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高僧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21591700000037

第37章 义净——玄奘之后最著名的唐僧(6)

义净与玄照法师和大乘灯禅师又礼拜了金刚座和菩提树。随后,玄照法师因法务又回那烂陀寺,临别时他将下一步的巡礼路线以及沿途几位从大唐来的僧人如慧轮、师鞭、道希等——向义净和大乘灯作了介绍。其中道希的名字让大乘灯甚感意外,因为他在中土时曾认识一位道希,只是尚无法知道是否为同一个人。

义净和大乘灯继续北上,又观瞻了神往已久的维摩方丈、“七百结集处”等圣迹。当晚在迦湿弥罗国的寺院中住了一宿。第二天,他们又去睹货罗寺巡礼。睹货罗本是个古国,又叫吐火罗,位于印度的西北方。它强盛的时候,东扼葱岭,西接波斯,南依大雪山,北据铁门。

后来国主去世,诸王依据险要,各自为王,分裂成许多小国。睹货罗寺即是睹货罗人所修,这里还住了一位新罗的僧人,名叫慧轮。

两人在门口等了片刻,只见一位与义净年龄差不多的僧人匆匆走出。服装虽完全是西土装束,但一看面貌肤色,便知是东土人。这位僧人,正是慧轮法师。他见义净和大乘灯都是大唐人,又是玄照法师所介绍,喜出望外,忙请两位人内。先请去浴室沐浴,然后捧出蜜水款待。

交谈了一会,义净他们才知道,慧轮法师原来是新罗人,出家后,发愿巡礼圣迹,泛舶西行,在大唐闽越一带登陆,徒步来到京城长安。正好朝廷命玄照法师去迦湿弥罗,慧轮便随玄照西行,来到了印度。后来边境变乱纷起,交通阻塞,慧轮只好滞留在印度,加入了印度僧籍。

睹货罗寺是所很大的寺,佛塔、大殿、僧房,一片接着一片。寺产也很丰厚,有田地、寺庄、山林、果园,供施的条件非常优裕。慧轮法师一再挽留他们,义净和大乘灯只好多住了些时日。最后,义净执意要继续巡礼,慧轮法师只好答应了。

义净和大乘灯禅师到必摩罗跋城后,很快就找到王寺。必摩罗跋王寺是该国的国王所修,善待四方客僧。

两人来到王寺,一询问大唐的师鞭法师,竟似一桶冰水从头浇下:师鞭法师已因病亡故,连与他同住的唐地僧人道希法师也已亡故!王寺的僧人很钦佩道希的佛学造诣,如今听说有唐地僧人来寻找,便很快将义净与大乘灯领到道希、师鞭生前所住的僧房。

墙边小桌上放着两摞经卷,一摞是手抄的梵夹,另一摞则是卷轴,是汉译的佛经。仔细检索卷轴和梵夹上的题字,果然是与大乘灯禅师相识的道希法师,而且道希与义净不但是同州、还是同乡历城人!

手稿还在,人已物故。大乘灯禅师潸然泪下。义净虽与道希法师从未谋面,但也睹物伤感,题了一首七绝,以表伤悼之情。随后,义净整理好道希法师与师鞭法师的遗物,将他们的生平事迹——录下来,打算以后带回东土。

离开必摩罗跋王寺,义净与大乘灯禅师向拘尸城迸发。一路默然无语。拘尸,全称拘尸那揭罗,意为香茅城。

佛陀从毗舍离到拘尸,途中患病,在拘尸娑罗双树下人涅槃,后来起塔供养舍利,这里遂成为圣地,凡人印度巡礼的佛门弟子,莫不来此礼拜。

巡礼完拘尸城,义净正收拾行装,准备上路,却听大乘灯说道:“义净,这里是佛陀涅槃处。我已年近六十,想在大唐弘传佛法,只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我们就此分别吧,早晚我们还会在天国相会的。”

义净拉住大乘灯禅师的双手:“大乘灯禅师,你……”

大乘灯禅师心意已定,要将佛陀涅槃处也作为自己的归宿之地。万般无奈,义净跪倒在地,向善良慈祥的大乘灯禅师依依叩别。大乘灯禅师扶起义净,泪眼相对。

他们都知道,这次分别后,再见无缘!

怀着惆怅的心情,义净又背起了板笈,踽踽而行。

此后,义净的行程很快。他要尽快巡礼完圣迹,回到那烂陀寺,学取无上大法。

九 异国留学取经返回

那烂陀寺的生活简单而有序。义净在这里的学习比较广泛,大致分两类:一类是当时盛行的中观、瑜伽学说,稍偏重于瑜伽,另外还有因明、俱舍等;另一类就是戒律之学。这后一类是义净的专业,也是义净来印度求学的目的。对此,义净不但认真地学,还大量地抄写。

为了将所学传回东土,义净经常练习翻译,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一百五十赞佛颂》等典籍,就是在那烂陀寺译成初稿的。

光阴荏苒,就这样,整整十年过去了。

在这十年中,由北路通往大唐的道路仍然被阻塞,玄照法师溘然而逝,运送药材返唐复命,竟成了泡影!

待义净如亲人一般的大乘灯禅师,也于拘尸城佛涅槃处圆寂。临终时他托人捎话给义净,一定要将大法传回东土!听到玄照法师下世的消息,想起一同在必摩罗跋城的情景,义净怆然涕下,挥笔写下了一首情真意切的诗歌,表达了自己的倾慕与哀悼之情。

这一天,义净同另一位从唐地来的僧人无行禅师登上灵鹫山。站在山顶上,想起故友相继凋零,遥望远方,故国渺然。慧智师父他们也不知怎么样了?……义净百感交集,思乡情切,写了一首一三五七九言的宝塔诗:

游,愁!

赤县远,丹思抽。

鹫岭寒风驰,龙河激水流。

既喜朝闻日复日,不觉颓年秋更秋。

已毕耆山本愿诚难遇,终望持经振锡往神州!

龙河就是尼连禅河,在佛陀成道处附近。耆山,即灵鹫山。赤县、神州,都是指东土大唐。尽管义净西游,遇到了许多不如意的事,但将大法传回东土的心愿,却始终不曾改变。这是义净冒死求法的目的。眼见得来印度的唐地僧人一个个下世,大愿未了,更增强了义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义净完成了学业,抄好了经律,在打算回国的时候,仍然没有忘记那些客死异乡的求法僧们。这些人中,义净认识的有大乘灯、玄照、佛陀达摩,对那些不认识的,义净也想方设法打听他们的籍贯和求法事迹。他们是齐州道希、师鞭,并州道生、常悯,长安未底僧诃、玄会,益州智岸,交州木叉提婆、窥冲,布州智行,荆州法振、乘悟,洛阳昙闰、义辉等等。此外,不知下落的求法僧,还有益州明远、义朗、义玄、会宁,交州慧琰,荆州道琳、昙光,洛阳智弘。当时还健在的仅有并州道方、荆州无行以及和玄照、师鞭同奏诏到印度取药的慧轮。他们有的是死在赴印度的途中,有的死在印度,也有的死在回国的途中。这真是:高僧求法赴西土,去人成百归无十!

临回国前,义净又特意去了趟大觉寺,求了一尊真容圣像和三百粒舍利。从大唐带来的琵绢和袈裟就披奉在这样的圣像上,他要回去向故乡的道俗复命。做完这件事后,义净又整理梵夹经典。义净是律师,来印度的目的是求取律法。根据东土戒律的研习情况,义净选取了“有部”律,即“根本说一切有部”的律法。这一部的律法最全面,最多,但在东土却译传得较少,只有《十诵律》。这么多经典,要完好无缺地运回唐地,对一个出家人来说,海天茫茫,谈何容易!

然而,再大的困难,他也要克服!在那烂陀寺僧众的帮助下,义净将圣像、舍利、梵夹经律等都整理好,装入几个大木箱。并由大德僧亲笔写了一封书信,请耽摩立底的寺院帮助义净,寻找返唐的船舶。

告别的时候到了。宝师子大德等依依相送到那烂陀寺大门外,义净含着眼泪,与众人依依而别。无行禅师一直把他送了很远。

每走一步,离故乡就近了一步;每走一步,离那烂陀寺的师友就远了一步,离那些客死异乡的同伴就远了一步……义净一会儿悲,一会儿喜,但当他望着满满一车装着梵经的木箱,心中又宽慰了不少。

也许是因缘和合,命中注定,到了来时遇见强人的地方又遇见了劫贼!所有食物、路费和稍微值点钱的东西都被抢走。义净气得浑身发抖,半晌才平静下来。一看,经、像、舍利子还在,性命还在,比那次被抢后身无寸缕要好得多。于是,舒了一口气,立即向耽摩立底进发。

由于有那烂陀寺的书信,耽摩立底的寺院对义净非常热情,很快就找到了去室利佛逝的商船队,谈妥了让义净搭舶东行。

起锚,升帆。印度大陆渐渐远去……

佛祖保佑,义净历尽了劫难,在离开了室利佛逝国十五年后,又踏上了这片国土。这时已是武则天垂拱三年(687),义净五十三岁。

弃舟登岸,环顾四周,还是十五年前的港湾。义净想起从这里送善行回国,然后自己毅然孤帆远游的情景,不由得感慨万端。听说有大唐的高僧求法归来,一传十,十传百,人们纷纷前来礼拜问候。众人簇拥着义净,进了室利佛逝国的王寺。

一会儿,知客僧匆匆走进大堂,后面还跟着两位差官。一进大堂,就听差官高声叫道:“国王驾到!”义净与寺主释迦鸡栗底忙站起身,只见又进来四五位官员,室利佛逝国的国王也随后快步走了进来。随从的官员铺好毡垫,国王便俯下身来,向两位高僧大德礼拜。

南海和印度一样,佛教僧人的社会地位极高。凡是俗人,无论帝王或是皇亲国戚、巨商大贾,见了僧人都必须礼拜致敬,这已成为习俗。在那烂陀寺十年熏陶,义净仪态雍容,戒范严整,神采奕奕,已是一派法门龙象的气度。

国王礼拜之后,踞坐在一侧。义净向国王合十致谢,十五年前得国王之助,方能乘船向天竺,此番恩德,义净一直感佩于心。随后,义净将自己在印度的经历向国王叙述了一遍,并说:“此次赴印度,虽然历尽千辛万苦,却带回很多佛经,我准备将它们运回大唐,使佛法的慧灯在东土传承下去!还请国王一如既往地慷慨相助,代为寻觅北行的便船,以使义净早日返回大唐。”

国王说:“从这里到大唐极为方便,只是现在是初春,没有季风,须得等上三五个月之后,才能找到北行的船舶。大师不必着急,请在这里小住,由小王供养几月,然后再说。”

释迦鸡栗底见国王有挽留之意,也连忙附和着说:

“没有季风,北行不得。如果勉强行事,风波浪险,难以预料!既然国主发愿供养,你不如在这里住些时日,老僧也有些问题请教。或者,你就在这里整理翻译带回的梵经,也未尝不可。”

义净只好答应了下来。国王与释迦鸡栗底大德大喜,立即在王寺辟了两间静室,并派了两位沙弥侍奉义净。

义净每天要么与释迦大德谈论佛学,要么在静室整理翻译经本。

眼看南风已起,义净不由得着急起来。这天,义净藉机问起了搭船返唐的事情。国王与释迦大德对视一眼,慢慢说道:“实不相瞒,小王与释迦大师已商量过,佛经上说:‘履行仁慈之德,博爱平等为怀。’我室利佛逝虽然比不上大唐,可也是一个礼仪之邦,所以小王想请大师常住此地。大师回大唐是弘传佛法,在这里也是弘传佛法。不知大师意下如何?”

“这?……贫僧十五年前离开广州,已在佛像前表明心志:倘若求得大法,誓回东土传扬,贫僧不敢于尊像前食言。”

“噢!既然如此。小王也不再勉强大师在这里长住下去。只是,还望大师在这里再住些时日,安心译传,待小王准备好之后,再送大师回去不迟。”

义净见国王这样说,只得答应了。

又过去了几天,还是没有消息。这天下午,义净正在静室辑录入印求法僧的事迹,释迦大师突然匆匆进来,说大唐已发生变故,义净暂时回不去了!释迦大师说的变故,就是大唐武皇后将改朝换代,代李唐而自立的事。

边远地区不明详情,纷纷传言,都说李唐子孙已在全国各地调动大军,准备讨伐武后。义净听了,心想:在这种动乱的年头回去,难保梵经无失;况且,兵荒马乱的,怎么能安静下来翻译经律?想到这里,只得再三叹息,答应继续在佛逝住一段时间,但反复向释迦大师申明,等形势安定后,就立即回去。

既然眼下不能走,只好做不能走的打算。时不我待。义净略一思索,决定尽快开始译经。但梵书多是刻写在贝叶上,汉文却要用毛笔写在纸上,而且,这里通行的都是梵文、梵语以及昆仑语,即南海洲岛上夷人的语言,连一个精通汉文经义的帮手也找不到,如何着手译经呢?想来想去,只有向国内求援!义净突然想起了当年在广州制旨寺的情形,不由得喜上心头,给广州制旨寺写封信!

半个月后,有一广州商人的船路过佛逝,马上要返回广州。义净一听大喜,忙拿好书信,与小沙弥赶往码头。

这位广州商人对义净毕恭毕敬,他执意请义净上船叙话。等义净上了船,商人将他领进一座舱间,义净一看,原来竟是个小佛堂,供着释迦佛祖和文珠、观音两位菩萨!义净在小佛堂观瞻,赞不绝口。商人却面露神秘之色,拉着小沙弥出去说了会话,然后走了进来,对着义净纳头便拜:“弟子烧了半辈子香,今天有幸拜见活菩萨!”

这是哪里的话!义净忙请商人起身。商人却死也不肯,非得三跪九叩方才站起。随即向舱外吩咐一声,仆从立即捧进许多盘素饭水果,执意请义净用斋。义净无奈,加之也乐于和故乡人多亲近,只好一边用斋,一边问些话。

忽然,义净觉得船好像在动!又惊奇地发现,那个小沙弥怎么好长时间都不见了?义净忙走出舱外,抬眼一看,四周一片碧波,港湾已在数里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