知识、信仰、法规及伦理道德,他们用于交流的语言符号及其共同的含义。”而对于相对独立于其他社会系统的大学,人们认为大学文化有着自己的独特性,并提出“大学文化可泛指大学内部一切活动及活动方式。大学文化对学校所有成员尤其是对学生具有现实影响的潜在的所有文化要素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感、传统风气、生活方式、心理氛围、人际关系、行为规范、学校制度、物质环境等。”也有人认为“大学文化是大学人(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管理人员)参与的特殊文化,是围绕大学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知识符号、建筑风格的集合体。”结合大学文化的产生、发展及人们对大学文化内涵的认识,我们认为,大学文化就是指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为学校广大师生所共同信奉、遵循,被社会公众普遍认同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及物化形态的总和。从结构来讲,它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三方面的多元结合。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内层,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主体。民办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应以精神文化来统领,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和班风。

5.2.1.2 大学精神文化下的学生事务管理

大学精神文化在高校校园的最直接体现就是校风、学风和班风。以良好校风、学风和班风的养成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构建和谐的校园生活,是学生事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很多民办高校由于建校历史较短、文化底蕴不足,加之很多民办高校的管理秩序还没完全形成,这就造成了学校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精神文化,而这种精神文化没能够在学生、学生管理者和学生事务管理活动中形成。因此,民办高校要在塑造良好的校风、学风和班风上做文章,以这些大学精神文化促进大学生的事务管理。民办高校良好的校风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校园的一草一木,个体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民办高校校风建设普遍较差,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诸如学生考试作弊、逃课或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象,也必然给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种种困难。为此,民办高校必须大力加强校风建设,把校风纳入学生管理内容,制定从严治校的各种规定,加强校风教育和校纪整顿工作,开展一些专业的学习观、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热爱学习,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要大力弘扬校园传统文化,发展校园创新文化,使校园文化真正成为大学的灵魂。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教育活动,促进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要充分发挥学生会(研究生会)积极参与、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培养一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分子队伍。此外,民办高校应特别重视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手段。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良好班风是提高学生班级管理的有效方式。在日常学生事务管理中,大学生特别是新生往往会有以个人为中心的思想,甚至有时候还表现得比较突出,从而使他们在做自己想做的事的同时,全然不顾其他同学的感受,不考虑集体的利益和荣誉;还有一部分学生参与意识不强、热情不高,集体意识淡薄,无法发挥其在班风建设中的作用。为此,发挥班主任自身的作用,建设良好班风是班主任的重要任务。

民办高校要建设良好的班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1)以学生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为主体,实现其对良好班风建设的自我主导作用

通过对大学新生档案的排查摸底,确定一部分高中阶段学习成绩好、工作能力强、热心为他人服务的学生为学生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他们成为良好班风建设的带头人,为大多数学生树立榜样,用他们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影响周围的学生。

(2)建立良好的学生群体规范,确保良好班风的形成

群体规范是指群体所确立的行为标准和准则,它对群体行为有着普遍的约束力。在大学校园里,每个学生都会结识新朋友,形成各自的朋友圈,此时的他们对友情非常敏感,也非常珍惜。辅导员要抓住这个时机,让主要学生干部做好自己朋友圈中新朋友的思想工作,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确立班级管理目标,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良好班风的形成需要班级凝聚力的培育,班主任或辅导员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发展为目标,通过开展主题班会、集体活动等方式来培育班级的凝聚力。

5.2.2 以专业化管理队伍建设实现学生事务管理高效化

5.2.2.1 专业与专业化

专业是指经过专门教育训练,具有较高层次的知识和专门技术,按照一定专业标准所从事的专门职业。专业是社会分工、职业分化的结果,是社会分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专业区别一般职业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具有系统而全面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基础;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判断和决策能力;有严格的专业选拔与有效的专业训练;专业本身具有发展性。

因此,所谓专业化,一方面是指某一专业的从业人员从不成熟走向成熟,达到该专业标准的动态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也是指其成长为专业人员的静态发展结果。从动态的角度来说,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主要是指从业者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的实现不仅需要从业者自身主动学习和努力,以促进和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而且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从静态的角度来讲,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是指该职业真正成为一个专业,从业者成为专业人员,并得到社会承认。

随着社会分工的日趋细致,专业化的要求也愈来愈强。近几年,我国民办高等学校数量快速增长,学生数量也迅猛增加,因此,学校对学生事务管理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管理者对学生事务管理的专业化发展也逐渐有了成熟的理解与基本的概念。在这种外部环境与内部需求的共同驱动下,我国民办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专业化发展逐渐被提上日程。

学生事务管理的专业化有两层含义:第一,学生工作人员需要具有专业化的知识体系。第二,学生事务管理部门和机构必须实现专业化的分工,且设置独立化、专业化。虽然我国民办高校已经成立了专门的学生工作机构并设置了专门的学生工作队伍(辅导员),但是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头绪众多、压力繁重,难有精力进行学生事务管理理论专业研究,也很难集中精力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队伍建设也还不够完善、整体学历层次不高、队伍结构不尽合理。

5.2.2.2 管理队伍的学科化

管理队伍的学科化为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提供了坚实的专业保障。学生事务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其育人目标的实现有依赖于对学生发展规律及教育规律的深入研究和把握,其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及社会学等诸多学科领域。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学生事务管理的育人作用,学校应通过建立相应的学科点,将学生事务管理与学科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加强对学生事务管理基本理论及基本规律的研究,进一步总结、提升对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认识,构建科学化、规范化的学生事务管理新型理论框架和工作模式,积极推进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建设,不断增强学生事务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学术性与科学性。

学科化发展主要表现为:凝练研究方向、搭建研究平台、整合研究队伍。凝练研究方向,就是在全面把握大学生成长成才中需要迫切解决的各种实际问题的基础上,从学科建设的角度,通过凝聚和锤炼形成若干学术研究方向,引导从业者广泛参与到这些研究中,借助研究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从而为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搭建研究平台是指寻求学生事务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理论支撑,建议相关部门围绕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选择具有相当学科建设水平的高校进行宏观布点,建立若干个国家级的“研究基地”或“研究中心”,并以这些基地为核心,构建从部、省到高校的立体化研究基地网络,并依托该网络来推进从业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整合研究队伍是指增强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的研究协作力量,应根据从业者工作的内在要求,构建系统的辅导员选拔、培养、评价和流动机制,造就一支“能研究、会管理、善创新、重实践”的专业化队伍。同时还要广泛开展学生事务科研活动,增强学生事务研究的国际性与开放性。

5.2.2.3 管理人员培养的专业化

学生事务管理者应具备多门专业知识和技能,其专业化是指经过专门的教育和培训从而走上学生事务管理岗位,并且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只有在专业化建设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去规划学生事务管理者队伍的职业化发展,才能真正建设一支专门的高水平的学生事务管理队伍。例如,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人员在聘任、提升上具有较为明确的要求和程序,除了必须具有心理咨询、学生事务实践、学生发展等相关学科的背景外,职员还必须接受职前和入职后的相关培训。全美还设立了学生事务管理专业人员协会和职业组织以促进人员的专业化发展。需要明确的是,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的专业化不是指全体辅导员的完全专业化和终身职业化,而是指人员专业化培养、职业化发展的队伍建设理念和导向。

学生事务管理者的专业化包括专门的知识和技能、有专门的工作领域,要强调专门的服务理念和职业伦理、有专门的训练和教育培养的设施、对职业能力有专门的测验和测试及过硬的专业团队。技能是构成专业要素的关键,同时它本身也需要专业理论和知识来支撑。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要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否则就不可能形成专业;还要有相关学科的建设,否则就不可能持续发展。学生事务管理者的技能包括开展大学生学业指导、生活辅导、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活动。一个专业只有形成了专门的、其他专业无法替代的服务领域,才是一个成熟的专业,才能体现工作职能的专业化。专业行为准则是专业伦理的一种外在表现。学生事务管理者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在心理素质、意志品质、职业道德等方面都要有明确的要求,这是职业素养的专业化。教育和训练是专业化的关键。要有专门的教育培训机构,需要包括上岗培训、日常培训、高级研修、专题研修、学历学位培养在内的完整的教育培训体系。其内容包括心理咨询、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管理方法等的掌握和运用,还有对相关政策的理解和执行能力等,这体现了教育、管理和服务的专业化。专业需要有考核和测定,需要有严格的认证制度。要研究和分析辅导员职业的基本能力要求,设计能客观反映这些能力的测验内容和测试方式,实行辅导员职业准入和上岗认证制度。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是指摒弃经验式的工作模式,代之以学科化、研究型、学术式的学生事务管理运行机制,其行为方式是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实现其管理队伍向职业化、专业化及专家化的方向发展。它具有如下特点:事务管理技能的理论性和研究性;事务管理理论的学科性与专业性;管理队伍组织建设的不可替代性。在高等教育不断改革与发展的形势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专业化应从静态与动态两方面进行理解。从静态角度看,是指学生事务管理成为一个系统的专业,被纳入学科领域,身居学生事务管理岗位的从业者要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与技能,在工作实践中要表现出较强的专业性。从动态角度看,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即学生事务管理应不断加强学科化建设过程,学生事务管理者应不断学习与实践,逐渐成为一名专业人员的过程。当前,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更符合动态内涵,即应从不断发展的视角去审视与把握。

学生事务管理人员培养专业化,要求从业者要努力成为以学生事务工作为职业的专业型人才,并向专家学者型方向发展。积极鼓励从业者成为有效指导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及就业创业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建设专业化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必须坚持以事业凝聚人、以待遇吸引人、以政策发展人及以制度保障人的原则。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和教育部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和规定,建立健全加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建设的体制保障、机制保障、制度保障及政策保障,构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专业化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过程。从目标的视角而言,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专业化是指把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者培养成为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教育管理及服务工作者;从过程视角而言,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专业化就是指依托现实中的一定专业(学生事务管理专业),把从业者有针对性地培养成专业化从事大学生事务管理的专业性人员的过程。

此外,学生事务管理人员专业化还涉及管理者专业化的标准和专业发展过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从业者自身专业素质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标准的根本体现,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受过较长时间的专门训练,具有较强的专业基础;具有专门的学生发展与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方面的内容);具备教育管理实践能力(包括管理活动组织能力和管理监控能力),能够对学生的生活、学习、交往及情感等方面进行指导;具有专业责任感和服务精神等。

除学生事务管理从业者自身发展外,良好客观环境的创设也是其专业化标准的重要方面,包括:创建完善的从业者培训体系,为从业者提供严格而专门的职前训练;提供多途径、多形式的在职进修机会以发展和提高其专业水平等。此外,民办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者的专业成长阶段应包括:准备阶段(专业学习或培训时期)、适应阶段(任职头一二年)、巩固阶段(任职第三四年)、更新阶段(任职第四五年)和成熟阶段(五六年后)。根据从业者不同的特点,各阶段的年限会有所变化。在各个阶段,从业者具有不同的发展内容和侧重点。同时,在从业者成长的五个阶段中,更新阶段和成熟阶段是连续循环、交叉重叠的两个过程,正是在不断的求新—成熟—再求新—再成熟的过程中,学生事务管理从业者的专业水平才得以不断提高,其专业能力也得到增强。

5.2.2.4 管理人员选聘与评估的专业化

(1)管理人员选聘的专业化

欲进入学生事务管理领域的工作人员应具备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相关专业背景,具备沟通、交流、咨询、指导和有效执行等能力,还应取得相关专业的学位,如:心理咨询、职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学生发展等专业的硕士学位并通过严格的专业标准考试方可准入,且应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聘。在招聘过程中严格执行遴选环节:公布招聘职位及其要求;组织专门的委员会,审查应聘人员简历和工作背景;阅读推荐信等相关资料后再进行面试。

(2)管理人员绩效评估及奖惩机制建立的专业化

学生事务管理是复杂劳动,不能简单地以工作量多少、坐班时间长短来衡量其绩效,对其工作绩效评估要更多体现有效性和人文关怀。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①学校要制定学生事务管理人员工作考核的具体办法,健全队伍的考核体系。考核应由组织人事部门、学生工作部门、院(系)和学生共同参与。考核结果要与管理人员的职务聘任、奖惩、晋级等挂钩。具体的办法可以引入管理学上比较成熟的理论和实践,如绩效管理和目标考核,以有效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②可通过学生问卷评教、学生事务管理人员自我评估和互评、学院学生工作领导小组评估三方面来考查学生事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态度、业务熟练程度和工作质量。③完善奖惩机制。奖惩机制的关键是建立考核监督制度、职务晋升制度、薪酬制度的关联,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事务管理人员有明确的评价指标,考虑到其复杂性、教育性、人文性的特点,重视他们的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在提高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成效和效率的同时促进学生事务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5.2.2.5 管理者知识和技能的多元化

专业发展理论告诉我们,一个职业之所以达到专业化程度,其重要标准就是知识结构的多元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知识是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的基础。就知识角度而言,学生事务管理的知识可分为三大类: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指学生事务管理者在学校中习得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是指学生事务管理者所具有的教育学、心理学及管理学等相关知识,学生事务管理者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来掌握。但更多的是在具体教育管理及服务的实践中得以加深;实践性知识是指学生事务管理者在教育管理服务中所具有的情景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具体说就是学生事务管理者教育管理服务经验的积累。这类知识主要来自于学生事务管理者的工作实践。对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事务管理者来说,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并不缺乏,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发展主要是获得更多的实践性知识。此外,他们还必须具备教育管理服务的技能。从现代高等教育对学生事务管理者的技能要求来看,实践专业技能分为技能、技巧和技艺三类。学生事务管理者“要加强对教育管理服务活动的反思与总结,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实践中进行理论学习和研究,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教育管理服务技能和研究技能”,使自己成为一个专家型的学生事务管理者。

5.2.3 以专门管理部门的设置促成学生事务管理科学化

(1)构建“强部门—多中心”的学生工作体制

为适应新型学生工作模式的要求和提供专业化服务的需要,学校应着手构建“强部门—多中心”的学生工作体制,通过“强部门”即学工处来整合校内资源,开展服务活动,行使协调教育、管理的功能,使其权责一致,真正成为学生利益的维护者。通过设立“多中心”即“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学生公寓、学生工作办公室”等一批服务机构,设计专门的服务项目,开展针对性服务,提升为学生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性化的成长需求。

(2)实现学生事务管理机构设置的独立化和专业化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一般实行一级管理体制、条状运行机制,组织机构都是独立设置的,各种学生事务根据职能分别成立学校一级的办公室或中心,构成一条面向学生的管理服务链,部门间不重叠、管理人员不交叉,各司其职,能保证体系有序运转。此做法值得我国高校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