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做人与处世之道
21584000000026

第26章 做人要注重品格(5)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独享”的创业人士做不成大事。创业人士若不懂得分享,大家一起开创一番事业,老板大把大把地赚钱,一同打江山的身边人却还是拿着那一份微薄的薪水,谁心里会舒服,谁还会老跟着你喝西北风呢。

因此,只有善于与员工分享,与客户分享,与亲朋或同道之人分享,大家才能齐心协力,同舟共济,共同为美好的事业而奋斗。

懂得与人分享,生活会变得分外的美好。我们的幸福和快乐需要朋友亲人分享,需要身边人分享,我们的痛苦和不幸也都要有人分担。学会与人分享吧。因为,若是没有人分享,无论面对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是幸福还是不幸,都是一种痛苦。

好出路需要积极思考

思考是精神的创造力,克服困难就必须学会认真积极地思考,任何问题均能通过积极思考来解决,当你遇到问题时,一旦认真进行思考,就能更容易找到解决的办法。没有积极思考的力量,便不会擦出智慧的火花。当你一旦认识到自己的思考能创造出智慧,并认识到思考是活生生的东西时,你便可以解脱一切的束缚从隶属状态中解放出来。克服困难就必须学会真正思考,认真积极地思考,任何失败均能通过积极思考来解决,你就能以积极思维来解决任何问题。

有一个14岁的男孩在报上看到应征启事,正好是适合他的工作。第二天早上,当他准时前往应征地点时,发现应征队伍已排了20个男孩。

如果换作另一个意志薄弱、不太聪明的男孩,可能会因此而打退堂鼓。但是这个小伙子却完全不一样。他认为自己可以动脑筋,运用上帝赋予的智慧想办法解决困难。他不往消极面思考,而是认真用脑子去想,看看是否有法子解决。于是,一个绝妙方法便产生了!

他拿出一张纸,写了几行字。然后走出行列,并要求后面的男孩为他保留位子。他走到负责招聘的女秘书面前,很有礼貌地说:“小姐,请你把这张便条交给老板,这件事很重要。谢谢你!”

这位秘书对他的印象很深刻。因为他看起来神情愉悦,文质彬彬。如果是别人,她可能不会放在心上,但是这个男孩不一样,他有一股强有力的吸引力,令人难以忘记。所以,她将这张纸交给了老板。

老板打开纸条,看后笑笑交还给秘书,她也把上面的字看了一遍,笑了起来,上面是这样写的:

“先生,我是排在第21号的男孩。请不要在见到我之前做出任何决定。”

像他这样会思考的男孩无论到什么地方一定会有所作为。虽然他年纪很轻,但是他知道如何去想,去认真思考。他已经有能力在短时间内,抓住问题核心,然后全力解决它,并尽力做好。实际上,你一生中会遇到很多诸如此类的问题。当你遇到问题时,一旦认真进行思考,便很容易找到解决办法。

如何将模糊微弱的“愿望”转变成清晰强烈的“欲望”,是相当深奥的一种学问。若当真能转变成功,心中便会萌生一种力量驱使自己向前往上推进。想获得成功,最忌讳的就是没有目标、终日无所事事。要知道,思想能控制行动,只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思想,你便可以创造出促使自己成就某事、获得某物的欲望。我们想要说的是:成功者的品质来源于积极思考的力量,并且能够把这种力量转化为智慧。没有积极思考的力量,也就不会有智慧,成功者就会失去个性,也就不能成为成功者了。

寻找突破口

当我们感觉陷入困境之时,应该要努力寻找突破口。这是发展自我、获得成功的必经之路,因为它能将有限的精力与时间发挥出来。在探索成功的道路上,我们不仅需要他人的大力帮助,还需要一种千锤百炼的勇气和执著的精神。我们不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够一步登天,但可以通过孜孜不倦的追求达到理想的王国。

干任何事情都必须舍得付出。“舍得”两字搭配得非常巧妙,只有“舍”才能“得”,只有耕耘才有收获。一个有理智的人不会将自己的前途与命运寄托在类似天上掉馅饼这样偶然的机会上。我们提倡干事要有科学的方法,但千万不要忘记任何有效的方法都是建立在辛勤工作的基础上的,也只有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智慧才能对方法进行完善、提高。

1970年,张海迪随父母下放至鲁西北农村——莘县十八里堡公社尚楼大队。有一天,村西头一位大嫂抱来一个病得连话都不会说的孩子,就是张海迪认识的那个“小不点”。大嫂说:“你是城里的闺女,懂得多,给看看孩子是怎么回事?”张海迪伸过手摸摸孩子身体,孩子身上发烫,凭直觉,体温大约在摄氏40度以上。一见这情景,张海迪着急了:“这孩子病得不轻,赶快去十八里堡医院!”大嫂一时也没了主意,一阵手忙脚乱,又加上当时条件差,延误了送孩子上医院治疗的时间,那孩子最终没有救过来。面对大嫂一家人失去儿子的痛苦,张海迪终日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我若是能治病该有多好!小不点啊小不点,一个多好的孩子!”所有这一切,都使张海迪产生了一种高度责任感:“我一定要学会治病!我不能眼看着病魔这样猖狂地折磨人、摧残人!”

由于病魔缠身多年,张海迪还多少懂得一点医学常识。在济南,一位军区后勤部卫生所的曹大夫曾经用新针疗法连续给她针灸过3个月,这种疗法的特点是取穴位少,下针深、刺激强,在病人精力不集中的时候找好穴位,猛一针扎下去也不痛。当时张海迪觉得这疗法有创见,于是特意买了本《新针灸法》,还进行过专门的研究。下乡时,这本书也带来了,就放在自己的枕头底下。现在,何不借此一试身手。她让爸爸进城买了盒银针,又买来一些药棉和纱布。她先把药棉捻成团儿,再用纱布裹上球儿,就在上面练习进针、取针,棉花球儿太软了,针一扎就下去,一取就出来,在上面练是练不出好本领的。

张海迪首先想到自己的双腿,腿上集中了几百个穴位,它是一个最理想的、有着韧性的“海绵体”。在腿上练针,可以循着穴位,试出它的深浅,可以扎到最高限度。张海迪愉快地打开《新针灸学》,按书上说的,找出一个个穴位,每找出一个,她都要在上面用笔尖画上点儿、又一个点儿,腿上画了无数个点儿,她的腿成了花花腿。她在上面练习行针,她在上面练习取针。她的针法越来越熟练,她选取穴位越来越准确。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之后,张海迪发觉这两条腿毕竟是死腿,尽管它俯首帖耳地听自己的调遣,心甘情愿地受她的役使,但是腿的神经系统是麻木、迟钝的,有时一根三寸长的银针扎下去,也引不起一点儿反应。张海迪只好把它暂时甩开,又与自己的两臂、面颊、胸部交上朋友。这些部位的针感是强烈的,但有时穴位选得不准,或扎得太深,就会感觉疼,有时还要见点血。

张海迪的胳膊扎肿了,面颊也扎肿了,甚至为此晕死了过去……不付出超人的代价,就不可能取得超人的成绩,对于一个残疾人来说,要学会任何东西,都要付出比正常人更多的辛苦与努力。在一无人指点、二无实验条件的情况下,张海迪完全依靠自学一点一滴地掌握针灸的要领。为了练习针法、选取穴位,张海迪先在棉花、大腿上做练习,后来她又果敢地在两臂、面颊与胸部做实验……红肿的胳膊、斑斑的血迹,换来的是自己从一名病人逐渐到一位医生的转变。

中国古代就有“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它鼓舞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为理想而奋斗不止,尽管现在我们不太提倡这种近乎残酷的学习、工作方式,但古人那种执著的精神还是应该肯定的。

许多人终其一生也没有什么建树,但谈起设想与目标来却头头是道、口若悬河,其实他们的任何想法都仅仅停留在表层,属于纸上谈兵的范畴,根本没有付诸实施,或者仅仅是浅尝辄止。当自身的条件不如别人的时候,要想有一番作为,更要努力,挖掘其他人不具备的资本,以求找到突破的机会。张海迪就是这样做的,她成功了。

有智慧就能改变命运

智慧有无穷的力量,能改变很多事情。也许你开始贫穷,但只要运用好智慧,成功地路途并不遥远。

很久以前,一个人寿保险公司年轻的销售员,由于无法说服某一家客户投保,心情烦躁。但不久他从烦恼中获得灵感,那就是向企业经营者建议,不直接以个人为投保对象,转而以企业为对象。如果以企业为投保对象,可能因为经营方式的改变,赚取比保险费高几倍的利润。

他决定把这个想法付诸行动,立即着手以不同的方式推销。他所选择的第一位顾客,是市内最有代表性的餐厅。他对餐厅老板说:“贵餐厅的料理非常符合标准,客人也吃得放心。我建议你不妨大力宣传,强调在这家餐厅吃饭可以免除疾病,增强健康。”

老板听了以后说:“确实是这样,今后我还准备多推出几道健康料理。”

“太好了。”推销员说,然后就说明了他的想法。初步讨论下来,他们拟定了一种特殊风格的保险菜单,对经常光顾这家餐厅的人,以每人保1000美元的寿险作为服务。餐厅老板兴趣浓厚,两人又着手商量有关细节。

保险菜单推出后不久,餐厅的生意果然越来越兴隆,那个做寿险的年轻人自然也有了不少的收益。后来他把这主意又推广到加油站和超市。

穷人没有像富家子弟那样的条件,也没有原始积累做创业的脚垫,其实资本的原始积累本身就是一段漫长而充满血和泪的过程。但是,穷人从来都不缺充满才智的头脑和敏锐的嗅觉。

这是一个很多人都熟悉的故事:从前,一个穷人一心想富起来,天天在盘算着怎样才能变成富翁。偶然的一天,他在桥畔上苦苦观察思索,不知不觉中已到黄昏。一群木匠路过,走在后面的学徒们手中有很多木片,每走一步,就会有木片不时掉下来却无人回头去捡。穷人看了觉得可惜,就跟在木匠后面将木片捡起来,竟捡了三百片之多,第二天拿出去卖,又竟然卖了250文钱。他恍然大悟:原来脚底下就有这么好的赚钱法,为什么以前没发觉呢?从此每到黄昏,他就跟在木匠后面拾,终于赚了不少钱。后来他想出了用木片加工制作筷子的主意,也有利可图,最终成为以制作筷子而发家的有名的大富翁。

这说明什么呢?智慧本就无处不在,如果说智慧就是那一块块木片,丢在大街上多数人都熟视无睹,那么智慧也就白白地浪费了。只有善于发现和挖掘智慧的“穷人”,才能把握机遇,创造财富,成为资本的主人。

当智慧的火花闪现时,抓住了它,也就抓住了本钱。

此时,智慧已不仅仅是你的聪明,而是一种创业的资本。创业的本身,可以是前途,也可以是“钱”途,无论走哪条道,智慧必然伴随。

智慧是成功的资本

企业家苦心经营的目的,说白了就是为了创造经济效益,但在条件不具备、时机不成熟的情况下,有的计划就可能难以实现。比如资金不足,就很难促成一桩生意,也很难搞成一个项目。但许多有能力的企业家在过去的经营中很善于克服不利因素,运用高超的思维想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尤其在解决资金问题方面妙招频出。

卢俊雄,1968年出生,华隆集团的创办人。10岁便偷偷地背着家人,带着10多元钱买来的外国邮票到武汉闯荡,显示了他的经营天赋。在华隆发展公司,他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把挂扇,上书“天生我才”4个大字,表达了他的勃勃雄心。

卢俊雄是个富有灵感,悟性极高的经营奇才。大学期间,他采用了与别人完全不同的方式从事邮票经销活动。细心的卢俊雄首先通过《集邮》杂志和邮票公司搜集了全国2000多个集邮爱好者的姓名地址,这些名单潜藏着赚钱的巨大机会,一般人恐怕想不到这个绝妙的办法。

然后,他用卖贺卡赚来的几千元钱办了一份双面八开铅印的《南华邮报》,报的一面是邮市信息,一面是邮票品种名称目录,免费寄给他搜集到的名单上的集邮爱好者。卢俊雄知道舍不得投入也就“套”不住集邮爱好者,几千元的投入在当时可以说是“血本”,弄不好可能会血本无归。但铅印的《南华邮报》解除了他的顾虑,也赢得集邮爱好者的信任,一切安排得相当周全、井井有条。

两千多份免费的《南华邮报》寄往全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不久,寄钱来求购邮票的果然不少。

关键问题是卢俊雄此时实际上也就相当于开了个“皮包公司”,邮票到哪里去弄?他决定尽快搞到所需邮票,方案在办报时就想好了。

邮报寄出后,卢俊雄手里所剩资金无几,根本无力购下大批邮票坐等读者来买,他没有那么多钱,只有用别人的钱来摆平此事。于是他就到一个邮票大户那里订了2万元的邮票,对那人承诺:“你给我留两个月,我先交出2000元订金,如果我在两个月内卖不掉一半,这订金我就一分钱也不要了。”邮商听他提出的交换条件很讲义气,觉得没有亏吃,就爽快地答应了。结果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他就销出了2万元钱的邮票,取得了第一次经销邮票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