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
唯独市场不能放弃
最大的失败是放弃,每名员工都应该清楚,什么都可以放弃,唯独市场不能放弃。不仅仅是做营销的业务人员,车间里酿造啤酒的,往来奔波做物流、做原材料供应的,都应该知道所有的事情都牵扯到市场,丢了市场也就丢了饭碗。
——摘自金志国在青啤企业文化建设现场会上的讲话
背景分析
2005年上半年,美国AB公司培训经理Doung Hoffine曾来到青岛,与青啤进行交流。Doung Hoffine透露,AB公司很多员工、销售人员手中持有百威啤酒定额消费卡,大家有义务、有责任在任何场所向消费者宣传百威啤酒,传播AB公司的文化和理念,甚至可以为消费者免费购买一杯百威啤酒。这个小故事让青啤员工感受了百威深度分销的力量。
条件可以谈,市场不能丢。对于营销人员来说,营销就是战场,市场就是阵地,产品售卖失败如同阵地丢失一样耻辱。贴近市场、服务市场,一切为了市场。
青啤大连办事处把整个大连市分成16个区域,每个业务代表负责一个区域。每个区域内有将近300家酒店,每个业务员每天至少拜访30家酒店,并对每家酒店的情况进行工作记录,填写“日工作推进表”。通过如此细致入微的微观运营体系的构造,青啤锻造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叼肉的“狼狗”之师。
行动指南
在全员中树立市场意识,那么,每一名员工都会是有力的营销战士,对营销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5月2日
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深度分销
传统的销售和新型的营销是两个概念。新型的营销是以消费者和市场为中心进行的深度分销。如何在第一时间内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这是我们在市场竞争中提升品牌力的中心任务。我们不仅要加强服务,而且要在服务的速度和质量上,形成新的品牌优势。
——摘自2002年6月金志国接受济南媒体记者采访的谈话
背景分析
叫好不叫座的品牌,很难说是好品牌。过往的百年历史,青啤解决了“叫好”的问题,
具体表现是“品牌美誉”,即有多少消费者通过体验式消费以及广告传播的影响,对青啤这个品牌产生亲近的好感;此后煞费苦心追求的便是如何真正实现“叫座”。“叫座”的对应指标是“市场占有率”,即有多少消费者通过购买行为与青啤产生情感关联。
为了让品牌叫好又叫座,青啤于2006年开始了“品牌传播、消费体验、产品销售”三位一体的营销创新,对青岛啤酒这个主品牌按照全国一个主题、一种模式进行小型、中型、大型的路演活动。各地的啤酒节是大型路演,各营销实体除了社区路演、餐饮路演、夜场路演之外,不同的终端,包括节假日超市的路演,也都使用同一主题,目的即在于最大程度地争取消费者,为消费者创造更多的附加值,从而实现市场的扩容。
行动指南
营销的核心是为消费者创造可持续的附加值,消费者认可的核心价值,才是经营者最需要的。
5月3日
学会议变,尊重个性
现代消费者越来越个性化,越来越积极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并参与到价值创造的过程中来。青啤的消费对象,主要是18~35岁的男性,核心消费者的年龄集中在18~25岁。这一代越来越个性化,越来越“我的事情我做主”了,你必须学会服从于他。你说这是好啤酒,来喝吧,他不认。他自己认为好的啤酒才是好啤酒,这就是这一代人的个性。
——摘自2006年5月金志国在青啤内部所作“品牌与战略”主题讲座
背景分析
2005年4月30日,青啤组织生产、品质管理、审计等职能部门相关人员走出机关、走进市场。这是一次以“和谐执行、服务规范”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为的是通过实地踏访,实现生产与市场的接轨,如实了解市场的运作规律,全面感知消费者的真实喜好,聆听消费者对啤酒产品的意见与建议。
在这次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之前,青啤领导毫不客气地指出:“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输入消费市场的产品是消费者不认同、叫不响的‘哑弹’,那么这样的产品,对品牌、对公司将是多么致命的打击!”
时任青啤审计部部长的任增贵,全程参与了市场调研,他感慨良多:“市场是大家的市场,如果不与市场建立关系,关起门来搞管理,搞得再好也毫无意义。”
青啤战略发展总部的李辉对此同样感触颇深:“市场竞争说到底是对消费者的争夺,是管理的竞争,是体系的竞争。单纯把啤酒售卖出去还不行,要在恰当的地点、通过恰当的方式,把恰当的产品卖给恰当的消费者,并获得合理的回报。只有这样,销售工作才是可控的。”
行动指南
商业竞逐的最终裁判是消费者,研究探察消费者尤其是核心消费者,是企业必须要做的。
5月4日
摊煎饼与蒸馒头
与青啤的“广种薄收”相反,珠江啤酒是精耕细作,与经销商联手,由其作为中介,锁定目标市场、扩大市场份额。在这一点上,珠江啤酒和青啤形成了差异化,青啤品牌力量非常雄厚,却是在全国“摊煎饼”;而珠江啤酒则是关注市场聚焦,是在“蒸馒头”,市场的厚度累积起来了,自然会获得最高的单位产品利润。毋庸置疑,谁领先谁就会获得高增长、高回报。有一段时间,珠江排到了全国啤酒行业的第二名,当时第一名是燕京,而青啤则滑落到第三。直到今天,珠江这种聚焦、做厚度的理念,以及“精耕细作”的市场运作模式,都值得我们学习。
——摘自金志国著作《一杯沧海:我与青岛啤酒》
背景分析
2002年3月22日,青啤召开职工代表大会,金志国与130余名职工代表面对面诚恳交流。当时,快速扩张的青啤,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发展了48家企业,金志国据此追问:“我们在资金、品牌特别是人才上,向外输出了多少?我们的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的速度是否匹配?品牌输出与质量管控如何匹配?”
彼时,对于子公司的管理存在着失控现象。青啤对于子公司的整合,主要是以派出高层管理人员、经营者和总酿酒师的方式,这些人到子公司后多以“救世主”的面目与心态出现。“那纯粹是一种人为的整合,没有把青啤的优势资源有效输出。青啤接手一家新公司,要把自己的企业文化、经营理念、品牌观念、管理模式以及工艺技术一并输出。”金志国说。
如此导致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到处都能看到青岛啤酒,但是,到处都没有太高的市场占有率。青啤人意识到,与其“广种薄收”,不如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造就若干个相对“垄断”的市场。
实践证明,无论是主品牌还是地方品牌,要想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站稳脚跟,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保证长期稳定发展,保持良好的声誉与形象,品牌的品质性、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口味的一致性至关重要。
行动指南
聚焦市场,积累厚度,方能厚积薄发、克敌制胜。
5月5日
从“橄榄型”向“哑铃型”转变
青啤的发展是在“大名牌”战略的支持下进行的,已经成功实现了“以消费为导向”向“以生产为导向”的经营理念的转变,完成了从原来“橄榄型”(以生产为主,研发与销售为辅)到目前“哑铃型”(以研发与销售为主,生产为辅)的经营重点的转变。
——摘自2002年5月金志国做客中央电视台《品牌战略》节目的谈话
背景分析
2002年4月,一种以“白底蓝字”为形象标志,印有“台湾地区专销”的青岛啤酒进入台湾市场,刮起了一阵强劲猛烈的青啤旋风。青岛啤酒是2002年2月15日台湾地区宣布对内地烟酒解禁以来,第一个进入台湾市场的内地酒类品牌,一个月内陆续发送了200个集装箱,30多万箱啤酒。
自1989年开始谋划“入台”,历经13年青啤夙愿得偿。啤酒运抵台湾的第二天,就遍布了台湾的连锁便利店、各类超市、零售商店、餐饮酒店和槟榔摊,高速公路上也竖起了青啤的巨幅广告牌。
高调进入台湾市场,意味着青啤海外“大名牌”战略付诸实践。
金志国这样理解和诠释“名牌产品”:名牌产品就是高质量、高信誉、高知名度、高市场占有率、高效益的产品。在金志国看来,名牌战略的实施关键不在于培育名牌,而在于建立起培育名牌的机制。产品的质量技术是培育名牌的重要因素,企业在追求产品质量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产品的适应性和性价比,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实施名牌战略是青啤从“营销导向”向“生产导向”转化的必然,青啤力图通过产品力、形象力、销售力“三力模型”的构建全面提升自我。
行动指南
从生产导向转为营销驱动,不仅仅是思维理念的改变,更是价值观的重构与再造。
5月8日
营销模式:思想力决定生产力
“三位一体”是青啤在营销上的创新,它解决了我们在市场上遇到的很多突出的问题: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获取利润;怎样在强大对手的打压下找到关键点;怎样避免价格战;怎样让新产品上市多一些成功;怎样解决营销的核心运作问题;怎样建造营销基点;怎样找到消费者的敏感点、痒痒肉,激发消费者内心深层的渴望,将潜在的渴求变为巨大的现实销售等。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我们的“三位一体”营销模式的帮助。
——摘自金志国著作《一杯沧海:我与青岛啤酒》
背景分析
将4P(美国营销学学者麦卡锡教授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4P营销组合策略,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和促销Promotion)、4C(美国营销专家劳特朋教授在1990年提出了著名的4C营销理论,它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重新设定了市场营销组合的四个基本要素:即消费者Consu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和沟通Communication)等经典营销理念导入青啤,是2001年之后的事情。每每谈及此事,金志国都不免“汗颜”。也就是从2001年起,青啤才开始真正建立起规范、系统的营销体系,并且通过知名营销专家的理论授课,以及市场一线人员的实操经验传授,快速建立青啤营销人才团队。
2005年之前,青啤的销售模式比较“单纯”,主要依靠的是“批量广铺货、夜店数酒瓶”的销售手法,广告传播方面也以品牌宣示、产品宣示的通告为主。有着丰富的市场一线营销经验的金志国认识到,“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这种单向度的产品营销、品牌传播模式越来越不适合日趋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彼时,以复合形态,开辟立体营销新格局的“三位一体”的营销模式应运而生。追根溯源,“三位一体”营销理论产生于青啤一线营销人员的灵感与火花,后经青啤营销总部加以丰富、充实、完善,从而将“三位一体”的营销模式正式理论化了。
金志国对推行“三位一体”营销模式态度异常坚决。在一次管理层会议上,金志国甚至放出这样的“狠话”:“只要我当一天总裁,我就要将‘三位一体’推行到底!”
“三位一体”,既是集成整合,又是深度整合的一个过程。价值链上把资源放大,能力提高,把一般性的竞争手段提升成相对高级的营销技术,打造专业化的营销团队,从而实现自身的角色转变,使得青啤从制造专家变成营销专家。
行动指南
竞争的基础在于创造独特的理念与行动,从而优于竞争对手,“三位一体”营销模式便是青啤的“价值倍增”模型。
5月9日
既要“三位”,更要“一体”
“三位一体”不是一个简单的商业竞争技术,而是一种高级的、整合的营销竞争技术,具有立体、多点、系统等特点。当别人还在用一招一式的常规武器时,我们要学会并运用“三位一体”打组合拳,这是我们的高级武器。营销公司对“三位一体”要好好体会并运用,“三位一体”既要“三位”又要“一体”,一定要做到一个面上,不要成为一个点。成为面才有力量,如果分散,就不会形成合力。
——摘自2006年5月10日金志国视察青啤鲁中、淮海营销公司时的讲话
背景分析
不同场合,金志国反复强调“三位一体”中三个构成要件的不可分割性:“这三个部分中的任何一个单独部分都只是普通的竞争手段,只有将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有可能集成优势,成为一种强大竞争力。”
“三位一体”指的是将产品销售、品牌传播、消费体验三种竞争手段组合运用的营销模式。金志国认为:三种营销手段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缺了哪一项或者哪一项做得不到位,都会使“三位一体”变成一门简单的技术,一件常规武器。实际上,核潜艇和常规潜艇的差异,就是因为有了“核”才叫核武器。
综合来看,近年以来,营销理论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即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的4P理论,以追求顾客满意为目标的4C理论,和以建立顾客忠诚为目标的4R理论。
青啤人综合多年营销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与众不同的“三位一体”的营销理念和行动方案,丰富、完善、发展了营销体系,也为其他啤酒企业提供了差异化的营销思路。在青啤2005年工作目标中,“由生产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被放在了“三大转型”的首位,实践“三位一体”,走进市场、贴近市场,成为青啤营销人员的行动纲领。满足消费者需求,成为青啤员工工作的唯一标准。
“三位一体”营销模式被视为青啤的“核武器”,势必在市场营销一线,产生不可估量的“核裂变”、“核动力”。营销行为本身,也是由一个“核”以及它周围的“场”组成,观念、思维是营销行为的核心;市场、消费是营销行为的场域,一旦勾连,将产生强烈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