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21565900000072

第72章

“衰草”三句,开篇先为人们描绘出一幅画图:云烟笼照着枯草,乱鸦追逐着斜阳,风沙回旋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上。这是一幅何等凄凉的画面啊!“拂雪”三句,忆旧。是说:还记得同样是深冬严寒,我们金鞭拂雪、茸帽(细毛帽)御寒,走马章台的时节。“章台”,汉长安街名,在章台下,《汉书》谓张敞无威仪,朝罢走马赶章台街。唐许尧佐有《章台柳传》,后人因以章台为歌妓聚居之所。“谁念”两句,是忆往日飘零:有谁会想到我长久地四处奔走漂泊,徒落得满怀郁结难以描述。言外之意,即是说:尽管我四处奔走,却屡试不中,朝廷不用,满怀郁结,有何人同情。

“故人”两句,是说,正因为只有朋友理解和同情自己,所以特别怀念老友在清澈的沔水旁(指汉水入江处之汉阳)相逢,在小窗前,共述友情的那些时日。

“长恨”三句,恨别。离多会少,令人长恨,重访竹西时(“竹西”,非实指,是化用杜甫《题惮智寺》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代指佳美之都市),将会泪落满把。还未离别,便设想重逢之时,情挚可见。

“雁碛”三句,是说:大雁栖息在浅水处的沙石上,江上波涛也已平息,打渔人早已离开水滩而四散归家。“无奈”两句一转,说:可是那苕溪的月色,又照我乘一叶扁舟东下。“苕溪”,在湖州乌程县南,作者是随千岩老人萧德藻到萧家乌程,故有此说。

“甚日”两句无限怅然,若要问何日归来啊?大概是在那梅花乱落的春夜。此句,是以“岁晚”而去,“春夜”即归,来写其愿尽早归来之意。但却不直言,而以“梅花乱落”语说出,叫人凭添一分怅然若失之情。

解连环

姜夔

玉鞭重倚,却沉吟未上,又萦离思。为大乔、能拨春风,小乔妙移筝,雁啼秋水。柳怯云松,更何必、十分梳洗。道郎携羽扇,那日隔帘,半面曾记。西窗夜凉雨霁,叹幽欢未足,何事轻弃。问后约、空指蔷薇,算如此溪山,甚时重至。水驿灯昏,又见在、曲屏近底。念唯有、夜来皓月,照伊自睡。

词的上片:“玉鞭重倚,却沉吟未上,又萦离思。”是回忆他临别时欲行又止的情景。从首句“玉鞭重倚”,知道这次的分别已不是初次了。这三句是对临别时自己内心的刻画。他站在征骖旁边,内心泛起无尽的离愁别恨。“沉吟未上,又萦离思”二句,生动写出了一个有着真挚情感的诗人临别时的形象。他为什么如此离不开这位淮南歌女呢?最使他难忘的是什么?是单纯的美貌?尽管他在《踏莎行》中,描述过她长得体态轻盈,声音娇柔,然而在这首词中,他自己作了这样的回答:

“为大乔能拨春风,小乔妙移筝,雁啼秋水。”接着是对初次见面时的追忆:“柳怯云松,更何必十分梳洗。道郎携羽扇,那日隔帘,半面曾记。”“柳怯”是指体态柔软。

“云松”比喻发髻蓬松。“半面曾记”是用《汉书·应奉传》的典故。应奉记忆力很强,他见到一人,只露了半个脸儿,数十年后,还清楚地认识,因此以“半面”喻初次见面。这里通过回忆,描述他们初次见面时,她没有浓脂艳抹,弦外之音,称赞她是一个不同凡俗的歌女。

下片的开头:“西窗夜凉雨霁,叹幽欢未足,何事轻弃!”这里写他们相欢不久,在一个秋凉的时节,他们又匆匆地离别了。“问后约、空指蔷薇,算如此溪山,甚时重至?”这是说,他预计他们的再见,如同空指蔷薇花开一样,是没有凭据的了。事实上也确是如此,尽管别后思念情深,从白石的其他词篇中可以看出,似乎再也没有见到过这位女人了。他在丙辰(四十一岁)所作的《江梅引》中说:“旧约扁舟,心事已成非。”他在丁巳(四十二岁)所作的《鹧鸪天》中也说:“肥水东流无尽期,当时不合种相思。”所以他在词中所说的“算如此溪山,甚时重至”的话,是很有分量的。

词的末尾,又回到眼前所居的旅舍:“水驿灯昏,又见在、曲屏近底。念唯有夜来皓月,照伊自睡。”他面对旅舍昏暗的灯光,在深深的思念中,仿佛又回到了恋人的居室。他想像中此时此刻的她,只有依枕孤眠,明月相伴而已。

扬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人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首词的特点,在于写景抒情,多在虚处,沉郁蕴藉,韵味无穷。

统观全词,写扬州过去的盛况,都是虚笔。“淮左名都”,不过耳闻;“竹西佳处”,也非目见。“春风十里”既不指当前时令,也不是具体景物,但这些词语一组合,就使人立即联想到杜牧的名句“春风十里扬州路”,“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眼前立即映现出珠帘翠幕、烟柳画桥的美妙图景,想像到这座名都昔日的繁华。

写扬州的今日,虽是实写,但只用大笔勾勒:一片残破的城池,森森乔木,荠麦青青,清角吹寒,愁满空城。清代词评家陈廷焯说,这几句“写兵燹后情景逼真……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这个韵味,在于诗人善于摄取事物的神理,善于选择那些最能表现战乱后百事萧条的典型事物用淡笔点染,留下开阔的空间让读者去驰骋想像。

长亭怨慢

姜夔

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阒多不同。桓大司马云:“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此语予深爱之。渐吹尽、枝头香絮,是处人家,绿深门户。远浦萦回,暮帆零乱向何许?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

上片,一写别离之怨;转入下片,便是一片追忆。换头一韵就是追忆同恋人在合肥分手。在合肥时,那段生活是如此美好,如此系人思念;但如今却“遥不可即”了。合肥的恋人的影子还恍在目前,但合肥城郭在哪儿呢?离得远了,凭他怎样伸展视线也看不到了。在这江上,进入眼帘的只有无数乱山。这些或大或小或远或近或明或暗的群山,有些还反射着落日余晖,有些却已隐没在浊雾之中。他想再看一眼合肥城郭的影子已经办不到了。

但临行之际,那段伤心的光景却依然盘绕在心底和眼前。

下面用“韦郎”、“玉环”来代自己及恋人。“韦郎去也!”你说是作者自己的叙述,可以;说是他的恋人分手时的肠断之声,似乎更能动人。

“怎忘得玉环分付”用自己的心里话把她的哀诉从中拦断。然后:“最要紧的是你需早日回来。万一你回迟了,有个什么好歹,我这妇道人家谁来替我做主啊!”在远行的人听来,这揪心的话怎么受得了啊!他望着千丝万缕的柳条,好像都化成了自己心上的离愁,这千丝万缕的离愁,便是拿世上最快的剪刀,也是剪不完剪不尽的了。

淡黄柳

姜夔

客居合肥南城赤栏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上片首二句先写“巷陌凄凉”。作者写作这首词的历史时期,合肥离南宋的边防线不是太远,是所谓“边城”。“空城”写出城内萧条冷落;“晓角”增添了气氛的悲凉。“马上单衣寒恻恻”,写“巷陌”中的人物,也就是作者自己在异乡边地的感受。“看尽”两句又转入写景,眼前的柳色“鹅黄嫩绿”,和江南十分相似,“都是江南旧相识”,流露出淡淡的思乡情绪。

过片“正岑寂”三字,承上启下,由柳色想到江南的故乡,但这里毕竟不是故乡,如“小序”所说,“与江左异”,因此才有“岑寂”之感。“正”字引出下文,转写寒食时节。“强携酒”句的“强”字,写出满怀愁绪,本来已无心访人饮酒,但适逢佳节,只好“强携酒,小桥宅”,去找情侣过节,无非是敷衍应景。“怕”字又一转,写作者对春天的留恋,本来无心赏春,而当“梨花落尽”时,眼前会“尽成秋色”,那是会更添惆怅的。结尾三句,紧承上句,叙写“春”将逝去,当“燕燕飞来”之时,就只有一池绿水了。惋惜春光逝去,在写春景中反映边城的凄凉,作者意在排解愁绪,实际上却不觉地流露出无限烦恼,家国隐恨。

暗香

姜夔

辛亥之冬,予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爵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一起便感慨无限,情思绵邈。“旧时月色”,是什么时候的月色呢?据夏承焘先生《姜白石词编年笺校》称:“二词(《暗香》、《疏影》)作于辛亥之冬,正其最后别合肥之年”,而“时所眷者已离合肥他去”。由此可知是指合肥旧事。“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人瑶席。”自己的心情如此,可那竹林外面几枝稀疏的梅花,却完全不解人意,它们偏把清冷的幽香,飘入现在这华美的宴席上来。“疏花”,并不是说花枝零乱,而是说梅花的神姿潇洒,如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便是。

下片紧承上片。“江国,正寂寂。”“江国”,泛指江南水乡。白石此时所居的江苏苏州西南的石湖在其范围内。此刻,夜晚下雪,格外显得静寂,人也就更感到孤独。或说“正寂寂”是揣想之辞,由此及彼:当此雪落江南大地之时,而揣想“旧时”的“玉人”又身在何处呢?这样情更深。

“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这两句是由物及人,由于人的心绪凄迷,而觉得尊前的绿酒,室外的红梅(即上片的“疏花”)似乎也都在深深地怀念着那个人!“易泣”、“无言”对偶工整,使物拟人化,具有人的感情,从而也更写出了词人的情深。

下面,又是忆旧。“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宋时西湖孤山的梅树成林,直到清代的陈锡嘏也仍有“孤山开遍早梅花”句。“千树”,是形容梅树很多。从前曾经在这里“携手”同游,如今人去物在,湖水仍是那样一片清寒碧绿,雪后梅花盛开,花朵繁茂。一个“压”字,把雪后湖上梅花绚烂的景象,描绘得形象传神。

看来这又是“想其盛时,感其衰时”了。

疏影

姜夔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开头的“苔枝”指梅的枝条,因为上面长着苔藓;“缀玉”指梅花开在枝头;“翠禽小小”两句,说树上栖宿着小鸟。这三句平平而起,穿凿不得,所以各家都无异说。

“客里相逢……自倚修竹”,句中递入作者自己。姜夔是到范成大家作客,在范家看到梅花,所以说“客里相逢”;梅树旁边还长着竹子。再下去,“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是借一个具体的古代美人比拟梅花。为什么要拿王昭君来比拟?问题很简单,梅花是犯寒而开的,使人很容易想像它是一位在严寒的北方呈现特有丰姿的美人;而昭君正是远嫁匈奴,生活塞外,所以便拿来比附。

姜夔因为是咏江南的梅花,为了牵合眼前事实,所以用了“昭君胡沙”之后,立即笔锋一转,说昭君是“暗忆江南江北”,而且“月夜归来”以后,便“化作此花幽独”。花和美人结合成为一体了。这是出力地写花,还运用了杜甫《咏怀古迹》诗中“环佩空归月夜魂”的意思。

下片开头用了另外一个梅花典故:“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梅花飞到翠眉附近。那是宋武帝女儿寿阳公主的故事。据说这位公主整日睡在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上,成五色花,拂之不去,直过了三天才能洗掉,以后宫女就学着在额上作梅花妆了。这是常见的梅花掌故。虽用了“深宫”字样,已与昭君无关,那就更与宋室的后妃无关。

“莫似春风,不管盈盈”,八字一气。意说梅花开在寒冬,春天本来不去管它;可我们却不要像春风那样。古诗:“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是形容美人的风采。“早与安排金屋”因为已连用两个宫中美人的典故,这里就索性再用汉武帝“金屋藏娇”的故事(又是一个宫中美人)来表示对梅花应该特别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