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三百首译注评
22230100000010

第10章 晏殊(2)

木兰花

晏殊

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重头歌韵响琤琮,入破舞腰红乱旋。玉钩阑下香阶畔,醉后不知斜日晚。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注释】

玉真:谓仙人,这里指美人。重头:双调词上下片起句句式字数相同叫“重头”。破:乐曲之繁声。点检:数点、盘算。

【译文】

池塘的绿波荡荡漾漾,和煦的春风暖暖融融。记得正是在这样恼人的场景,我初次见到你的芳容。你的嗓音甜美而圆润,往复回环的翠玉般响亮的歌声荡人心魂,你的舞姿婀娜优美,节奏急促时,腰肢像旋风一样旋转,所见到的只是那飘舞的红裙。白色玉石曲折栏杆围绕的花圃里,酒醉后我们欣赏鲜花陶醉其中,居然不知道红日西斜天已黄昏。当时与我共同赏花的朋友,仔细盘算起来,如今剩下的还不到一半人。

【评析】

本词追忆早年初见美人时的喜悦与欢欣及今日物是人非的惆怅,在对比中抒发好景不长的人生感慨。

上片前二句写初见美人时的印象。以良辰美景作背景,为正衬法。后二句描写美人歌声之悦耳及舞姿之飘逸,有声有形,给人造成强烈的印象。而这清亮的歌声和优美迷人的舞姿便都来自那位被称作玉真的美人。下片前二句很含蓄,既可理解为现景,又暗含着对往昔风流韵事的幸福追忆,值得品味。可以理解为与上片相连,也是与美人在一起的情景,在那个优美宜人的环境,非常幸福与陶醉。这样写自然为结尾两句的抒慨蓄势,然后抒发当时之人多已过世,人生苦短的慨叹。宇宙无穷,人生短暂,这是人类极为关注的问题,故有普遍意义。张宗橚评此词云:“东坡诗:‘尊前检点几人非’与此词结句同意。往事关心,人生如梦。每读一过,不禁惘然。”(《词林纪事》)

木兰花

晏殊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注释】

长亭:古人送别之所。

【译文】

高高的绿杨,如茵的芳草,映衬着大路通往长亭。在长亭之上,那位少年轻易地离开我而远去,是那样的寡义薄情。从此后,我孤苦伶仃。深夜残梦时尚能够听到五更的钟声。在花前,暮春三月的阴雨正在飘洒,使我的离愁更深更浓。唉,无情人不像多情人这样痛苦,那一寸寸芳心恋情,仿佛千丝万缕一般难以理清。尽管远至天涯地角,也还会有到达的时候,可是我的相思渴盼却连绵不断,无边无际,无始无终。

【评析】

本词写闺怨,表现思妇刻骨的相思之情。用轻盈的笔触刻画出一位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女子形象。

上片首句写景,点明离别的时地。时间是绿杨依依的春天。地点是长亭。次句叙事,写男子对离别的轻率态度。反托出女子的多情。后二句用互文见义之法描写情人离去后的相思之苦。夜里失眠,刚入梦境又被“五更钟”惊破,连个好梦都做不成。本句诗化用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的意境,但已经融入全词,没有生硬之感。白昼观花,又飘洒着蒙蒙细雨。以钟声惊梦况其神经衰弱,状其相思之深,以“三月雨”烘托心情之暗淡,离愁之深广,情境俱现。下片两用反语,前二句先以无情与多情作对比,埋怨对方的无情,反衬自己的多情。“一寸”句暗用李商隐“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句意而尤精经练凝重。“千万缕”说愁之多而无绪。后两句则是用具体比喻来证明愁之无有终结。两个比喻,一说愁多,一说愁长,化抽象为具象,意蕴丰富而生动形象。

踏莎行

晏殊

祖席离歌,长亭别宴,香尘已隔犹回面。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书阁魂消,高楼目断,斜阳只送平波远。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注释】

祖席:古人送别时所设宴席。去棹:离去的船,指行人。

【译文】

离别宴上,唱着令人销魂的离歌。长亭中,我和你依依惜别。路上的飞尘已把我们阻隔,但你还在不断回首,我更是难分难舍。留下的人骑着马,马也在林边嘶鸣留恋,离去的人乘着小舟,伴随着远去的绿波。登上画阁,我更是愁绪万千难以言说。朝你所去的方向眺望,只见万里云烟斜晖脉脉。离别的愁绪占据我的心田,无计消除,无法排遣,无处解脱。尽管你走到天涯地角,我的心也会紧紧跟随着你,永远陪伴你到处奔波。

【评析】

本词写送别友人的深情及别后的思念。从“居人匹马”句看,是朋友间的离别而非女子送情郎,因古代女子多乘车而很少骑马。

上片开头三句渲染离别之悲剧气氛。长亭为送别之所,别宴为送行而设,“离歌”已充满愁情。“香尘已隔犹回面”写行人之多情,情境如画。而行人之多情恰反衬出送行者为重情之人,属于从反面着墨法。或云“回面”写谁未确,当写二人,更增缠绵缱绻之情意。此说不可取,“回面”者一定是行人,因送人只须前看不必回头。如果回头则已离开送别之所回家矣,与全词意境不合。末两句写行人已远,而送者尚不思归,从正面落笔。下片开头三句很含蓄,或谓当时送别之景。即在林边看不到,则再登楼上高处远望,为连续动作。虽显得拘谨,于理亦通。还是理解为别后登楼为好。末二句表现离愁之多,思念之广,抒写“春蚕至死丝方尽”的执着之情。全词深情绵缈,唐圭璋先生赞美其“足抵一篇《别赋》”(《唐宋词简释》),非溢美之词也。

踏莎行

晏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注释】

红稀:花儿因凋落而稀少。游丝:暮春时节,蜘蛛青虫之丝在晴空中飘荡,称游丝。

【译文】

小路两旁,花儿稀疏,只有几点残红;郊外田野,芳草绿遍,沐浴着骀荡的春风。高台近处,树木环绕,绿色浓郁成荫。春风也不知道管理禁止一下柳絮,将其吹得漫天飘舞,乱扑人的脸,落满人的身。翠叶掩映,看不见黄莺,只能听到婉转的歌声。珠帘低垂,隔开了燕子的身影。炉中的香烟袅袅上升,像追逐空中的游丝,盘绕升腾。实在无聊烦闷,我只好饮酒,渐渐进入梦境。当从梦境醒来时,斜阳照在静悄悄的院子里,西方一片残红。

【评析】

本词借暮春之美景,抒发韶光易逝之闲愁。上片写出游时郊外之景,下片写归来后院落之景。恋春惜春之情充满字里行间。空灵而有韵致。

上片写郊外所见,三句词从近到远,视野开阔,很有空间感,属于移步换形之法,具有典型的时序特征。花儿凋谢殆尽,绿草遍布原野,树叶已很茂盛,林中的楼台隐约可见,正是初夏之景。杨花扑面,尤增暮春之特色。“蒙蒙乱扑”富有动态感,颇有情趣。埋怨春风,看似无理,似怨似嘲,也含有对春景的喜爱之情。下片转写到院中之景。“翠叶藏莺”,闻声而不见鸟,暗示树叶已繁密,空灵而有神韵。“珠帘隔燕”暗示人已由院中回到室内,故燕子在外。室中的香烟描状风静人静至极,笔致细腻,情景如现。“游丝”本来指春夏季节晴朗无风之时,随着地面空气上升,有些昆虫所吐的极细的丝在空气中飘浮游动的样态,是极细微的物象。这里是形容香炉里冒出的香烟袅袅盘旋上升的情景,精致细微到极点,衬托人心之静,也有比喻意义,很精彩。末二句跳脱,写酒醒后已至黄昏,以景语作结,含蓄而有韵味,于惜时之中又有淡淡的忧伤。

蝶恋花

晏殊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注释】

蝶恋花: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本名鹊踏枝,晏殊始改今名。双调六十字。黄金缕:指嫩柳条。钿筝:用罗钿装饰的筝。海燕:燕子的别称。古人认为燕子生于南方,渡海而至,故称。浓睡两句:暗用金昌绪《春怨》诗意:“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译文】

曲折的栏杆依靠着绿树,金黄色的柳丝轻轻飘拂着在春风中。是谁在拨弄装饰着罗钿的筝柱,弹奏着伤心的乐曲!一对燕子穿过帘幕双双飞去。满天飘拂着游丝和柳絮,红杏正在开花,清明时又下起阵阵急雨。浓睡醒来,只听见黄莺乱啼,啼声惊破了我的美梦,那温馨的梦境再也无法寻觅。

【评析】

本词抒写春日的闲愁。上片写迎春之情,下片抒送春之意。词意含蓄蕴藉,只表现主人公的一种情绪。

上片开头三句写初春之景,有富贵气象。后两句是主人公的活动,在意念上有倒装,他看到海燕双飞,而伤心自己的孤独,面对芳春美景而触动春愁,故弹筝以抒情。下片前三句写暮春之景,后两句化用金昌绪《春怨》诗的意境,抒发伤春的意绪。语言明丽,用意婉曲。晏殊说:“余每吟咏富贵,不含金玉锦绣,而唯说其气象。”(《青箱杂记》)这种观点很重要,这里提出的“气象”已经含有意境的意思,注意追求整体意境是晏殊词的一大特点。而本词正体现了这一风格。本词一作冯延巳词,又作欧阳修词。