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超越课程表:世界著名科学家走过的11条路径
21510000000021

第21章 在各种形式的交流、互动中学习(1)

拉斐尔的名画《雅典学派》为我们描绘的西方教育图景是这样:画面所有的人都在一个大厅里面,大家相互交流着,亚里斯多德与柏拉图师生二人平列地走在一起,没有地位等级之分,他们正面红耳赤地争论着什么……学习需要真正自由、平等的氛围。但是,在我们的学习环境里,有些学生和老师从未见过面,也不相往来!试想,人与人等级森严,戒备重重,一切都在条条框框的规定下进行,在这样的土壤中怎么能汲取成长的营养?

在交流中学习

史密斯教授说:学生应该努力学习,但学校就像一个小社会,学生应该有一些活动,让他们能互相交流,互相信任。学习总是与外界密切联系的,所以不能闭门造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态度已经过时了。

尼耳斯·享利克·戴维·玻尔,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克·玻尔性格直率、开朗,擅长与人交往,他是哥本哈根知识界的活跃人物,经常邀请朋友们来家中聚会,讨论哲学及自然科学。常来的朋友有哲学教授赫弗丁、物理学教授克里斯蒂安森、语言学家汤姆孙。克·玻尔和3位客人都是丹麦科学文学院院士。他们讨论问题时,气氛非常活跃、热烈,语言风趣、幽默,经常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尼·玻尔在旁边表听,尽管听不懂谈话的具体内容,但是他们对那种讨论问题的方式、活跃的气氛,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尼·玻尔之所以是个具有哲学家气质的物理学家,这与他小时候经常参加这种家庭形式的科学家聚会有极大关系。

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我们需要的不是只会拿满分的书呆子,而是人才。原先的应试学习,向满分看齐,一味地记忆、背诵充满课堂。可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在一个集体中进行的。是否能成为学习的主人,要看在学习中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交流。

诺贝尔奖得主享利·陶布在中学时曾经充当化学教师的助手,职责是为定性分析实验准备检测样品,记录学生实验成绩,指导学生做实验,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陶布课余时间还利用贮藏室的通道做一些定性分析实验,设计在未知物中检出可供选择的金属元素的方法。这一切使得陶布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和激励。

后来,陶布进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分校化学系,这是世界最有影响的化学系之一。尽管它是一个相对较小的系,但它仅有的14位老师都非常出色。这里的人们相见时,总是探讨一些有关化学的话题,很多都是人们正在研究的课题,或是在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在那里,陶布感到了一种十分有益的学习气氛,在这种气氛下,陶布感到了真正的科学研究工作的美妙,这一切对他在日后的研究工作影响深远。

可以说,没有交流就没有积极的思维,就没有方法的多样化,就没有智慧火花的碰撞,也就没有我们充满活力的学习活动。

犹太人不仅非常重视知识,而且更加重视才能。他们把仅有知识而没有才能的人喻为“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他们认为,一般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而没有任何的创新。他们认为,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思考是由怀疑和答案组成的。学习便是经常怀疑,随时发问,怀疑是智慧的大门,知道得越多,就越会发生怀疑,而问题也就随之增加,所以发问使人进步。发问和答案一样重要。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犹太人家庭特别注意与孩子的思想交流,孩子一直受到成人的教诲和指导。孩子们可以同成人谈话和讨论问题,偶尔成人还会和孩子们缠个没完,意在引导他们投入到学习与研究中去。无疑,犹太人出名的口才和智力测试中的高分同这一点是不无关系的。

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交流,学习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在课堂上,如果没有生动参与交流,老师讲得再精彩,课堂也没有生机和活力。新教材为学生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的平台,在交流中不仅展示自己的智慧,还可以在听取别的同学发言后,通过思考他人的想法和策略来扩展自己的认识,不断反思、修正思维策略,达到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提高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在与人交往中成长

马克思说:“人们在生产中不仅影响自然界,也相互影响着。他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间便发生联系,只有在这种联系范围里,才能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能有生产。”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以及个人与群体之间,都有交换意见,交流消息,转达思想,表达情感的需要,从而在心理和行为上产生相互影响。

学生正处于学习知识,了解社会,探索人生的重要发展时期,也是一个关注交往、需要理解、渴望友谊的时期。不仅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还要在人际交往中顺畅的沟通,增加了解,培养情感。

科学家约瑟夫·约翰·汤姆孙1856年出生在英国曼彻斯特郊区的齐山姆,他的父亲是一位书商兼出版家,经营一些版本很少而年代又久远的书籍生意。汤姆孙小时候,经常到父亲的书店,带着儿童的好奇,去探求书里面讲的到底是什么故事。汤姆孙的父亲由于生意上的往来,社会交际十分广泛,许多教授和作家也都是他的好朋友。这些学者经常来和汤姆孙的父亲聊天,顺便给汤姆孙讲一些科普故事,他们渊博的知识令汤姆孙十分钦佩。进入学校后,汤姆孙经常把书中那些不懂的地方圈画下来,去问老师和父母以及父亲的那些学者朋友。这样的家庭环境对汤姆孙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帮助。

在生活中总会有些人成为我们钦佩的对象,与他们交往,这种经历会带给我们良好的影响。

理查德·J·罗伯茨1943年出生在英国。他在一所教区小学和斯蒂芬森初级中学接受基础教育。1960年,考入谢菲尔德大学化学和有机化学专业。1969年进入哈佛大学。因发现断裂基因,荣获199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罗伯茨曾在英格兰贝斯的一个教区小学上学。那是一个很小的学校,按年龄分为四个班级,每班大约有25名儿童,一般都是由一个老师负责教每个班级的全部课程。校长名叫罗纳德·布鲁克斯,偶尔也会到班里来上大约一个来小时的课,讲授一些他特别感兴趣的课程。尽管他在学校里对纪律的要求很严格,但他富于幽默感,喜欢给孩子们讲一些短故事,引得他们哄然大笑。他是一个很正直的人,对许多孩子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罗伯茨发现校长对他很感兴趣,并且很快就知道他喜欢钻研问题,校长经常在他进教室的路上拦住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条给他,上面通常写着有关数学和逻辑学的小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题目越来越难,罗伯茨很喜欢它们。不仅如此,这些小纸条还点燃了他对数学和探索问题的热爱,这种热爱一直保留在他的身上。当他找出正确的答案时,他会觉得这种智力活动是值得一做的,或许更重要的是,那是一种巨大的乐趣。

罗伯茨说:“直到现在,我还能回想起每当我答对了问题时,校长都非常高兴。我与这位我很钦佩的人的质朴交往,对我一生有深刻影响,我将永远怀念我们一起走过的道路。”

每个人都渴望成才,但成才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人际交往就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人的成才总是和人的知识与能力的拥有密切相联,获得知识、运用知识、培养能力、创造新知识,这些都离不开人际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