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民办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
21239800000020

第20章 民办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体系的改革(2)

6.2 民办高校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国家、社会、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好坏不仅关系到民办高校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前教育部部长周济曾指出:高等学校要配备强有力的就业工作队伍,建设强大的校内就业体系。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这其中既有客观原因(政策制定问题、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对民办高校毕业生有偏见),也有高校内部的原因和学生自身的原因。要想解决好这一严峻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中有多处论述到大学不仅要与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企业界、学生、家长以及其他有关人士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而且在教育系统内部、在大学与中小学、职业技术学院之间、在国家与国家之间也要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6.2.1 就业服务与大学生就业

6.2.1.1 就业服务体系的内涵与内容

王丽良等认为,所谓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就是“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观教育,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选择分析、就业心理分析和职业生涯设计的过程,也是提供就业信息和进行就业素质培训的过程”。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是指为指导大学毕业生顺利找到工作,高校为大学生所提供的一切服务。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就业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大类。狭义的就业指导是导师给要求就业的大学生传递就业信息,帮助劳动者求职与择业,作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沟通的桥梁。广义的就业指导则包括预测要就业的劳动力资源、社会需求量,汇集、传递就业信息,培养劳动技能,组织劳动力市场以及推荐、介绍、组织招聘等与就业有关的综合性社会咨询、服务活动,为劳动者选择职业、准备就业以及在职业中求发展、求进步等提供知识、经验和技能。在我国,就业指导还包括就业政策导向和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教育工作。简言之,就业指导就是为了帮助劳动者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需要,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全面、迅速、有效地与工作岗位相结合,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我国的就业服务体系包含职业介绍、就业训练、失业保险和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等四项主要内容。职业介绍的主要任务是:求职登记、企业用工调查与登记、劳务市场信息收集、就业与用工的指导与咨询,以及就业预测预报。就业训练的主要任务是:面对失业青年、妇女和残疾人等开展的就业前训练。失业保险的主要任务是:失业救济、失业医疗补助、失业职工管理以及对失业职工的再就业给予帮助。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的主要任务是:在国家资金、税收和就业政策支持和主办单位的扶持下,创办各类生产经营网点,直接安置失业人员。

6.2.1.2 就业服务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

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民办高校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各民办高校目前都设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指导。目前各民办高校的就业服务趋向于多样化、全方位。很多高校在大学生一进校门时,就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指导,如通过各种心理测查、职业咨询讲座、心理测查、模拟面试、求职讲座等方式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了解社会不同职业的岗位要求,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和能力等自身的个性特点来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以便在毕业时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下面分别从高校就业服务的几个方面来分别论述就业服务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

(1)就业信息和就业政策是大学生就业服务的关键

高等院校应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信息,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的宣传、推介、培训和使用工作,加强就业工作宣传力度,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提供更多、更有效的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并进一步扩大与用人单位的合作,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搭建招聘求职平台,举办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供需见面会、校企人才供需洽谈会及利用现代通讯技术手段,为毕业生提供网络面试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为毕业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高校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就业政策的宣传,使大学生了解当前社会的就业需求和形式,为自己制订合理的规划。除此之外,高校还通过开设与就业指导相关的课程或讲座,使毕业生掌握招聘应聘程序、个人表格的填写、资料的整理和使用、面对用人单位如何介绍自己,以及应有的礼仪,使学生在面试时能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印象,增加面试成功的机会。

(2)就业思想和就业心理指导是大学生就业的核心

高校通过思想指导可以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标准、确立高尚的求职道德、选择正确的成才道路。高校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心理指导,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便学生能抓住就业机会,实现就业。

(3)职业技术指导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内容

目前用人单位大多喜欢招聘有技能和实际工作经验的员工,刚毕业的大学生在这方面处于不利地位。高校就业服务体系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技能的训练,可提高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为大学生的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6.2.2 我国民办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因素分析

6.2.2.1 我国民办大学生就业现状

国内首个由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中青世嘉教育机构与《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社联合针对国内58个城市的民办大学进行的调查报告显示,2005年民办大学生就业平均月收入为1550.7元,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对薪酬待遇的期望值普遍较低,总体薪金水平不容乐观。就业矛盾在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存在,我国也不例外。就业矛盾一般分为两类,一是一般性就业矛盾:指缺乏足够的工作岗位而引起的就业矛盾。二是结构性就业矛盾:指经济结构和人才结构的不适应现象,以及由于工作岗位与就业者文化技术水平之间的不适应现象所引起的就业问题。帕森斯认为社会需求与人才供给不匹配及市场结构变化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我国高校扩招致使毕业生人数增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因此而增加,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而民办高校毕业生先天的局限性(如毕业生的自卑和急于求成心理、未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及择业心态、存在消极依赖心理、缺乏择业技巧等),造成了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越来越严峻。

6.2.2.2 产生这一现状的因素分析

这一现状的产生存在多方面的原因,既有来自社会、用人单位的不公平对待,也有来自学校专业设置不适应市场需求、办学无特色、管理服务不到位等,还有来自民办高校学生自身的许多因素。具体有以下几点:

(1)社会环境和用人单位因素

由于前几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新增就业岗位急剧减少而扩招导致的毕业生数量却急剧增加。据中国教育部统计,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15万人,待业人数约为34万人,占总人数的30%。2005年,待业人数增加到93万人,比2001年多了59万人。而2007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则达到495万人,比2006年的413万人增加了82万人,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2006年已签约和已有意向签约的大学生占60%,不想马上就业的占15%,还没找到工作的占25%,也就是还有40%(约165万)的人待业,2009年高校毕业生突破了600万大关,创下历史新高。整体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再加上社会对民办高校毕业生的不公平对待,用人单位选才标准缺乏科学性,对民办高校缺乏认同感,认为民办高校学生的专业知识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不够扎实。同时,他们对民办高校毕业生存在歧视,认为民办高校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不如公办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往往看应聘者是否来自于名牌大学,而不是看他们的发展潜力和能力。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高校与同级同类公办高校享有同等的权利”,但实际上,民办高校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上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减少了面试成功的机会。

(2)高校内部因素

20世纪末民办高校才刚刚兴起,民办高校知名度不高,很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及各专业规模、比例并不能与当前经济结构的调整相平衡。尽管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有一定的自主性,但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设置仍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很难及时跟上市场快速变化的需要,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多民办高校没有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与社会、用人单位联系不够。再加上很多民办高校在经费匮乏、师资队伍不稳定、教学质量不高、实用性和可塑性亦较差等方面存在问题,培养出的毕业生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这极大地降低了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相当一部分民办高校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就业指导人员队伍素质低、专业水平不高、工作转型慢,专业化、专家化、专职化的就业指导人员很少,没有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择业观、职业观、诚信观和创业观的指导,也没有根据本校的定位和办学特色进行职业指导。就业指导中心没能够从指导职能转变为服务职能,在校企沟通、就业服务工作效率上存在缺陷。

(3)民办高校大学生自身因素

许多民办高校大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较薄弱、综合素质不高,却对就业期望偏高。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认知模糊,在校期间未做就业准备,对职业目标和定位相对模糊,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做什么,存在等、要、靠的心态,从而失去了很多就业机会。

6.2.3 民办高校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在民办高校内部,就业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就业指导工作尚未被充分重视、就业指导模式单一、内容简单。就业信息渠道也不畅通,很多高校未能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技术手段,为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有些民办高校就业服务只是为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却并未与双方进行良好的沟通,不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也没有给学生提供适合用人单位需求的技能培训,导致用人单位不认可本校毕业生,毕业生的就业率不高,没有有效发挥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应有的作用。很多民办高校普遍存在就业指导队伍非职业化和非专业化、未设立专门的部门及人员来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等问题。有些学校尽管有专门的机构负责就业指导工作,但都只是在学生毕业时为学生提供服务,并且效果有限,而不是在学生一进校时就对其进行职业定位,导致学生在毕业时手忙脚乱、社会角色转变困难,不能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和能力发展的职业。因此,民办高校更应找出问题所在,完善自身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民办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引导民办高校学生转变择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积极为大学生提供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和信息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以提升民办高校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6.2.4 民办高校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改革的思路

(1)政府和用人单位的通力合作

政府应完善促进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法规,为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提供政策保障。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来提高产业水平,增加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人才使用衔接好,并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劳动力市场机制,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用人单位也应改变传统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的观念。用人单位也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并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同时也应采用科学的招聘程序,平等对待所有毕业生,以能力选人。用人单位也应充分认识到民办高校的优势所在,与高校密切合作,采取订单式培养,及时与学校沟通,开设适应市场需求的课程,以实现双赢。

(2)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民办高校应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建立健全就业服务指导体系,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丰富就业指导内容,采用多种模式为学生提供服务。如将就业指导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及诚信意识教育,培养学生树立自信、努力学习、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吃苦耐劳以及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加强对毕业生价值观、择业观的指导,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政策、就业技巧的指导以及就业心理的调试。

高校应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健全毕业生服务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在学生一进校时,指导教师就应有意识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和指导,开设就业指导课、开展职业生涯设计竞赛、举办就业论文竞赛、举办就业知识讲座等,通过综合分析就业环境、就业形势让学生对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思维方式、道德水准等进行估测和分析,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使就业服务工作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②利用现代通信手段,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为大学生收集丰富的就业信息,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校园招聘洽谈会,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择业信息。③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使高校就业服务既是毕业生的参谋,也是用人单位的人事顾问。④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积极开发适合大学生的创业项目,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使大学生毕业后依靠自身的学识智慧、科技发明、专利成果,在社会风险投资的支持下,创办经济实体。⑤民办高校必须建立一支强有力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民办高校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在专业设置上更贴近市场需求,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做好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指导工作。⑥培养大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批判性学习的眼光,使其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素养、政治思想素养、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最终目的在于在满足学生就业需要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最终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的、全面发展的人。

(3)学生对自身就业有清晰的定位

民办大学生对自己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应进行清晰的自我定位、确定就业方向、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了解就业政策和求职技巧,提高求职择业应该具备的良好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合理规划人生。有条件的学生应积极自主创业。前教育部部长周济曾指出:要大力提倡并积极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国家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鼓励地方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高校要积极开展创业指导服务,在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中加大创业内容的比重,大力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精神。鼓励有条件的同学通过自主创业解决就业问题。

综上所述,良好的就业状况是民办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提供良好的就业指导服务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必须改变当前许多民办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经常流于形式的做法,配备专业化人员,把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作为学生管理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来落实,可以把就业工作作为专门的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建设,并把就业指导服务贯穿到日常的教学和活动中。同时组建强大的就业网络,不断提高就业指导的水平,从而为广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服务。建立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家长的广泛联系交流沟通机制,调动全社会力量,才能真正解决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