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指南
分步骤、分阶段、分层次,将战略目标细化,有序推进、有条不紊,才能在优势切换小步快跑的状态中实现最终的领先。
4月23日
选择试水区
想通过简单的贸易模式实现国际化很难,因此必须创新青啤的商业模式。工厂的生产要素可以搬到海外,用海外资本配置生产资源。不仅仅是酿造,还有消费习惯的研究,以及判断我们能否具备形成全球供应链的资格或能力,那才是国际化在运营层面的真正体现。
——摘自2007年12月18日金志国接受媒体联合采访的谈话
背景分析
青啤进入台湾市场的案例也很有借鉴意义。台湾实行酒类专卖制,唯一的本土啤酒品牌是“台湾啤酒”,市场占有率高达90%,其余10%是洋品牌。台湾市场烟酒解禁的消息公布以后,金志国率队到了台湾,对当地消费市场进行全面考察。青啤要弄明白一个问题:台湾消费者到底爱好什么口味的啤酒?到达台湾之前,青啤人有一种思维定式,以为台湾消费者的口味应该和福建的消费口味趋于一致,但事实并非如此。福建消费市场接受的是淡爽型啤酒,而台湾市场接受的是传统的浓香型啤酒。
青啤的产品基色是绿色、金色,台湾消费者看惯了蓝天白云,对蓝色特别喜好。如果青啤把绿色的啤酒卖过去,就会同嘉士伯的底色很相似,所以青啤为台湾市场特意改变了产品基色,为台湾消费者特制了一种啤酒产品。2002年4月18日青啤正式进入台湾,三天时间产品遍布全岛。当年就在台湾销售了3万千升啤酒,每千升酒的销售收入是5000元,比当前国内同等啤酒产业每千升销售收入2000元相比翻了一番多。
行动指南
国际化,可以先选择一个较有把握的试水区,积累些经验。要做国际化的先进而不做国际化的先烈。
4月24日
“最美味的鱼”
“最美味的鱼是在淡水和咸水混合区生存的鱼”,类似长江的石鱼、黄河刀鱼等。社会的变迁、企业的成长都是从文化冲突中汲取力量,在淡水和咸水之间,即不同的文化之间所催生的新文化是最有推动力的。文化是资源,当文化转化成力量的时候,才能创造价值。
——摘自2008年7月金志国接受《数字商业时代》记者采访的谈话
背景分析
2002年7月,青啤的“七一”党课上,时任青啤董事长李桂荣对当时的形势有个判断:当前中国企业面临四大巨变:资本理念发生巨变,智力成本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本;战略理念发生巨变,战略方向坚定不移,但要不断变化和调整战略措施;运筹理念的巨变,从专长企业转为全面企业;竞争理念发生巨变,从提供产品价值的企业转变为提供服务价值的企业。这次党课,在客观上起到了力促青啤员工“解放思想”的实际效果。与AB公司建立战略合作,频繁交流、紧密互动,可以看做是“解放思想”的一步。
2002年7月30日,青啤在北京与美国AB公司就双方结成排他性战略伙伴关系签订协议。同年纽约时间10月21日,青啤与美国AB公司正式签署了战略性投资协议。按照约定,AB公司向青啤提供资金、技术和管理等资源。这是青啤国际化的重要举措,既能学习到跨国巨头的先进经验,同时又以结盟的方式避免了和对方在中国市场、全球市场的恶性竞争。
其后,青啤与AB开展了最佳交流实践活动,双方企业频繁进行了紧密互动。青啤将交流的经验与心得整理成规范和标准,形成统一的标准,由团队去执行。
行动指南
迥异文化的深度融合,将在更广层面上产生积极、良性的“化学反应”。
4月25日
国际化,抡“大刀”
中国的企业走向海外靠什么呢?靠抡“大刀”式的价格战?那样的扩张很容易受制裁。中国的制鞋企业进入西班牙市场,靠低价鞋把市场秩序搅乱了,最后发生了对中国制鞋企业不利的事件,并遭遇反倾销,就是个典型案例。国际化靠抡“大刀”是不行的,那只是一时的成功。
——摘自2009年10月18日金志国在青啤内部所作“系统力”主题演讲
背景分析
“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成为了经济大国,中国企业进入了国际化价值链,成为其中的一环。”金志国说,“令人备感无奈的是,中国企业普遍处于价值链中的低利润区域,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得进行价值创造上的结构调整,增加研发和品牌方面的赢利能力。”
青岛啤酒作为中国啤酒出口的主力,出口量一直占中国啤酒出口总量的50%以上,占出口美国的中国啤酒总销量的95%以上,在美国市场上的销量占亚洲12个国家出口量的25%左右,并且是亚洲在美国最畅销的啤酒和美国售价最高的啤酒之一。
有制造无品牌、有价格无价值,这绝不是青啤的国际化。青啤所要的国际化不是结果的国际化,而是在国际市场整合、配置资源的同时,把产品销售到全球的、资本运作过程和结果协同的国际化。
行动指南
走向海外的“中国制造”,需要以自有品牌的昂然姿态“走上去”,占据“微笑曲线”的有利位势。
4月26日
奥运营销的“三个度”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青啤创造了加快国际化进程的战略机遇。为什么要赞助奥运?如何利用好奥运赞助商的资格?优势转换的关键在于把握和运用好三个“度”,即战略吻合度、品牌关联度和商业空间度。
——摘自2008年8月4日金志国在奥运会非注册媒体中心国际媒体见面会上的发言
背景分析
作为2008北京奥运会赞助商,金志国一直在思考如何使资源有效组合,全面保持青啤在行业的领导者地位,加快国际化进程。金志国提出的三个“度”,即战略吻合度、品牌关联度和商业空间度,对青啤即将开展的奥运营销有提纲挈领的重要意义。
一是战略吻合度。奥运会是世界公认的国际化盛事,青啤的愿景是成为拥有全球影响力品牌的国际化大公司,二者在战略上是吻合的。
二是品牌关联度。首先,百年国际化的啤酒品牌与百年国际化的体育品牌高度关联。奥运会是世界公认的国际化赛事,青啤是公认的世界知名品牌,通过这种关联放大青啤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辐射力。其次,品牌主张高度一致。北京奥运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与青啤品牌主张“激情成就梦想”也是一脉相承。第三,奥运赛场是演绎激情的平台,啤酒是催化激情的产品。奥运赛场是演绎激情、释放激情的地方,啤酒具有催化激情的功能,在产品功能上高度关联。
三是商业空间度。奥运期间,在全球关注聚焦于中国的时候,把品牌传播出去,可以引发更大的关注,引导更多的选择,拓展国内外市场。
在三个“关联度”的指导下,青啤制定了延续五年的营销战略:2005年“酝酿激情”,2006年“点燃激情”,2007年“传递激情”,2008年“释放激情”,2009年以后“演绎激情”。青啤展开了一系列的“奥运营销”和“后奥运营销”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首先是品牌国际影响力提升。青啤的奥运营销活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产生了国际性的影响:2008年第二次入选英国《金融时报》评选的“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在单项排名中,品牌价值、优质品牌、产品与服务、品牌价值海外榜等四项排名青啤均居首位。2009年,青啤入选“世界品牌500强”。2010年,青啤第五次登榜《财富》杂志“最受赞赏中国公司”。
行动指南
现代汽车、韩国三星的快速崛起一再印证了通过系统的、有谋略的奥运营销,企业赞助奥运的效应会犹如“核裂变”,加快、提速品牌和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4月29日
营销奥运,让中国品牌闪亮世界
2008年奥运会对于“品牌强国”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是众多中国企业做强品牌做大影响力的好机会,中国必须打造出良好形象,用“品牌”征服世界。
——摘自2008年3月金志国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的谈话
背景分析
奥运会本身具有时效性,奥运精神和资源却具有长效性。作为北京奥运会赞助商,金志国对奥运会以及奥林匹克精神有着更加“商业化”的阐述。在他看来,奥林匹克精神不仅代表一种体育精神,更是一种价值观的提炼,它会使企业学会尊重规则、尊重制度,参与竞争、超越自我。
奥运营销如何出奇制胜?金志国提出两“结合”的观点:企业一方面要做好奥运服务和奥运营销,为奥运提供各种“硬件”支撑的同时,传播奥运精神,实现其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品质的“结合”;另一方面,企业要把奥运营销转化成企业营销奥运,借助奥运平台最大限度提升中国的品牌,实现国家的强大和品牌强大的“结合”。
行动指南
企业品牌是国家品牌的重要构成,企业品牌、国家品牌相辅相成。企业品牌构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于善于借助大势,从企业公众形象建设这个角度争取品牌的最大化认同。
4月30日
把国际化的目标抬高
2005年,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一次演讲中,面对企业界的同行,我专门选定了一个演讲题目:《把国际化的目标抬高》。其中讲到每一家公司都想把自己的事业做强做大,使其最后成为一个国际化的跨国集团。然而,事实上99%的企业都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不幸夭折。为什么在同样的环境下走同样的路,而能最终实现这个梦想的公司却是寥寥无几?我们总结出了国际化公司必备的十大要素:视野国际化、人才国际化、标准国际化、资本国际化、管理国际化、制造国际化、品牌国际化、营销网络国际化、市场国际化、物流国际化。
——摘自金志国著作《一杯沧海:我与青岛啤酒》
背景分析
“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必须参与国际经济循环,成为世界产业链的一部分。”这是金志国的真实感悟,“青啤的资本在一定的市场空间做大、做强之后,必然会谋求在更大空间内的运动,吸收更大规模的资本要素,整合更优质的资本,实现更大规模的增值。资本的增值和运动属性,形成了资本的扩张冲动,这构成了青啤国际化发展的本质原因和原动力。”
通过对世界著名的国际化大公司的分析,金志国将青啤国际化分为四个阶段,即国际化萌芽阶段、准国际化阶段、国际化初级阶段以及国际化高级阶段。国际化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征,青啤从品牌状况、市场地位、运营管理水平、战略思考方式等方面对国际化不同阶段进行区分,企业相应的特征对应着国际化的不同阶段。国际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要走很长的一段路。
行动指南
国际化,不能好高骛远,但要眼高手低,“眼高”指目标要制定得长远,“手低”是要把手上的事情做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