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金志国管理日志
21516300000036

第36章 十二月:企业家是如何炼成的(1)

12月1日

企业家不能被神化

舆论界往往倾力塑造企业家而不是标榜企业,一个企业家的免疫力再强,长期身处这样的氛围中,也会被舆论界神化,他自己也会自我神化、忘乎所以。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家作出的每一个决策都带有战略性质,倘若出现无法弥补、不可饶恕的差错,对企业来说可能是灾难性、致命的,有可能给一家企业画上句号。

——摘自2006年8月金志国接受《商周刊》采访的谈话

背景分析

从“做大做强”转型为“做强做大”,这是金志国成为青啤总裁后对青啤发展战略的重新设定。虽然只是字词顺序的调整,但却事关青啤的前途命运。

青啤急剧扩张之后,在公司内部产生了“啤老大”心态,甚而有人出现了地方情结与关系情结,有人以青啤老员工自居,不能正确处理与新并购子公司员工之间的关系,制约了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作用的发挥。因此,在李桂荣、金志国的倡议推动下,青啤开展了健康发展大讨论,制定了“巩固提高,促进健康发展”的工作方法,重申收购兼并、重组重整的四项原则,奠定了加强并购企业管理,保证企业整体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在这几年的发展过程中,青啤先后进行了5次思想领域的“大讨论”,最先开展的便是“居安思危”大讨论。1996年的青啤曾经处于危险的关头,产能落到全国第三位,效益不断滑坡,青啤高层教育广大员工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彻底放下“啤老大”的架子,去除“富家子弟”的习气,强化市场意识。

金志国认为,百年企业的关键是战略方向,战略的失误将导致一切的失误。2002年之后,青啤从以“外延式扩大再生产”为主向以“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为主转变,苦练内功、提升能力,逐渐走上了一条品牌战略为导向的良性发展之路。

行动指南

作为企业家,如果被舆论和社会的光环冲昏头脑,就丧失了时刻保持清醒、不断自我反思的能力,从而将企业和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成功地把握现实和自己的企业家,才会对企业进行正确的诊断、把脉、对症下药。

12月2日

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

无论干哪一行都要做到最好,这个信念我至今仍坚定遵从着。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你就是成功者。哪怕是生产一粒简单的纽扣,如果做到第一,那也是了不起的成就。我不但要求自己做什么都要争第一,还规定速度,给自己规划时间。

——摘自金志国著作《一杯沧海:我与青岛啤酒》

背景分析

1975年11月15日,高中毕业的金志国,进入国有企业青岛啤酒厂当工人。进入工厂的最初时期,金志国的工作是刷啤酒瓶,可以说是从最底层的苦力活做起的。

即使面对的是枯燥至极的岗位和紧张劳碌的劳作,金志国也要求自己把简单的事情做到不简单,“即使是刷瓶子、烧锅炉,我也要做到最优秀。再简单的工作,只要你用心而且快乐地去做,都能做到极致”。“当锅炉工时,别人休息的时候喝茶、聊天,我就蹲在旁边看数理化。看书的习惯从来没有间断过,别人看书是为了今天现学现用,我看书是为明天储备本领。”

金志国的不同寻常、不同凡响,得益于其不甘平庸、力创非凡的决心。

行动指南

专业主义谱就的图景,源自作为偏执狂而存在的职业图腾。

12月3日

从未做过副职

我是青啤的干部中从来没有做过副职的人。现在想来,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我在每一个岗位上都能做到超越,这是我的性格和责任感所致,敢于说出来、敢于去影响正职的性格决定了很多东西;二是我在关键时刻都能遇到独具慧眼的领导,能够打破论资排辈的原则,被越级提拔重用。

——摘自金志国著作《一杯沧海:我与青岛啤酒》

背景分析

独立思考、强悍决断,能够提早预知并规避重大风险,性格完善、情商至上,对人性与机构行为特点具有敏锐洞察力。这是巴菲特挑选接班人的标准,也是商业社会对优秀企业家的要求。

1996年,金志国被彭作义派往西安整合刚被青啤收购不久的汉斯啤酒厂,那一年,拥有1000名员工的汉斯啤酒厂亏损严重,日产啤酒仅1000瓶。而当汉斯啤酒厂发展到2000年,年赢利达7000多万,成为青啤最重要的利润来源之一。5年时间内,金志国把跌倒的汉斯品牌重新树立起来,汉斯从地方性品牌发展为区域性品牌。盘活汉斯,论功行赏,金志国荣任青啤的总经理助理,成为青啤的股肱之臣。

1996~2001年,西安公司一直以100%的速度递增,效益从原来的每年亏损3000万元,发展到每年赢利几千万,2003年赢利已达1亿元。

行动指南

勇于担当、敢想敢为,立足公司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战略高度,全盘考量品牌运营、商业模式、营收方式的创新,从而为公司带来脱胎换骨的变革。

12月4日

该放时决不插手,该管时决不让步

李董事长是一个智者。他在董事会建设方面有一个很著名的言论,被其他企业所极力推崇和津津乐道,“该放时决不插手,该管时决不让步”。这也就是青啤董事会的“四抓四放”总方针——抓大放小、抓远放近、抓人放事、抓财放政。

——摘自金志国著作《一杯沧海:我与青岛啤酒》

背景分析

抓大放小。“大小”之分在青啤有明确的规定。比如,1000万元以上的投资须经董事会集体讨论,1000万元以下的授权给总裁。

抓远放近。“远”是指与公司长远发展有关的战略规划,总裁至少要提出一年期的经营目标、经营措施和预算,董事会负责审查,审查之后,董事长不再进行干预。“近”是指与公司当下增长有关的日常经营活动,比如生产经营活动、渠道运营、产品行销、品牌传播、行政管理、人力资源、党群关系、文化建设等。

抓人放事。指董事长要“管人”,但是具体人员的考评、奖惩等工作,由总裁负责。

抓财放政。“财”指的是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重大资金的往来以及资本运作董事长要管,特别是现金流,要一盯到底、绝不含糊。企业如何运营是“政”,董事长不干预,交由经营层运作。

“四抓四放”完整而清晰地界定了董事长和总裁的敏感关系,这个理念一直被金志国引为指导企业家工作的金科玉律。

行动指南

管理是门艺术,妥协是一种必然,收放自如更是一种智慧。

12月5日

踩油门与踩刹车

董事长要做的事情,就是“踩油门”与“踩刹车”。“踩刹车”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向性管理问题;“踩油门”是速度快慢的调控管理问题。在什么时候“踩油门”,什么时候“踩刹车”,不仅要对比你的竞争对手,还要对比你自己。对比自己的意思即考虑你的系统能力、运营能力、资源能否支撑这个速度;你的能力够不够,能不能驾驭这辆车。要想追求发展速度,如果没有足够资源的情况下去驾驭,一开快就翻车了。

——摘自2009年10月18日金志国在青啤内部所作“系统力”主题演讲

背景分析

作为市场化程度最高、竞争最为惨烈的快速消费品,啤酒业的价格战以及地方保护主义都助长了啤酒业的非理性繁荣。

无数次并购“捆绑”起来的啤酒集团,最大的忧虑是脱缰、失控。重组、整合,是所有经历了外延式扩张的啤酒集团无法逃脱的“宿命”。如何使扩张与整合更加有效、高效,是金志国思考最多的问题。如今,管理已经成为青啤的优势。青啤自身产生的现金流足以支持其继续进行并购行为。

目前来说,中国啤酒的集中度比较低,谁要想做第一都不太难,但要想在未来的5~10年中持续保持第一,是比较难的事情,关键要看企业的调控能力和管理能力。

青啤追求的是有发展质量的增长速度,是风险可控的规模扩张。“什么时候踩油门,什么时候踩刹车,是对企业家胜任能力的具体要求。2002年青啤由‘做大做强’转向‘做强做大’,就是踩刹车。因为扩张的速度太快了,而我们那时候掌控方向盘的能力确实有限,整个组织能力也不足以支撑那样一个快速扩张的规模。”金志国认为,公司的规模固然可以在资本的催化下短时间内急速放大数倍,但是自身的能力却是难以在短时间内相应放大,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不能一味地往前冲,对于企业家来说,踩刹车、踩油门同样重要。

行动指南

企业竞争力很重要的体现是管控能力,如何管控?更重要的参照不是别人,而是自身的系统能力和资源。

12月8日

“权”是客观赋予,“威”是主观创造

权是客观赋予的,威是主观创造的。企业的领导人要具备两方面的条件:首先是人格魅力,别人愿不愿意追随你;其次是知人善任,并有自知之明。领导者的能力主要是提出明确的使命,能够独立制定战略;要把握方向、确定目标,尤其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有前瞻性、预见性。当存在不同声音的时候,你会面临很多压力,只有敢于承担风险,又能看得很远,并被事实验证,你的权威才能逐渐树立起来。

——摘自2004年6月金志国做客第一财经《中国经营者》节目的谈话

背景分析

2001年,时任青啤总经理的彭作义突然谢世,金志国正忙于组建青啤北方事业部,对搏燕京,关于接班一事他“想都不敢想”。金志国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青啤中高级管理层的无记名投票中,自己竟然赢获了80%的支持率。团队的信任,让金志国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力量。

上任后,他适时调整公司战略,青啤战略重点由“做大做强”向“做强做大”转变,深入进行系统整合。金志国大胆起用整合型人才,在他看来,“所有的变革尤其是组织结构、管理结构的变革,风险最大,如果不对此进行变革,它就会演化成青啤的战略风险”。

企业在规模快速扩大的过程中,难免失衡,适应于市场变化的平衡才能做到最优。青啤原有的平衡已经不能适应市场变化,这就需要在破坏中创造,打破旧有平衡建立新平衡。

行动指南

如何成为一名成功的领导者?示之以才、成之以绩;立之以威、施之以惠;谋之以众、断之以独。

12月9日

为自己设置一种制衡机制

当了董事长,组织赋予的权力更大了。自己原来是个“前锋”,是带领大家进球的,带一种张扬的性格,持一种带有霸气的管理风格,这是总裁的好风格。但是作为董事长,要求的是一种民主的风格,如果还沿用总裁的风格担任董事长,那我是不称职的,因此必须建立一种制度约束自我的风格。这一次青啤建立了首席独立董事制度,它的作用是约束董事长,让我在这一阶段完成自我管理风格的转型,不至于因为个人的性格问题,给公司造成管理风险。我要给自己设立一种制衡,权力越大,制衡的力度就越大。

——摘自金志国在青啤第六届董事会记者见面会上的发言

背景分析

“任何游戏都必须有规则,任何权力都必须受制衡,否则,无论是方向上还是秩序上就会陷入不可遏制的混乱,首先倒霉的是企业。”金志国讨厌人治的控制,他痛恨那些基于个人喜好的控制,甚至认为那是缺乏人性的管理。“基于人治的公司永远不会是一个开放的组织系统,它束缚了组织,束缚了员工的创造,也是无法创新的组织,终将走向死亡的组织。”

青啤的组织架构是三角形态,居于顶端的是董事会,分列两边的是监事会、经营管理层,三权分立、职责明确。在青啤,有着严格而规范的议事程序与规则,为的是用规则区分职能,用制度和流程控制决策。

“一把手”权力过大是中国许多企业的通病。为了有效制衡,青啤董事会有4名独立董事,分别是来自财务、战略、法律等领域的专业人士。另有两名外部董事,5名执行董事,而且执行董事是由一位大股东派出的,都是职业经理人。这样从成员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都可以形成有效的制衡格局。

行动指南

在制衡中管制刚性的权力,在制衡中实现可贵的均衡。

12月10日

构建有约束力的治理结构

在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建设与管理上,我的观点是,花拳绣腿好看不中用,是控制不了风险也支持不了发展的。我们要用“铁拳”来防范公司的风险,用“钢腿”来支持公司的发展,这是我参与治理青啤结构后的深切体会。因为,权力足够大时,就变成了“魔力”,往往你的法治观念会弱化,这时候,如果有一个规范的治理结构为公司规避风险,何乐而不为呢?所以,努力地建设一个对经营层有帮助、有约束的治理结构,是经营者的明智之举。

——摘自金志国著作《一杯沧海:我与青岛啤酒》

背景分析

青啤通过“预算控制+流程控制+实时监控”的管理手段,以逐步实现监控财务风险、降低资金成本的目标。严格监控资本,充分放开经营,这是青啤运作的基本原则。关于青啤未来的治理方向,金志国非常认可专家的观点,“治理是追求有效性,而不应该单纯看结构是否合理”。

金志国认为,青啤下一步的治理方向首先是建立诚信,诚信是企业价值观的底线,没有诚信何谈管理、何谈企业。其次是责任,不是对投资者的责任,而是对利益相关方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如果缺失这个原则,公司治理也不会有效。

作为中国首家海外上市公司和民族品牌的代表,青啤在上市公司运作的多个层面堪称楷模。2009年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首次举办的“2009年度中国上市公司最佳董事会”评选中,给青啤的评价是,青啤积极打造了一个充满智慧的董事会,保障了权力制衡及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开展了风险辨识评估等工作,提升了公司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