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时的北宋,苏东坡的才学可谓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结果由于一时的狂妄自大落得别人奚落的结果。所以说,即使你名满天下,也会有多方面的欠缺,因此,做人应经常检验一下自己的德行,能力,千万不可狂妄吹嘘,骄傲,真正的成功者总是做人谦虚,从不狂妄自大。
一个人有才能,那是好事,但如果因为自己的才能出人而狂妄自大就不是什么好事了。狂妄往往是与无知和失败联系在一起的,人一旦狂妄往往就会招人反感,自然也很难得到上司的赏识和朋友的认可。这样的人又怎么会在事业上、生活中有更加长足的进步呢?
如果你是一位公司老板,组建一个公司,成立一个企业,招聘别人来加入到这个集体,并不是让他们给你打杂,而是要让这些人才发挥能力,弥补自己的不足,作为老板,这一点要清晰地认识到。若是一味的狂妄自大,对外低估对手、轻视对手,没有足够的准备;对内忽视下属的能力,只凭一己之力维持公司运行,这样的老板必然是一个失败的老板。
一个人有多少本事,别人都看在眼里,不用自己吹来吹去的。如果过于狂妄,往往还会为别人留下笑柄。狂妄有时候反而暴露了自己内心的虚弱,极力表现自己也是生怕别人触到自己的软肋,说自己不行。没人会愿意相信一个言过其实的人,也没有人会喜欢一个出言不逊的人。就算一个人真的很有本领,但因为狂妄,也可能会丧失很多机会。
狂妄的结局是自毁、是失败,这是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客观规律。纵观历史,只有虚心谨慎、求真务实的人,才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
在现实生活中,无知者狂妄,当然令人鄙夷,就是有一些本事的人,狂妄起来也毫无益处。有了本事自视过高,并进而发狂,表面看来,似乎狂得有点“道理”,其实,这是不知天高地厚的浅薄在作怪。他们不懂得天外有天、山外有山的道理,妄自尊大,总想出人头地露一手。殊不知,等待这些人的只能是摔大跟头。
人生在世,总是谦虚一些、谨慎一些,多一点自知之明为好。人们常说“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自己有无本事,本事有多大,别人都看得见。
4、处理事情靠能力,处理情绪靠智慧
一个人刚生下来握拳哭啼,表示发脾气了。而后长大成人,带着一腔脾气游走四方。有人视脾气为大敌,锁之心底。有人把脾气看成是豪杰标签,像喷嚏一样时不时打一下,求痛快。
人人都有自己的脾气个性,有人温,有人急,有人外向,有人内向,但是不管你是什么样的性格,在为人处世的时候,都最好不要轻易地发脾气。
一位禅师在旅途中,碰到一个看他不顺眼的人。连续好几天,那人用尽各种方法污蔑他。
最后,禅师转身问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属于谁呢?”
那人回答:“属于原本送礼的那个人。”
禅师笑着说:“没错。若我不接受你的谩骂,那你就是在骂自己。”
那人顿时哑然。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那人不喜欢禅师,故意找禅师麻烦,试图污蔑禅师,激怒禅师,但禅师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对于那人对他的各种污蔑充耳不闻,最后禅师的好言提醒,那人自愧不如。
在生活中,你可能碰到你的亲人做了错事,可能你的下属办事不力,可能你的朋友得罪了你,这些都避免不了。但是这个时候,你如果大发脾气,不但对于已经发生的过失起不到任何正面的作用,而且还会破坏你与他人的感情。如果你不发火,做错事的人可能还在自责,还会想尽一切办法去补救。你一旦发脾气,骂人,讽刺别人,人家就会受到伤害,这个时候,他不但不会产生悔意,可能还会对你产生怨气。谁都不是圣人,谁都有做错事的时候,所以千万不要因为别人一时的过失而乱发脾气。
一个脾气好的人无论到哪里,都会受欢迎,别人喜欢同他合作、共事;脾气不好的人,则常常给自己和别人带来苦恼,使别人觉得难以与之相处。有人做过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男女青年在选择配偶时,都把要求对方脾气好作为条件之一。根据经验也知道,在一个家庭或一个人所处的小单位里,如果有一两个脾气不好的人,常会使这个家庭或集体搞不好团结。因此,改掉坏脾气不仅是为了消除个人的苦恼,而且也是为了促进家庭和睦,增强集体团结。
有一个人在公司里的人缘很好,他性情很好、待人和善,几乎没人看他生气过。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经过他家时,顺道去看看他,却发现他正在顶楼上对着天上飞过来的飞机吼叫,朋友好奇地问他原因。
他说:“我住的地方靠近机场,每当飞机起落时都会听到巨大的噪声。后来,当我心情不好或是受了委屈、遇到挫折,想要发脾气时,我就会跑上顶楼,等待飞机飞过,然后对着飞机放声大吼。等飞机飞走了,我的不快、怨气也被飞机一并带走了!”
在如今社会中,人人都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有工作上的,有生活中的。当遭受委屈、挫折时,自然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但不能一味地压抑心中不快,这并不能解决问题。这时就要如何舒解自己的情绪,适当发出心中的不满,就像上述故事中的那个人一样,对着飞机大吼,脾气也就随之消掉了。
人人都有脾气,但发脾气要注意方法。莫生气,不要因为一时气愤而口不择言,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你选择任何过激言辞的时候,都想一想,如果对方不接受,这句话落到你自己头上是什么感觉,推己及人,想骂人的冲动慢慢地就会平静下来。
做人要尽量少发脾气,尽可能不发脾气,尽量合理地宣泄怒气。
从前,在一个水池里,住着一只坏脾气的乌龟,他和来这里喝水的两只大雁成了好朋友。
后来,有一年,天旱了,池水干涸了,乌龟没办法,只好决定搬家,它想跟大雁一起去南方生活。但它不会飞,于是两只大雁用一枝树枝,叫乌龟咬着中间,大雁各执一端吩咐乌龟不要说话,就动身高飞。
他们飞过翠绿的田野,飞过蔚蓝的湖泊。地上的孩子们看见,觉得这个组合很有趣,拍手笑起来:“你们看呀,那只乌龟很滑稽啊。”乌龟本来得意洋洋的,听到嘲笑后大怒,就想开口责骂他们。口一张开,就跌下来,碰着石头死去了。
大雁叹气说:“坏脾气多么不好呀。”
坏脾气,往往是由生活中许多不如意的事情造成的。造成坏脾气的原因也许不能一下消除,但长期陷在坏脾气之中,并不能改变现状,往往还会使情况变得更坏。脾气一坏,一个人就在心理力量上被解除了武装。就像那只坏脾气的乌龟一样,爱发脾气葬送了性命。
其实,每个人都有脾气和情绪,关键是如何合理地宣泄情绪。有一位商人说:“当我自知怒气快来时,连忙设法离开不开心的地方,跑到健身房和拳师对打,或猛力击打皮囊,直到发泄完我的怒火为止。”
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处在好情绪之中,生活中既然有挫折、有烦恼,就会有消极的情绪。一个心理成熟的人,不是没有消极情绪的人,而是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的人。
对付这种坏情绪常用的方法是,及时给予自己暗示和警告。如当你感到怒气正在上升时,在心里对自己说:克制,再克制!或者默默地从一数到十。往往只需几秒钟、几十秒钟,你的心绪就能够平静下来,那时再去处理问题,就不会做出使自己后悔的事了。
5、知足者常乐
“知足常乐”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老子》“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是大足矣。”说的也是知足常乐的道理。知足常乐,可以说为每个人所熟知,但在现实中又有几人能做到这一点呢?许多人不可谓不聪明,但却由于不知足,贪心过重,为外物所役使,终日奔波于名利场中,每日抑郁沉闷,不知人生之乐。
先来看一个故事。
明末清初,杭州有个叫常乐的秀才,年已三十,却没有考中举人。父母双亡,孤身一人,家中一贫如洗。他靠卖字画为生,遇到字画卖不出去时,只得沿街行乞。
一个寒冬的傍晚,北风刺骨,冷气逼人,衣衫单薄的常乐行乞归家,一路上冻得直打哆嗦,他实在熬不住了,正好路过一座石桥,就钻到桥洞下避风。桥洞下有一堆刚熄了火还在冒着青烟的灰堆,散发出一股热气。常乐喜出望外,把冻僵的双手插进灰堆,身子立刻暖和起来。他高兴得自言自语:“满足乎?满足也哉!常乐我知足者矣!”这时,恰巧一位告老还乡的抚台大人从友人处归来,骑马路过,听桥洞下有人不断吟唱“满足、知足”。抚台大人下马问明原委,被他“知足常乐”的精神所感动,便聘他做塾师教膝下的一对子女读书,常乐自是十分乐意。
光阴似箭,冬去春来,半年多过去。常乐有了安身立命之所,不愁吃穿,衣袋里也有了银两,变得容光焕发,生活上也逐渐放纵起来。开始是吃吃喝喝,后来又染上赌嫖恶习,把报酬花得精光,背了一身的债。债主上门追索,抚台大人大怒,写了封信,对常乐说:“明天一早,你不要讲课了,把这封信送到去年我们相见的石桥旁,交给一个叫乔尚观的人。”第二天清晨,常乐带着信按时来到石桥旁,等了半大,不见人影。太阳已经升得老高,常乐问了几个路过的人,都说不姓乔,心中纳闷,莫不是大人把时间或地点搞错了。不由从怀中取出信来,一看“乔尚观”三字,他灵机一动,莫不是暗示我到桥上去观此信,便立刻走到桥上,抽出信笺看了起来。信里原来写着一首诗:常乐先生不满足,忘了桥下灰一堆;如今吃喝又嫖赌,乐不知足反生悲!常乐知道这是辞退书,咎由自取,只好垂头丧气回到自己原来住的那间破房子,继续过他穷困潦倒的生活。
这个故事确实发人深省,它告诉人们:人在合理的条件下做出不知足的事下场是可悲的。知足做人,就是低调做人。人不可不知足,所谓欲壑难平、贪得无厌。“贪”字头上一把刀,贪权、贪财、贪色、贪名,与之相连的是忧虑、丑陋、痛苦与灾难,接近贪婪也意味着远离快乐。刘备取得益州后,得陇望蜀,又去强攻襄樊,不成想遭东吴暗算,终致丢了荆州重地,不仅失了大将关羽,也失了谋取中原的可能性。其实,如果用心观察,生活中此类的例子俯拾即是,不胜枚举。
现实生活告诫人们:人人都要有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生活,面对社会。正像清朝倪元坦所说:“别人骑马我骑牛,自觉无言叹不如,君试回头一察看,道旁还有赤脚汉。”做人只有这样去想,才会感到知足常乐,生活处处充满阳光。但是,不是人人都是这样去做的。
有一个人,偶然在地上捡到一千多元钱,得到这笔意外之财以后,他总是低着头走路,希望还能有这样的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