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论语》管理日志
21514300000034

第34章 十一月:恭、宽、信、敏、惠(3)

【行动指南】

任何企业的价值观中都必须加入一条:做人要讲道义。一个不讲道义的人最终不但无益于企业的发展,还会为企业带来挫折和伤害。

第四周

星期一

君子之恶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阳货篇》17.24

【译文】

子贡问道:“君子也有厌恶的人吗?”孔子说:“有啊。厌恶说他人坏话的人,厌恶甘居下流而诽谤积极向上的人,厌恶勇敢而没有礼貌的人,厌恶一意孤行而无路可走的人。”又问:“子贡你也有厌恶的人吗?”子贡回答:“厌恶卖弄聪明而自以为明智的人,厌恶狂妄无礼却认为自己勇敢的人,厌恶揭人隐私却自以为正直的人。”

【笔记】

我们可以将孔子和子贡所厌恶的人结合起来看,事实上他们一共厌恶六种人,因为其中“勇而无礼”与“不孙以为勇”是相似的。这六种人的确是非常令人讨厌的。

“称人之恶者”,这类人整天无所事事,只会搬弄是非,仿佛全世界的人都有问题,就自己没有问题,是个完人。这类人不但会影响同事的工作情绪,自身的工作效率也非常低下。

“居下流而讪上者”更是无可救药。他们自己甘于平庸也就算了,却对那些积极向上、有志向、有抱负的人指手画脚,甚至是诽谤侮辱。这种人在很多企业中都存在,他们就像病毒一样,很容易使其他人失去工作积极性。对于这样的人,我的原则是绝不姑息养奸。

“勇而无礼者”与“不孙以为勇者”,这类人的存在必定会导致混乱,他们只爱逞匹夫之勇,不识大体,也没有全局观念,这样的人一定要严加教导。

“果敢而窒者”,最终会自己走上绝路,不足提也。

“徼以为知者”,这种自以为是的人,通常会无法立足,因为下属讨厌他们,同事讨厌他们,最终必定无人愿意与他们相处。

“讦以为直者”,他们要么是为了巴结别人,要么是为了陷害他人,这样的人心里充满黑暗,可谓十足的小人。可是很多管理者偏偏喜欢这样的人,为什么?因为大多数管理者都有一种窥私欲,生怕自己的下属对自己不忠。但是事实告诉我们越是害怕下属不忠的管理者,下属越是会背离他。

【行动指南】

对身边的人进行观察,如果有以上六种人,则应该采取措施远离他们,或是将他们清除出局。

星期二

小人难养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阳货篇》17.25

【译文】

孔子说:“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难以共处的。与他们亲近,他们就无礼;对他们疏远,他们就会怨恨。”

【笔记】

这句话引来了当今女性的极大排斥和反对。不得不承认孔子说这句话是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的,但是在今天,这句话还是说对了一半,那就是“小人难养”。当然,男性和女性之中都存在小人。

我想几乎所有的人都见识过小人,对他们也是有所了解。小人的确像孔子说的那样,你不能够与他们过于亲近,否则他们会极端无礼。我们发现企业内打破公司规则的往往是那些与领导亲近的小人。同样,一旦你与小人相识之后,你又不能疏远他,你一疏远他,他就会抱怨,乃至怨恨你,甚至在背后捏造是非诽谤你。

【行动指南】

远离小人,尽管会引来怨恨,那也比身边有一群无礼的人好。因为小人围绕在你的身边,你的管理就无法做到公正、公平,一旦如此,你就离失败不远了。

星期三

仁者从心

微子去之,萁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微子篇》18.1

【译文】

微子离开了纣王,萁子做了奴隶,比干因为进谏而被处死。孔子说:“殷代有三个仁人啊。”

【笔记】

要理解本章,就先必须了背景。商纣王昏庸无比,治理无方,微子、萁子与比干三人都是忠良之士,他们没有被纣王的淫威恐吓住,而是直言进谏。可纣王对他们的话根本听不进去。最终,微子选择了离开,萁子因为再次进谏被纣王免去官职沦为奴隶,而比干则更加糟糕,被纣王挖去双目处以极刑而死。

孔子称赞这三位为“仁”是因为他们都遵循自己的内心,没有改变自己,不像他人一般委曲求全,或是对纣王的昏庸无道置之不理。他们认为作为一名臣子,就应该直言上谏,晓明大义,尽管会面对极刑也毫不犹豫,正所谓“杀身成仁”。

想想今天的企业成员们,对上司不但事事服从,而且巴结不已,真可谓“管理者说的一切都是对的”。这样的结果必然会导致管理者自以为是,最终落入一意孤行却没有出路的结局。

【行动指南】

作为一位管理者,如果身边没有一些敢于进谏、敢于指出自身缺点的下属,是一件可悲的事。因此,当没有下属指出我们的缺点时,我们需要进行深入反思。

星期四

直道事人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微子篇》18.2

【译文】

柳下惠做典狱官,多次遭到罢免。有人对他说:“你不是还可以离开的吗?”柳下惠说:“以正当的行为来处理事务,到哪里去又会不遭到多次罢免呢?放弃正道来处理事务,又何必离开自己的父母之邦呢?”

【笔记】

柳下惠其人,我们在前面已经简单介绍过了,孔子对他评价很高。本章又是一篇赞扬他的文字。通过他与一个人的对话,反映出他“直道事人”的原则。

很多人遇到柳下惠所面对的情况——“三黜”,一定会选择离开的,但是,柳下惠并没有离开,所以就有人感到奇怪,劝他离开。但是柳下惠回答说:“以正当的行为来处理事务,到哪里去又会不遭到多次罢免呢?放弃正道来处理事务,又何必离开自己的父母之邦呢?”本章的意思自然是赞扬柳下惠。但是,我并不赞成他的话。为什么呢?全天下难道真的一个贤明的上司都没有吗?凭什么说“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柳下惠的话未免过于主观、片面了。

当然,本章的关键在于“直道事人”,不仅仅要说到,还要真正做到。柳下惠做到了,希望更多的人也能够做到。

【行动指南】

真正具备职业素养的人应该以“直道”为准则,在工作中保持公正、公平,同时对上司的错误应该及时指正,以免企业走上失败之路。

星期五

良禽择木而栖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微子篇》18.4

【译文】

齐国人送来了歌舞女伎,季桓子接受了,并且因此三天不上朝办理政务,孔子就离职而走了。

【笔记】

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古人又云:“良禽择木而栖”。孔子所说的“君子”自然属于“士”阶层了。孔子也始终以“君子”之准则要求自身,所以,当他看到季桓子接受了齐国的歌舞女伎,并且连续三天不问政事之后,立即选择了离开。

孔子做的算是高明吗?如果按照君子的要求来说,似乎并不高明。为什么?因为孔子没有对季桓子进行劝诫便离开了。但是如果从明哲保身方面来说,孔子的行为又是值得学习和效仿的。

现今很多企业依靠不正当的手段,或是不道德的产品和服务谋取利益,对于拥有品德和修养的人来说,应该对它们进行制止。如果不能够制止它们,就应该选择离开,去寻找更适合自身的符合道德要求的企业。

【行动指南】

作为一名有道德的职业人,我们应该拒绝为那些不道德、缺乏良知的企业服务。因为那不仅不是我们的价值体现,而且我们的价值还会因此而沦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