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超越课程表:世界著名科学家走过的11条路径
21510000000020

第20章 广泛涉猎,完成一定程度的学习量(2)

鲍林没有家里的支持,只能依靠半工半读来支付读大学的一切开支。在家庭特别困难的时期,他甚至还要寄钱回家抚养两个妹妹。从迈进大学校门的第一天起,鲍林就去搬木头工。此后,他每个月大约要花100个小时在女宿舍干一些诸如劈柴、打扫厨房、切牛肉等杂活。他精打细算地花费每一分钱,然后把剩余的寄给母亲。大学一年级假期里,他去军营打过杂,也到船坞打过工。大学二年级时,他打工的钱不但要养活自己,还要减少母亲和两个妹妹。假期里,他每天晚上8时开始工作,一直干到次日凌晨4时,用一匹马拉着装满牛奶的货车,为500多家订户送牛奶,一个月后他又到一家路面材料厂任检验员,月薪他悉数交给母亲,以备下个学期交学费。

然而,当假期结束他即将返校时,母亲却告诉他由于缺钱用,他挣来的钱已经被花光了。没有钱就意味着他不能返回学校学习,他哪怕十二分的不愿意,但他已别无选择了。正当鲍林准备在路面材料厂死心塌地地当检验员时,他收到了俄勒冈农学院的聘书,聘他担任他自己在半年前才刚刚学完的定量分析课的全职助理讲师,教大学二年级的沉重定量分析课程,月薪100美元聘请一个刚刚念完大学二年级的学生,这在今天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

一个学生能担任全职助理师,鲍林的学习成绩无疑是班上最优秀的,半工半读的学习方式丝毫未影响他的学习。他轻而易举地通过了同学们都认为很困难伯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工程、化学以及数学等课程的考试,同学们为他的学习成绩感到惊讶,他的智力也让教授们惊为天人。人们不了解他付出了怎样的代价,他没有时间约会,也没有时间参加学校的其他活动,他的所有时间都用来打工、读书。每天长时间地刻苦工作成了他日后工作的常规。

鲍林回忆说:“为了干活……不耽误学习,我白天一分一秒也不能浪费,也由此养成了工作的习惯。”“实际上,磨难迫使我们向前进,否则我们将停滞不前;它引导我们通过考验,获得成功。没有艰苦的生活经历,就不会得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简单的事情每个人都可以得到。”

担任定量分析课的助理讲师后,鲍林更忙碌了。他的时间表被苛刻地塞得满满的。他要讲课,也要带着沉重实验,每周要与沉重们在一起40小时。他认真研究如何搞好教学,想方设法在课堂上抓住沉重的心,而他在二年级时的化学知识已经与大多数教授们不相上下了。鲍林的出色表现,赢得了教授们的一致认可,以至第一个学期结束后,教授们联名向系里提出继续让鲍林上定量化学课,而系领导也乐得把其几门课也交给他。

一位鲍林农学院时代的同学回忆说:“那时,同学们常常七嘴八舌地议论说:‘呵,真棒!他知道得比教授们还多,课也比他们上得好。’反正那时他就被看做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才了。”

边读书边教书的生涯使鲍林解决了生活上的难题,他的学习愈发勤奋。为了能教好课,他要把以往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他还要大量阅读各种化学期刊,以便能赶化学领域内的最新研究进展,这又使鲍林的基础知识更扎实,还获得了许多化学的前沿知识,为他日后的成功无疑奠定了基础。

科学家的成长经历是最具说服力的,最优秀的人,常常是那些经受过生活折腾的人,他们吃过苦,因而更有耐心、谦逊而又精神丰富。如果幸福是人生的目标,那么甘愿吃苦就是达到这一目标的路径。

古时候,犹太人的墓园里常常放有书本。说是在夜深人静时,死人会出来看书的。当然这种做法有一种象征的意义:生命有结束的时候,求知却永无止境。犹太人家庭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传统,那就是书橱要放在床头。要是放在床尾,就会被认为是对书的不敬而被禁止。犹太人不禁书,即使是一本攻击犹太人的书。犹太孩子不论穷富都有一个存钱的盒子,可是这钱是不能自己用的。这是专门给乞丐留的。犹太人说:“许多乞丐的衬衫里就藏着智慧。”因为包括乞丐在内所有的犹太人都必须抽出一定的时间学习经典。由于犹太人崇尚智慧,刻苦学习,在犹太人中产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学科领域的代表人物、以及各类专业人才,其人数之多,占人口比例之高,是其他民族望尘莫及的。

通过人性与科学的结合,使人更能体会到智慧所体现的魅力所在。为了用智慧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人们的生活就会充满辛苦。任何事情都有苦与乐,学习也是一样。学习辛苦,可辛苦中蕴含着快乐。这种乐是要自己慢慢去品味。一切的快乐都是苦过才得来的,它并不短暂,而是永远得成为自己的记忆。

彭齐亚斯出生于德国一个普通的犹太人家庭,父亲是一名工厂主。彭齐亚斯出生后不久,就遭遇了希特勒纳粹政权掀起的迫害犹太人浪潮。父亲千方百计使一家人逃脱了魔爪,辗转流亡到了美国纽约,但全部财产已被洗劫一空。彭齐亚斯一家的生活由此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父亲从企业家变成了公寓的看门人,母亲也从阔太太变成了洗衣妇。但彭齐亚斯依然保持着不向命运屈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他们从没有抱怨,依然愉快地生活着。彭齐亚斯从小就热爱知识,并且树立了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握命运的生活信念。用彭齐亚斯自己的话来说,是“即使是在信心偶尔动摇的时候,也从未怀疑过这一点。”他在日后取得了重大的科学发现,获得了诺贝尔奖。

世界不可能无限满足每个人的愿望,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自足的世界,自足是在对世界的不断认识中实现的,每个人只有去自主动探求知识,才能从浑为一体的集体中分解出“我”来,形成自足的意义世界、情感世界和价值世界。

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许多天才受到了父母的杰出而特殊的教育,成了出众的人物,却度过了坎坷的一生。由于他们的学习,是集中智能来接受某种技能的,目的过于偏颇,造成对身心的创伤。

奥地利著名音乐家莫扎特从3岁开始在父亲的指导下练琴,从6-26岁在欧洲各国旅行演出时,几乎从来没有住过旅馆,只是在一辆带篷马车中练琴。12年的旅行生活严重损害了莫扎特的健康,他瘦得皮包骨,几乎是从死神手中逃出来的。

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童年时期受过父亲极其严格的训练,严格的程度有时超乎人情所允许的范围。父亲经常把四岁的贝多芬关在屋子里,命令他几个小时不断地练习钢琴和小提琴。有时,喝得醉醺醺的父亲深夜回家,发现贝多芬已经睡熟了,就把儿子立刻打起来继续练钢琴,叫他一直不停地弹到天亮。幼年的贝多芬经常受到父亲可怕的训斥,生活中没有欢乐,常常因为每天的功课过于繁重、异常单调而偷偷泪流不止。

艺术天才们在接受了极端的天才教育,结果变得伟大、著名。但是,他们中的许多人身心健康也因此受到损伤,造成终生不幸。

莫扎特,后来各种重病缠身,父亲逝世后过着乞丐似的生活,35岁时早逝,死亡原因不明。

贝多芬因为生活不幸,染上了酗酒的毛病,57岁时便逝世。据说,他在丧失意志前,曾经用拉丁语留下绝命诗:“拍手吧!各位,喜剧到此结束。”

英国文豪约翰·罗斯金是一位在虔诚的清教徒母亲的教育下长大的。到了晚年,他说:“一般说来,我所接受的教育是错误的,这是一件不幸的事情。”他长大后多次发疯,尤其是逝世前一年,由于严重的精神错乱而痛苦不堪。

天才们的坎坷经历给人们敲响了警钟:重要的是成为一个正常发展的人。所以在学习活动中,应把身心健康放在首位。健康的身体,健全的心灵,充沛的精力是高学习效率的自然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