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杨帆:对话《时代智商》
21514600000019

第19章 商业模式缔造者(6)

2007年11月21日,当我们经由上海进入华西村时,已是当日子夜时分。虽然我们迫切想目睹传说中富裕得有些不可思议的华西村,可还是得眼睁睁等待黎明来临。果不其然,当我们睁开眼时看到,这里人人住别墅,家家开轿车,这里每家每户的存款从百万至千万元不等。作为中国最富裕村庄的当家人,他凭何种智慧,将昔日一个负债1.5万元的苏南小村,发展成为今日经济总量高达400多亿的村级乡镇企业集团?数历政治风浪,又是什么力量支撑他近40余年红旗不倒?

简介

吴仁宝,1928年出生,土生土长的华西人,“全国十大乡镇企业功勋”人物,曾获“中国经营大师”称号。在近40年的村书记工作中,他创集体与私有并存的“华西模式”,坚持共同富裕,将华西村建设成为“天下第一村”。目前华西村经济总量达400多亿元。

吴仁宝是什么人

我听中央的,我是“不走样”;

我听各级领导的,我是“不走神”;

我听老百姓的,我是“不走偏”。

——吴仁宝

杨帆:吴总,您是我们这个节目创办以来采访的嘉宾中年龄最长的一位。今年有80岁?(吴仁宝:80岁了。)有人说您是“奇人吴仁宝”,有人说您是“伟人吴仁宝”。您自己怎么评价自己呢?

吴仁宝:我自己的评价是,我是个人,是个农民。我只是个一般人,谈不上伟人、奇人。但是我有一点特殊之处,我总结为“三个不”:我听中央的,我是“不走样”;我听各级领导的,我是“不走神”;我听老百姓的,我是“不走偏”。有了这个“三个不”,我做事就会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要说吴仁宝什么特色,那就是人家不想的我要想;人家不敢干的我要干;人家接受不了这种风雨的考验;我经得起。

20世纪50年代,吴仁宝由乡财粮委员变为村支部书记。60年代带领村民开办小五金厂,被打为“走资派”。70年代被人告状,华西大队是假典型。此后几乎每隔10年,他的人生就会经历一次沉浮。1980年,作为江阴********的吴仁宝,在县直机关党代会代表选举中落选,再次回到华西,任党支部书记。

杨帆:您当时也是几上几下是吧?但有波澜不惊的味道。

吴仁宝:我这个人经历的考验比较大。我称之为“能上能下,能官能民,能进能出,而且还能正能副”。

杨帆:您不觉得这在当时是很无奈的一件事吗?

吴仁宝:在我预料之内。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大多数地方都有这个情况。后来要把我调到苏州的农工部去当部长。省里已经要发文了,我强烈反对。我说我这个人一直听组织的话,但是这次我不去苏州,因为我有官职在身,因为我是村书记,有牵绊,不要当大官。

杨帆:顺境或逆境,您都可以用这样一种非常平和的心态来对待,为什么呢?

吴仁宝:我主要考虑的是老百姓,要为老百姓服务。只要你为老百姓去想,其他的个人的事情,什么都可以想开。为什么这么说?要说困难,老百姓最困难,我们同老百姓比,什么都比老百姓好。那么你为老百姓去想,就有办法。办法哪里来?为老百姓服务,听取老百姓意见,就能有办法。

杨帆:您的处事方式永远跟别人不太一样。最早做村支部书记的时候,能够做到既执行了国家的政策,又完成了自己想做的事儿。

吴仁宝:当时中央的方针政策叫“抓革命、促生产”,我是“抓生产”来“促革命”,这是倒一倒。因为我想如果生产不发展,老百姓饿肚皮,怎么革命呢?比如说改革开放以后,中央讲“分田到户”,叫“宜统则统,宜分则分”。但我只有统,没有分,因为听中央的。比如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央讲两个“毫不动摇”,要巩固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支持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毫不动摇。那我两个都没有动摇。我既发展公的,又发展私的。国家是“一国两制”,我就搞“一村两制”。有些人,一时怕私有,一时怕公有。我华西不怕公有、不怕私有。公有、私有,有,总归好。要说怕,就怕公私都没有,这个最不好。

杨帆:高手啊!这样的一种发展模式是慢慢在过程中总结的,还是一种顿悟。

吴仁宝:说起来我的经历就太多了。原来人家搞集体经济的时候,实际上我就有私人参加了。1958年的时候“******”,就是搞标准的集体经济。但实践下来行不通,所以从1962年开始,合作经济,这有两大好处:一,有改革机制。你要公布账目,要向股东公布;二,现在看最最好,还是叫公私合作,因为“公”,能够占主要位置,这样才有保障。

吴仁宝带领华西村民平整农田,兴修水利。在20世纪60年代,华西村一直是农村农业学大寨典型。而对于70年代末兴起分田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吴仁宝却坚持着集体承包。在1961年华西建村之时,吴仁宝将勤恳、踏实的“牛”的形象作为村徽保留了下来。

“农民政治家”

您做了这么多的企业,您的经营之道是什么呢?

——杨帆

我们叫“薄利多销现钞”,“厚利欠款不要”,“库存积压减少”,“勤进多跑快销”。

——吴仁宝

杨帆:带领农民种田种地,这是我们的本分。那在完成本分的同时,您悄悄地走上了另外一条路,带领大家发展副业。那会儿是怎么样想到自己走这么一条特别的路?

吴仁宝:这个应该是因为我年纪大的关系。实际我们农民不是单搞农业,新中国成立前,农民就可以叫“男耕女织”,做养蚕之类的副业。后来共产党来了,组织“互助合作”,也可以多方面发展。1958年“浮夸风”之下,农民只能搞农业。只搞农业试下来不行,政策还不转变,我们下面就偷偷摸摸搞了。不能不搞,不搞老百姓吃不消,哭啊。

杨帆:是啊,可是领导有的同意,有的不同意,有的支持,有的不支持,那您怎么能够平衡这种关系呢?

吴仁宝:他们来,我的工厂是不给他们看的。那么领导来要在这里开会怎么办?我就让工人到外面去,把厂关门,出去“铲草皮,积河泥”,搞得轰轰烈烈。那么这个领导看得很满意,走了之后,我再把工人召集回来,把耽误的时间补回来。

杨帆:那叫“欺君之罪”是不是?(笑)

吴仁宝:我又不妨碍什么,因为领导有这样的规定,你就不要去顶撞他。

杨帆:那领导后来知道了也会跟您没完呢。

吴仁宝:没有呀。你不要去顶,过了以后,他就懒得问的。你只要符合那个形式,不冲撞,他就满意地走了。

杨帆:您在研究领导心理,领导最需要的是尊重,是吧?

吴仁宝:尊重,对。不要去顶,就这样子。当面答应着“谢谢领导关心”,过后不符合实际的,你可以改善,但不要去顶,没有关系的。

杨帆:是一种迂回政策。

吴仁宝:因为这些领导也有难处,也是一级一级下来的,有很多时候他也是违心去搞的。实际上我也很了解他们。领导布置的,我村级要落实。怎么落实?落实就要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个非常重要。我现在最高兴的是两个字,******同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两个字。为啥讲“特色”?特色就是不要搞一刀切;特色就是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特色是人家没有的你有,大家有了就不叫特色了。所以你看我们华西,有很多别人没有的东西。

杨帆:刚才我们说做人,现在说做事。您做了这么多的企业,您的经营之道是什么呢?

吴仁宝:很简单。我们叫“薄利多销现钞”,“厚利欠款不要”,“库存积压减少”,“勤进多跑快销”。我们企业为什么好?因为我的管理都有自己的一套的,叫制度管人,不是人管人。

杨帆:您就读了三年的私塾,怎么会知道当时就要用制度管人?

吴仁宝:中央新闻广播、电视台,我一定要听要看的,再忙都要腾出时间。为什么呢?中央的精神都在这里,特别是中央集体讨论一些决策,我要一字一句去研究的。

杨帆:您在经营的路上,最得意的一次决策或最得意的一个项目是什么?

吴仁宝:当时我听******同志的“南方谈话”,开头是治理整顿,再听下去就感觉到要有大发展了。所以我要让企业快点把原材料吃足。没有钱就去借。我原来不借人家钱的,但那次我借钱了。当时铝4000元一吨,后来就两万多了;60元一吨的煤后来卖到200元一吨。我用借到的钱把这些原材料都吃进放活一年马上赚几千万。这个,就叫“机遇”。

有人称吴仁宝是“农民政治家”。是的,吴仁宝钻研政治,懂政治。这个只读过三年私塾的中国农民,曾在不同场合朴素又辨证地阐释过帝王将相与民心两者之间的关系。他也很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而在这个“第一村”的“天下”,他也确实很成功地赢得了村民的心。从拒绝分田到户,到办小五金,到毛纺冶金,直到现在冶金、烟酒、旅游等交织在一起的庞大经济系统,村民都义无反顾又虔诚地跟随着他。

杨帆:您最惊人的一个举动,就是曾经把四儿子送给别人做养子,因为他们家里出了一件事情。当时怎么就这样狠心把自己的儿子过继给您的村民呢?

吴仁宝:因为他们家原本有个独生子,可惜淹死了。所以他们,特别是他的妈妈快要急死了,我去做她工作。我跟她说不要激动,我把一个儿子给你。

杨帆:当时您跟爱人商量了没有,还是您独自就做这个决定了?

吴仁宝:我是先斩后奏,但是我老婆很通情达理,我那四儿子去的时候已经五六岁了。他犟,不肯去,我要做他的工作,说服他。

杨帆:孩子真走了的时候,您自己流眼泪了吗?

吴仁宝:这个我不能告诉你。(呵呵笑)

任人唯贤

学习型的企业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

——吴协恩

从我记事起,“爸爸”的概念要少一点,“老书记”的概念要多一点。真正撑起这个家庭的人,是我母亲。因为爸爸有一个村在那里,有那么多老百姓在那里。

——吴协恩(吴仁宝的四儿子)

杨帆:说到吴协恩,大家伙对他还都是充满了期望的,我想您更是如此吧。您选择他,其实外界也有一些争议,吴总选自己的儿子作为接班人,这是吴总个人的意思,还是村民的愿望?

吴仁宝:为什么让他当,是因为他符合标准。我们华西的干部自己立了一个标准,叫“土标准”,干部要德才兼备。

杨帆:您怎么评价他呢?

吴仁宝:这个标准告诉你,是“三正、三平、三守、三不倒”。三正,办事认真,处事公正,经营廉政;三平,有政策水平、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三守,要守法、守约、守信誉;三不倒,要难不倒,夸不倒,吓不倒。这样的干部才有能力驾驭各种复杂情况。这个新书记参照这个标准来说,可以达到95分。

一直有人说,有了吴仁宝才有了今天的华西村。如果没有吴仁宝,华西还能否依然是华西?2003年,吴仁宝自动从党委书记的位置上退了下来,取而代之的,是他的四儿子吴协恩。随着上下两代的权力交割,吴协恩——这位相对于父亲,显得不温不火的新书记的能力就备受瞩目了。

尽管有些小材大用的感觉,而且对于高中毕业参军的吴协恩来说,很难想象他哪里学来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但是大家对他的评价都是,经营能手,搞经济有一套。在交谈期间,他会谈GE企业,谈政企分开,谈财务集中,谈他所负责的冶金、烟酒经济如火如荼。另外,他对金融投资方面也非常精通。

外采

吴协恩:要重新认识以人为本,实际上就是要让他们在企业当中,要能学得到东西。实际上就是要提高他们的文化,各方面的素养。你比如说我们企业现在,一年的培训计划最多的时候达到240天。那我认为,对企业来说就有了一个质的转变,它是学习型的企业。学习型的企业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

外景

杨帆:这大钟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这么大尺寸的铜钟吧?

吴仁宝:世界上没有再大的了。

杨帆:建这个大钟的意义是什么?

吴仁宝:警钟长鸣,健康长寿。

杨帆:这上面好像都标有村民的名字。

吴仁宝:每个村民的名字都有的,都刻在上面了。敲一下,他可以心想事成,他就高兴了,这是精神上的鼓励。你也敲一下,来来来。(敲响大钟)国泰民安。

杨帆:国泰民安,美丽幸福。

吴仁宝:嗯,美丽幸福,就是美丽的华西村,幸福的华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