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21565900000029

第29章

虞美人寄公度

舒童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首句“芙蓉落尽天涵水”,表层意思是描写秋色,芙蓉(即荷花)凋谢,秋天到了,晴朗的天空,像水一般的明净。其实际含意可能有二:其一,也许舒童的被废,正好在秋天,以点明倒霉的时间;其二,是说“我的荣华富贵彻底完蛋了,现在已回到我原来清贫的境地”。第二句“日暮沧波起”是说明所以落到这一地步的原因——由于皇帝的不明。使我大倒其霉。第三句“背飞双燕贴云寒”,是说我的本心是想效忠皇上,哪知皇帝竟如此冷漠。此两句如按字面去解释,在意境上是说不通的。第二句的“沧波”跟“芙蓉”是有联系。荷花荷叶都凋谢了,露出了池水,碧天倒映在水中,好似天包涵着水,傍晚风起,激起了水中的微波。这样去理解,可以说得过去。可是第三句太突兀了,无论如何讲不通。要知道,在河南开封一带的纬度上,荷花荷叶都落尽,一定是深秋季节,燕子早就飞向南方了,还有什么“双燕”?这是,燕子一般总是贴地飞的。这第三句如用现代的俗语来说,就是“吃力不讨好”。结句“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独”字表明自己的孤单,精神上的寂寞。在词中,说到高楼、栏干,总是和忧愁、苦闷、抑郁等情绪分不开的。末尾的“看”字,并非真正在看上述的秋景,而是对暗寓在秋景中的挫折作自我检讨。那么这句应该为:独自到小楼的东面,靠着栏干,对所受的政治挫折作一番检讨。只有这样理解,下片换头两句才能接得上。检讨的结果,感到在京城里的环境是那么地冷酷,何必对当权者提什么意见呢。人生最好就是喝喝酒来消磨时光,这是作者受到打击以后由痛苦走向消沉,企图逃避现实的自我表白。末两句是舒童向黄公度要求帮忙,他说,老朋友您早晚会得到朝廷的信任而被提拔的,到那时,请您大力帮助,让我重新得到失去了的东西,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苏辙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词作一开头,自问自答,谓:兄弟相别离,究竟过了多少日子?屈指一算,已是第七个中秋夜。这七个中秋夜,并非夜夜有月。

接着具体描写这次聚会的情景。“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岂意”,表示出乎意料。今年今夕,月圆人圆,这是十分难得的聚会。以下“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这是上片的小结。“鼓吹”,原指鼓、钲、箫、笳等乐器合奏,这里指一般鼓吹乐。鼓吹乐曲,往往用于边军,以壮军威,正好与《凉州》乐曲相合,以鼓吹乐伴奏,为“清赏”助兴,颇壮观,说明诗人胸中乃充满积极向上的激情,似乎还想为国家、为社稷于一番事业。但是,这种“清赏”场面的气氛太激越,惊动了夜宿沙汀的鸿雁,也在诗人内心勾起一缕缕不安情思。

这是上片,在欢悦景中隐藏着忧愁之情。至此,中秋夜聚会之情事叙写已毕。

下片就眼前之聚会,想到欢悦情景之无法久留,进一步坚定“早退”之意。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下片承接上结,将汀洲鸿雁与坐中宾客联系在一起,说明,歌宴上,人们披翠着紫,就其穿戴看,都是有一定身份的人,但他们与夜宿汀洲之鸿雁一样,都不能长相聚。这里,将上片所隐藏的忧愁情思进一步勾引出来。

“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素娥”为嫦娥别称,即指月亮。坐中之客留恋团圆之夜,而月亮却一点儿也没有留恋意。诗人们“鼓吹助清赏”,她却悄然西去,丝毫不受感动。“无赖”,带有埋怨情绪,但光阴流逝,却是不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这仅是诗人的一片痴心。

然而,诗人终于在鼓吹声中醒悟过来,当即面对现实,设想别后情景。“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人生不能长相聚,今夜与宾客歌酒赏月,热闹一番,明夜,却是孤帆一片,投宿于山村水驿,其凄凉景况可想而知。天上之明月,将永远与离人相照。

最后,苏氏兄弟为实现其“致君尧舜”的宏图大略,一再进取,又不得尽其才,与王粲的遭遇相接近。作者在此,劝说其兄苏轼,早日归隐,同践旧约。这也就是全词的主意。

菩萨蛮

舒童

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去住若为情,江头潮欲平。江潮容易得,却是人南北。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

首两句“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按情节发展应该是“高楼把酒留君住,画船捶鼓催君去”。爱人要走了,在高楼上设宴饯行,一杯一杯相劝,恳求他留下不要走,可是启航的鼓声频频紧催。其所以要倒装,是为了强调分离的时间紧迫感。第三四句“去住若为情,江头潮欲平”,可以有三种理解。其一,送行人:“大江上快平潮了,是去还是留,你快表个态吧!”其二,送行人:“是去是留,快作出决定吧!”行人:“不!江上快要平潮了,会影响船的行程,还是走吧。”其三,行人:“是走呢还是不走,叫我怎么办呢?江上的潮水倒快要平了。”根据上片的感情发展,下片的中心是“留”。都是送行者的感情,不过承接的口气不同。其一,送行人:“不过,江潮是容易获得的,可是我俩却就要人分两地了。今朝在这里一杯干一杯,如果你真要走,那将不知何时何刻再和你相聚了!”其二,送行人:“哎,江潮还不是容易获得的,要知道你一走,我俩就得天南地北,分隔得远远的。况且现在是跟你在一起干杯,你如走了以后,又不知什么时候能再在一起呢?”其三,送行人改用慰藉的语气,“亲爱的,不要紧,江上的潮水赶明儿又会来的,没有什么可值得珍惜,可是你一走,大家就要分离得远远的,今朝虽然在一起干杯,又知道何年何月你能回来相聚呢?”究竟这位“君”是去还是留,在下片中没有点明,留下了一个悬念,让读者自己去设想。这就是词论中常称道的“言尽意未尽”的艺术,不过,此词的惜别之情是表达得淋漓尽致的。

减字木兰花竞渡

黄裳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此词是描述端阳节龙舟竞赛的盛况,上片写比赛的情景,首句先写红旗而不写龙舟,是因为龙舟停在“深深杨柳渚”,远远望去,当然只见高插的红旗,而且在“深深杨柳”的浓绿丛中掩映着红旗,更是格外醒目,所以作者先看到高高飘扬的红旗,然后见到在长着茂密杨柳的小洲那里,像飞一般地驶出龙舟。随后听到像春雷那样的鼓声,前两句没有写到声音,那是“战斗前的岑寂”,参加比赛的龙舟,各自准备着,专等着一声令下,比赛开始,起指挥作用和激励选手们斗志的鼓声,当然会像春雷般地响个不停。作者不写划桨手而突出写鼓声,就是要抓住龙舟上最重要、最富于代表性的事物,以收取渲染激烈的竞争场面的效果。“鼓击春雷”。也写出了参加竞赛的龙舟之众多,气势磅礴,蔚为壮观。结句写龙舟竞争之激烈,条条龙舟,勇往直前,冲破静静的水面,船头上激起的浪花,形成一片烟雾,这四字用得非常形象生动。“远远回”三字,极言龙舟之快速,说它们在霎那之间已到达远处的终点,并从那边打回头了。三字之中,包含了去——到达——回,紧张,奋勇,胜利,真是简练之至。

下片紧接上片末句的“回”字,描写了胜利而归的欢腾情景。龙舟回来了,观众的欢呼声震得大地都在抖动,可见观众之多。第二句有两个含意,一是龙舟竞争之激烈气势,好像打仗一般,把观众都惊呆了;一是在激烈的竞争中,有一条龙舟以战斗的勇气,压倒群雄,夺得冠军,赢得了大家的赞叹。第三句是描写领奖处(也是主席台),装饰得金碧辉煌。第四句是说夺得冠军,胜利归来。此句中不用“夺得”而用“衔得”,“衔”字实点出这次竞渡是龙舟,不是一般的船只。龙舟取得第一,把获得的锦标放到昂首张口的龙嘴里,以表示这一胜利乃龙所衔得的,故“衔”字比“夺”字更为形象化。

选冠子

张景修

嫩水授蓝,遥堤映翠,半雨半烟桥畔。鸣禽弄舌,蔓草萦心,偏称谢家池馆。红粉墙头,柳摇金缕,纤柔舞腰低软。被和风,搭在栏干,终日绣帘谁卷?春易老,细叶舒眉,轻花吐絮,渐觉绿阴垂暖。章台系马,灞水维舟,追念风城人远。惆怅阳关故国,杯酒飘零,惹人肠断。恨青青客舍,江头风笛,乱云空晚。

这首词细腻地描绘了宋代京城的瑰丽春色以及诗人行将和她作别时的惆怅心情。上片以彩绘的笔触描写春光的明媚。第一至第三句写桥畔风光。先写水,一个“嫩”,一个“按”便托出一个波光荡漾的境界。“嫩”字含义极丰,把春水的清柔、明亮、活泛……都包容在内;“按”原意为揉搓,此处特意运用,极富形象性:“春来江水绿如蓝”,随着波浪的“揉搓”,这蓝色便显得更蓝。次写堤,由于波浪的蓝光辉映,堤岸也变得十分青翠,在半是烟雾半是雨丝的笼罩中,桥畔的景物沉浸在一层纱幕的朦胧里。第四至第六句突现一座幽静、典雅的庭院。鸣禽在树梢上欢叫;青草在四周萦碧。诗人在广阔春色的背景上选择了这样一个目力的凝聚点,于是下面“红粉墙头、柳摇金缕”数句就找到了具体的依托和载体。这墙头探出来的红艳艳、粉白白的花蕾,伸出来的金缕摇曳般的柳丝,有如这“谢家池馆”中小姐的纤细柔软的腰肢,这个联想十分自然贴切。上片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写出一个青年学子在京城满目春色的氛氤中一种思春盼春的心绪,却又皆以景物描写出之,诗人心眼瞩望的对象隐含在春景的描画之中,微妙的心理、意绪流荡在景色描绘的字里行间。

下片抒写诗人行将离京运去时的惆怅心情。依然是春景的描绘,但却推开了一段时间的距离。你看,春易老,细细的柳叶长宽了,已如美人舒展的娥眉,杨花柳絮已在漫空飘绵,绿荫下已觉暮春融融暖意……这几句诗构词极为精巧,“细叶舒眉”“纱阴垂暖”以独特的语言表现一种独特的感受,而又赋予其独特的形象性,在宋词的上乘之作中亦不太多见。在踽踽行旅中他追思恋念的依然是“谢家池馆”、“红粉墙头”、“绣帘”深处那位“纤柔”的人儿,随着离去京城的脚踵,那是愈来愈杳远了。诗人用典丽不拘泥于典,在原诗的意境上加以扩充、丰富的再创造,使抒情主人公独有的心态得到更完满、更充分的表现,这种灵活的创作方法很值得借鉴。

青玉案

黄大临

千峰百嶂宜州路,天黯淡、知人去。晓别吾家黄叔度。弟兄华发,远山修水,异日同归处。樽罄饮散长亭暮,别语缠绵不成句。已断离肠能几许?水村山馆,夜阑无寐,听尽空阶雨。

首三句“千峰百嶂宜州路,天黯淡、知人去,晓别吾家黄叔度。”用的是倒叙法,应为:清早来送别我的弟弟,天空是那么昏昏沉沉的,好像老天爷知道你要到路途险阻的宜州去。其所以要把宜州路放在首句,是因为要突出宜州这个处在穷山野岭中的城市是十分艰苦之所。“千峰百嶂”一方面是形容从开封到宜州要经过千百座山山岭岭,另一面也是说宜州这个地方的险恶。这句充满了对弟弟担忧之情,它暗示着:“兄弟,此去是十分艰险的,你能顶得住吗?”的意思。第二句用“天黯淡”衬托别离人心中的伤悲,作者把人的感情转移给天空,反过来让天空作主宰,给行人的境遇寄以同情,意思是:老天知道黄庭坚的冤屈和不平的遭遇,也很悲伤,深表同情。另外,天色的变化,也加深了送别时的悲伤气氛。

“弟兄华发,远山修水,异日同归处。”这三句的感情是极度沉痛的,达到了生离死别的境界。老哥俩的头发都花白了,这次分手,相隔万水千山,什么时候还能相叙呢?恐怕只能在不久的将来大家死去以后再魂归一处的了。读者设身处地想一想,也应一掬同情之泪。

下片换头“樽巷饮散长亭暮。”是说:天色已不早了,送别的酒宴散席啦。就是说已到了送别的最后时刻了。“长亭暮”的“暮”字,与上片“晓别”的“晓”字前后遥相呼应,说明送别时间之久——从早到晚,表明手足之情之深。“别语缠绵不成句”是衔接前句之情,由于分手就在眼前,心里格外悲痛,喉咙里哽咽住了,连多多保重的送别词也说不成句。

“已断离肠能几许”句以下是写别后思念之情。“已断离肠能几许”用设问句,问:别后的忧悲还有多少呢?下面三句是答语,忧伤更加炽烈了,一路上不论住在水边的村店,还是宿在山间的馆驿,一直沉浸在忧伤之中,深夜失眠,听够了令人心碎的雨滴空阶声。

词中出现“千峰百嶂”、“远山修水”、“水村山馆”,三句含义相近的词组,这不是重复,而是作者对弟弟的前途无穷的担忧和关切,我们不能忽视。此篇感情真挚,实为伤离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