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粽叶飘香:端午节
21556900000010

第10章 端午赛龙舟的传承(1)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其中最主要的活动之一就是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我国南方十分流行。

(一)赛龙舟的传说

关于端午节赛龙舟,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很久以前,邹圩没有河流,只有一条又小又脏的水沟。

一天,有个打鱼人在水沟里网住了一条小蛇。这条小蛇十分奇特,尾部有9片闪耀的鳞片。当鱼人把手触向鳞片时,蛇眼里闪着乞求的光芒,十分可怜。

渔人顿生恻隐之心,抚了一下它的鳞片,就把它放回了水沟。谁知那9片鳞忽然落了,小蛇长身而舞,化为一条小龙。原来,它是一条上天的神龙,因触犯了天条,受玉皇大帝处罚,变成这模样,它的尾巴上被加了9把锁,就是小蛇尾上的9片闪耀的鳞。

玉皇曾言:“这锁要打开,除非得到人的阳气。”刚才渔人无意中竟打开了小龙身上的千年枷锁。小龙为了感谢渔人,在水沟里不停地翻动,并从口里不停的喷出水来,灌注在小水沟里。慢慢地小水沟变成了大河,也就是现在的邹圩清水河,河水为邹圩带来了五谷丰登。

为了纪念这条神龙,人们把沿河的村子称为龙头寨,上龙首等村。在神龙升天这一天,也就是端午节举行赛龙舟,以示庆贺。

(二)温州赛龙舟

端午节划龙舟,在温州民间流行甚广,代代相传。历史悠久的温州孕育了独特的龙舟竞渡文化,《温州古风民俗》一书中记载:在温州各地都有龙船,各庙宇设香官神,香官神传说是专管划龙船的神。

每逢端阳节,有些地方要做新龙船,四月初一就擂鼓开殿门,祭香官神,开始造船。

各地乡风一般都是五月初一开殿门,祭神后即开划,俗叫“上水”,龙船归去叫“收香”,斗龙结束叫“散河”或“洗巷”,并把河龙船翻转,次日再翻正,抬到庙中保存,还要祭香官神。

在划龙船地区内,都要出龙船费用,请划龙船的人吃酒,还要放鞭炮,设祭迎接,叫“摆香案”。龙船头各处大同小异。有的在船身绘画龙鳞,头尾安置活动的龙头龙尾,形状较小,有的船身稍画上几笔龙鳞,亦无头无尾,但形状较大。

每乡龙船,各有固定颜色的旗帜,一乡之内,有几支龙船的话,也要用旗色区分标志。过去温州南郊南塘河的古老风俗是,旗用蓝色,龙头、龙尾和船身都是蓝色,叫作“青龙”,相传四方只有东方苍龙七宿称龙,所以青是正色。黄色的叫黄龙,旗白的,船的颜色也是白的,俗称“白龙”。如是红旗,船身也染红色,叫作“红霓岭”等。龙船中没有黑龙,俗说乌龙凶暴,也有说北方玄武是龟,爬得慢,不能斗胜,故全温州没有黑龙船。

两船竞赛,水逐浪飞,两龙相斗,争夺锦标,各乡河道,各行分段,自为一区,斗龙互不干涉,因此有大龙地、小龙地的名目。

每条龙舟一般包括舵手一人、划手20人,配有一面大鼓,一把唢呐,一把铜锣。鼓手、锣手、唢呐手各一人,专为龙舟擂鼓呐喊。鼓声一响,众人齐出桨,龙舟歌起,和着鼓声、唢呐声,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粗犷而富有韵律的民族民情。

温州龙船人数,额定36人,叫作一槽,就是俗称的“三十六香官”。如果是小龙,船身13档,划船的26人,船面管旗一人,后梢两人,唱神一人,司鼓两人,掌锣两人,托香斗两人,正合36人。大龙有18档,两旁划船的36人,加鼓、梢、锣、旗、唱神、托香斗6种执事12人,就需48人。

划船者穿的衣服一船均依旗色。在苍南等地,则定为白衣白帽子是吊念屈原。船面上,鼓在最中,两旁划的人要听鼓声,两头是梢桨,就是船舵,靠此端正舵向,所以俗语说:“鼓是令,梢是命。”锣是听鼓声的,也有鼓动的作用。旗是分明船色,使岸上观众能够辨认,只有执神杖唱神的,托香斗的,是为了奉香官神,在竞渡中没有作用。

在全温州的划龙船中,永嘉上塘、下塘一带的龙船,最为出名。斗龙在江流湍急的楠溪江中进行,5000米长途,往返10000米。

如果顺潮而下,而中途潮涨,或者顺潮而上,中途潮落,都要斗到终点,不能停止。再加上没有换向转手,要一划到底,它的尾端设置梢桨,把梢两人,船头也有两人,以便保持船的首尾平衡。

这两人力捺龙头,与36把桨一齐行动,有加强速度的极大作用,途中水长逆流,风紧浪急,锣鼓声喧,喊声震天,场面异常壮观。

在历史上,温州龙舟竞渡时还要建一种水上台阁,这是温州独有的供观赏用的龙舟,叫“划台阁”,亦称“彩肪”,以梧诞、花柳塘、蝉街等地最著名。龙舟上搭设亭台楼阁,并有装扮人物和秋千乐队,每临端午佳节,装饰一新的台阁,在河面上缓缓游动,非常壮观。

划台阁风俗在清朝同治年间流行,民国初期盛行。由于划台阁耗资巨大,地方财力有限,并非年年都办。一般为隔年划,也看收成的好坏而定。

龙舟竞渡具有鼓舞人心、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因此得到了人民的喜爱,被广泛流传,历久不衰。

(三)广东赛龙舟

据史料记载,广东阳江端午节赛龙舟的民间习俗,早在清朝已经盛行,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一、初三、初五,漠阳江上群龙逐浪,锣鼓喧天,观者如潮。

在南北朝时期,梁朝天监期间,广东阳江已有船往返广州。唐朝时开始在阳江驻水军,每年都有端午节凭吊屈原的习俗,早期赛龙舟只是一种宫廷活动,而到了明清年间,广东阳江的龙舟竞渡进入了鼎盛时期。

据考证,古时候,广东阳江古代的龙舟竞渡特点是“舟大人多”,偏重于一种艺术性很强的群众艺术活动,“旗者、盖者、钲鼓者、挥桡击楫者,不下七八十人。”如今的龙舟则是舟小人少,且随着时代的变迁由巡游转为竞速,演化成今天的一种群众性体育竞技比赛活动。

广东阳江的龙舟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每艘龙舟都归属当地神庙或姓氏宗祠,拥有各自的旌旗和称谓,每艘龙舟所属地都设有自己的龙舟协会,负责人称“龙种”,“种”为传承之意。由龙种负责组织安排每年的竞渡活动。

农历五月初一早,各龙舟协会均举行庄重的“祭龙”仪式,给龙头点睛、梳髻、梳须,然后划到附近河埠竹林中采青,接着外出参加竞渡。

广东阳江的传统龙舟长30.6米,中部宽1.2米,用柚木或梢木建造,龙头高大威猛,舟身油亮乌黑,首尾鳞甲色彩斑斓,长须飘逸,极为威武,全舟共54人。

与各地龙舟竞渡习俗不同的是,广东阳江龙舟一直都沿袭着“逆水赛舟”的竞渡方式,旨在体现一种不畏艰难和奋发争先的龙舟精神,世人称之为“划的是龙舟,赛的是精神”。龙舟竞渡之时,双龙并排逆水而上,锣鼓喧天,水花飞溅,宛如猛龙腾江,十分壮观!

而在每年的端午节前后,东莞水乡都有赛龙舟的习俗,其中又以万江区、道滘镇、麻涌镇等最有规模。赛龙夺锦,热闹非凡。

东莞的龙船制作十分讲究,多选择坚韧轻便的坤甸木作为龙骨。每年龙舟比赛之后,便将它埋于村边河底处,直至来年农历四月初八,才由村中父老主持,由青壮农民下水将龙船挖出,肩托上岸,打整涂油,这一仪式叫“起龙船”。

各镇区龙船景的日期和地点,是历史上沿袭下来的,早已形成了习惯。东莞从五月初一开始,便天天有景,初一万江景,初二西塘尾、道滘、斗朗、蕉利,初三卢村、大汾,初四牛涌尾、槎滘、滘联,直至十六麻涌景,方才告一段落。哪个地方有景,哪里就有划龙舟可看。

划龙舟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划龙船,叫作“趁景”。只表演技巧,不排名次,轮流在各乡举行;另一种形式是斗龙船,比赛夺标,又叫“斗标”。

旧时,在龙船趁景这一天,村前门楼披红挂绿,沿江两岸彩旗飞扬,扣人心弦的锣鼓声到处可闻。家庭主妇们几天前就开始包粽蒸糕,准备迎候客人。

当日一早,青年们就穿上色彩鲜艳的背心,腰扎红绸彩带,裸露着古铜色的皮肤,到江边去把龙船鼓敲得“咚咚”响。只见一条条龙船从四面八方汇拢过来,船上飘着绣有村名称的旗帜,在指挥部报到后,便在江面上自由划行,表演各种技艺,这叫“趁景”,也可以说是表演赛。

这时,江面上除了龙船之外,还有不少小艇来往穿梭,有卖汽水、雪条、香蕉、粽子的,也有给大龙船“犒标”的。

原来凡外村嫁来的妇女,看到娘家村寨的龙船时,就和丈夫、小孩一起,带着鞭炮、香烟、汽水、糖果、饼食等,划只小艇,到大龙船去慰问娘家亲友。

他们靠近大龙船后,送上礼物,祝愿亲家的龙船夺得锦标,叫作犒标。接受犒标越多,那条龙船就越吉利,越光彩。

趁景之后,才开始斗标。过去斗标的规则和程序相当复杂,要一连赛上好几天,才能排出名次。也有比较简单的,即把所有参加比赛的龙舟集中于一处,只听号令一声响,千桡竞发,百舸争流。桡手们手起桨落,十分整齐。

头标奖品,一般有“金猪”,即烧猪一头,烟酒饼干等。桡手们会将奖品拿回村中饮宴,热热闹闹地庆祝一番。

在南粤大地,还流传着许多关于“扒龙舟”的有趣故事。

南海盐步老龙舟长近40米,最大的特点就是老。据记载,盐步老龙舟已经有500多岁了,至今依然可以使用,堪称珠三角各地龙舟的长老。老龙舟之所以“长寿”,是因为木材选用得好,从诞生开始,老龙舟就用上等的坤甸木制造,之后每隔20年至30年就会大修一次。

盐步老龙舟与泮塘小龙舟,在400多年前曾经结下一段“父子情”。传说,明朝万历年间有一年端午节珠江龙舟赛,广州及四乡有几十只龙舟踊跃参赛,盛况空前。

经过初赛、复赛的激烈争夺,最后已经100多岁的盐步龙舟和泮塘龙舟进入决赛。决赛当日,临近终点,盐步老龙舟眼看夺标在即,不料,泮塘龙舟站龙头的人一个鱼跃扑下水去夺了锦旗,随后以冠军名义领了奖品烧猪。

泮塘龙舟队回家乡时,泮塘父老得知详情,觉得夺标应是盐步老龙舟,便派人把烧猪送回盐步。盐步人不肯收下,你送来,我送去,彼此推让数次,情景令人感动。

最后,一位老人站出来说:“你们别争了,这样吧,盐步老龙舟有须,泮塘的没须,一个做契爷,一个做契仔。”双方一听欣然答应,从此世代交好。

此后,每年的端午节,盐步老龙舟就会穿上全部行当,在两条“护龙”的陪伴下,到广州荔湾探望契仔泮塘龙舟。而端午节次日,小龙舟就会到盐步探望老龙舟,两龙舟再次在盐步的水道上操水。

根据传统,泮塘龙舟陪伴老龙舟来回巡游的时候,泮塘龙舟的龙头必定比老龙舟龙头稍微落后,以示老龙地位尊崇。

江门礼乐四面环水,域内河流状如蛛网,因有9个河口进入,历史上有“九龙入洞”之称。据史料记载,早年的礼乐无舟寸步难行,就连乡民农田耕作,也是以舟代步,泛舟江河成了礼乐人的一大专长。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礼乐龙舟竞渡”的传统习俗,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每年的端午节,乡民都会从龙舟坞中扒出龙舟,洗去淤泥,并举行“升水”仪式。而端午节当天,“扒节龙”活动在各坊展开,龙舟划到庙宇前“贺庙”,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更重要的比赛是“出大标”,称“出科”,寓意如同参加科举考试。出大标的赛道长5000米,来来回回6个多回合,整个赛程60多千米,从放龙至收龙,耗时4个多小时,相当于跑了一场马拉松。

礼乐赛龙舟,船上71个“扒丁”全程站着扒,体力消耗特别大,所以扒丁的选择很严格,要先经过7天的训练,由龙舟头站在岸边观察,直到第五天确定最终选手。所以有“水上扒龙舟,岸上有眼看”的民谚。一旦被选中扒丁,犹如中了大奖。

礼乐人最讲究“意头”,按照坊间的说法,“圣地出飞龙”,只有出了大人物的坊才能拿到第一。因此,礼乐人都希望拿第一。

龙舟的制作特重视意头的选择。传统的大龙舟全长35米至36米;而在龙舟升水和比赛的时间上,也要择好吉日良辰,尾数必定是“一”。这些都以一作为尾数,寓意拿到第一。

赛龙舟是潮汕人民喜爱的活动,其历史悠久,明代陈天资《东里志》写道:五月五日“水乡竞渡,大城所结彩为龙舟,或以彩纸糊之,各扮故事。”

潮汕的龙舟有多种样式,正规的龙舟有龙头、龙颈、龙尾。龙身半圆而长,宽1.4米至1.6米,长短不一,有容纳12对桨、16对桨、32桨不等,最长的可容52对桨。

潮汕的龙舟有“假龙”和“真龙”两种,假龙是一种双头尖的“公鸡船”,或称无头臼,没有龙首和龙尾;真龙则是有龙头、龙颈、龙身和龙尾,船腹和船舷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涂红色挂红须的叫红龙,涂黄色挂黄须的叫黄龙,涂青色挂青须的叫青龙。

潮汕赛龙舟,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旧时端午节前后,行驶于榕江下游的小木船船夫常说,当船夜里划至曲溪附近时,在那段水深流急漩涡打转的地方,常可隐约听到阵阵的呼唤声:“帕啊帕,欠个掠尾师父!”(划呀划,少了个掌舵师傅!)这声音是怎么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