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宦官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21592000000010

第10章 “唐朝玄宗时大宦官” 高力士(2)

他生性明悟,做事干练,深受主子信任。另外,还有一个背主逃亡的贱人李守德,身手矫健长于骑射,李隆基花费5万钱为他赎身,收为心腹干将。削除太平公主时,王毛仲表现奋勇立下大功,玄宗对他越发宠爱信任。如果几天不见王毛仲,玄宗就感到若有所失。君臣相见,常常饮宴通宵,欢洽异常。王毛仲因功授辅国大将军、左武卫大将军、检校内外闲厩兼知监牧使,封霍国公,实授封户500户。他得到赏赐的庄宅、奴婢、驼马、钱帛不可胜记,两个夫人同时被封为一品命妇“国夫人”,幼小的儿子也被封为五品官。开元十三年(725),王毛仲为人威严,忠心维护皇权,又被加授开府仪同三司,获得了最高的功勋。

朝中权贵和禁军将领对王毛仲也畏惧三分。另外,王毛仲还与龙武将军葛福顺结为儿女亲家。禁军将领唯王毛仲之令是从。王毛仲确实是炙手可热的实权人物。

王毛仲得到如此恩宠和高位后,却是小人得志,日益骄纵起来,常干一些越轨不法之事。他控制的禁军将领竟然无故白昼杀人,事后用钱买通法官,让凶手逍遥法外。起初,玄宗李隆基予以宽容而不责备,这也助长了王毛仲的张狂气焰。禁军在中宗时多以官奴充当,被人轻蔑地称为“北门奴”。北门奴大受宠幸,胡作非为,时间一长,引起了宦官们的嫉妒和愤恨。玄宗时常派宦官去慰问王毛仲等人。而王毛仲恃宠倨傲,对高力士这样的亲信宦官不放在眼中,对一般的小宦官,稍不如意,便是臭骂殴打,恣意凌辱,就像对待自己家中的奴仆。

这样必然激起宦官集团的不满和仇视。高力士、杨思勖等大宦官,对王毛仲一伙尤其恨之入骨,暗中伺察找机会进行报复。

开元十八年(730),王毛仲伸手向李隆基要兵部尚书的职位,李隆基没有答应,他便形于词色,口出怨言。

玄宗之所以将王毛仲当作心腹委以重任,是因其出身低贱,没有什么社会势力,易于控制和指挥。如果让王毛仲职掌兵部,握有实权,将会产生什么恶果?李隆基心中的警觉和忧患意识,对王毛仲的信任发生转变。经这一次,不再是漫不经心,而是龙颜不悦了。

高力士对这些事态变化,看在眼中,预感到出恶气报夙仇的时机将要来临。不久,王毛仲的妻子生了儿子。

三日后,李隆基命高力士前去祝贺,按照惯例赏赐酒馔、金帛,并授这个新生儿五品官。高力士回宫后,李隆基问:

“王毛仲高兴满意吗?”

高力士回答说:“臣下去了之后,王毛仲抱着他的儿子说:‘我这个儿子难道不能做三品官吗?’”李隆基一听,顿时满面怒气。高力士又进言道:“这些北门奴官位太高,而且他们上下勾结,抱成团伙。陛下如果不预先处置,早晚会弄出大祸事来。”

高力士的话带有几分推论,打中了李隆基的心病。

宠极生骄的王毛仲却不知祸将临头,竟私自向太原军器监调取兵器铠甲。这事被担任少尹的严挺之立即上报给李隆基。问题的严重性,促使李隆基采取了果断措施。

李隆基在开元十九年(731)正月,诏书急下,贬王毛仲为瀼州(今广西南部,靠近越南)别驾;其他禁军将领葛福顺、李守德、王景耀、卢子龙等人也都解职贬往边远之地。被牵连的还有王毛仲的四个儿子和党羽数十人。当王毛仲行至永州(今湖南零陵)时,李隆基又下了一道赐死的诏书,以谋反的罪名将王毛仲一伙贬逐后,对宫廷禁军进行了整顿。曾参预平定韦后的陈玄礼,淳朴忠诚,升为龙武大将军,担负宿卫宫禁的重任。

高力士掌握皇宫仗内卫队飞龙禁军。这样一来,宦官的地位得到提高,越来越盛,成为李隆基重用的内廷力量。

高力士在天宝年间的职衔勋位冠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骠骑大将军。

唐太宗贞观年间定下制度:宦官机构内侍省不设三品官职。武则天执政后,发生了变化,宦官人数开始增加,超升七品以上官位的多达千余人。这时宦官当中品级较高的很少,没有染指朝政事务。李隆基即位后,宦官日益重用。只要有才能得到信任授予三品将军的职位,家门前可摆设油漆的木戟。这种木戟,在汉代原是官员出行时作为前导的仪仗用物。唐朝时规定,官阶勋位三品以上者,私宅前设立油戟,以表主人高贵身份。

李隆基执政朝代最为显贵的宦官人物,是高力士,其次是杨思勖。杨思勖从小就当宦官,参加过玄宗发动的宫廷事变,因功升为左监门卫大将军,深受玄宗信任。

杨思勖为人勇武,生性凶猛残忍,杀人不眨眼,常年受命统军在外征讨,先后带兵平定南方和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首领叛乱,战功显著。杨思勖后来升至辅国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他的私宅也有兵将防守,所得赏赐无数。

另外,显贵的宦官还有黎敬仁、林招隐负责出使传宣诏命;尹凤祥掌管书院;其余孙六、韩庄、牛仙童、李大宜、袁思艺等人,也都身受重任。他们出使监军,权力超过节度使,经过郡县,地方官战战兢兢,丝毫不敢得罪。这些显贵宦官,如杨思勖死于开元后期,其余也有因罪被罚而荣宠不过一时的。唯独高力士长期居于内宫,深得李隆基信任眷顾。

高力士对玄宗棋影响也最大,他的显贵,大约从开元十年(722)前后开始。李隆基吸取祖母武则天代唐为周和韦皇后擅政的教训,于开元十二年(724)7月废掉他的皇后王氏之后,不再正式册封皇后,目的是不让皇后插手朝政。把朝政大权交给外朝宰相,总觉得不能十分放心。于是,李隆基便挑选身边的亲信宦官来协助处理军政事务。这就使高力士有了适逢其会。史书记载:

全国各地呈上的奏章,都先经高力士审阅,再转呈玄宗批示,小事有高力士直接处理。高力士经常住在宫内,李隆基常说:“有力士在这里值班,我才睡得安稳。”

宦官执掌中枢机要,在皇帝身边形成了与外朝宰相相对抗衡牵制的“内朝”。原先内侍省长官“内侍”的官位是四品,这时升为正三品级的“内侍监”,地位和外朝宰相相同的级别。

唐朝历史,自高祖李渊称帝后,身边创业开国的元勋之臣,称作“太原元谋功臣”,无需另外再培植亲信。

太宗李世民登基后,身边是参与过“玄武门之变”,帮他夺取皇位的功臣,以及秦王府的旧人,轮不上宦官来参政效忠。高宗李治即位后便有所不同了,宰相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都是先帝的旧臣,不好使唤,为夺过权力,只好依靠多智多计的武昭仪(即武则天),在自己身边形成与宰相抗衡的“内朝”。武则天当政的晚年,以自己的男宠为“内朝”。中宗复位,韦皇后擅权形成“内朝”。

而玄宗李隆基称帝后,又与以前各不相同,充当内朝的角色也就不同了。

高力士的地位,自从掌管内侍省事务后,日益显赫,权势令人侧目,前来巴结附会的人,也就多得不可胜计。

他手下的那些宦官,受命出使监军、办理拜佛诵经及布施恩惠一类的功德事务,到各地去采买珍奇鸟兽等,都是可以借机招贿勒索钱财的差事。至于派谁去干这些“肥差”,全凭高力士一句话。自然,高力士少不了从中“坐收渔利”。朝臣中那些希图早日升迁的,以及投机钻营的人物,如官至大将、宰相的宇文融、李林甫、盖嘉运、韦坚、杨慎矜、王琪、杨国忠、安思顺、高仙芝、安禄山等人,虽然都是有才干而得到玄宗宠幸,先后被委以重任的,文武官员都巴结讨好于高力士,请求高力士在皇帝面前为他们扬功美言。

高力士少年时因“家难”与生母别离。高力士显贵后,岭南节度使派人寻访到麦氏,接生母麦氏来。别离三十余年,麦氏问:“当年分别时,我说的话你还记得吗?”

高力士回答:“你说过儿胸前有七个黑痣。”麦氏急问:“还在吗?”高力士连忙解开衣服,让母亲认看。这时,麦氏也拿出保存下来的一双金环,让儿子辨认。至此,母子二人方才相互确认,悲切流泪,抱头痛哭。

李隆基听说此事后,立即传命召见麦氏,恩封她为“越国夫人”,并追赠高力士亡故多年的父亲为广州大都督。麦氏便住在儿子养父高延福家中。高延福也享受和麦氏同样的侍候奉养。宰相张悦(封燕国公)为麦氏作墓志铭中有“验七黑于子心,辨双环于母臂”,说的便是这段故事。

麦氏来到长安备受奉养时,左金吾大将军程伯献与少府监冯绍正,同高力士结拜为兄弟。麦氏去世后,程、冯二人披麻戴孝,在麦氏灵前跪拜并接受宾客吊唁,二人悲哀号哭的模样,甚至超过送葬自己的双亲。尽管高力士势倾朝野,程、冯二人认干亲攀权贵的做法,便是受到人们耻笑的故事。

宦官虽然会受到皇帝宠信,但也受到耿直人士的鄙视。宦官以“刑余之身”还要结婚娶妾,就更是一件不伦不类的畸形事情。开元初年,吕玄晤河间(今河北献县)人在京城当小官吏,他有个女儿长得很漂亮,被高力士聘娶为妻。因为这层裙带关系,吕玄晤后来官位升到岐州(今陕西凤翔)刺史,他的子弟中还有担任皇族宗室王傅的。更引人注目的是,高力士的这位吕氏夫人去世时,朝廷上下争着赠送财礼和参加送葬的人,从高力士的府宅排列到京城东面的墓地白鹿原,络绎不绝。还有一事可见高力士的地位之显要。修建宝寿寺大钟铸成后,高力士设宴请客,朝廷大小官员都前往祝贺,规定凡敲钟一下,要捐献礼钱十万。有人为讨好巴结高力士,一气敲了二十几下,还感到不够;敲得少的也在十多下。

所收捐献礼钱归己所有。

高力士在京城的来庭坊修有佛祠,在兴宁坊建有道观,这两处的殿堂楼台,与官修的寺院道观不相上下。

高力士还在京城西北的沣河上拦水筑坝,安装了五座水磨,每天可碾麦300斛(10斗为1斛),收取工钱。史书记载,由于玄宗宠信宦官,京城中最好的房宅,京畿一带最肥沃的田地、果园、池沼,有近一半是宦官所有。

高力士身居高位,享有优厚俸禄,更有玄宗给予的大量赏赐,再加上广纳贿赂礼物,他的家财十分殷厚。

高力士多是在宫中侍奉玄宗。李隆基寝殿旁边有一座专为高力士修造的小院,房舍精致考究,其中还有专供念经拜佛的安静场所。李隆基称他“将军”而不呼名,皇太子称他为“二兄”,宗室诸王和公主称他为“阿翁”,驸马辈称呼他为“爷”。高力士在宫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不同一般。

高力士在开元末年,曾向玄宗李隆基说:“臣生于边鄙蛮荒之地,长在升平盛世,身受皇上恩宠三十多年,常心怀粉身碎骨,竭尽忠诚,报答皇上的愿望,以有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李隆基即位之初,励精图治,勤于政事。首先致力于革除武周以来的弊政,仿效太宗当政时的“贞观故事”。

在史书上盛称的“开元之治”突出表现,就是选任贤能。

李隆基先后重用久负盛名的姚崇和宋璟为宰相。姚崇阅历丰富,明于吏道,理政果断,很有魄力,被誉为“救时宰相”。宋璟为官重“守法持正”,敢于犯颜进谏。姚、宋二人将国事处理得井井有条。

在姚崇担任宰相职务的第二天,李隆基从打猎的渭川回到京城,姚崇就几个郎官晋升的事向李隆基请示。

他连奏三次,李隆基却仰视殿堂顶上,不予答理。姚崇不明态度,心中不安,急忙退出。这时,高力士在场,轻声进谏道:“陛下刚刚总理万机,宰臣前来请示,陛下应表示可否,为何一言不发呢?”李隆基回答:“朕任命元之(姚崇的字)为相,如果有关国政大事,他自然应当奏闻,与朕共同商议。可像郎官升迁这类小事,他自己决定就行,为何还要来麻烦朕!”

高力士在几天后遇见姚崇,向姚崇传告了李隆基的话。姚崇心中明白。感到非常激动和高兴。

高力士对李隆基是胸怀忠诚的。古代的军国大事中,皇太子也就是皇位继承人问题,关系国家根本。而历代皇帝处理此事,总是不免波折。自秦始皇统一天下,确立了皇帝制度后,在天下百姓心中,皇帝君临万民,主宰一切,威权至高无上。每当世乱动荡,总有英雄豪杰四方而起,争夺天下统治权。就是在统一的王朝中,心怀二志企图篡夺皇权的臣子也不乏其人。而在皇室内部,尽管早有历代传下来的嫡长子继承皇位制度,具体执行起来,并不顺利的。其中有三方面原因:一嫡长子未必个个都是圣明君王的材料;二皇帝一般都是儿子众多,被立为皇太子的未必就合皇帝老子的心意;三皇子们最容易不安分守己,争夺皇位以至骨肉相残势所难免。唐玄宗李隆基本人,论其圣明,可与曾祖太宗相比;论其残暴,可与前朝隋炀帝相比。在册立太子一事上,他的作为就是后世指责的话柄。

李隆基的后妃们共生育了30个皇子,30个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